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密網-漢傳.藏傳.南傳.佛教資訊網

注册藏密网可以获得更多功能与服务的支援,赶快注册吧!
立即註冊

合作站点账号登陆

快捷導航
查看: 2794|回復: 1

德育古鑑: 己不欲 勿施人、遠慮積功、厚德澤後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2-5-13 09:4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己不欲 勿施人
編輯室整理

  庾亮乘馬有的盧,相馬經所云妨主者也。或語令賣去,庾曰:「賣之,必有買者。寧有己之不安,而可移之人哉?昔孫叔敖埋蛇以免後人,古之美談;效之,不亦達乎?」卒留之,不害其為將軍元舅也。

譯文:
  庾亮所乘的馬是一匹稱為「的盧」的凶馬,相馬經上說這種馬會對馬主不利妨害馬主。有人建議他趕快將馬賣掉,庾亮卻說:「賣了牠,一定有人買,但怎麼可以把災禍移給別人呢?過去孫叔敖埋了兩頭蛇以免後人遭禍,在當時傳為美談,如果能效法他,不也是通達人情嗎?」於是將馬留下,但並不妨害庾亮成為將軍元老。

遠慮積功

  鍾離仙,初授丹於呂純陽,點鐵為金,可以濟世。純陽問終變否?曰:「五百年後,當復本質。」純陽曰:「如此則害五百年後人矣,吾不願為也。」鍾離仙曰:「修仙要積三千功行。此一言,三千功行俱滿矣!」

譯文:
  鍾離仙,剛開始要教給呂純陽點鐵成金的煉丹術,以便藉此幫助世人。純陽問鍾離仙,這些金子最後會不會改變,鍾離仙回答說:「五百年後,這些金子就會變回它原來的樣子。」純陽說:「本來是要做善事的,但這樣卻會害到五百年後的人,我不願意這麼做!」鍾離仙說:「修行成仙要累積三千件的功德。憑你這一句話,三千件的功德也都圓滿了。」


厚德澤後

  林觀,莆田人。遇異人授一佳地,謂曰:「此地甚佳,但未知汝福可堪此否耳?」觀曰:「吾德薄,將此地與宗人共之,其間或有一有福者。」異人曰:「即此一念,福德甚厚。」觀遂取族二十餘柩,與親偕葬之。生子元美,成進士。孫翰,曾孫廷、廷機,玄孫,三代四尚書。

譯文:
  林觀是莆田人。曾遇到一位特異人士,送他一塊風水絕佳的地,並說:「這個地方很好,只是不知你是否有福氣承受得起?」

  林觀說:「我的福德不夠,就將此地和族裡的人共同擁有吧!說不定這當中會有一個有福德的人,能夠享受得到。」這位異人說:「就這樣的一個念頭,你的福德就很夠了!」林觀就將族裡二十多個棺木,和他雙親的一起葬在這個地方。後來林觀生的兒子叫元美,並且中進士。孫子林翰、曾孫廷、廷機,玄孫,三代人出了四位尚書。

按語:
  判別善惡的簡單標準:為了別人緣故而犧牲自己就是善,為了自己的緣故而損害到別人就是惡,所以一個人存心好壞由此分判。

  平常人只想要好的,對自己有利的。假若得到不好的東西,一般的想法是不想擁有,趕快丟掉。庾亮的馬被人發現會剋主,騎乘的人會橫死,人家勸他趕快賣掉,他想到卻是賣掉以後下一個騎的人怎麼辦?自己怎麼可以把災禍移給他人呢?這就是孔子所說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都不願意,為什麼要給人家呢?像庾亮碰到兇馬這件大事,可以做出這樣的決斷,可見平常小事也一定常常思惟如何去利益別人。

  古人騎馬,現代人開汽車,換句話說,假如有一天修車廠的人告知車主,車子引擎有異樣,大修可能要花十幾萬元,但只要先把引擎異樣的聲音消除,修車廠就可以幫忙賣掉,到時候倒楣的就是下一個買主,開沒多久就要大修。若車主存著這樣的心,為了自己讓他人受損,這就是惡業。反觀,庾亮為了別人的緣故,寧願自己來承擔,這就是很難得的善業,心的利己利人就在此分判。現代人很少學這點,心心念念的只是怎樣利益我自己,把不好的丟給別人,所以現在小孩垃圾隨地亂扔,不會代人著想。不要小看這樣的行為,慢慢累積,以後可能就會為了利益自己而損害別人。其實真正有利益他人的心是不會吃虧的,我們之所以不肯利人是因為怕吃虧,但是真正利人的心生出來,哪怕還沒有做,就會生出很多善的功德,當下就會享受到為別人付出的喜悅,之後也會得到很好的果報。我們目前雖然做不到像庾亮那樣,卻可以從小事情不斷去練習。

  當我們存好心,想要利益別人時,是只想到眼前?還是想到長遠呢?鍾離仙可以教呂純陽點石成金的煉丹術,純陽問最後會不會變回去,當他知道五百年後會變回去,就不願意學,他不願意學的原因是想到五百年後不知有多少人會受害。若換成是我們,可能早就被興奮沖昏頭,怎會想到以後會不會變回來?所以呂純陽利益眾生的念頭是想得很長遠的。或許有人會質疑為什麼單憑一句話就有三千功行,那是因為他針對的對象非常多,心地非常純厚善良的緣故。

  一般想學習點石成金通常有兩類人,一類是博取名利,贏得別人對他的讚美,看似利益別人,背後卻是自私的念頭。另一類是真心想幫助人,但沒有想到未來。大部分想幫助人的念頭,都想得很淺短,單憑自己的感覺,卻缺少智慧抉擇,所以幫助就很有限。有時看似幫助,其實對別人卻是一種傷害。

  現代某些科學研究也是如此,科學家發明一種物品或藥品,便迫不及待想上市,其動機可分為兩種:第一種是有利可圖,不搶先機,會被別人奪去。第二種是急著利益他人,覺得不快點,很多人會受害,於是搶先上市,卻沒考慮深遠,以致產生副作用,而這些副作用又是無法彌補的。如DDT殺蟲劑的發明,剛開始以為除蟲害,可以利益很多人,當年很多人頭上長頭蝨,也包著DDT除蟲,沒想到十幾年後,卻發現危害人體、危害生態。科學家沒想要害人,卻想得不夠深遠,像諾貝爾發明炸藥,動機也是為了利益人,可是當他發現炸藥卻被拿來當武器時,後悔莫及,才拿這筆賺來的錢設立諾貝爾獎金,這些就是對問題看得不夠深遠的緣故。所以幫助人要用正確的方法且要想得長遠,才有真正的作用。

  一般人都希望得到好的結果,卻沒有想到需要去種好因。「這裡有塊好地,但不知你福夠不夠?」異人問的是有沒有這個結果,林觀擔心的卻是我有無德行。「德」是一個人的善心、善念,而依著善心、善念造作的善業就是「福」。德是道德的心,是福的源頭。一般我們不會想到以「德」來回答,可見林觀平常在德行、心性的涵養非常努力,越努力的人越覺得自己不夠,才會越謙虛。林觀怕自己善心、德行不夠,既然這是一塊佳地,就與大家共享,或許會有人得到好的結果。異人回答:「即此一念,福德甚厚。」善心有了,善的結果也會同時都有。

  福報是外在的,福德是內心的。有一種人有福無德,譬如有些暴發戶,偶然機會讓他得到錢,過去生也是這樣,無心插柳柳成蔭,他沒有什麼善心,但是某一種力量的推動,讓他搭上造善業的因緣,他就感得非常大的福。來生他也會變富有,但從頭到尾,都沒有一顆善心。有福報沒有善良的心性時,說不定有錢就花天酒地,想擁有地位,勾結官商,弄個地位名聲,一輩子造作很多惡業。所以有福報而沒有善良心性其實是很危險的。

  要自愛,就要照顧好我們這顆心。因為「心念一動,鬼神知。」所以平常我們應多存善念,善用心的作用,好好種因,不待強求,自會有好的結果出現。
http://voicefriend.blisswisdom.org/Tfr/tfr_52/tfr_52_03.htm

福智之友(第五十二期)
http://voicefriend.blisswisdom.org/mmm_tr.htm#XxNoChg



freeimage-1667388.jpg
 樓主| 發表於 2012-5-13 09:49 | 顯示全部樓層
心的力量
          ─德育古鑑「存心類」學習引言


                          編輯室整理

  中國自古以來就強調因果報應,而因果報應的核心在於個人內心呈現的狀態。內在的起心動念為的是自己或是他人,其結果就差很多。除此,心力的強或弱、恆常跟短暫,都會影響福報的大小。若有強猛為他人著想的心,即使只做一件小善行,也會有很好的果報,佛經上也說:若八地菩薩有為利益一切眾生願成佛的心,那怕只散一朵花,也有很大的功德。如果只是為自己,不管做什麼,福報都非常有限,所以我們要把為自己想的心,擴大為替他人著想的心。

  所謂「誠於中,形於外」,當我們誠意正心想利益他人,自然會顯露於外在行為。但是初學者尚不知如何使用這個心,必須先由外在行為去模仿、學習,慢慢規範這個心。等到真正掌握心的用功方法,到最高層次時,就可以完全以「心」來分判作用的大小,這時外在雖然還沒有做什麼,可是內在已經是一個充實的生命。如果在還沒有基礎的時候就講「心」,是非常危險的,會被當做藉口,這就是為什麼「存心類」要放最後的原因,也點出《德育古鑑》整個要引導的核心內涵:只要有善心,就會產生很大的作用,而且內心力量的大小,也決定善的大小。

  《德育古鑑》前面篇章的內涵也都提到「心」,只是並沒有強調心的作用是這麼大,也沒有教我們用心的方法。因為一開始,心都不聽我們的話,可是等到掌握到用心的方法,心也是最好用的。況且,心是主觀的,可以掌握在自己手上,不是掌握在外在客觀的事物上。例如去當義工為他人服務,事情多少是決定在別人手裡,可是用什麼心做事卻掌握在自己手上,所以即使無事可做,善用「心」一樣可以造很多善業;不會用心時,雖然做很多事,所造的善業反而不多。所以心的作用大小,操之在己,不必操之在人。

  也許有人問:「在公司用心做事,利益的是公司、老闆,這對我有什麼好處?」佛教說: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四重恩指父母、師長、三寶及眾生的恩。眾生對我們的恩很大,「一日之所需,百工斯為備」,我們現在享用的一切,是很多人為我們服務而來的,所以我們要回報他們的恩。看待世間萬事萬物,不能只從利益的觀點看,如果我們用染污的心從利益的觀點看事物,只會以自己的利益為主,終究不會快樂。舉例說:超商的店員努力工作,他是幫老闆賺錢,還是服務眾人呢?其實想到開一家超商,可以方便很多人,這當然是服務眾人。又如快遞公司的送貨員送貨速度快,很賣命工作,但人家只會讚美快遞公司,公司生意也可能會更好。如果這個送貨員想到的是:「人家很急著用這個東西,我用最快速度送達,會讓對方更快樂。」這就是服務大眾。世間任何事情都可以是服務大眾、利益別人,這可由我們的心來決定,是掌握在我們手上的。

  那麼我們如何掌握這顆心呢?先儒有省察、克制二種方式。這是有前後階段的,省察是你認得自己心煩惱的原因,就像抓賊,首先你要認得他,並且清楚他的位置,接著是克制,也就是拿繩子抓賊。如果第一步「省察」我們沒有去做,看不清楚問題在哪裡,好比說只看到一個黑影竄過去,就以為是賊,也不知他往那個方向過去,拿起槍掃射,結果該死的沒死,不該死的卻死了。所以省察是第一步,先找出原因,下一步再想怎樣解決他,也就是克制。舉例說,趙康靖公以黑白豆分別善惡,省察自己的善念惡念,有惡念就投一粒黑豆到瓶子,善念就投白豆,他這樣鍛鍊自己的心,剛開始黑豆多,後來越來越少,就是克制之效,最後瓶與豆兩種工具都不需要用了,因為他已經可以完全掌握自己的心。所以知道要掌握「心」,還需要多練習,能夠掌握心、善用心,或許外表的行為還看不出有什麼改變,可是效果會很好,自己也會快樂得多了。

福智之友(第五十二期)
http://voicefriend.blisswisdom.org/mmm_tr.htm#XxNoChg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分享佛法資訊請先注意版權申明|藏密網 |網站地圖UA-2159133-2

GMT+8, 2024-5-2 05:22 , Processed in 0.028024 second(s), 19 queries .

Copyright © 2016 | LIGHTSAIL支持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