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選擇 進入手機版 | 繼續訪問電腦版

藏密網-漢傳.藏傳.南傳.佛教資訊網

注册藏密网可以获得更多功能与服务的支援,赶快注册吧!
立即註冊

合作站点账号登陆

快捷導航
查看: 4902|回復: 0

德育古鑑: 莫棄糟糠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2-5-12 10:0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小菩提 於 2012-5-12 20:04 編輯

201112197949.jpg

福智之友 第五十五期

福智之聲: 典型在今昔

編輯室

  本期新增「典型在今昔」單元,選載《德育古鑑》內容,有原文、譯文,之後並有按語,係由李衍忠先生演繹,期與各界分享。

  《德育古鑑》原名《感應類鈔》,清康熙年間史潔珵先生編錄。全書以古人初學入德之門的「功過格」為綱,分為孝順、和睦、慈教、寬下、勸化、救濟、交財、奢儉、性行、敬聖、存心等十一類;以史料事證為目,自史籍中選列二百九十六則德行小故事,並加評贊。民國十八年趙其杰先生重新刊印,改為今名。

  人類屬群居性,須靠互助而共存,此書便是依我們一生中互動對象的密切程度,開衍人倫實踐的修養德目。從家庭中對上孝順父母、公婆,對中友睦兄弟、夫妻、姑嫂、妯娌,對下教養子女;繼而擴及對僕從、鄰里、朋友如何相待,接著如何濟助眾人,如何運用錢財;最後恭敬聖賢,學習心性之道,使生命層層昇華。從生活周遭的人身上開始用心,點點滴滴成長,終可邁向完滿之境。因此,想要改善人生,《德育古鑑》是最好的起點。

  本刊從「寬下類」開始登載,孝順、和睦、慈教三類,前已登於本刊相關刊物「福智之聲」(九十三期至一○七期),如有需要,請自行參閱。

http://voicefriend.blisswisdom.org/mmm_tr.htm#XxNoChg



莫棄糟糠

  李生,閩人,善讀書為文。赴試,過衢州旅店。店主夢土地言:「明日有李秀才,科甲人也,宜善待之。」次早,李至,款待甚厚。李問故,店主以神語告。李生大喜,夜思登第作官,但貧陋時妻,不堪作夫人,當易之。去後,店主復夢神曰:「此士用心不善,功名未遂,便欲棄妻。今失舉矣!」竟不第而回。店主復以告生,大驚,愧恨而去。

譯文:

  福建有一位姓李的書生,很會讀書、做文章。於進京趕考路上,經過衢州的一家旅店。店主夢到土地公對他說:「明天有一位李秀才,他是會考上科舉的人,你要好好招待他。」隔天早上,果然有位姓李的讀書人來,店主非常殷勤地款待他。李姓書生問他原因,店主將他夢到土地神所說的話告訴他。李生非常高興,夜裡想到自己馬上會考上科舉做官,便不自覺地得意起來,但是一想到貧窮時所娶的妻子土裡土氣,實在不配當官夫人,應該把她休掉,另娶他人。李生離開後,店主又夢到土地神告訴他:「這個讀書人存心不夠善良,功名還沒有成就,就想要拋棄糟糠之妻,現在他考不上了!」李生果然沒有考上而回來。店主又把神明說的話告訴他,他非常地驚恐,羞愧憤恨而離開。


一念之貪

  浮梁縣黃木,疑本縣廟神為妖,祭之以酒。醉而執之,果一老猿。將戮於市,猿俄醒曰:「某死固其分,然數年所積,可以備縣中之缺。」木纔問處,則猿已躍身而去矣。後百計蹤跡,竟不可得。

譯文:

  浮梁縣的縣令黃木,懷疑縣裡的宗廟神是妖怪,於是用酒祭拜牠。等喝醉把牠捉住後,發現果然是隻老猿猴。準備在市集殺牠示眾時,猿猴突然醒來說:「我命中注定該死,可是數年來的積蓄,正好可以彌補縣裡的不足!」黃木才想問牠錢藏在何處時,老猿猴早已縱身一跳不見了蹤影。後來千方百計的要找牠,結果都找不到。

按語:

  俗話說:「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因為這些人都是在你失意不得志時,不計較名利真心幫助你的恩人,若是「忘恩負義」將被社會輿論所唾棄。

  李生善讀書為文,遇到店主告知土地公說他「科甲人也,宜善待之」的話,就癡心妄想將來登第做官,貧窮時所娶的妻子,不堪作夫人,當休妻另娶。表示這個讀書人,因過去的努力而有一些福報,但是內心沒有淨化,沒有往心靈提升的方向追求,反而只就功名利祿、財色等物質層面貪求,動了歪腦筋,心術不正,最後一無所得。如果他的心性是提升的、淨化的、想要利益他人的,自然不會有拋棄糟糠妻的念頭,試想貧窮的時候若非糟糠妻幫他操持家務,默默協助他,一旦功成名就,怎可不思感恩圖報?像宋代范仲淹,算命的說他不能當宰相,范仲淹就問能不能當名醫?為什麼范仲淹要當名醫?因為宰相可以助人,即使當不了宰相,名醫亦可救人,他的心緒一直往這方面去想。如果當時算命的說他能當宰相,他會高興,高興能救人。所以從李生所為,可以推論他曾修些福報,但內心沒有淨化,一旦境界來就痴心妄想;幸好李生未登第為官,否則也容易淪為貪官污吏之流。

  現在教育方向是從技能及謀生的方向努力,很少從孩子的生命價值觀以及德行修養上努力,恐怕將有很多人會步上李生的後塵。以前曾聽說有人到美國拿到博士學位後就棄父母於不顧,這是從小教育時就不重視他品德修養的結果。像這種「文人無行」在中國古代會被瞧不起,但是現在偏重物質,反倒不覺有何嚴重性,如果想深遠一些,這個文人有才華,腦筋好,卻心術不正,他所造作的罪業將影響百代、千代,這種影響性是很可怕的,因此對心性的涵養怎能不殷重看待呢?

  「妖」即不正之氣,儒家講義與利之辨別,義乃該做之事就去做,不思考會不會得何好處,如有一點點想要得到好處的想法,即掉入「利」字一邊。所以端正身心,做正確的事,就會得正氣。浮梁縣中廟神為何為變為妖呢?關鍵在於人而不是神,人心不正,鬼神就不正,人心正,鬼神就正。古代每縣必有當地的信仰中心,廟神變為妖,定是百姓心術不正。縣令祭酒使老猿喝醉,才抓到牠,做這件事,本為百姓除妖,因為動機純正才抓到妖,但是當老猿說:「數年所積,可以備縣中之缺。」縣令便想問財寶藏處,僅此一念,猿已躍身而去,再也抓不著。這是因為縣令心中已貪求分外的東西,貪小便宜,心就不正了。世間方方正正之人,絕不會動這些腦筋的,他們認為對的事就會非常坦然去做,不對之事,絕不找理由藉口而行之。曾經有個佛教團體要印經書,印刷廠老闆要求不開統一發票,價錢可以算便宜一些,多出來的錢又可以多印經書,如果是我們,會不會答應老闆的要求呢?但是這個佛教團體的師長覺得這樣做是逃稅,是偷政府的錢做私人的事,這是不合道理的,將來還是要還回去,就拒絕了老闆的要求。

  稗官野史中有個傳說,某個村姑遇到靈鬼,專淫人婦女,村姑問鄰村某女貌美為何不找她?淫鬼答說這個人心正,無法靠近。沒想到村姑經此一激,大喝一聲:「難道我就不正嗎?」一念正心,就把淫鬼嚇跑了。縣令黃木一念之貪,讓妖祟得脫,村姑一念之正,得保其貞節。所以常保一股浩然正氣,也就不易招感妖祟之事。

  「心」為一身之宰府,主宰身的言行舉止,猶如樹之本為根,根壞則樹倒,心壞則行為易有偏差,無法坦然立足於社會上,所以古人特重修心之功夫,所謂「誠意、正心」之後,才能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今人若能往此方向努力,則個人與社會將有無限的希望,無限的快樂。

編按:

  「德育古鑑選輯」從第八期開始刊登,迄今將近四年,本期已屆尾聲,感謝讀者支持。人類屬群居性,須靠互助而共存,「德育古鑑」便是依我們一生中互動對象的密切程度,開衍人倫實踐的修養美德,從孝順以至於存心。因此,想要改善人生,本書是很好的參考書。

  未來《典型在今昔》將推出不同的系列,亦請大家不吝指教。

http://voicefriend.blisswisdom.org/Tfr/tfr_55/tfr_55_03.htm

德育古鑑
http://book.bfnn.org/books2/1658.htm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分享佛法資訊請先注意版權申明|藏密網 |網站地圖UA-2159133-2

GMT+8, 2024-4-19 08:51 , Processed in 0.021144 second(s), 21 queries .

Copyright © 2016 | LIGHTSAIL支持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