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密網-漢傳.藏傳.南傳.佛教資訊網

注册藏密网可以获得更多功能与服务的支援,赶快注册吧!
立即註冊

合作站点账号登陆

快捷導航
查看: 3388|回復: 0

上會下宗長老:人人得受持的菩薩戒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2-3-7 16:4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10.jpg


上會下宗長老:人人得受持的菩薩戒

菩薩戒使人由凡至聖

菩薩戒是初機凡夫從新發菩提心開始,直到最後金剛後心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為止,在各各層次中都能受持的戒,是一部能淺能深能略能廣的戒法。無論是縛地凡夫或登地菩薩都有他可以受持的戒相與戒心,是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軌範。在生死輪迴中因受持菩薩戒而願力更深遠,在長遠的菩提道修學中,菩薩因願力的深徹,而在生死輪迴中得自在。是大乘佛法的精髓指針,北傳佛法也因菩薩戒的精神,而綿延幾千年,廣泛流佈。

初學佛的人,可以受菩薩戒嗎? 

每有人問我說:「初學佛的人,可以受菩薩戒嗎?」我說可以的,只要你的人格特質有傾向於大乘根性的都可以。什麼是大乘根性呢?就是不自私,能兼顧別人感受的人;能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同情別人的人;有公德心具公共道德的人;急公好義為公為眾的人;甘願吃虧不負他人的人。這些都屬於具有菩薩根性的人。因為菩薩種性不是只顧自己得利益、得解脫,還兼具照顧身邊的人,乃至照顧一切眾生,救護一切眾生,同證菩提。若具有這種心性的人,接觸佛法,受佛法薰習,都會發起悲心,為三寶、為眾生而奉獻而供養,樂聞菩薩法,樂行菩薩道。 

《梵網經》菩薩戒本說:只要發心受菩薩戒,無論天、人、鬼、畜、變化人、八部鬼神、金剛神、五種不男、婬女……等。「但解法師語,盡得受戒,皆名第一清淨者。」

菩薩戒的內容 

菩薩戒的本質是在使人發起無上菩提心,提昇人的品質,讓人格有更偉大的特質,讓你的人生更尊貴。因菩薩戒讓你的生命中沒有恐懼,讓你的人生有一個光明偉大安定的方向。它是一個重重無盡、萬德莊嚴的圓滿境界。因受持菩薩戒,讓你的正報依報更殊勝更莊嚴。 

這是一部無上的微妙戒法,是一切眾生樂欲學習的戒法。經典上說到菩薩戒的相當廣泛,我們無法一一詳談,今先從目前大家常提到的幾部戒本條文約略觀覽,並例出重戒條文,讓未看過的人略為了解一點內容:

 (一)《菩薩地持經》:經上說菩薩應受三聚淨戒,並立四重四十三犯事的戒條,無論出家眾或在家眾都應受持。四重戒的條文與後面論到的瑜伽戒相同,此戒本內容包含六度四攝。唐代道倫大師所著《瑜伽論記》將四十三條文,分作前後兩類,而謂「初犯三十二輕,障於六度攝善法戒。後犯十一種輕,障於四攝利眾生戒。」其四重四十三輕戒的內容是著重於出家眾的菩薩比丘。

 (二)《優婆塞戒經》:此經舉六重二十八失意罪,是以在家眾為對機。近來我們中國傳授在家菩薩戒時,都摘錄此本的戒條,做為受持的戒本。其六重戒是: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婬。四、不妄語。五、不酤酒。六、不說四眾過。是在五戒的基礎上第五條不僅不飲酒亦不酤酒,以免影響他人。加上第六不說四眾過,增長慈悲平等心,去除是非心,去除只見他人過、不見自己非的心態。保持對佛法四眾的愛護之心,就如印光大師所說:「見一切人皆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的謙恭心懷。佛法就在於恭敬中求,一分恭敬、一分受用。十分恭敬、十分受用。讓初皈依時的勝境永潔不污,不僅利益大眾,亦利益自己道業的成就。

 (三)《梵網經》菩薩戒本:立十重四十八輕的戒相條文,大都為出家眾及淨行優婆塞、優婆夷所受持。十重戒的戒相是: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婬。四、不妄語。五、不酤酒。六、不說四眾過。七、不自讚毀他。八、不慳。九、不瞋。十、不謗三寶。古德大師為此戒本註釋者甚多,皆指出此戒是自修化他。以律儀及善法自行,再轉將律儀及善法勸化他人照著實踐,便是利益眾生。

 (四)《瑜伽論》:主要是四重戒及九種戒相。九種中之第二種「一切戒」裡說:持菩薩戒分為二種:一、在家分戒,二、出家分戒。雖有二眾皆是受持三聚淨戒。如論上說:「又依此在家出家二分淨戒,略說三種:一、律儀戒。二、攝善法戒。三、饒益有情戒。」在受菩薩戒之前須先授四種他勝處法,即是《地持經》所說的四重禁戒。一、自讚毀他。二、慳財法不施。三、忿恨不捨怨結。四、謗菩薩藏。此四種他勝處法即是四重禁戒,不得犯,若隨犯一條,則名為捨。

持戒的難易

依諸戒本的提示,向學的在家菩薩應不難持守,我們知道持菩薩戒即是持三聚淨戒。三聚淨戒即是一、攝律儀戒。二、攝善法戒。三、饒益有情戒。三聚淨戒得擇淺、擇深而行。登地菩薩的三聚淨戒境界,我們凡夫很難做到。初機凡夫只要不忘失三寶,能少多供養不拘,乃至一日中一念於菩薩戒法,即是不忘失菩提心,持守菩薩法。如《地持經》卷五云:「若菩薩住律儀戒,於一日一夜中,若佛在世、若佛塔廟、若法、若經卷、若菩薩修多羅藏、若菩薩摩得勒伽藏、若比丘僧、若十方世界大菩薩眾,若不少多供養,乃至一禮,乃至不以一偈讚歎三寶功德,乃至不能一念淨心者,是名為犯,眾多犯。」

這是說受菩薩戒的人,要發清淨心,對三寶永存恭敬、供養之心,在心裏永遠保持那份心,永不被外境迷惑動搖的聖潔的心。乃至一日一夜中,只要能起一念淨心、恭敬,多少供養,就算是持菩薩戒了。

只要你是向學的菩薩都很容易持的。譬如佛弟子飯食時,合掌供養三寶畢,先吃三口飯:第一口則默念願斷一切惡,即是攝律儀戒。第二口則念願修一切善,即是攝善法戒。第三口則念誓度一切眾生,即是饒益有情戒。就是持念菩薩三聚淨戒,可以說已是日日三時持戒。

大乘菩薩戒的基本精神是求無上菩提,無論多廣泛,總以利益眾生為重。故《大般若經》說:「若諸菩薩,捨本誓願,應知是為菩薩犯戒。」即是說不捨本誓願即不犯戒。又說:「若諸菩薩雖處居家而受三皈,深信三寶,迴向無上正等菩提,是諸菩薩雖復受用五欲樂具,而於菩薩所行淨戒波羅蜜多,常不遠離,亦名真實持淨戒者。」即是說在家菩薩雖受五欲樂具,而能心念菩薩淨戒波羅蜜,常不遠離,即是真實持淨戒。

受持菩薩戒可度四魔越三界,生生世世不失戒體。《瓔珞經》云:「有而犯者,勝無不犯。有犯名菩薩,無犯名外道。」是說有受菩薩戒的人犯了戒,還勝過沒受菩薩戒的人,雖然他沒做犯戒的事。受菩薩戒的人犯了戒還是菩薩,沒受戒的人雖沒做犯戒的事,還是外道。經又說:「有犯不失。」因菩薩戒是盡未來際,直至成佛,戒體不失的。若犯重戒「得使重受戒。」所以菩薩常知慚愧,常懷懺悔,可以重受戒而還復清淨的。不像五戒、十戒、具足戒若犯重戒,則棄於佛法大海邊外,不得重受。 

持戒在家菩薩一定要素食嗎? 

持戒在家菩薩常有幾點困難處及迷惑處。因為目前的社會,五欲橫流又重功利,會讓在家菩薩在人際關係之中遇到許多問題:例如素食問題、酒戒問題、齋戒問題、邪婬問題,都值得我們一一加以研討。一方面我們依循經典內容,一方面從現實社會環境價值觀的變遷,來探討與戒律的關係,看看在家菩薩應如何應對以上這些問題。

一、素食問題

受菩薩戒後是否一定要素食?可否煮葷食?這問題若依《梵網經》:菩薩戒不食眾生肉,則必須食素食。若依六重二十八失意戒本,是沒規定在家菩薩必須素食。菩薩戒是遇淺則淺,遇深則深。隨眾生的程度而受持,重要是不能忘失菩提心。雖然經上有開緣食三淨肉,所謂三淨肉就是不是我殺、不為我而殺、不是我教他去殺。但要深知慚愧常懺悔,受了菩薩戒最好能素食,若是因為職業或家庭關係,不得已要煮葷食,不只要心懷慚愧心、慈悲心,並要時時懺悔、修福、念佛、供養、放生、護生,使自己福德增長,讓自己有福報能如願過自己想要的清淨慈悲的生活。 

二、齋戒問題

菩薩戒本有月六齋日之戒相。齋戒日的設定,依印度古時將一個月分成白月和黑月兩段,初一到十五月漸圓是白月,十六到月底月漸缺為黑月,白月和黑月的各第一天,各最後一天,各中間一天,合起來為六齋日。古代農業社會依月圓月缺排定齋戒日較易排,目前社會是以七天為一週,假日也跟以前不一樣,所以只要能夠月守六齋日,不違背戒的精神,適度調整移動一下日子,應也合乎齋戒的要求。

持戒在家菩薩必須戒酒嗎? 

三、酒戒問題 

飲酒本身雖然不是罪惡,但會造成犯罪的因素,經上提到飲酒有三十六種過失。在目前人際關係複雜,交通事故頻傳的環境中,稍一不慎就會造成不可挽回的遺憾,所以酒應該戒絕的。從中國歷史及近代媒體,我們都可看到因酒而殺身、敗家、亡國的事實例子。由於飲酒亦有可能促成前面四戒的犯行,故不許在家弟子飲酒。教內長老聖嚴法師在其著作《菩薩戒指要》書中提到《未曾有因緣經》中記載一件趣事。祇陀太子先受五戒,後來聽了十善,因身為太子有許多豪客常帶酒食與他共相娛樂,所以他要求世尊准許他捨去五戒受十善,因十善中沒有飲酒戒。不過他未因飲酒造惡,相反的「飲酒念戒」,雖有歡娛,並未放逸。世尊聽了讚歎他道:『善哉!善哉!祇陀汝今已得智慧方便,若世間人能如汝者,終身飲酒,有何惡哉!如是行者,乃應生福,無有罪也。』」這段經文並不是說可以隨意喝酒,而是因為身份地位的關係,不得不應酬,但要有智慧方便,不被酒迷惑,能「得酒念戒」不起惡業才可以。但現代人談何容易?身邊又無大善知識提引,還是戒慎為是。又目前社會若以其他飲料代酒,也是人所能接受。如果真是非酒不可,橫量一下自己,如若不夠自制力,不夠清醒,則在五戒時,這條戒不要受。

四、邪婬問題

欲戒婬行,須伏婬心。婬心若伏,便不犯婬了。降伏婬心之法,如《普門品》中,「若有眾生,多於婬欲,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自力不夠,求佛菩薩慈悲加持。

唐狄仁傑,有一年上京考試,寄宿旅舍。旅舍主人之媳婦新寡,見他英俊,晚間特來相會。狄仁傑想起一位老和尚的開示,便順機開導她:「我曾借住寺院讀書,有位老和尚告訴我:『依你的相貌,將來必能大貴,但一生中要特別謹慎,不可貪愛美色,而犯婬戒。』我就請教息滅貪婬之法。老和尚教誨,作生病想、將死想、已死想,貪婬之念便會熄滅……」少婦感激拜謝。後以堅守婦節,受朝廷表揚。狄仁傑則輔助安邦定國,處處燬婬詞,勵百姓以德,成為一代名臣,以賢宰相而終。

且,進受菩薩戒,「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菩薩應生孝順心,救度一切眾生,淨法與人。

不犯邪婬,家庭和樂,社會淳厚,國家富強。為佛子者,持戒念佛,功德無量。

莊嚴殊勝

以上幾個問題,提供大家思考,當有益於智慧的抉擇。總之,持菩薩戒,是以清淨三業,發菩提心,修菩薩道。依四弘誓願,學五明,行六度四攝。於煩惱生死中,斷見惑、思惑、塵沙惑,直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讓人生充滿光輝,讓世界莊嚴圓滿。直至虛空有盡,我願無窮,情與無情,同圓種智。

http://www.sangha.tw/content/Magazine.asp?ser_no=365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分享佛法資訊請先注意版權申明|藏密網 |網站地圖UA-2159133-2

GMT+8, 2024-4-29 01:45 , Processed in 0.026507 second(s), 21 queries .

Copyright © 2016 | LIGHTSAIL支持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