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密網-漢傳.藏傳.南傳.佛教資訊網

注册藏密网可以获得更多功能与服务的支援,赶快注册吧!
立即註冊

合作站点账号登陆

快捷導航
查看: 2347|回復: 1

四無量心如何觀修:太橋旦曾堪布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9-1-27 21:0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23028bfc16bd2fa514c1e48b24eb101a.jpg

四無量心如何觀修:太橋旦曾堪布

四無量心  

願諸有情具樂及樂因;
願諸有情離苦及苦因;
願諸有情具無苦之樂,我心愉悅;
願諸有情離貪嗔之心,住平等捨。

  如果想讓自己的菩提心慢慢生起來,有什麼方法和技巧呢? 我們佛經中經常會看到慈、悲、喜、舍這四無量心。四無量心既是生起菩提心的重要方法,又是菩提心的本質,菩提心也是要具備很多的因緣才會產生。《十法經》中說:生起菩提心具有四種方法,四種方法是指:一、見到菩提心的功德。二、對如來生起虔敬之心。三、看到眾生的苦難。四、得到善知識的正確引導。《菩薩地論》中又說有發菩提心的四因:一、因為具足圓滿菩薩種性的緣故,而發起菩提心。二、因為佛陀、菩薩及善知識的攝受而發起菩提心。三、因為看見眾生的苦痛而生大悲,因而發起菩提心。四、於遠劫的輪回苦痛及菩薩的種種無間難行苦行,心無怯弱、勇誌無畏,因而發菩提心。還有其它的佛經當中也看到菩提心具有四因;一,佛及化身之所勸請,二,聞菩提心利益功德,三,存心悲憫無怙眾生,四,佛功德心生歡喜。

  無論修持四無量心也好,發起菩提心也罷。第一、經常看一看菩提心的功德是極其重要的。雖然大乘的經典中都提到菩提心的內容,但單獨具體講菩提心功德的部分不好找,因為佛法太廣,法門太多,所以我們應該看看《入行論》。《入行論》的第一品中講的都是關於菩提心功德的部分。譬如:菩提心是所有善業當中最殊勝,《入行論》中說:“以是善行恒微弱,罪惡力大極難擋,舍此圓滿菩提心,何有余善能勝彼。”諸佛菩薩經過多劫深思,探討,什麼方法是對眾生獲得成就最有利,最後得出的結論就是菩提心,《入行論》中說:“佛於多劫深思維,見此覺心最饒益,無量眾生依於此,順利能獲最勝樂。”菩提心具有三大功德,能毀滅眾生的身體的痛苦,也能去除眾生的心中不安,又能給予眾生世出世間的永恒快樂,因此應該恒常修持菩提心,《入行論》中說;“欲滅三有百般苦,及除有情眾不安,欲享百種快樂者,恒常莫舍菩提心。”系縛在生死牢獄中的苦難有情,只要生起剎那世俗菩提心,名譽上立刻可以尊稱為如來之子,意義上世間的人天應該向他頂禮,《入行論》中又說:“生死獄系苦有情,若生剎那菩提心,即可得名諸佛子,世間人天應禮敬。”又比喻說明菩提心的六種利益;一,冶金喻說明能得佛果,二,珍寶喻說明意義之大,三,具果樹喻說明善根不滅而增長,四,勇士護送喻說明勝伏決定罪,五,劫末火喻說明消盡不定罪,六,此未說者余經細釋。

  第二、對如來生起虔敬之心非常重要。我們應該多看看本師釋迦牟尼佛的傳記,譬如:佛陀在兩千五百多年前,在這個世間示現了十二相成道來弘法利生。十二相成道是指化身佛所示現一生經歷的十二件大事:兜率降世、入住母胎、圓滿誕生、不年嬉戲、受用刀眷、從家出家、行苦難行、趨金剛座、調伏魔軍、成正等覺、轉妙****和入大涅槃。

  第三、體會到眾生的痛苦特別重要。雖然我們沒有神通,看不到地獄及餓鬼道的痛苦,但是我們卻可以從佛經和論典中有所體會,並且還可以親眼看到畜生道的痛苦。我們既可以通過看《動物世界》的節目來深深體會動物的痛苦,又可以在屠宰場或海鮮市場上體會到它們的痛苦。在人道中我們更能看到很多痛苦的情境,比如:無有錢財的乞丐、長期受苦的病人、失去手腳的殘疾人、無依無靠的老人等等。小時侯我經常看到很多高僧大德們都去醫院看望各種各樣的病人,現在知道了他們去醫院的原因,他們是在醫院里從病人的身上修持菩提心。

  第四、依止具德的上師或親近善知識特別重要,因為只有他們的身上才具備修持菩提心的竅訣。阿底峽尊者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成就者,他老人家在綠度母的授記指導下,為了接受修持菩提心的傳承而尋找金州大師。在尋找的過途中,坐了十二個月的船才見到了大師,然後為了修持菩提心在大師身邊整整呆了十六年,最後獲得了至高無上的成就。所以我們為了修持菩提心也更應該去親近善知識。

  四無量心說起來很容易,念起來也不難,但是真正身體力行時卻特別不容易。我們在心中沒有生起四無量心之前,首先要了解什麼叫做四無量心。實修有實修的次第,念誦有念誦的步驟,慈、悲、喜、舍也有它的順序,但每個人的根器因緣是不一樣的。有些人從修持慈心開始,一直到能做到舍心的境界;有些人從舍心開始修,然後慢慢達到慈、悲、喜的修持成就。

  那麼什麼叫做慈心呢?願一切有情具樂及樂因。當我們看到眾生非常快樂,沒有痛苦的時候,我們在心里希望一切眾生能永遠保持這個快樂,希望他的快樂長久或者永恒,不僅願他們具備快樂,還有願具備快樂之因,這樣一種心態叫做慈無量心。巴楚仁波切曾經說:“慈無量就像雌鳥養育小鳥一樣。即:雌鳥養育小鳥時,首先建造一個柔軟舒適的窩,然後用羽翼覆蓋,給予溫暖。在小鳥能飛翔之前,都是以輕柔的舉止撫育小鳥。同樣,我們應當以身語意慈愛地對待三界的一切眾生”。修習慈心的功德是難以計量的。《月燈經》雲:“於億萬剎土,廣興無量供,供養最勝土,比慈心功德,萬分難及一”。

  修習慈心的人,在沒有證得菩提以前會獲得八種利益。《寶曼論》中說:“天人多以慈心向,時時並為作佑護,心常安逸快樂多,毒藥武器難加害,無需動苦諸事成,能生梵天之世界,縱然未能得解脫,慈心能獲此八利”。

  什麼叫做悲心呢?願一切有情離苦及苦因,當我們看到一個眾生受苦受難的時候,我們的心里就很希望一切眾生離開這個痛苦,不僅僅願有情離苦,還願離苦因,這樣的一種心態叫做悲無量心。悲心的對境是感受痛苦的眾生,看到痛苦的景象才能生起悲心。所以慈心和悲心的對境是完全不一樣的,心態上也稍微有些差別,慈心是願眾生獲得快樂,悲心是願眾生遠離苦痛。

  但是修的時候我覺得從悲心開始修比較容易一些。因為當我們看到一個人很快樂的時候,我們心里很希望他的快樂保持永恒,這樣的心態是比較難作的。但是當我們看到一個痛苦的人時,我們就自然而然地很希望他離開這個痛苦,這樣的同情心是比較容易生起的,所以還是首先修悲心比較容易一些。悲心修好後,慈心、喜心、舍心自然就會生起,因為這四種是息息相關的。修持大悲心的功德,等於修持一切萬法那樣大的功德。佛陀在《攝正法經》中說:“欲獲得佛果,學多法不成,唯當學一法,何為學一法?此乃大悲心,何人具大悲,彼獲諸佛法,了如知掌矣。”

  什麼叫做喜呢?願一切有情不離無苦之妙樂,當我們看到眾生在快樂的時候,希望一切眾生不離開所具有的這種快樂的想法,稱之為是“喜無量”。這比“慈無量”的境界更高、更勝一些。另外佛法上達到很高的境界,或是好的功德產生的時候我們特別的高興,這也是喜。

  什麼叫做舍呢?願一切有情離親疏愛憎,常住大平等舍。看到親人時不起貪執,看到仇人時也不生嗔恨,親人和仇人沒有任何分別,能夠達到一個平等的境界,這就是“舍無量”。有些經典或一些高僧大德們也曾經說過,首先修舍心會比較容易一些。巴楚仁波切說:“舍無量應當是如仙人布施一樣。譬如,仙人們宴請賓客時,對於高貴卑賤、強大弱小、賢善惡劣、高級中等的一切人都無有差別而進行布施。同樣,我們應當對遍布虛空界的一切眾生——大悲心的對境平等相待,在沒有生起這樣的定解之前應反複修心”。所以我們首先要了解一下這四種不同的地方是什麼,知道四無量心的功德有多大,然後慢慢讓自己做到。

  然而四無量心不是在一兩個人身上的生起的,比如在父母身上生起的慈心,或在自己孩子身上生起的慈心,這並不難做到,但這不是四無量心中所講的慈心。無量的意思是指不僅僅是一兩個人的身上生起的,而是在很多眾生身上生起,才談得上是無量,就是慈心無量、悲心無量、喜心無量、舍心無量。修持四無量心具有四種功德:一、今世會獲得安樂。二、福報增長到無限。三、對菩提佛果意誌堅固。四、為了眾生而能承受輪回的苦海。

  我們藏傳佛教里面菩提心的修持具有兩個傳承:一個是按《大樹莊嚴經》義,依《集學論》和《入行論》所說,自他相換法修菩提心;另一個是按《般若經》義,依因果七訣法修菩提心。前者是文殊菩薩傳下來的,後者是彌勒菩薩傳下來的。從文殊菩薩到龍樹菩薩傳下來的法門叫做勝觀派,從彌勒菩薩到無著菩薩傳下來的法門叫做廣行派。這兩種的作用是一樣的,都可以生起菩提心,但是傳承不一樣,修持的方式也不一樣。

  龍樹菩薩的傳承是:首先文殊菩薩傳給龍樹菩薩,龍樹菩薩的傳承又傳到寂天菩薩,然後寂天菩薩造了很多比如《入菩薩行論》和《集學論》。這里面主要是自他平等、自他交換以及自輕他重的修持,這些都是龍樹菩薩的傳承。

  自他平等就是我們要知道,我們自己不願感受痛苦,其他的任何眾生也都不願感受痛苦,這個一定要知道。因為有些人不知道這些,只有自己的感受才體會得到,別人的感受就體會不到;自己的感受很豐富的,卻把別人當作機器來對待,就是因為他缺乏這個訓練。所以首先要知道不但你自己需要快樂,別人也需要快樂,你自己一點點的痛苦都不願感受,其他眾生也一樣不願感受這些痛苦,因此我們應當如同保護自己一樣保護其他眾生,這個叫做自他平等。寂天菩薩說:“首當勤觀修,自他本平等,避苦求樂同,護他護如己”。又說:“手足肢雖眾,護如身相同,眾生苦樂殊,求樂與我同”。自他平等的修持是要能夠慢慢體會到別人的感受,體會到別人需要快樂,體會到別人也不願感受痛苦,這樣的話你才會考慮到別人,去關懷別人。

  自他平等的修行一旦做到以後,就要進行自他交換的修行。要知道自己所有的痛苦,所有的我執、習氣都是自己造成的。一點點的快樂,一點點的方便都是別人給予我們的,知道這些以後,自他交換的心態就會產生。因為我是一個人,別人是很多人,那麼是我一個人重要,還是很多人重要?當然是很多人更重要的。因此他人的,無明、我執、煩惱、習氣及痛苦由自己一個人來承擔,自己的智慧、福報、善業、快樂及幸福無私地奉獻給別人。朗日塘巴尊者在《修行八頌》中所說的:“虧損失敗我取受,願將勝利奉獻他”。無著菩薩在《佛子行》中說:“諸苦由求自樂生,圓滿正覺利他成,是故己樂與他苦,真實相換佛子行”。就要進行這樣一個修習,這叫做自他交換的修持。

  這個做到以後就是自輕他重,這在我們佛法里主要是修心七要的修行,或是修行八頌的修持,它對我們具有很大的幫助。我們可以通過呼吸來修行,因為右側鼻孔是煩惱道或說業道,左側鼻孔是智慧道。我們可以從業道的鼻孔里面吸進別人的痛苦,別人惡業果報的感受,或別人所有的這些障礙,都化做黑色的光芒或黑色的煙從右鼻孔吸入到我執最大的地方,全部都堆在我執上面。然後停止一下,讓別人的痛苦,別人的煩惱,以及眾生的這些習氣及障礙都堆在自己的我執上面,把我執推翻,把我執斷除,把我執摧毀,讓我執受折磨或煎熬。因為我們從無始以來到現在,一直在受我執的折磨,現在就要反過來了,我們要讓它受折磨,受煎熬來要報複它。同時,我們修行的功德、智慧、善業、幸福及快樂等好的方面都化做白色的光芒從左邊鼻孔呼出給所有的眾生,並遍滿到每個眾生的身上,願眾生永遠快樂與幸福。

  這樣來訓練的話,首先對你自他交換的修行會有很大的幫助,其次你的我執會減少,第三個你在社會上面對任何挑戰的時候,也不會受到很大的刺激或傷害,因為你已經修得很穩固了,你的修行使你的心變得像菩薩一樣的勇敢與包容。不但你能夠面對這些小的事情了,而且眾生的痛苦你一個人也能夠承擔了,所以要從這個方面來修行菩提心。

  第二個是彌勒菩薩傳給無著菩薩,然後無著菩薩傳所下來的修持菩提心的法門是因果七訣,就是七支要訣:知母、念恩、報恩、慈心、悲心、增上意樂和發菩提心這七種。首先我們要從知母開始。世尊曾經說:“諸比丘,譬如,某士夫將此大地之土摶成棗核丸,說‘此為我母,此為我母,此為他母’而丟棄。諸比丘,此大地之土早已窮盡,而轉為眾人之母卻非如是。此乃我說。”龍猛菩薩在《親友書》中也說:“地土摶成棗核丸,其為不及為母數”。然後念恩,關於念恩方面無與倫比的崗波巴大師說:“母親對我們具有四大恩德,一、施體之恩。二、難行之恩。三、予命之恩。四、教導之恩”。如果想詳細了解的話可以看一看《解脫莊嚴寶論》。

  如果我們真的在心中深刻體會到母親對我們的德恩的話,那不可能不去幫助母親,更不可能將自己的快樂建立在母親的痛苦之上。我們在體會到今生今世母親的恩德的同時,也自然而然體會到一切眾生的恩德。因為無始以來我們在輪回的苦海里流轉的過程中,所有的眾生都曾經做過我們的父母親,做父母親的時候就像是今世的父母親一樣恩重如山。再來說報恩,如果父母親的恩德不是由子女來報達的話,那麼由誰來報達呢?子女報達父母的恩德是理所當然的事。連自己親身父母的恩德都不能回報,修持大乘佛法或利益眾生的事情有點不現實。

  因果七訣中前面三個特別重要,這三個不僅僅是修持菩提心的竅訣,更是做人的重要品德。缺乏做人品德的基礎的話,怎能樹立起菩提心呢?現在我們作為凡夫,習以為常地將自己所有的快樂,所有的方便都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建立在占別人便宜之上,我們的快樂都是這樣的。其實這等於是我們將快樂建立在父母親的身上了,所以靜下心來反省自己的話會覺得有點不合理,學佛修行人對於這方面應該多去思考。有時候我們在一些小事上成功的時候,會覺得自己了不起,既聰明又有本事,其實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因為實際上事情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我們的快樂與幸福,成功與順利都來自於他人的支持與幫助,配合與互助,或者提醒與鼓勵,因此實際上我們依靠大眾的力量而獲得有所成就,我們應該知道這些都是因緣和合而成,並不是依靠獨立你一個人而所獲成就。我們佛教高度重視“緣”這個字,既有深的含義,又是高的境界。所以我們的幸福與成功一切一切都是父母眾生給予我們的。

  我們想一想佛陀在因地經歷三大阿僧祇劫中行菩薩道修菩提心的時候,為了別人的快樂付出了多少次自己的生命,譬如:《太子須大怒經》中所說的世尊轉為王子直美袞登的時候,生性好施,由於國寶布施於敵人,父王把他放逐遠方,途中又把愛妻、二子及自身眼珠都施給婆羅門徒。《月燈三昧經》中記載世尊轉為妙花月菩薩的時候,為了度化眾多的眾生而宣說佛法時受到國王的殺害,付出了生命。《賢愚經》中記載世尊曾經轉為一位小太子時,為了救一只饑餓的母虎而付出了生命。可我們卻為了自己的快樂而傷害了多少他人的生命!掠奪了多少別人的利益,所以最後的結果佛陀是光明,我們凡夫是黑暗。《入行論》中所說的:“何需更繁敘,凡愚求自利,世尊為利他,且觀此二別”。就像是一個人對天空發了極大的脾氣,因而對著空中吐了一口口水,但口水卻落到自己的臉上,所以最後受到損失的依然是自己。我們在生存的過程中傷害他人的果報也是如此,歸根結底還是自己受到巨大的損失與傷害。寂天菩薩說:所有世間樂,悉從利他生,一切世間苦,鹹由自利生”。無著菩薩也說:“諸苦由貪自樂起,佛從利他心所生。”如果我們傷害眾生的話佛陀不會喜悅的。寂天菩薩在《入行論》中說:“遍身著火者,與欲樂不生,若傷諸有情,雲何悅諸佛?。”

  當我們知道這些道理以後,就要將方便提供給別人,對別人要寬容,要為了別人的幸福與快樂,去付出自己一些渺小的勞累與奉獻。也就是要令自己改善,因為這等於是在改善自己的命運。雖然現在讓我們為了別人而付出自己的生命或大的付出是不可能的,佛陀也沒有要求過初學者這麼做。但我們要從小處著手,最起碼要做一個老老實實的人,對人要真心誠意,盡量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自己的勞累上,不要把幸福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為什麼這麼說呢?從佛教的因果角度來講,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別人勞累上的話,自己的福報會減少;把別人的幸福建立在自己的付出上的話,自己的福報自然而然就會增長。那誰都不希望自己的福報減少,誰都願意讓自己的福報增長的,所以我們就一定要懂得這些道理。

  如今多數人都是反過來的,包括我自己在內,雖然每天都在念四無量心或是發菩提心,但對實際行動上的幫助卻是不大。因為我們只是嘴巴在念而已,心里還在想著如何占別人的便宜,如何爭名奪利,斤斤計較等等的事情。我們凡夫是非常可怕的,嘴巴和心總是在自相矛盾,所以在觀想四無量心的時候行為也總是跟不上,因而表面上做出一些利他的行為,內在的自私心卻總是不斷的湧現。我們所修的四無量心和所做的行為這兩個卻很難融合,就像飄浮的油和水一樣難於結合。

  雖然能夠做到身體力行是相當不容易的,但首先從理論上知道也不錯,也會有很大的幫助。同時我們還要立下菩提心的四種誓願:願令一切有情永離苦難,願令一切有情解脫輪回,願令一切有情現證菩提,願令一切有情同般涅槃。還有經常要念一念四宏誓願,這樣慢慢訓練修行的話,最終心中一定會生起名副其實的四無量心。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太桥旦曾堪布开示录,欢迎大家转载与分享,转载请注明作者与出处。)
http://blog.sina.com.cn/taiqiaodanzeng

 樓主| 發表於 2019-1-27 21:04 | 顯示全部樓層
《大智度論》中四無量心的地位及修持
釋海實
http://www.fuyan.org.tw/8l/07.htm


修慈悲心,只要十五秒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115/node1936173

小部經集 I.8
慈經
坦尼沙羅尊者英譯,良稹中譯
http://myweb.ncku.edu.tw/~lsn46/ ... aka-patha/Metta.htm

原文版權所有© 1994 坦尼沙羅比丘。僅限於免費發行。本文允許在任何媒體再版、重排、重印、印發。然而,作者希望任何再版與分發以對公衆免費與無限制的形式進行,譯文與轉載也要求表明作者原衷。
中譯版權所有© 2005 良稹,http://www.theravadacn.org ,流通條件如上。轉載時請包括本站連接,并登載本版權聲明。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分享佛法資訊請先注意版權申明|藏密網 |網站地圖UA-2159133-2

GMT+8, 2024-4-27 02:10 , Processed in 0.030544 second(s), 19 queries .

Copyright © 2016 | LIGHTSAIL支持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