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選擇 進入手機版 | 繼續訪問電腦版

藏密網-漢傳.藏傳.南傳.佛教資訊網

注册藏密网可以获得更多功能与服务的支援,赶快注册吧!
立即註冊

合作站点账号登陆

快捷導航
查看: 5220|回復: 8

[視頻] 認識佛教 - 五藴無我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8-11-26 21:2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YouTube=640,360]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6lc_fC50nY[/YouTube]

7951E6322A6Ew474h555.jpeg


五蘊無我

對「我」的誤解
  若有人問︰甚麼是 「我」 呢?
  一般人會答道︰有眼、耳、口、鼻的身體,就是 「我」 。
  又或許會回答道︰靈魂便是「我」 。

五蘊構成 「我」
  其實所謂 「我」 不過是物質和精神的聚合體,佛教稱它為五蘊,即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及識蘊,分別簡說如下︰
  一、色蘊︰色,即物質。我們的身體是由地、水、火、風、四大所構成。地大具堅硬性,構成骨骼、指甲等;水大具流濕性,構成血液及各種內分泌;火大具溫暖性,構成體溫;風大具流動性 ,構成呼吸。這四大缺一不可,不調和也不可。
  二、受蘊︰受,是感受。如感覺苦,感覺樂等。
  三、想蘊︰想,是取像作用。即攝取事物像貌的功能。
  四、行蘊︰行,是泛指除受、想、識三蘊外的一切精神現象。其中,最重要的是推動身心的意志作用。
  五、識蘊︰識,是認識作用的主體。普通分作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和意識六種。
  五蘊之中,色蘊屬於物質方面;其餘受、想、行、識四蘊則屬於精神方面。

「無我」 的意義
  舉一個譬如來說﹐一輛汽車是由外殼、機件、座椅、車輪等各個部份組成的。單是車輪不可以稱為車;單是其他部份也不可以獨自稱為車。只有在各個部份完整地裝配妥當後,它才可以稱為車。故此「車」 並不是實在的。

  依同樣的道理, 「我」 既然由上述的五蘊所集成﹐所以也不是實在的,佛教因而有 「無我」 的主張。
「無我」 的觀念﹐包括下面三種意義︰
一、非一︰一個人的生命﹐既是包括了四大所構成的肉體和精神上的種種力量,所以不是單一的整體。
二、非主宰︰我們的一言一行﹐甚至一個念頭,都是受了因果律的支配,由內在的因﹐配合外在的緣﹐才有表現﹐不是由自己主宰的。
三、非常︰我們身體的生理現象﹐不斷的新陳代謝;我們的心理現象﹐也是時時刻刻地變化。所以肉體和精神都不是永遠不變的。
「我」 既然不是獨立存在﹐亦不容自己主宰﹐又不是永恆不變﹐所以說「無我」 。

「無我」 破我執
一般人執有一個實在的我﹐一切都以我為中心﹐這就叫做 「我執」 。
金錢、物質,都要求歸我所有﹐供我享用﹐甚至周圍的人﹐也要為我服務﹐於是不免發生種種爭執和衝突;那麼社會怎得安寧﹐國家怎得和平呢?所以 「無我」的觀念﹐不單對個人的修行非常重要﹐即使對社會和國家也是不可缺少的。

節錄自 香港佛教聯合會 佛學課本



 樓主| 發表於 2018-11-26 21:29 | 顯示全部樓層
《佛說五蘊皆空經》

出自《趙城金藏》,由大唐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本經所宣揚的五蘊皆空,即五蘊是色受想行識,色從四大假合而有,從想行識由妄念而生,故此五蘊諸法,如幻如化,從因緣生,本無實性,當體即空。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婆羅痆斯仙人墮處施鹿林中。爾時世尊。告五苾芻曰。汝等當知。色不是我。若是我者。色不應病及受苦惱。我欲如是色。我不欲如是色。既不如是。隨情所欲。是故當知。色不是我。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複次苾芻。於汝意雲何。色為是常為是無常。白言大德。色是無常。佛言。色既無常。此即是苦。或苦苦。壞苦。行苦。然我聲聞。多聞弟子。執有我不。色即是我。我有諸色。色屬於我。我在色中不。不爾世尊。應知受想行識。常與無常。亦複如是。凡所有色。若過去未來現在。內外粗細。若勝若劣若遠若近。悉皆無我。汝等當知。應以正智而善觀察。如是所有受想行識。過去未來現在。悉應如前正智觀察。若我聲聞聖弟子眾。觀此五取蘊。知無有我及以我所。如是觀已。即知世間。無能取所取。亦非轉變。但由自悟而證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說此法時。五苾芻等。於諸煩惱。心得解脫。信受奉行!

本經中提到「苦苦」、「壞苦」、「行苦」等三種苦,分別略釋如下:

(1) 苦苦:即苦的感受,例如老、病、死、愛別離(如:情人背叛)、怨憎會(討厭的人、小人、或仇家,老是在身後作怪)、求不得苦(事與願違),都令我們受苦受難,一如活在人間煉獄,故稱做「苦苦」。

(2) 壞苦:當幸福快樂起了變化,甚至消失了,但我們心中卻執著放不下,很想繼續保有快樂,但卻無奈事與願違,這就是壞苦。

(3) 行苦:世間一切現象皆在瞬間萬變,在此變化中沒有人可以作主,我們只能隨著因緣去承受這些變化,這叫作「行苦」。"行"就是行為造作,因行為造作而苦。為什麼呢?因為這些行為造作,不是我們作主造作,而是因著眾因緣而起變化,所以我們根本就作不了主。既然作不了主,身心就不自在,不自在就是苦,一如「憂鬱症」,它的形成必有原因,但不管原因為何,我們都不想得到這種病,無奈的是它來時卻由不得我們。

這部北傳的《佛說五蘊皆空經》其實就是南傳的《無我相經 Anattalakkhnna Sutta》。佛陀在鹿野苑度化五比丘時,當說完『三轉十二相法輪經』後,尊者憍陳如昇起了法眼,在這個雨安居時,五比丘密集地禪修,而在 佛陀說完本篇《五蘊皆空經》即南傳《無我相經》之後,五比丘都證得了阿羅漢。加上佛陀,當時世上總共有六位阿羅漢。

選譯自北傳《佛說五蘊皆空經》

喬正一譯於西元2010(佛曆2554年)/12/12


我是這樣聽說的:

有一次,佛陀在古印度的波羅柰斯的一處名叫仙人墮處的施鹿林中說法。當時世尊是這子告訴最初的五位比丘:「你們聽好,身體不是『我』。如果身體是『我』或屬於『我的』,那麼它就不應該生病,也不會受傷及產生痛苦。如果身體真的是『我』或屬於『我的』,那麼我想要它漂亮或健壯,我想要它長得如我所願的外貌,或我不想要它長得醜,長得難看,它應該都會隨我所願。但事實上我不能掌控它,事實上事與願違。所以我們應當明白,身體不是我。而感受、情緒、思想、念頭、行為、覺知等,也都是一樣,不是我。」

佛陀接著問:「比丘們,你們的看法如何?身體是永恆不變的?或是瞬息萬變的?」

「世尊,身體是無常的,是瞬息萬變的。」

佛陀說:「身體既然是無常,是會變化的,那麼它就是苦,是不值得貪戀執著的,因為它必然會讓我們經歷老、病、死、愛別離(如:與所愛的人分離)、怨憎會(老是遇到討厭的人、小人、或仇家)、求不得苦(事與願違);當我們的身體變老、或死亡時,我們不想要它變老、或死亡,卻無可奈何;這些生滅的變化都是隨著因緣業力而改變,半點由不得我們作主。」

「然我聰明又博學多聞的學生,如果跟隨我修行而體證無我的真諦,你們說他們還會執著有一個永恆不變的『我』嗎?他們還會說身體即是我,我擁有美麗英俊的外表,這些引人的外貌是屬於我的,我就存在於身體外貌之中嗎?」

「不可能的,世尊。」

「同理,你們應當體悟到不論是感受、情緒、思想、觀念、念頭、行為、認識、覺知等精神方面的功能及反應,都是無常,都是會變化的,都不是我,也不屬於我的。 」

佛陀接著說:「凡所有的身體外貌,不論是過去、未來、或現在,不論是內在的、或外在的,不論是麤或細,也不論是美觀的、或醜陋的、或優秀的、或低下的、或遠的、或近的,一切都是無我。同樣的,在精神方面,你們也都應當以正智而善觀察(註:即八正道的正見、正念、正思維),凡所有的感受、情緒、思想、念頭、行為、認識、覺知等精神功能,不論是過去、未來、現在,都是無常、都是苦、都是空、都是無我。你們都應當如前所述一般正智觀察。」

佛陀最後說道:「若我聲聞聖弟子眾,能觀此五取蘊,體悟沒有我,有沒有屬於我的。如果他真能做到這樣的修行,他就能明白在這世上,並沒有任何人、事、物,值得他去貪戀、執著、抓取,因為並沒有能貪戀執取的人,也沒有所貪戀執取的對象。經由『五蘊無常觀』的修持,他便能自悟而證涅槃,他可以宣示:『我這一生已是歷劫生死輪迴的最後一站,我已達到最高的梵行成就,我已經沒有什麼好再修持了,我這一世的生命結束時不會再有來生了。』」

當佛陀說完時,最初的五比丘便當下斷盡一切的煩惱,心得解脫,成為阿羅漢,並信受奉行佛陀的教導。

http://drrebornlai.blogspot.com/2013/10/blog-post_310.html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分享佛法資訊請先注意版權申明|藏密網 |網站地圖UA-2159133-2

GMT+8, 2024-3-29 08:09 , Processed in 0.079957 second(s), 21 queries .

Copyright © 2016 | LIGHTSAIL支持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