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選擇 進入手機版 | 繼續訪問電腦版

藏密網-漢傳.藏傳.南傳.佛教資訊網

注册藏密网可以获得更多功能与服务的支援,赶快注册吧!
立即註冊

合作站点账号登陆

快捷導航
查看: 4086|回復: 0

中國人,你為什麼總是不高興?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7-11-13 17:0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266132468_m.jpg


中國人,你為什麼總是不高興?


        當今時代,大多數中國人都常常感到不快樂,學生抱怨學業重,上班族抱怨工作忙,婦女抱怨家務多,商人官員抱怨應酬頻,老人抱怨子女不回家……每個人在疲於奔命的同時,精神都是深深的疲憊,口中都是滿滿的抱怨,生活似乎成了一場水深火熱。
        究竟是什麼讓中國人一臉愁容?白巖松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出9點,極具啟發意義。而古人,也早已為我們開好了藥方。



缺失信仰
         什麼是信仰?信仰就是內心的依歸,因為心有所屬而內心安穩,在現實的不如意面前能夠從容堅韌。

        古代的中國人曾有著很多信仰,你可以追求精神的解脫自在、山水田園的心靈安適,可以追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抱負,甚至可以只抱著厚道做人、老實做事的觀念本分、平凡地活著。不論追求什麼,都有一種精神價值的底色在。

        而所有這些,我們都丟棄和遺忘得差不多了,我們所追求和在意的,正與精神價值越來越遠。如今的種種迷茫、空虛、煩躁和焦慮,無不源之於此。

        所以當務之急,是回到我們重視精神價值的傳統,連接回我們生長於心靈沃土的根脈。

        如何回歸呢?先要將目光從欲望的逐求挪回到內心的關照一點,以前你只是對精神太忽略了。然後從多讀些好書、讀點費勁的書開始,那里面都是精神價值的真傳。



愛攀比
        白巖松說,中國人的一生都用來攀比:孩子從小就被拿來和“別人家孩子”比較,小時候比較成績,長大點又比較考上的是不是名校,畢業後又被比較工作夠不夠好、薪水夠不夠高,久而久之自己也習慣性地養成了攀比的習慣,再把這種習慣加之於下一代……

         正如欲望是沒有盡頭的,攀比同樣也沒有,一生辛苦奔走在一條沒有盡頭的不歸路上,能快樂才怪。

         莊子追求的則恰恰相反,是“自適”,也就是悠然閑適、自得其樂。換言之,就是做自己想做的,要自己想要的,活自己的。這是從攀比中抽離,然後得到卸掉枷鎖的“自由”。自由才能快樂,所以莊子說“逍遙遊”。



對美好的事物不感動
         中國人對於美,本是有著高度敏感和熱烈追求的,山水田園的理想,詩詞歌賦的創造,無不起源於對美的感動。美本來是無處不在的:自然中,藝術中,生活中;風花雪月,詩酒花茶……

         對美的發現,源於一顆敏感舒緩的心靈。木心有首詩叫“從前慢”,所以從前才不乏美。可是我們現在太“快”了,我們的眼睛和心被別的東西占滿了,於是變得笨重、遲鈍、麻木,不再能發現美,不再對美好的東西感動。

         白巖松說,如果我們能為了欣賞路邊的美麗花朵而停一下匆忙的腳步,因為葉子隨風搖曳飄落的美態而心頭柔軟,看到小孩純真無邪的笑臉而心生喜悅……那麼,我們能感受到快樂的時刻將會多很多。



不懂得施舍
        宋代張商英說“樂莫樂於好善”,古代稱贊善人也說“樂善好施”,懂得付出而不只是索要,懂得幫助而不只是盯著私利,這樣收獲的,將是一種高級的快樂,真正的快樂。因為這樣的人,心中是有愛的,他把自己與世間連接在一起,於是能接收世間美好的反饋。

        反之,一個人的心靈就是冰冷和封閉的,很難想象這樣的人會快樂。
     
   施舍,其實並不是富人的專利。給陌生人搭一把手,給別人一句鼓勵,常常面帶微笑……這些都是施舍。善,是沒有高低貴賤的。



單調與規律
        白巖松說,中國人缺少生活的熱情與娛樂,生活通常是按部就班。學生的生活是三點一線,人生單調得似乎只有學習和書本。職場人的生活也是上班、吃飯和睡覺。也許到了老年,才會有大把的時間遊玩,卻要麼忙慣了陷於無聊,要麼身體不行了。

        人不是灰色的螞蟻,人生過分的單調和規律會使人失去快樂。

        這猶如溫水煮青蛙,是生命質量的慢性自殺。《周易》雲: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要想不單調和過度規律,就要讓生活豐富起來,打破既有的慣性,多些娛樂,多出去走走,培養點興趣愛好。

        更重要的是,要學會放空身心,不要緊緊抓住昨日的心靈垃圾不放,每天都用一顆全新的心靈去生活,像《大學》中所說的那樣: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而眼睛永遠往前看,永遠抱著希望,則是秘訣。



焦慮無處不在
        的確,中國人現在無時無刻不處在焦慮之中——焦慮社會不公、焦慮沒錢沒權、焦慮物價不斷飆升、焦慮食品不安全、焦慮子女教育、焦慮環境汙染……似乎總有焦慮不完的事。

        而焦慮卻是快樂的反面,這麼多焦慮,這樣焦不完的慮,人又怎會快樂?

焦慮是一種患得患失,患得患失則是一種虛妄——老子早就告訴我們“禍福相依”,莊子一再強調一切相對,佛家也說一切都是因緣和合本性虛幻;說白了根本就沒有什麼得失,得失只是一種短見、我執。

        一切所謂的得到,不過是一種暫時的停留,所以要來也不迎,去也不留。看得破,放得下,就是不焦慮的辦法。我們也許一時做不到,但必須開始做,否則一輩子就毀在焦慮里了。



壓力太大
        白巖松說,中國人面對的壓力非常多,工作的壓力、成家的壓力、撫養子女的壓力、人際交往的壓力等等,在這些重壓之下,他們忙得幾乎沒有時間去緩解這些壓力;就算有時間,也未必有能力。

        日積月累之下,這些壓力帶給中國人的就不僅僅是不快樂,甚至會傷及他們的健康。

        不知你想過沒有——我們的壓力是為了獲得更好的生活,可是我們的生活水平明明比古人好了很多呀!為什麼卻不如古人快樂,不如古人更重視精神生活、更具精神品質呢?

        一個原因就是前面說的攀比,也就是說你的奔波並不只是為了自身生存,還在為了跟別人比,想比別人過得好,居於別人之上,至少不比別人差,差就受不了。
        另一個就是總覺得快樂是跟物質、跟好的生活是正相關的,而顏回、莊子等貧寒落魄卻自得其樂的古人,以及西方街頭那些領救濟金生活卻整天樂呵呵的乞丐,卻向我們否定了這一點。

        所以這是個觀念問題,一念之間,天堂地獄。佛家說“境隨心轉”,外在的美醜好壞,是決定於自己的心、因心念的轉變而轉變的。看到自己觀念里的偏差,換個角度看問題,你就能更豁然開朗一些,更容易快樂。



不敢堅持做自己

        父母親朋的期望,師長同學的期望,領導同事的期望……中國人被很多人期望著,從而不能堅持做自己,這也算是一種中國特色了。一個人要成為父母的好兒子、妻子的好丈夫、兒子的好爸爸、朋友的好夥伴、同事的好搭檔,唯獨不能成為想要的自己。於是自己總和自己打架,自然也很難真正的快樂。

        在中國的現實里,要做到堅持自己的確是很難的,因為意味著對別人的違逆,難免起矛盾沖突,難免要有所舍棄。除了少數誌向遠大、氣概幹雲的人,這條路並不適合大多數中國人。好在老祖宗還提供了另一條路。

        那就是老子所說的“和光同塵”,莊子所說的“外化而內不化”,也就是平常所說的“外圓內方”。為人處事上跟大家保持一致,但是內心有自己堅定、明確的原則、思想和理想。承認吧,大多數人在行為上妥協的同時,內心也一並妥協了。

        內心堅持做自己或許並不能改變現實,但對於獲得快樂,卻是十分有用的。



心靈的封閉
        容易快樂的心靈,一定是開放的,因為會向外“看”、朝外“走”,沐浴著陽光,觀賞著世間風物,感知著一切微妙充實的美感。如果心靈封閉了,心中就只有一方狹窄逼仄的黑暗空間,不見天日。

        心靈封閉的人,我執深重,感情冷漠,逐求外物。內心被欲望占滿,眼睛無暇他顧,心腸硬而沒有愛,註定與快樂無緣。很多中國人,都掉進了這個坑。

        開放的心靈能寬容,這就是儒家境界;開放的心靈能博大,這就是道家境界;開放的心靈能自在,這就是佛家境界。如此,則生活無處不是安然舒心。

        世間有清風明月,有笑顏歡歌,有小橋流水,有草長花開。生活本該是充滿詩意的,而我們卻錯過了多少美好呀…

央視鑒寶
https://mp.weixin.qq.com/s/wUZNNuGB0Jdq9iPXwnbzag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分享佛法資訊請先注意版權申明|藏密網 |網站地圖UA-2159133-2

GMT+8, 2024-3-29 01:26 , Processed in 0.024452 second(s), 19 queries .

Copyright © 2016 | LIGHTSAIL支持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