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密網-漢傳.藏傳.南傳.佛教資訊網

注册藏密网可以获得更多功能与服务的支援,赶快注册吧!
立即註冊

合作站点账号登陆

快捷導航
查看: 2711|回復: 0

德育古鑑: 知足常樂、君子之風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2-5-15 13:4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知足常樂

  邵堯夫歲時耕稼,僅給衣食。名其居曰安樂窩,因自號安樂先生。旦則焚香燕坐;晡時酌酒三四杯,微醺即已。興至,成詩自,就事歡然。出遊城中,則乘小車,惟意所適。士大夫家識其車音,爭相迎候;童稚皆驩,相謂曰:「安樂先生至也。」或留信宿,乃去。

譯文:

  理學家邵堯夫(邵雍)自己耕作種田,收入只夠平常的吃和穿。他把房子取名為安樂窩,因此自稱為安樂先生。他每天早晨燃香靜坐;黃昏時小飲三、四杯酒,稍有醉意就停止不喝了。興致來時,做詩自娛,快樂無比。有時候想到城裏去,就坐著車子,興之所至,想到哪裡就到哪裡。當官的、讀書人聽到他的車子聲音,都跑出來爭著迎接;小孩子們都很高興,互相說:「安樂先生來了。」有時候也隨興留下過夜,天明方才離去。

君子之風

  程明道、伊川,各從群弟子同遊僧舍。明道與伊川自寺門分道,會於法堂;弟子不覺皆隨明道。伊川謂人曰:「此是某不如家兄處。」

譯文:

  宋朝理學家程明道、程伊川兄弟兩人,帶著一群弟子到寺院參訪。明道和伊川從大門口分開來各自參觀,兩人相約最後在法堂會合。分開後弟子們不知不覺都跟隨著程明道走。程伊川告訴人家說:「這就是我不如我哥哥的地方。」

按語:

  安樂是人人所企盼的,但是用什麼方法才能得到安心快樂呢?是生活富裕,華宅美食就能安樂?還是生活有情調,時時能休閒旅遊就能安樂?但是也有人坐擁華宅,錦衣玉食,卻煩惱一生;有人雖擅於安排休閒旅遊,卻也難免寂寞空虛。邵堯夫自稱安樂先生,並不是因為他先有快樂,而是他隨時隨地關心別人,給人歡喜,如果他是一個自私的人,獨自享樂,就不會有「士大夫家識其車音,爭相迎候,童稚皆驩」的情形。為什麼邵堯夫如此受歡迎?就是他與人相處,言談之間總是非常關心別人,所以才會有很好的人緣。正因為關心別人,自己也很快樂,把自己的身心敞開,他的世界也變得開闊,因為天地就是他的世界。

  關心別人產生慈心,因慈心而生出喜悅。邵堯夫關心那麼多人,到處都是他的家人,天地就是他的家,四處行走就好像在自家的院子一樣。而我們總是圍一道城牆,說這是我的家,因此我們的家也就侷限在那小小的範圍裡。一般人不想關心別人、愛護別人,是因為怕這樣就會很忙,無法過自己的日子,會忙得很痛苦,所以為了我的快樂,我不要去管你的苦樂,結果卻反而得不到快樂。譬如有一些人很會安排自己的生活情調,例如釣魚、旅遊等等,可是會發現不管他怎麼安排就是得不到真正的歡樂。

  安樂先生並不富裕,但卻能享有安樂的原因,是他對物質慾望很低。當一個人對物質的慾望越強盛時,歡樂的心就越少,因為被物質綁住了,就會越計較,越計較就越不歡樂;相反的,不在意物質,束縛越少,就越安樂。再者,是來自對別人一份關愛的心,所以走到哪裡,處處都是他的家園。他喝酒微醺即止,能自我節制,吟詩自娛,知足常樂,又能處處關心別人,天地就和他融合為一體。

  有一句話說:「如果事情還有希望,何必憂慮;如果事情已經沒希望,憂慮又有什麼用呢?」所以一個人安樂與否,要看能否放下自己內心的執取。若執取一定要那樣,不照自己所希望的就會感到痛苦,對物質的世界如此,對內在生命中的事也是如此。佛法說「境無好壞」,外境是無法看出好壞,是從心來呈現好壞,譬如「風雨如晦,雞鳴不已」這幅景象,悲觀的人看到淒風苦雨的惡劣環境,內心愁嘆不已;樂觀的人看到卻是公雞仍堅守崗位引吭高鳴,而讚嘆不止。動盪不安的時代,更能看到君子立身處事的節操,古代所有偉人都是處在極不好的環境中,卻成就真正圓滿的人格。像舜碰到很不好的父母、弟弟,成就了他孝順的美德。外面世界的好壞,其實是我們內心的感受,有憂鬱症的人,看出去的世界都是灰色,所以要學習用正面看待事情。

  程明道、程伊川是非常難得的兄弟,兩人一起帶著弟子出遊,所有的弟子不知不覺都跟著程明道走,代表明道關愛別人、照顧別人的心非常強盛,別人自然會喜歡他,跟著他走。一般人遇到這樣不嫉妒已經很不錯,但伊川還坦然跟人說:「這正是我不如家兄的地方。」這種謙下、想學習的心很不容易。這兩個兄弟平常就互相觀摩學習,才能很坦然、不嫉妒,抱著向對方效學的心,內心努力想要成長,所以後來兩兄弟都成為大儒。

  世間高官厚祿的人,也會有一群人跟隨,可是跟隨的人並不是發自內心想跟隨,這些人為了要帶領別人,也會做一些利益別人的事,但由於缺乏真心,所以無法感到快樂。跟隨的人,如果自我中心很強,又被人指揮,內心壓力會很大,心想:「我為了要從你身上撈到一點好處,只好咬緊牙關,跟著你走。」因此處在極端痛苦當中。反觀帶動的人,不是真心想要利益別人,而是藉這個來得到別人的吹捧,因為知道自己不是真心,別人也不會真心回饋,所以成天擔心別人不服我,處處防著別人,害怕自己被取代,權位受到威脅,生活在恐懼當中,一旦權力結構崩解,一夕之間變成沒人理睬,這種人完全沒辦法得到生命的快樂。

  當我們真心幫助別人時,得到別人真心的回饋,那是真摯而溫馨的,不是自我保護的感覺,雙方都會很快樂。例如一個當老師的,學生來找你時,如果內心覺得他找麻煩,任憑我們嘴巴講要照顧他……可是心裡卻是苦的、不耐煩,對方也感受不到關懷。可是若能放掉自己,不顧慮自己累不累、需要休息等,真心關懷學生,心情是無比的輕鬆愉快,才能真正幫助到學生。

  每個人都希望去除痛苦得到安樂,可是往往得不到,那是沒有找到真正得到安樂的原因。如果觀念不對,作法不對,得到的卻是痛苦,實在很可憐。譬如有人為了詐領保險金,不惜傷害自己或傷害別人,到頭來被發覺了,不僅錢得不到,反而帶來無邊的痛苦。又如美伊戰爭伊拉克的自殺攻擊,他們心想:「我為真主阿拉付出我的生命,期望死後到天堂。」結果炸死幾個美軍,自己也跟著死了。眾生都希望得到樂果,卻種下苦因,很值得同情憐憫。「助人為快樂之本」,快樂來自於真心關懷、利益別人。不執著自己的苦樂,而把他人的苦樂放在第一位,努力去解決他人的苦樂問題,所得到的回饋是心靈的喜悅,那才是真正的快樂!

福智之聲44
http://voicefriend.blisswisdom.org/mmm_tr.htm#XxNoChg


freeimage-1447598.jpg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分享佛法資訊請先注意版權申明|藏密網 |網站地圖UA-2159133-2

GMT+8, 2024-4-24 18:16 , Processed in 0.026636 second(s), 19 queries .

Copyright © 2016 | LIGHTSAIL支持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