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密網-漢傳.藏傳.南傳.佛教資訊網

注册藏密网可以获得更多功能与服务的支援,赶快注册吧!
立即註冊

合作站点账号登陆

快捷導航
查看: 5645|回復: 1

廣論: 以眾生為所緣境,依次修習慈心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7-8-11 17:2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f_6163226_1.jpg

廣論: 以眾生為所緣境,依次修習慈心

佛子月光

菩提道次第廣論     宗喀巴大師

益西彭措堪布講義

午四、修習次第

【修慈次第,先於親修,次於中庸,次於怨修,其次遍於一切有情,如次修習。】

修慈的次第:首先對親人修,其次對中庸者修,然後對怨敵修,最後遍緣一切有情,依次第修習。
即前前修好後,再修後後,次第不要逾越。我們最愛自己的親人,首先應學會給他們快樂,相比對中庸、怨敵修慈心,這是最容易修的,所以首先修。再推而廣之,依次對朋友、同事、一般人、怨敵、一切眾生具體觀修,大慈心才能真正生起。

午五、真實修習之方法

【修習道理,如於有情數數思惟苦苦道理便生悲湣,如是亦當於諸有情數數思惟缺乏有漏無漏諸樂,樂缺乏理,若修習此,欲與樂心任運而起。】

此段是以修悲為例,說明如何修慈。

慈和悲的側面不同,慈是與樂的心,悲是拔苦的心。慈緣缺乏安樂的有情,悲緣苦惱有情。

修心的原理是相通的:對有情具苦多思惟,就會生起願拔其苦的悲湣心;對有情缺乏安樂多思惟,就會生起願施安樂的慈心。這是由緣起規律所致,法爾如是。

“有情缺乏安樂”:有情不僅沒有無漏的安樂,連有漏安樂也沒有。

就像看到一群孩子餓成皮包骨頭,我們會忍不住掏錢給他們買飯吃一樣,反複思惟眾生是多麽缺乏安樂之後,想給予安樂的慈心就會油然而生。所以,重點在於數數思惟,須由此而開發慈心。

【又當作意種種妙樂施諸有情。】

應當作意以種種妙樂施舍有情。

比如,許多母親會想:“孩子吃了很多苦,沒過上幾天好日子,我要多留些錢給他。”推廣這種善心,將眾生看成失去快樂的人。比如,見到一只老狗,心想:可憐的老狗,不必說無漏的安樂,就連人間受用五欲的快樂、看書學習的快樂、事業成就的快樂、修行的快樂等等,一點也享用不到。想到此處,就作意把安樂送給它,把福報分給它,把好東西舍給它,更要作意給予它解脫、成佛的安樂。應像這樣,以眾生為所緣境,依次修習慈心。

博朵瓦說:“當你的孩子受苦時,你覺得不能忍受,以這種心情對待一切眾生,這是大悲心生起的量。當你以希望孩子得到快樂的那種心態,去對待一切眾生時,就是大慈心生起的量。”

日常生活中如何修習慈愛眾生呢?以下這些高僧大德慈憫眾生的行為,我們理應效仿隨學。

隋朝智舜法師在亭山居住時,一天,有只野雞被獵人追捕,飛到法師房中。法師苦勸獵人放了野雞,獵人不聽,他就割下耳朵給獵人。

獵人大吃一驚,扔下弓箭,把打獵的老鷹也放生了。周圍好幾個村子的獵人從此也都放棄打獵。

法師每次見到貧困的人,都是淚流滿面,省下衣服、飲食周濟他們,如此關懷眾生,無微不至。

我們也應如此,對待眾生如同對待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以平等慈心關懷照顧,常常想到給予眾生利益、安樂。

有一位靈裕法師,是位博通經論、名聞海外的大德。傳記上說他布施時“悲敬兼之”,既慈悲又恭敬。

他供養出家人上千件袈裟,送給病人不計其數的醫藥。每次得到好食物時,一定供養僧眾,而且對畜生從不呵斥、唾罵一句。他要批評小孩或教誡門人時,口稱自己的名字,尊稱對方為“仁者”,苦口婆心地告誡,聽者無不感動落淚。

宋代高庵禪師住雲居山時,聽到出家人病重被遷到延壽堂,他就嘆息不已,如同自己生病一般。

禪師每天早晚都去問候病人,親自煎藥、嘗藥,才安心地拿給病人吃。

每到天氣稍冷時,禪師會撫著病人的背說:“衣服夠嗎?”天氣熱時,觀察病人的臉色說:“是不是太熱?”對於去世的病人,不論有沒有錢,常住都一律照禮數送終。

《普賢上師言教》中說:“正如經中所說:‘慈身業、慈語業、慈意業。’口中所說的話、手中所做的事都絕不能損於其他眾生,自始至終都要真誠慈愛。”我們應如是實行,靈裕法師、高庵禪師正是我們的榜樣。

唐代智暉禪師,曾建過一間浴室,供出家人洗澡,還同時布施水和醫藥。

有一位比丘得了麻瘋病,大家都不喜歡他,智暉禪師照樣幫他擦洗。洗了不久,只見眼前一道神光,香氣撲鼻,他吃了一驚,比丘已經消失不見了。原來是聖者的示現。

佛曾說:在我滅度之後,要好好供養病人,因為病人中多有聖賢示現。阿底峽尊者說:照顧久病的病人,與實修空性大悲藏相同。所以,遇到病人時,要好好修習慈心。

唐代曇選法師,性格慈悲,從不積蓄財物。他平常放一口大鍋,把乞丐們得到的食物,一起放在鍋里煮成稀飯,讓乞丐排成一列坐好,親自為他們舀稀飯。每每見乞丐中有穿得破爛、身體消瘦的,便情不自禁地流淚。吃飯時也和乞丐坐在一起,沒有任何講究。法師如此關懷照顧乞丐許多年。

唐代還有一位智凱法師,曾經住在浙江余姚的龍泉寺。按當地風俗,小狗崽多數被扔到路上。智凱看了心疼,便收養這些小狗,約有三十、五十只之多。他還用被子給小狗睡,也不嫌狗臟。對曾做過母親的旁生,應當這樣學習慈憫行。

在日常生活中,總的應按《普賢上師言教》中的教言行持:“身體的一切威儀要溫文爾雅,給人一種舒心悅意之感,徹底杜絕危害他眾,全心全意利濟有情;口中所說的每一句話也不能帶有藐視、侮辱、譏諷他人的意味,一定要說實實在在、悅耳可人的話語;心里也是同樣,如果饒益他人,絕不能希望自己得到好處。也不可以憑著虛偽的調柔威儀、溫和語言等手段使他人將自己看作菩薩,而要力求達到發自內心唯一渴望就是利益他眾的崇高境界。在心里反複發願:但願我在輾轉投生的生生世世中,就連其他有情的一根毛孔也不損害,一心一意利益他們。

尤其是,對於依靠自己的眷屬、奴僕、旁生等要滿懷關愛之情,乃至看門狗以上都萬萬不要以毆打、役使方式過分摧殘。隨時隨地,一舉一動、一言一語、心心念念都要以仁慈為本。”

http://mp.weixin.qq.com/s/3ZbXqtK9ztMgZY3y8juhYQ

 樓主| 發表於 2017-8-11 17:22 | 顯示全部樓層
廣論: 安住在慈心中,暢遊大乘法海,晝吉祥、夜吉祥,人天歡喜、諸佛歡喜。

菩提道次第廣論    宗喀巴大師

益西彭措堪布講義

申二、祈願眾生獲得出世安樂

1、令得男身聰慧樂

悉願女人變為男,勇健聰明多智慧。

祈願女子舍棄不如意之身,得到丈夫身,勇悍、雄健、聰明、有智慧。

2、令得常得覺品樂

祈願讓諸母得到常行菩薩道的安樂。
一切常行菩薩道,勤修六度到彼岸。

祈願諸母世世常行菩薩道,勤修六波羅蜜多。願有情都能獲得大乘的法樂。

例如:《入中論》中說,初地菩薩聽到有人乞討時,思惟有情是向我求乞吧,由此便生起超勝小乘入滅盡定的大安樂。所以,菩薩行持六波羅蜜多的安樂微妙不可思議,並非世間安樂可比。我們要祈願將如是大安樂給予有情。

問:為何祈願“得男身聰慧樂”是祈願“獲得出世樂果”呢?

答:以上四句合觀,有這樣一層意思:要獲得修行六度的大安樂,前提是獲得堪能修持大乘的所依身,一般須是丈夫身。因為行菩薩道,荷擔起成辦所有眾生離苦得樂的重擔,不是心力怯弱、智慧狹小所能勝任。要有大欲樂、大勇悍,才能成辦一切事業;要有深廣智慧,才能抉擇、判斷、取舍;要深入眾生界,才能隨順並攝受眾生。所以,一般以男身為修學大乘的理想身器。

3、令得見佛聞法樂

常見十方無量佛,寶王樹下而安處,
處妙琉璃師子座,恒得親承轉法輪。

祈願有情能常常面見寶王樹下端坐於琉璃獅子座上的十方諸佛,能恒時親近承事諸佛,聆聽諸佛說法,獲得不可思議的法樂。

4、令他得除自苦樂

若於過去及現在,輪回三有造諸業,
能招可厭不善趣,願得消滅永無余。

若有情過去和現在於輪回中造了惡業,將感召不悅意的惡趣果報,願這些業障永遠消盡,不再成熟果報。

比如,我們修持金剛薩埵本尊,願能凈除自相續的罪障,得到解脫安樂。天下諸母相續中也有許多業障,若未清凈就會在未來引發大痛苦。所以,觀想由我為諸母拔除業障,普遍賜予業障清凈的安樂。

5、令他得除生死苦

一切眾生於有海,生死羂網堅牢縛,
願以智劍為斷除,離苦速證菩提處。

觀見一切眾生都在三有大海中,被生死羂網緊緊束縛(即無法解脫結生相續,始終束縛在生死中),內心猛利發願:願我以智慧劍為諸母揮斷生死羂網,讓諸母從生死網中獲得解脫,速證無上菩提,永享不遷變的無漏大安樂。

對慈悲偈文在內的金鼓妙音,釋迦佛贊嘆印可說:“若有聞者,獲福甚多,廣利有情,滅除罪障。”所以,邊念誦上述偈文,邊如理思惟,功德極大。

“諸法依緣起,住於意樂上”,能隨經文真切地生起慈心,則在一次念誦當中,施衣得衣、施食得食、施水得水、施安寧得安寧、施人身得人身、施智慧得智慧、施解脫得解脫。隨經文如理作意,將有漏、無漏的安樂都施予天下諸母,則獲福無量。我們的心十分微妙,在廣大布施安樂的同時,也能最大地利益自己。

慈心就似如意寶,能遍流一切資具海、飲食海、歡樂海、眷屬海、受用海、音聲海、言辭海、智慧海。安住在慈心中,暢遊大乘法海,晝吉祥、夜吉祥,人天歡喜、諸佛歡喜。《普賢行願品》說:“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

日常生活中應如何觀修?

首先應學會發世間方面善願:

觀照地球上的人類,願天下百姓幸福快樂。見人家父子,願天下父親慈愛、子女孝順;見人家兄弟,願世上兄友弟恭。得到食物,願饑餓的人都能飽足;得到衣服,願受凍的人都得溫暖。

走到繁華都市,願家家富裕美滿;行經鄉村田間,願年年五谷豐登。

見人乘船渡江,願他一帆風順;見人翻山越嶺,願他不遇虎狼。見人貧窮,願他富裕;見人醜陋,願他端莊;見人患病,願他健康。

喝茶時,想到把茶奉獻給天下母親;領工資時,觀想這些錢連同無量的安樂獻給有情;修集了點滴善根,也毫無保留地回向天下諸母。

推廣開來,無時無刻不可以修慈,遇境逢緣都能轉為道用。若能持續深入地串習,不難達到“以四海為一家,合萬物為一體”的境界。

一般人認為“四海一家、萬物一體”是一種高不可攀的理想,不可能實現。其實,無法達到“四海一家、萬物一體”的境界,是因為有自、他的分黨。以這種分黨執著,導致起心動念都是為自己著想,對別人則不聞不問。

人的心量有大小。心量小的,只把幾個人看成家人,給予他們安樂,對他人則“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一概漠不關心。心量大的,會以一地區、一民族、一國家的人為一家,想造福整個城市、整個民族、整個國家,這種人相對偉大一些。若再升華,就不局限於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也不僅僅局限於人類,而是以法界為一家。

一般世人也有一些善行,但因為不通達佛法,心量還是很小:只知道今生,不知道來世;只知道地球,不知道無量無邊的世界;只知道人類,不知道六道群生;只知道給予衣食等安樂,不知道給予善趣、解脫、成佛的安樂。因為眼界狹窄,慈心也就無法廣大。

學習佛法後,眼光會變得遠大,慈心可以開展到周遍時空、周遍萬物,而且能給予一切眾生暫時、究竟的利樂。

懂得此理後,再看《金光明經》的慈悲偈文,就會覺得非常具體、完備。應以此作為竅訣,著重反複修習。

http://mp.weixin.qq.com/s/9Ca9AB9MYPYw2pt864rDJw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分享佛法資訊請先注意版權申明|藏密網 |網站地圖UA-2159133-2

GMT+8, 2024-4-20 06:45 , Processed in 0.023544 second(s), 19 queries .

Copyright © 2016 | LIGHTSAIL支持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