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密網-漢傳.藏傳.南傳.佛教資訊網

注册藏密网可以获得更多功能与服务的支援,赶快注册吧!
立即註冊

合作站点账号登陆

快捷導航
查看: 3732|回復: 0

敏林堪千仁波切~空性就像瑞士巧克力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1-12-22 12:2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尊貴的  敏卓林堪千仁波切將搭乘華航(CI182) 班機於今晚蒞臺。
歡迎十方賢達迎請接機!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Dream Yoga 的美好法音,誠心供養給十方 !
................................
在【夢瑜珈 ‧dream yoga講座】於這個聖誕週末開講前,讓我們溫故知新~ 閱聽2011/8 /27 尊貴的上師 :( 敏卓林堪千世系法脈執持者) 敏林堪千仁波切於龍山寺文化廣場的 【心經‧Heart Sutra 】演音 !

..............【Heart Sutra 心經 ~ 心王 】
     識蘊是心本身,那麼想蘊跟行蘊,是屬於心,也就是識蘊的支分,我們稱它為心所。它並不是心王,心王是識蘊它本身。那麼,它跟蘊的關聯是什麼呢?心識,這識蘊是心王,它是主 人,由它延申出種種的動作,例如:想蘊與行蘊,它的旁支。心所與心王是同一個體性,但是所延伸出來的作用不一樣。

      那麼心王跟心所之間我們如何去認識呢?簡單的介紹:它指的是心本身所顯現的力量。可是必須要透過某一些元器,好像什麼呢?由於我們有了識蘊這個心王,那麼又因為業力的緣故 ,所以有了血肉之軀,那麼,造成有了根塵,例如:眼根,那由眼根作為媒介,而有眼識,了知外境,這時後,我們才能去判別:這個是紅的、這個是白的,這個是朋友、這個是誰。 那麼,這個是屬於心所的作用了。心識本身是顯現,而心所,更進一步去認識、判斷。

       那麼,在許多的經典當中,都談到了:心的通道是脈。脈當中有氣,氣流動的緣故,所以帶動著心,所以心依靠著風,也稱作心駕馭著風。

     所謂的心,恆時是不會死亡的。

      心並不會死,但可是身體當中的心,它所行動的通道,脈,脈當中的氣,卻是會停止的。那我們怎麼知道呢?一個人停止呼吸的時後,其實也就是我們的氣停止不動了。當氣沒有動作 的時後,心識就無法隨著風跑,沒有這個氣做為依靠了。

      所以一個人,他死亡的時候,我們會知道:他不會有感覺。為什麼呢?因為氣不流動。心不流動,心識就無法跟著氣流動,所以這時後就沒有了受蘊,那更進一步的說明是:當呼吸停 止的時候,也就是人的氣停止了。氣停止的緣故,我們說他死亡,可是事實上,它所指的是:由於氣停止不動,所以駕馭的心、依靠著心,也無法有動作。因此,我們稱為死亡。

       一個人是否活者,而他的表現、證明是什麼?是以呼吸來做為證明,以呼吸來做為判斷。並不是以他的行為,以他能不能說話,而是用氣,也就是呼吸。這也是醫生用來判斷一個人是 否死了的標準。那麼,更簡單的來說:它究竟所指的是什麼意思呢?由於風息停止了,於是心無法再有駕馭的風息,所以心識離開了,這就是所謂的死亡。

       在平常的時候,我們都知道有所謂的"札隆",也就是氣、脈的修持。那有些人也把它叫做運動,它究竟是做什麼呢?透過這一些幻輪的功法,使得脈通暢,那由於脈通暢的緣故,氣 在裏面也流暢,因此,心也能夠駕馭著風而暢行無阻。所以帶來身體的健康,是這個用意的。

       當我們談到這個"心",而我們深入去觀察這個心的時候,我們會發覺到一個情況:我們是無法一心二用的,如果深入了解的話,二個念頭,無法同時存在一個心的當下。它的意思是 指說:當我在看東西的時候,無論看到的是黑或者是白,那這時候的感觸並不是那麼強烈,因為這時後的內心,就是專住在這個剎那的當下,並不是說:我有一個心王,有許多的心所 ,都有各自的作用、各自的想法,所以我有許多的分別心,並不是這個樣子的。

      在同一個剎那當下,只有一個念頭而已。二個念頭不會同時存在於一個剎那的當下,這是我們所要知道的。

      這時候所談到的,是觀自在菩薩的見地當中,認為:五蘊皆是無自性,皆是空性,這是觀自在的見地 !

敏林堪千仁波切【心經講座( 2011/8/27) 】/ 勝義居士口譯





.....................【Heart Sutra 空性就像瑞士巧克力】


過去釋迦牟尼佛也一直說明:佛法是拿來實踐的、修持的。並不是拿來閱讀的。就算是拿來看了一次、二次…多次,也沒有用處。最主要是用自已的心來實踐。由於,內心的實踐產生了證悟,因此擁有了力量,那這個才是佛法的實踐。

好像什麼呢?用再多的字句、語言解釋空性,所獲得的也只是空性的概念,並不是空性。
上者,對空性的理解做介紹,下者,看著書嘗試在理解空性;這樣的方式,很難做為空性的修持,甚至是不行的。

那既然如此,我們又該怎麼辦呢?我們就必須將理解到的空性,用作修持,用以實踐。如何實踐呢?透過對空性的理解,來減少我們內心當中的貪著(執),那這是實踐的第一步。

所謂的貪著(執)的心,並不是無緣無故,憑空冒出來的。它是我們從無始以來,不斷的去薰習,不斷的去訓練,認為它是一個道理、一個合理的,所以才產生了貪執的心。

那麼過去呢,我們有著強烈貪著(執)的心,是因為我們認為貪著的心,它有一個正當的理由,同樣的,現在我們想要消除貪著的心,那就是去找一個理由,告訴我們貪執心那裏不好。所以我們就必須先累積一個因,那這個因是什麼呢?就是了解到:貪著(執)給我們帶來的痛苦是什麼?它對我們的人生,帶來的負面又是什麼?這個成為因,才能去斷除貪著(執)。

雖然在這裏說明了:貪著的心是痛苦的因,不過,透過這樣的解說,就能利益到各位的內心嗎 ?當然,這是很困難的一件事。

經典當中所談到的這些道理,我們必須用在我們實際的人生,用在我們實際的工作當中。我們必須去想一想:在我們人生的經驗當中,什麼是苦,什麼是樂。在平常的時候呢,遇到什麼樣子的情況,我們會有什麼樣子的表情 ?什麼樣子的言語。哪一些是苦,哪一些是樂,我們清清楚楚的把它找出來。然後去看一看:那這是什麼所引起的呢?是貪著所引起的,還是不貪著(執)所引起的。那一個是快樂,那一個是痛苦。對於這一些的關鍵,而能明明白白的時候,結合佛經中的道理,當這二者碰在一起的時候,才能夠產生實修的經驗,或者是實修的火花。

也就是在那個時候,才能打從內心對佛法產生堅定不移的信心,了解到說:喔,原來真正的痛苦,是因為貪著(執)所引起的。並且才能了解到佛法的美好。

同樣的,這個例子也說明了一件事情,就是什麼呢?如果對於這個輪迴有著貪著(執)的心,那麼,想說躲在山洞裏就可以解脫,那這是不可能的事情。明明對著輪迴還有貪執,那就跑到山洞裏面去,那真是找錯了地方。

為什麼呢?我們今天所貪著(執)的境,是什麼地方,那就要從什麼地方來下手;我們今天對於這輪迴、這個世間,或者對於我們這個人身,有著貪著(執)的心,那我們就必須先解決這個問題;從這個地方來下手。我們要對這輪迴,了解它的情況是什麼?了解到它的本質是痛苦的,對這輪迴而引發了厭患、出離的心,見到這輪迴是不樂意的,想要消除這個苦,所以才跑去山洞裏面修行,這才是正確的。跑到山洞裏去修行,是有著厭患出離的心,想要解決內心貪執的問題,所以才需要空性,那這樣子跑去深山裏去才有用;所以要了解到,跑到山洞的目地在那裏,這差別很大。

我們今天每一個人,禪修、修行都有一個理由,都有一個原因。如果今天這個人,他對於人生,他覺得是非常美好,非常快樂,他樂愛他的工作,他每天走在這個街上,想要逛街,覺得這個世間是如此的美好,那這代表:他對於這個人生並不認識,他不認識什麼叫做貪著(執),更不認識貪著(執)所帶來的苦,那麼,你要他去修行,真的是讓他感到一件痛苦的事情。

如果,他認為:他的週遭,他的生活都是美滿的,那你要他到山洞裏面去,等於是要他離開美好的事物,這不是讓他痛苦嗎?這時候他內心所求的,跟所做的事情,是截然矛盾的。

總而言之,空性的道理,是沒有辦法馬上去證實的。也很難透過言語來加以表達。為什麼呢?就好像過去祖師所做的比喻一般;也好像(仁波切)現在舉一個例子:(仁波切)如果對一個人說明:瑞士的巧克力是如何的好吃,滋味是如何的美好,其形狀是如何的典雅,形容再多,對一個從未吃過瑞士巧克力的人而言,都是多餘的。他無論如何,都無法感受到這瑞士巧克力甜美的滋味。

所以,空性就好像瑞士的巧克力一樣,如果沒有吃過的話,講得再多,都是沒有用的。但是,對空性的道理,如果,自己肯去努力的話,它所獲得的滋味,是完全不一樣的。

所以,各位要努力一下,到瑞士去吃一下這巧克力(眾笑)。

【敏林堪千仁波切心經講座( 2011/8/27) /勝義居士口譯】

◎圖文版權所有‧ 懇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如欲轉貼引用, 敬請連結敏林堪千仁波切對唯一中文官網‧【敏林堪千仁波切的達瑪師利語自在秘密宮殿】( The Eastern Sun  Group‧敏卓林佛學院編輯團隊),謝謝!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分享佛法資訊請先注意版權申明|藏密網 |網站地圖UA-2159133-2

GMT+8, 2024-4-20 15:16 , Processed in 0.067635 second(s), 16 queries .

Copyright © 2016 | LIGHTSAIL支持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