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密網-漢傳.藏傳.南傳.佛教資訊網

注册藏密网可以获得更多功能与服务的支援,赶快注册吧!
立即註冊

合作站点账号登陆

快捷導航
查看: 3794|回復: 1

聖印法師: 在家菩薩戒本講話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2-1-24 05:5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freeimage-2595641.jpg 在家菩薩戒本講話再版序  聖印

  佛陀一代時教,語其綱宗,不出戒定慧三無漏學。戒為三無漏學之首,蓋以由戒生定,因定發悲,始能圓滿菩提大道。所謂戒,實即學者修身治性之軌範,止惡修善之總稱。所謂「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我人日常生活,無時不在煩惱,生死大事不明,無明薰習,是以本性迷失,於貪瞋癡苦海中,永劫沉倫,痛苦莫名,欲出離痛苦,惟有自守戒始,實無別法。

  戒即可以伏除煩惱,使業苦不生,迷妄不起,身心消淨,獲諸利樂,若人而不知戒,實如身入寶藏而不知寶,寧非堪惋惜之事?

  佛陀結戒,以五戒為基本。五戒者一是戒殺、二是戒盜、三是戒淫、四戒妄、五戒酒。就世法來說,不殺是仁、不盜是義、不淫是禮、不妄是信、不飲酒是智。倘失五戒,即失一切戒。五戒能持,諸戒乃得依之建立。 雖「取法乎上」,方為學佛者之目標,學習菩薩律儀,乃是三皈五戒後再往前推進一步,不僅是力爭上游,亦啟發我人之真如法性──人人本具的佛性,從而清淨本有的戒德,破除無明以來的迷妄,出脫生死的輪迴,還我本性的妙覺。發大心趣學菩薩,是有志續佛慧命的表現。佛經說:「我是丈夫,具男子身,欲受菩薩優婆塞戒。」

  大乘佛法唯自利而已,尚須利他。學佛者非唯自度,更須度眾。趣學菩薩,求受菩薩大戒,既自利復利他,上求下化,於焉成辦。

  『遺教經』說:「若人能持淨戒,是則能有善法,若無淨戒,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當知戒為第一安穩之所生處。」具足清淨戒法,以戒莊嚴已身,漸入智海。至誠悔改,一心持戒,則洗盡往昔習氣,惡業種子悉皆消滅,苦惱無由而生矣。

  本講話於民國六十八年九月出版,出書係為應各地學佛求戒者參學之用。數年來各地傳戒戒會索書者眾,初版數千冊,迄已無存書。
  現鑒於各界之需要,發揚教戒之精神,遂於百忙中重新整理,務求精簡踏實,更能符合戒法之本義,而使讀者易於領悟。

  茲以再版前夕,略綴數語。承中國佛教會理事長白聖老法師賜序,許志明居士校正,於此一併致謝。倘仍有未週之處,仰祈十方長者大德不吝指教,尤所盼望者也。

發布日期:2009年10月19日星期一上午 9:10a.m
資料來源: 普陀書軒緣整理



01)在家菩薩戒本講話序
02)在家菩薩戒本再版序

03)壹、釋題
04)貳、釋六重戒摘要
05)  殺戒第一
06)  盜戒第二
07)  大妄語戒第三
08)  邪淫戒第四
09)  說四眾過戒第五
10)  酤酒戒第六
11)  六重結文
12)叁、釋二十八輕戒摘要
13)  不供養父母師長戒第一
14)  耽樂飲酒戒第二
15)  不瞻病苦戒第三
16)  見乞不與戒第四
17)  見四眾尊長不承禮拜戒第五
18)  見四眾毀戒心生憍慢戒第六
19)  不持六齋戒第七
20)  不往聽法戒第八
21)  受僧用物戒第九
22)  飲蟲水戒第十
23)  險難獨行戒第十一
24)  獨宿尼寺戒第十二
25)  為財打人戒第十三
26)  殘食施四眾戒第十四
27)  蓄貓狸戒第十五
28)  蓄養畜獸不淨戒第十六
29)  不蓄三衣、鉢、杖戒第十七
30)  作田不求淨水、陸種處戒第十八
31)  市易販賣斗秤不平戒第十九
32)  非時非處行欲戒第二十
33)  商賈不輸官稅戒第二十一
34)  犯國制戒第二十二
35)  得新食不先供三寶戒第二十三
36)  僧不聽說法輒自作戒第二十四
37)  在五眾前行戒第二十五
38)  僧食不公分戒第二十六
39)  養蠶戒第二十七
40)  行路見病苦捨去戒第二十八
41)  結文一
42)  結文二

43)肆、佛說六重二十八輕戒 結偈
A)附錄在家菩薩戒文集
B)聖印法師年譜
C)聖印法師─參考資料
D)附錄相關資料

在家菩薩戒本講話
聖印法師

 戒本資料已完成,歡迎你瀏覽本網站,謝謝你的光臨及你的支持!
http://ren13com.blogspot.com/

 樓主| 發表於 2012-1-24 06:00 | 顯示全部樓層

在家菩薩戒本講話   結文二

善男子!如佛所說,菩薩有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名比丘;在家菩薩名優婆塞。出家菩薩持出家戒,是為不離;在家菩薩持在家戒,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懺繞故。

一、 出家菩薩:

  「出家」者,即是出離在家的生活,修沙門淨行。如毘婆娑倫說:
  「家者是煩惱因緣,夫出家者為減垢累,故宜遠離。」
維摩詰經也說:
  「維摩詰言:『然汝等便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即是出家。』」
  所以,凡出家的人,是為滅除家的垢累而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方能稱之為「出家」。出家須受二種戒,即沙彌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戒。
  「出家菩薩」應受三聚淨戒,其戒源有二說,即:
  一者以梵網經為宗之說:受戒之作法,出於梵網經律藏品,其戒相為梵網經所說之十重戒、二十八輕戒,是三聚淨戒中之攝律儀戒。
  二者瑜伽稟承之說,出於善戒經,該經為佛初成道時所說,補處之彌勒菩薩親聞,即瑜伽倫之菩薩地品,依此說則攝律儀戒,與聲聞地之所說相同,與小乘比丘之二百五十戒亦同。
  無論從那一說,菩薩者是為利他攝諸善法,以饒益一切眾生為菩薩戒,即三聚中的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也。如此說來,出家菩薩戒,是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以為戒。

二、 在家菩薩:

  「在家」者與「出家」正相對,有父母、妻子、眷屬之垢累。但在家的優婆塞、優婆夷,欲成就「在家菩薩」道,須受二種戒,于三歸依之後,受五戒及六重二十八輕戒。這些戒一經授受,必須終身至心受持不犯。受「在家菩薩戒」之佛弟子,雖不存梵儀,但「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同為應持之律儀。

三、 出家菩薩持出家戒:

  「出家菩薩」受十戒、具足戒及十重四十八輕戒,戒律綿密,無有遺漏,對身、口、意防杜甚嚴,照說,出家菩薩持出家戒,應為甚難,但佛說「是為不難」窺其理由簡言之有四:
  一者:出家菩薩已無父母、妻子、眷屬之垢累為障。
  二者:出家菩薩不需經營農、工、商各業之利,不受物質、金錢之累。
  三者:出家菩薩住於僧團,與淨潔道友為伍,關係單純,不受社會複雜人際  關係之障累。
  四者:日以修道精進為務,不受生活奔波煩惱障累。
  出家菩薩障累較少,戒法雖多,但持出家戒,是為不難。

四、在家菩薩持在家戒,是乃為難:

  「在家菩薩」僅受五戒何六重二十八輕戒,戒律不多,對身、口、意之防杜不嚴,照說,在家菩薩持在家菩薩戒是不為難,但佛說「是乃為難」,其理亦有四:
  一者:在家菩薩有父母、妻子、眷屬之累。
  二者:在家菩薩須經營農、工、商各業,為物質、金錢所累。
  三者:在家菩薩與各色人為伍,人際關係複雜,是非最多,修學道業大受干擾。
  四者:在家菩薩俗務蓋纏,不能全神貫注於道業修習。
  在家菩薩因障累太多,故持在家戒,是乃為難。
  出家菩薩與在家菩薩持戒之難易,除依一般境況各有上述四點分別外,佛陀  於「優婆塞戒經」中列述了下列各點以為比較,即:
  一者:出家菩薩分別三種菩提是不為難;在家分別,是乃圍難。
  二者:出家菩薩修集三十二相業,是不為難;在家菩薩如是業,是乃為難。
  三者:出家菩薩修立願心,是不圍難;在家修立願心,是乃為難。
  四者:出家菩薩為實義菩薩,是不為難;在家,是乃為難。
  五者:出家菩薩修堅固心,是不為難;在家,是乃為難。
  六者:出家菩薩自利利他,是不為難;在家修是二利,是乃為難。
  七者:出家菩薩具足八法,是不為難;在家修集,是乃為難。
  八者:出家菩薩為二莊嚴,是不為難;在家修集,是乃為難。
  九者:出家菩薩畜二弟子,是不為難;在家畜一弟子,是乃為難。
  十者:出家菩薩持出家戒,是不為難;在家持在家戒,是乃為難。
  十一者:出家菩薩淨戒,是不為難;在家淨戒,是乃為難。
  十二者:出家菩薩修念佛心,是不為難;在家修集,是乃為難。
  十三者:出家菩薩供養三寶,是不為難;在家供養,是乃為難。
  十四者:出家菩薩能淨六波羅蜜,是不為難;在家能淨,是乃為難。
  十五者:出家菩薩為淨施主,是不為難;在家為淨施主,是乃為難。
  十六者:出家菩薩淨三歸依,是不為難;在家修集,是乃為難。
  十七者:出家菩薩能教眾生淨八戒齋,是不為難;在家教他清淨,是乃為難。
  十八者:出家菩薩如法修行,是不為難;在家如法修行,是乃為難。
  十九者:出家菩薩具尸波羅蜜,是不為難;在家具足,是乃為難。
  二十者:出家菩薩能觀十業者,是不為難;在家觀者,是乃為難。
  二十一者:出家菩薩修靜忍辱,是不為難;在家修忍,是乃為難。
  二十二者:出家菩薩修勤精進,是不為難;在家修進,是乃為難。
  二十三者:出家菩薩修於淨禪,是不為難;在家修淨,是乃為難。
  二十四者:出家菩薩修靜智慧,是不為難;在家修靜,是乃為難。

  「優婆塞戒經」是一部,「出家菩薩」與「在家菩薩」在修戒方面的比較研究學,在各種比較下,在家菩薩持戒,較出家菩薩為難。是以,在家菩薩較出家菩薩更應勇猛精進,至心持戒不犯,方能使戒體清淨無缺。

  網主備註:藍色字為菩薩戒經文,紅色字為分段經文,黑色字為內容解釋。

發出日期:2010年9月7日星期二晚上 11:15p.m
資料來源:普陀書軒緣整理

http://ren13com.blogspot.com/2010/09/blog-post_2667.html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分享佛法資訊請先注意版權申明|藏密網 |網站地圖UA-2159133-2

GMT+8, 2024-5-2 06:21 , Processed in 0.028516 second(s), 21 queries .

Copyright © 2016 | LIGHTSAIL支持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