藏密網-漢傳.藏傳.南傳.佛教資訊網

注册藏密网可以获得更多功能与服务的支援,赶快注册吧!
立即註冊

合作站点账号登陆

快捷導航
查看: 3149|回復: 1

達真堪布: 入行論講記10----菩提心利益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6-5-23 15:5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a7295e45gw1f43yb6l3uqj20y80nsaia.jpg


達真堪布: 入行論講記10----菩提心利益

  為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為度化一切父母眾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為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論義分三:一、入造論之理;二、所入之自性;三、圓滿結尾。

  乙二(所入之自性)分三:一、入者所依補特伽羅;二、入者之意樂;三、趨入之方法。

  丙二(入者之意樂)分二:一、發心之功德;二、受持之方法。

  丁一(發心之功德)分三:一、真實之功德;二、具功德之合理性;三、贊嘆具發心之補特伽羅。

  戊三、贊嘆具發心之補特伽羅。

  前面講的都是菩提心的功德和利益,今天開始講贊嘆具有菩提心的人。

  具有菩提心的人值得我們贊嘆,值得我們恭敬。因為前面講過,菩提心的功德和利益太大了!菩提心太珍貴,太稀有了!如果誰有這個珍寶,誰具足菩提心,這個人福報也太大了,我們應該恭敬這個人。我們不是要贊嘆、恭敬那些有權力、有勢力的人,那些有學問的知識分子,以及那些具有神通、神變的人。我們應該贊嘆誰?恭敬誰?應該贊嘆、恭敬具有菩提心的人,無論是乞丐,還是國王,無論是殘疾人,還是健康人,也不分男女老少。我們是求解脫的,我們是要成佛的,那麽怎樣才能解脫?具有菩提心才能解脫。怎樣才能成佛?具有菩提心才能成佛。



  比如說,有的人喜歡有權力、有勢力的人,那麽這些人肯定是喜歡世間的錢財、地位的;有些人特別喜歡具有高學歷的知識分子,那麽他也肯定是喜歡學問、學歷等這些功德;如果是喜歡具有神通、神變的人,這個人肯定喜歡神通、神變。因為他喜歡這些功德,所以他就喜歡具有這些功德的人,沒有別的原因。為什麽你不喜歡那些沒錢、沒權的人?為什麽喜歡那些有錢、有權的人?沒有別的原因,就是喜歡錢財、地位這些世間的福報。

  錢、權、神通、學問等這些都解決不了煩惱,都無法能夠讓我們解脫輪回。現在我們不是要解脫輪回嗎?我們不是要斷煩惱嗎?那麽菩提心是唯一的方法。我們應該喜歡菩提心,我們應該喜歡具有菩提心的人,如果要贊嘆就贊嘆他,要禮拜就禮拜他。這樣,說明我們也喜歡菩提心,慢慢地在我們的相續中也會產生菩提心。

  在社會上,有的人就喜歡抽煙的人,跟著他自己也學會了抽煙;有的就喜歡喝酒的人,跟著他自己也學會了喝酒。同樣,如果你喜歡具有菩提心的人,也能慢慢跟著他學會菩提心。所以,大家應該理性一些,應該聰明一點。每個人追求的東西不同,喜歡的東西不一樣,大家應該明白自己該贊嘆什麽,該恭敬什麽。就如無畏如來芽尊者說:他一生當中沒有羨慕過世間這些有地位、有權力的人,他只羨慕歷代祖師的事跡。我們也應該這樣,並恭敬贊嘆佛菩薩的功德。

  戊三(贊嘆具發心之補特伽羅)分五:一、自行利益;二、是殊勝施主;三、是殊勝福田;四、不為痛苦所害;五、稱為應禮處與皈依處。

  己一、自行利益

  菩薩幫助他人、利益眾生的時候,不需要他眾托付,不需要他眾祈求,自己心甘情願地去利益眾生、幫助他人,這是“自行利益”。若心不甘,情不願,即使幫助了他人,利益了他人,也沒有多大的功德,不是菩薩。

  若人酬恩施,尚且應稱贊,

  何況未受托,菩薩自樂為。

  何人有感恩圖報之心,尚且值得被人們稱贊:“某某人曾經對他有恩,所以現在他對那個人報恩,真是知恩、報恩的人!”不用說人們贊嘆,《二規教言論》里講,這些鬼神都會保護知恩、報恩的人,這也是仁義道德。

  相比而言,菩薩不是因為有人幫助、利益過他而去幫助、利益那個人。沒有人托付他,沒有人請求他,菩薩與他人之間也沒有任何的親戚、朋友關系,他依然會全力以赴地幫助、利益需要幫助的人。就如《佛子行》中講的:“獲得菩提身尚舍,何況一切身外物,故不圖報異熟果,慷慨布施佛子行。”菩薩不圖回報,也不貪異熟果;而世間稱之為“大好人”或“大善人”者,他們是圖回報的,是貪果報的,是求異熟果的。

  在世間,父母對兒女也是圖回報的,所以我說都是自私的。對此有的人還不承認:“我對我的女兒、兒子,是無私的……”怎麽是無私的呢?你是關心他,照顧他,但你是有要求,求回報的。兒女們達不到自己的要求時,你心里就煩惱;得不到如是的回報時,你心里就失落,就開始埋怨——這都說明你是自私的。若是不自私,不會有這些煩惱。你們看看,是不是這樣的啊?雖然自己嘴上這麽說,跟兒女也這樣講:“沒事,不用管我。只要你們好就行……”但若是兒女沒有按自己的要求做,心里就不舒服了;沒有得到如是的回報時,心里就開始糾結了。雖然嘴上沒有說,也沒有跟兒女鬧,但是心里想不通。這說明你還是自私的。對自己的兒女都這樣,對其他眾生就更不用說了。

  世人都是求回報的,求異熟果的。聽說布施、放生,做一些善事能發財,能健康長壽,能遣除違緣,能保平安,於是就開始布施、放生、做善事,就是為了圖這些果報!菩薩呢,無論是布施、放生的時候,還是去利益他人的時候,都是不求回報,不貪異熟果的。菩薩的心和凡夫的心完全是相反的。菩薩為什麽這麽做呢?在《入中論》里有這樣的說法:“且如佛子聞求施,思維彼聲所生樂,聖者入滅無彼樂,何況菩薩施一切。”一個菩薩在房間里,若外邊有人要飯或要某種東西,聽到這個聲音,他心里就非常高興,頓時生起無比的歡喜心。聲聞、緣覺入寂滅的時候,會有非常不可思議的禪悅,世間任何一種喜樂,都比不上這種喜樂。菩薩聽到要飯、要東西的聲音,心里生起的歡喜心比這個還要大。

  我們現在看到要飯的就想逃避,有人來尋求幫助的時候,找一千個、一萬個理由拒絕。你跟菩薩相比,這兩種心態的差別怎麽這麽大呢?我們對兒女都做不到無私奉獻、不求回報,對其他眾生就更不用說了。當我們遇到一些需要幫助的人,心里就特別討厭。怎麽會這麽不樂意呢?為什麽差距這麽大呢?菩薩對一切眾生不分親仇,對任何眾生不求回報,不為異熟果。不求回報、不為果報是什麽意思?因為菩薩是完全無私地去奉獻付出,而且是心甘情願的。菩薩聽到有人尋求幫助,聽到要飯的聲音,內心頓時生起了極大的喜悅。為什麽差距這麽大呢?因為他們把一切眾生視為福田,視為自己成就佛果的唯一助緣!因為他們想解脫、想成佛的心情特別迫切。哦!今天自己沒有去找福田,但是福田找到門上來了,還能不高興嗎?心里還能不喜悅嗎?

  “為什麽要回報呢?應該感恩這些眾生,真的!若是沒有這些眾生,我怎麽修六波羅蜜多?若是沒有這些眾生,我怎麽積累善根、福德?”你看人家念轉了,這也可以說是轉識成智。這才是智慧,這才是真正的真理。世人沒有這個智慧,轉不了念,不會轉念,所以不會有這些善舉,即使有,也是裝出來的。裝不行,也許裝一天行,裝一個月行,時間再長就不行了,有一天一肯定會露餡的。裝是裝不出來的,裝是不長久的,所以不要裝。若是具有正知正見,就不用裝了。

  菩薩要種福德,眾生是良田。若沒有眾生,怎麽種福田呢?若沒有良田,我們就種不出好莊稼。一樣,菩薩要種福德,就需要眾生,若沒有眾生就種不了福德,所以他把眾生視為福田。他要解脫成佛,就要積累福德,要積累福德就要靠眾生這個福田。有這樣的福田,他就高興了,高興得不得了。他覺得很難得,一定會珍惜,不會錯過。我們沒有正知正見啊!真的,明理很重要啊,正知正見很重要啊!不明理就沒有正知正見,這樣學佛難,修行更難!因為要“裝”,難啊!要“裝”一輩子,難啊!真的難啊!

   己二、殊勝施主

  偶備微劣食,嗟施少眾生,令得半日飽,人敬為善士,

  何況恒施予,無邊有情眾,善逝無上樂,滿彼一切願。

  比方說,有人進行布施,施舍的對境僅僅是少量眾生,就是幾百個人,幾千個人,但那已經不得了了。時間也只一年施舍一次,或者一個月施舍一次。如果一個月施食一次,一年就是十二次,而現在那些慈善家也沒有這樣做的。所布施的物品也是平平常常的,也就是吃的、喝的、用的。布施的時候,不屑一顧,帶著輕蔑的態度,極不恭敬,認為:“我在給你做施舍啊!”覺得自己有錢,很了不起,在給那些弱者做施舍、做幫助。所行的利益也只是解決對方半日內充饑飽腹的食品。如此之舉尚且被人們稱為善行,而受到眾人恭敬。

  現在有很多慈善家,有很多所謂的大善人,全世界的人都知道,都畢恭畢敬稱贊他們。他們所做的善事就是那麽一個有限的、有漏的善事。有限是什麽意思?就是對境眾生有限,只是幾百個人、幾千個人;所施舍的物質也有限,就是一些常用的吃喝穿用這些物品,不是無上菩提,不是圓滿的佛果;時間也是有限的,就是一年一次,或者幾年一次,不是無窮盡、永恒的;心態也是有限的,不是以平等之心,而是以分別念布施的;心態是有漏的,所布施的食物也是有漏的……都是有限的、有漏的。盡管如此,人們依然非常贊嘆,說他是大善人,都畢恭畢敬。

  具有菩提心的人,更應該值得我們恭敬、贊嘆。

   己三、殊勝福田

  博施諸佛子,若人生惡心,

  佛言彼墮獄,長如心數劫。

  若人生凈信,得果較前勝。

  假設任何眾生對這樣慷慨布施的施主菩薩生惡心,不要說親自傷害,僅僅生起了一個惡念,就要墮入惡趣。生起多少剎那的惡念,就要墮入多少劫的地獄。這里講的僅僅是起心動念,若是真有行為的話,那就更不用說了。若是沒有行為,僅僅是起心動念,那麽這個惡念連續產生了多少個剎那(一個彈指的六十分之一),就要感受多少大劫的地獄之苦。生起一剎那的惡念,就要在地獄里感受一個大劫的痛苦。劫,若是用年來計算的話,無法計算。幾千億年為一個中劫,八十個中劫為一個大劫。長劫在地獄里感受地獄的痛苦。佛陀在《寂靜定幻經》中雲:“菩薩對菩薩生嗔輕侮,則等同此心之劫中住於地獄。”這是偉大的佛陀跟文殊菩薩親口講的。

  若一個菩薩對另一個菩薩生起一剎那的嗔恨心、傲慢心,就要在地獄里感受一個大劫的痛苦,就有這麽大的罪過。要下地獄,感受這麽嚴重的果報。若是一個普通的凡夫對一個菩薩生起嗔恨心或傲慢心的話,罪過非常大。就如喬美仁波切在《極樂願文》里講的:即使今天親手殺害了三界一切眾生,這個罪過非常大,不敢想象。但若是你誹謗一個菩薩,這個罪過遠遠超過前一個罪過。

  所以,大家不要輕易說別人。在不了解的情況下,既不贊嘆,也不誹謗,這樣你就不會造這種業。佛菩薩在哪里,以什麽樣的形象來度化眾生、來度化你,你知道嗎?你不知道!也許你認為在高高法座上的這些上師或者法師,肯定是菩薩。在下面不遵守戒律,也不遵守清規的人肯定沒有慈悲心,沒有菩提心,肯定不是菩薩。不一定!

  現在這些人都是依人不依法,誰的名氣大,誰有勢力,就跟著誰跑。沒有辦法的事,眾生就是無明嘛!佛說“依法不依人”,意思是要看他所講的法,是不是正法;他所講的法,能不能真正地利益你。不是要看他的名氣有多大,他的勢力有多大。有名氣、有勢力的“大堪布”、“大法師”、“大上師”、“大法王”,他們是否具有菩提心?我說不一定。相續中有沒有發菩提心,有沒有真正的修行,不是看他的名氣或勢力有多大,這二者之間是沒有關系的。世間普通的凡夫中,有名氣、有勢力、能鸚鵡學舌般地講一些大道理的人比比皆是,不能以這些來衡量人內心的修行或是否有真正的菩提心。真的,很多真正的修行人、真正的大成就者,都是默默不言地在暗中利益眾生,這種情況多著呢!他們不圖名氣,不圖這些啊!

  所以,大家不好分辨,不好取舍,“不贊不謗陌生師,不贊不謗一切人。”這是最好的竅訣。不了解的時候,最好不近不遠、不贊不謗。接觸時不近,也不遠,沒有必要太親近,也沒有必要跟他鬧矛盾吵架。對他既不贊嘆,也不誹謗。我們不會輕易贊嘆,輕易誹謗,輕易接觸,也不會輕易放棄。各修各的,佛度有緣,有緣可以在一起學修,沒緣就沒辦法了。不要說別人,對這些同修道友更不能說;對其他的世間人,也不好判斷,所以也不能說是非。

  真的不好分辨,不好判斷啊!佛菩薩哪里都有,觀音菩薩有三十多個應身(化身),包括軍人、乞丐、獵人、妓女,什麽身份中都有。不好分辨啊!此外,我經常給大家講,眾生有四種類型:內熟外不熟、外熟內不熟、外熟內熟、外不熟內不熟。內熟外熟者,外表上很調柔、如法,內心也很清凈、調柔。外不熟內不熟者,內不清凈,外也不清凈,行為不清凈,心也不清凈。這兩種好判斷。內熟外不熟者,外表不成熟、不清凈,內心很成熟、很清凈。很多大德高僧都是這樣的,表面上看似很一般,但內心很清凈。外熟內不熟者,內心很不清凈,但是外表上看似很不得了,就是能“裝”!像我這般的人,從小就學會了裝,一直裝了快四十年了,已經裝習慣了。這種人外表上看很清凈,給人的感覺是“這個人這麽有智慧啊”!但是內心不是很清凈,內心是無明的。可見,不好判斷啊,不贊不謗就行了!

  大家要依正法,哪里有正法,哪里就有自己,接受正法,正法才真正能救度你。

  這里主要講福田!若是對菩薩——具有菩提心的補特伽羅能生起歡喜心或信心的話,這個功德、福德也是不可思議的!如果任何眾生對具有菩提心的菩薩生起清凈的信心,那麽他的果報已經遠遠勝過惡心、惡念的果報!前面講了,惡心的罪過非常大;若是生起善念和信心的話,這個功德會超過前一個,也同樣是不可思議的!所以大家應該經常恭敬、頂禮具有菩提心的人。

  我們沒有他心通,也沒有觀察能力,所以不知道誰是菩薩。但是我們現在在這里,經常恭敬頂禮十方一切具有菩提心的菩薩們!這樣沒有錯,就要這樣頂禮,那麽所得到的功德、福德就不得了了!太不可思議了!

  《趨入定不定手印經》中雲:“文殊,設若十方所有世間界諸眾生之眼被挖出,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慈心令彼等眾生之目複明。文殊,若有其他善男人善女人以信心目視信解大乘之菩薩,則所生福德已勝前者無量倍”這是以類比來說明。佛陀給文殊菩薩講,假設十方所有世間界諸眾生的眼睛被挖出來,有一個善男子或善女人讓他們複明了,這個功德很大吧,無論誰都會說:“啊!太不得了了!”其所得到的福德也是不可思議吧。但是,具有清凈的信心、歡喜心,畢恭畢敬地看一眼菩薩,看一眼具有菩提心的人,這樣的功德、利益和福德,遠遠超過前者。所以,我們可以多看看具有菩提心的人,也可以多看看菩薩,但是必須以清凈的意樂、清凈的心態去看,這樣功德就大,所積累的福德就不可思議!

  己四、不為痛苦所害:

  佛子雖逢難,善增罪不生。

  “佛子”指具有菩提心的人,即便他遭受再大的痛苦與磨難,也絕不會生起嗔恨等惡念,反而會依靠這種外緣力使善法自然增上。他能轉為道用啊,若有磨難,有人傷害,這是好事。有人傷害你,修忍辱的機會來了;有疾病、災難,消業的機會來了。你看,菩薩是這樣認為的,我們不知道是怎麽認為的。

  真的,痛苦、磨難是消業的機會,這是消業啊!我以前給大家講過,不是生病了,而是祛病;不是著魔了,而是祛魔。若是你能轉為道用,能轉變心態,這叫祛病、祛魔。若是你不能轉變心態,不轉為道用,心里煩惱痛苦、著急上火,那就難了!那是真正生病了,真正著魔了。作為一個修行人,遇到對境的時候,不應該手忙腳亂,不應該心慌意亂,先把心定下來,然後轉為道用,當成好事,轉成好事,就是好事,就是修行。沒有生起嗔恨心或惡念,反而增長善念、增長功德,這就轉為道用了。

  對一個修行人來說,這都是好事,沒有魔不成佛,都是消業的機會啊。《般若攝頌》中雲:雖受數多難忍害,然彼勝士心不變,安忍之力心穩故,多信解修勝菩提。這就是轉為道用。肚飽被暖的時候,都像個修行人;一切都比較順利的時候,都像個修行人。我們現在不愁吃,不愁穿,不愁住,在這樣一個舒適的環境里,天天諦聽佛法妙語,這個時候坐得都很像樣子,都很像修行人;但是一旦遇到對境,遭受磨難、坎坷的時候,還是個凡夫,一點變化都沒有。一個修行人遇到對境的時候,面對絕癥,面對死亡,比如地震來了,海嘯來了,若是真能穩重起來,若是真能不當回事,如如不動的話,那就是個真正的修行人。

  修行不是要解決生老病死這個問題嗎?真的,在對境當中,尤其面對生老病死的時候,心如如不動,心態還是那麽平靜,這就是修行人。若遇到一點點違緣、障礙的時候,就開始動心了,那不是修行人,更談不上是大乘修行人。

  大家說的都好聽,還說:“我要修大圓滿,我要即身成佛。”修大圓滿,即身成佛,有那麽容易嗎?若是在一切對境當中如如不動的時候說這個話,有點靠譜,之前說這個話有點太早了。那個時候,境界才差不多了,離佛的境界才不遠了,說:“我要修持大圓滿,我要即身成佛。”身邊的佛菩薩聽著也覺得差不多。否則,你再喊這些話,身邊的佛菩薩也許看都不看,因為你的修行根本就沒有達到那個層次。

  具有菩提心的人——真正的菩薩就是這樣,有違緣、有障礙是好事。遇到一個違緣,就能提高一個層次;遇到一種障礙,就能增長一種智慧。這是磨煉的機會,這是成就的助緣,求之不得啊!真的,以前自己就有過這種感覺,很多人肯定也有過這種感覺。有人罵我,我不罵人;有人打我,我不打人;有人羞辱我,我不羞辱別人;有人傷害我,我不傷害別人……這是對一個修行人基本的要求。以一個菩薩的理念來想,一點都不難,這不都是解脫的機會,成就的助緣嗎?這都是求之不得的,這都應該是千載難逢的,所以不是“裝”,而是心平氣和、心甘情願。現在,我們有時候能忍一忍,有時候也能轉轉念,過後還覺得自己很了不起:“今天有人說我,我還沒有說他,我是不是很有修行?”這說明還是不行。心甘情願,心平氣和,很坦然,很正常,這個時候你才真正有修行,之前還沒有呢!

  己五、稱為應禮處與皈依處

  具有菩提心的人就是菩薩。這里講的菩薩還不是勝義諦的菩薩,只是世俗諦的菩薩,因為前面講的基本都是世俗菩提心的功德和利益,不僅是聖者,一般凡夫也可以具備,也可以做到。若是勝義諦的菩提心,就是超越的,是普通凡夫做不到的。

   何人生此心,我禮彼人身,

  加害結樂緣,皈依樂源尊。

  “何人生此心”:不論身份,如果有人生此菩提心。

  “我禮彼人身”:作者要禮拜生菩提心、具有菩提心的這個人。寂天菩薩在此處膜拜、頂禮具有菩提心的這個人。

  “加害結樂緣”:《寶積經》里講:“譬如大國王,生有具相子,見童子誕生,城人小國聚。自生菩提心,成具相太子,天等世間禮,凈心尊重彼。”王子誕生的同時,那些臣民,包括那些小國的國王,都來拜見這個小王子。小王子剛誕生,還是個小孩,也不具備什麽功德、威力,但是國家的一切臣民,包括他所管轄的小國的國王都要來拜見他,要進行頂禮、供養。這是一個比喻。某人生菩提心的同時就成了佛子,猶如具相太子,天界、人間的眾生都禮拜他,他成為了頂禮的對境、所依。因為他生起了菩提心,成為佛家族種姓,成為佛子了,所以就要禮拜。猶如具相王子一樣,王子雖然是個小孩子,但是他將來一定會繼承王位。同樣,這些人以及天人都要膜拜、頂禮和供養具有菩提心的人,因為他具有菩提心,將來一定能成佛。

  “皈依樂源尊”:就算是有人加害剛才生起菩提心的人,菩薩也會令做害者與安樂連在一起。雖然施行加害,應該成為敵人,但是菩薩不會與他為敵,甚至以慈悲之心攝受他。即使暫時利益不了,但是究竟上一定能利益他。暫時與他結惡緣了,可能利益不了,但是跟他結上緣了,不會放過他的,最終一定會度化他。“樂源尊”,菩提心、菩薩是一切利樂的來源啊!因而我們在堪為一切眾生安樂之源泉的菩薩面前虔誠皈依。

  任何人生起了珍寶菩提心,作者就對他做恭敬頂禮。寂天菩薩帶著包括我們在內的這些後學者們,禮拜了這個具有菩提心的補特伽羅。你看,今天也是,大家隨著寂天菩薩,也給這些具有菩提心的十方一切菩薩頂禮、皈依。

  對具有菩提心的菩薩,我們應該頂禮,應該皈依。我們現在還沒有觀察能力,沒有分辨能力,但是可以這樣做:頂禮十方一切菩薩,皈依十方一切菩薩。我們吃飯的時候,穿漂亮衣服的時候,首先供養給十方諸菩薩,然後當加持品吃,當加持品穿。這里面有力量啊!真的,就要這樣。

  我們現在面對的人中,誰有菩提心,誰沒有菩提心,不好分辨。看似這個人坐姿很好,看似這個人很慈悲,然後到他面前磕頭,這不太合理。因為你不知道他的內心,你也沒有必要這樣做。但是你可以這樣做:無論在哪里,無論在人間,還是在天界,無論在地獄,還是在天堂,我發自內心地頂禮、皈依具有菩提心的人——菩薩。這樣就沒有錯,就沒有問題了,我們應該這樣做。

  前面講:“若對菩薩生起了惡念,就要下地獄遭受痛苦。”而此處又講:“即使與菩薩結上惡緣了,菩薩也會利益他。”這二者之間會不會矛盾?不矛盾。前者主要是站在因果不虛的角度講的,若是你對菩薩生起了惡念,一定會遭受果報,會墮入地獄感受痛苦。而後者講的是菩薩的慈悲和願力,菩薩的慈悲是平等的,對善人、惡人都不分別,平等攝受;菩薩的願力是無盡的,無論是結善緣,還是結惡緣,都要度化,都要度盡。這兩點怎麽去理解?若是與菩薩結惡緣了,沒有懺悔,可能先要下地獄遭受痛苦,等業力窮盡了,因為他跟菩薩結上緣了,所以菩薩還會尋找他,救度他,不會放棄他的。如果今生跟菩薩結上善緣了,今生能解脫;若是跟菩薩結上了惡緣,最終能解脫。兩者都能解脫,但一個是今生解脫,一個是以後解脫,就這個差別。

  還有一個公案,佛在經中講,慈力王讓五個羅剎吸他的血,雖然這些羅剎後來下地獄了,但是因為跟菩薩結上了緣,所以菩薩最後到地獄去度化他們。這個公案說明,即使傷害了菩薩,菩薩最終也會找他,會度化他。

  第一品講菩提心的功德和利益,第二品將要講皈依、供養、懺悔,這都是產生菩提心的因。菩提心怎樣才能產生,以何種方式去修持菩提心,下面就要講這些內容了。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三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諦之加持,
  僧眾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http://dymf.cn/mobile/Home/News/show/id/1081.html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分享佛法資訊請先注意版權申明|藏密網 |網站地圖UA-2159133-2

GMT+8, 2024-4-19 17:49 , Processed in 0.021024 second(s), 19 queries .

Copyright © 2016 | LIGHTSAIL支持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