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選擇 進入手機版 | 繼續訪問電腦版

藏密網-漢傳.藏傳.南傳.佛教資訊網

注册藏密网可以获得更多功能与服务的支援,赶快注册吧!
立即註冊

合作站点账号登陆

快捷導航
查看: 4076|回復: 0

索達吉堪布: 精進修行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9-1-27 22:2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27b001b7f2af8f5141b8504eacb31b88.jpg

索達吉堪布: 精進修行

不管學習《無量壽經》還是其它法門,大家都需要長期不斷地精進,要經常提醒自己不能懈怠。有些人年輕時很精進,到了晚年就不精進了;有些人兩三天比較精進,過了幾天就不精進了;還有人依靠暫時的因緣發起精進,比如遇到一些上師、發生車禍、罹患疾病後很精進,可是後來又忘記了精進。這樣虎頭蛇尾是不行的。

我們要有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藏地有一部歷史著作叫《青史》,這本書的作者是廓譯師,廓譯師在八十多歲高齡時還不斷地學習,曾經有人問廓譯師:“您到底什麼時候才能學完?”他回答說:“成佛的時候。”不過現在的很多人不是這樣。有些人大學畢業後找到一份工作,從此以後就再也不學習了,不要說佛教的知識,甚至世間的知識都不學了。對他們來說,也許找到工作就意味著“成佛”了。其實這是不對的,雖然以前學習過很多年,但還要學習新知識。學習既是一種享受,也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所以每個人都應該不斷地學習。

在這方面,我希望有些人不要無常修得太好了。現在有些人經常說:“不要修加行,修什麼加行啊,明天死了都不知道。”這種說法看似很有道理,實際上完全是錯誤的,可以說是思想不成熟的表現。聖雄甘地77有一句名言:“要像你明天會死去一樣活著,要像你永遠會活著一樣學習。”意思是,對生活要有無常的觀念(相當於噶當派的無常觀),既然明天有沒有都不知道,所以不要太耽著今天的生活;對學習則要有長期的打算,要像永遠存留在世間一樣長期學習。當然退一步講,哪怕我們明天死亡,今天也要努力學習,要像《薩迦格言》中講的那樣:“即使明早要死亡,亦應學習諸知識。”

總之,學習對每一個人都很重要,我們應該不斷地學習,要盡量保持向上的積極心態,不要總是自閉、悲觀,如果整天處於消極失望的心態,這樣活著沒有什麼意義。

佛陀在《十住經》中說:“日夜常精進,聽受無厭惓,讀誦愛樂法,唯法以為貴。”意思是說,人應該日日夜夜恒常精進,要無有厭倦地聽受佛法、讀誦修行,對善法要有歡喜心,心中唯以正法為貴。

可是現在很多人不是這樣:有些人認為名聲最珍貴,一直為了名聲而奔波;有些人覺得財富最珍貴,一直在努力希求財富;還有些人什麼都不想,每天就像老豬一樣,吃飽喝足後就“呼呼”睡大覺。老豬每天能吃點東西就滿足了,然後就搖搖尾巴,靠在墻下曬太陽;而人是萬物之靈,思想應該和旁生有所不同,所以諸位還是要有一種精進。

當然,所謂的精進應該是在有意義的善法方面,不是在對今生來世都沒有意義的惡業方面。現在有些人通宵看小說,有些人熬夜看電視連續劇,還有些人白天晚上打麻將,以做非法之事將生活完全搞顛倒了。這些邪精進者本來非常可憐,但他們還認為過得很快樂。現在有些人覺得,逢年過節大家在一起聚會,做一些喝酒、打牌等非法行為,這才是人生最大的快樂。這就是顛倒的教育理念和價值觀的體現。有時候我看到社會上的各種現象,感覺人們真是把瘋狂當做正常、把痛苦當做快樂。薩迦班智達曾批評此類惡相說:“愚者貪欲以為樂,實則行貪即苦因,如同飲酒以為樂,實則瘋狂當安樂。”

在世界上,每個人都在尋找快樂,既然想得到快樂,人們就應該打開慧眼,盡量多做有意義的事情。當然,在此過程中要長期處於如理如法的狀態,作為凡夫人的確有點困難。凡夫人產生煩惱很容易,一會兒生貪心,一會兒生嗔心,一會兒生嫉妒心,一會兒生驕傲心,一會兒生吝嗇心,各種煩惱此起彼伏地湧現;而產生善心則很困難,好不容易生起一點信心、出離心、大悲心、菩提心,很快又被煩惱和邪見蒙蔽了。這是凡夫人的普遍狀況,並非個別特殊業力者才如此。有些人經常輕毀自己:“我好痛苦啊,不像你們一樣,你們所有的人都很好,只有我煩惱深重、業障現前。”其實這種說法是不對的,凡夫人的狀況基本上都差不多。但無論如何,我們要清楚生活的方向,身心盡量處於如理如法的狀態。

其實一個人能否過如理如法的修行生活,與前世的福報有一定的關系。我經常想:有福報的人有長期聞思、修行、發心的機會,各方面的善緣自然會出現;而沒福報的人很難有長期聞思、修行、發心的機會,各種違緣會接踵而至。當然,雖說跟前世的福報有關,但也與自己今生的努力分不開,因此大家還是要盡量努力。(所謂“長期”,其實我在此處並沒有很高的要求。如今是末法時代,一個人很難說能不能活到七八十歲,只要拿出十年、二十年或者人生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用於學修正法,這已經算是很不錯了。)

講到這里,我想順帶說一個問題:不管學習任何佛法,大家都應該有所創新,不能一點創新能力都沒有。怎樣創新呢?我們不需要在出離心、菩提心或者無二慧等佛法的根本內容上創新,但是要在具體的方式上有所創新。否則,隨著時代和社會的發展,以前沒有想到的很多情況會不斷出現,如果始終沒有創新,應對起來也許有一定困難。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追求解脫的心始終不能變。跟古人相比,現在人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人生目標和談論話題都有很大不同。拿我們牧區來說,以前人們談論最多的是:某人穿的衣服是什麼樣?某人戴的珊瑚是什麼樣?但現在人們基本上不談這些了,談論的話題變成:某人的手機是什麼樣?某人開的摩托車是什麼樣?某人的房子有多少層?如果我們的心也跟隨這些話題不斷地轉,今天他們談摩托車,我們也跟著談摩托車,過一段時間他們談小轎車,我們又跟著談小轎車,那自己的修行就徹底失敗了。在這方面,我們需要有正知正念,要清楚什麼是最重要的目標,不要忘記生生世世的解脫大計。

佛教徒並不是悲觀的厭世主義者,也不是不懂得享受生活的愚癡者。通過長期學習佛法,我們對世俗生活的本質非常了解——生活就像一顆露珠,表面上看起來很美麗,但在無常陽光的照射下,很快就會消失得一幹二凈,什麼價值都不會留下。所以,大家應該看穿世俗生活的虛妄本質,尋找有真實意義的修行生活。

佛說無量壽經廣釋(上)  \  第十二課
https://zhibeifw.com/vba/dsek-00002/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分享佛法資訊請先注意版權申明|藏密網 |網站地圖UA-2159133-2

GMT+8, 2024-3-29 04:31 , Processed in 0.026436 second(s), 19 queries .

Copyright © 2016 | LIGHTSAIL支持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