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密網-漢傳.藏傳.南傳.佛教資訊網

注册藏密网可以获得更多功能与服务的支援,赶快注册吧!
立即註冊

合作站点账号登陆

快捷導航
查看: 3165|回復: 1

索達吉堪布:成為一地菩薩有什麼樣的功德與智慧?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2-6-30 19:2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文殊菩萨.jpg


索達吉堪布:成為一地菩薩有什麼樣的功德與智慧?

下面講的是見道,即見道時有什麼樣的功德與智慧。

正念擇法及精進,心喜輕安及等持,
等舍此七謂覺支,證得涅槃之善資。

修行人在經過一大阿僧祇劫積累智慧資糧與福德資糧之後,終於成就了一地菩薩,也就是證得見道。見道時有七種菩提的覺悟功德——七覺支,哪七種呢?

一、念覺支:見道者不像凡夫人一樣,今天以正知正念攝持根門,修持善法非常不錯,可是過一段時間,正念就無影無蹤了。作為一地菩薩,始終不會忘失自己的所緣,無論專注於什麼善法,入定時當然不用說了,即便是出定之後的行住坐臥,也不會忘失所緣的正念。

二、擇法覺支:凡夫人的智慧有限,通達這個法的,不一定通達那個法。而一地菩薩抉擇一切法的實相為空性,辨別人無我與法無我、善與惡等的智慧無有障礙。

三、精進覺支:對所修的善法精勤不懈,沒有時而松、時而緊的現象。凡夫人有時候雖然精進,但不能長期堅持,上師如果說一下,兩三天內還可以,每天早上起來磕頭,但過幾天又不行了。而聖者的精進常年如一日,專心一意,無有間歇。(可見,得到一地菩薩時還要不斷地精進,正如昨天所說:“未得成就之前永精進。”只要尚未獲得究竟佛果,精進是永無止境的。)

四、喜覺支:對善法的歡喜心、希求心非常強烈,而且由於心契悟於真法,時時處於喜樂當中。有些凡夫人算是樂觀主義、開心派,但不可能永遠都開開心心、笑顏逐開,今天開朗活潑、心情舒暢,明天可能就愁眉苦臉。對大多數人來講,也許觀輪回的痛苦觀得太多了,看什麼都不順眼,動不動就給別人擺一張黑臉,這說明你並不是時時都歡喜。但具有喜覺支的聖者,一直住於真正的法喜中。

五、輕安覺支:身心得以堪能——身體在一個坐墊上住多久都沒問題,心專注在哪一個所緣上都非常聽話,想生信心、悲心就可以馬上生起。不像我們凡夫人,很想生起大悲心,卻始終生不起來,而不願意生嗔心、貪心,可它一直此起彼伏。

六、定覺支:心一緣安注於善法的境界中,不容易出現散亂、煩惱等各種違品。

七、舍覺支:在修行過程中,內心寂靜平等,不會出現特別強烈的貪心、嗔心等高低不平的心態。

以上這七種法,稱為七覺支。所謂的“覺”,是指涅槃或成就,即一地菩薩的功德得以成就;所謂的“支”,則指依靠上面這些功德,菩提妙智可以顯現出來,它是一種甚深的修行方便。

七覺支是一地菩薩的功德,但我們凡夫人也可以相似地具有。漢地智者大師說:“修此七覺,即得入道是也。”修持這七種覺支,未入道者可以入道。此處的“道”對凡夫而言,是指資糧道、加行道;對聖者而言,則是一地菩薩斷除見惑而現前的見道。

在《經莊嚴論》等大乘論典中,用了轉輪聖王的七輪寶來對應一地菩薩這七種覺支:

一、念覺支喻為“輪王寶”:因為正念是始終不忘失善法,依此善法遣除以前沒有斷除的障礙,獲得前所未有的功德,就如同輪王寶能勝伏一切前所未伏的諸國,對沒有降伏的地方可加以降伏一樣。它是菩提的依處支。

二、擇法覺支喻為“大象寶”:一地菩薩的擇法智慧,能摧毀人法二我的執著相,如同大象寶能摧一切敵軍。它是菩提的本體支,也叫自性支。(即菩提的本體是無我智慧。)

三、精進覺支喻為“駿馬寶”:依靠精進能迅速獲得殊勝功德,達到自己所希求的彼岸,如同駿馬寶能飛快趨至嚮往之地。它是菩提的出離支。

四、喜覺支喻為“神珠寶(摩尼寶)”:得一地時因現量證悟了真如,故而身心恒時歡喜,如同神珠寶以光明遣除一切黑暗,令轉王生起歡喜之心。它是菩提的功德支。

五、輕安覺支喻為“玉女寶”:見道時斷除輪回的一切束縛,身心獲得輕安之樂,如同玉女寶以所觸令輪王快樂。此後三者是菩提的無煩惱支。

六、定覺支喻為“大臣寶”:一緣安住、不外散的等持,能產生神通等功德,如意成辦一切所願,如同大臣寶能成辦一切所需財物。

七、舍覺支喻為“將軍寶”:能令菩薩恒時心無貪嗔等煩惱,依此無貪無嗔的境界,摧毀一切修行違品,獲得一切未得功德,如同將軍寶摧毀一切應降伏者,攝受一切應守護者,安住於無有危害的地方。

我們講《俱舍論》的時候,也從不同方面講述了七覺支。小乘認為依七覺支可以獲得四果[1],雖然大乘與小乘的解釋方法不相同,但不管怎麼解釋,大小乘均承認七覺支攝於無漏法,依靠這些法,不可能令你生起煩惱。而五力、五根等法,既是有漏法也是無漏法。(凡夫資糧道、加行道所攝的為有漏法,聖者三道所攝的菩提分法為無漏法。)

我們身為凡夫人,以七覺支來攝持行為有一定的困難,畢竟自己還未得一地菩薩,具一地菩薩的功德是不現實的。有些人自稱為一地菩薩,他都不具足的話,我們還沒有承認的人,已具足大成就者、瑜伽士的功德是不可能的。但是到了一定的時候,每個眾生都會具足這種功德,因而現在希求這些善法很有必要!  

——出自索達吉堪布《親友書》講記

(20課時掌握顯宗最深竅訣)

全文:http://www.duozhiqin.com/forum/viewthread.php?tid=39871

 樓主| 發表於 2012-6-30 19:39 | 顯示全部樓層

你是登地菩薩嗎?(一地菩薩有什麼境界?)

入中論日光疏

月稱論師造頌
法尊法師 譯頌

聖者堪布益西彭措金剛上師講解

菩薩發勝義菩提心獲得初地聖位,在出定位中示現的十二部百功德:

一是一刹那頃能面見百佛尊;

二是一刹那頃獲得百佛加持亦能明清了知;

三是以神通力了知有住世的必要時,則以自己的功德力加持壽命,使之住壽歷經百劫,色身依然不壞並廣作饒益眾生的事業;

四是亦能證入前際百劫與後際百劫,即菩薩智見能入前際後際的百劫諸事;

五是在一刹那頃能入起百種三昧定;

六是具備了一刹那頃能震動百世界的力量;

七是一刹那頃體放光明即能遍照百世界;

八是以神通力一刹那間教化、成熟百有情的相續;

九是複能於一刹那頃往遊百佛刹土;

十是以勝妙的智慧力一刹那頃能正思擇百種深奧法門,此亦並不是以聞思的相似智慧加以思擇,而是以修悟智慧來覺受真實法味,(有些藏文的注釋中說,是於自身上能現示不同的百種法門);

十一是佛子以神通力在自身上一刹那間即能示現不同的百種身相;

十二是在一一身的周圍皆有百位菩薩來莊嚴圍繞而為眷屬,此等皆非他現而是自現的諸般海會菩薩。

雖然菩薩的功德量等虛空,不可勝數,何止十二部功德,但佛陀巧施方便為適宜某些弟子的意趣,故攝要而善說了十二部百功德。《極顯童子經》雲:“善男子,是故菩薩第一地所住之相者,若欲求之刹那頃,得百三昧能入定,見百如來,亦知諸如來所攝受。動百世界,往百如來刹土,能顯百世界,能悉成熟百有情。能住百劫,能入前際百劫,及後際百劫。能分別百法門,普示百身,於每一身有一百菩薩眷屬,作真實精勤,具所有功德也。”此諸不共殊勝之功德力,一般是由入定位生起,出定位時真實現前。

初地菩薩首先是從薄地凡夫入資糧道至加行道,待二道圓滿究竟後,趣入見道,亦即一地(極喜地)。菩薩在一地以前因分別心從未見到法界的真實本面,唯達見道時以無漏的入定智慧超越了分別心,方得現見法界本面。又因初地菩薩對佛、法、僧三寶生起了不共的歡喜心,由離成佛很近而極喜,徹底遠離了凡夫地位而極喜,成一切眾生的導師而極喜,因此於出定位中內心禁不住數數歡喜,故名極喜地。《華嚴經》雲:“複作是念,我轉離一切世間境界,故生歡喜。親近一切佛,故生歡喜。遠離一切凡夫地,故生歡喜。近智慧地,故生歡喜。永斷一切惡趣,故生歡喜。與一切眾生作依止處,故生歡喜。見一切如來,故生歡喜。生佛境界中,故生歡喜。入一切菩薩平等性中,故生歡喜。遠離一切怖畏毛豎等事,故生歡喜。”如《寶鬘論》雲:“彼等初歡喜,菩薩歡喜故。”《十地經》、《法界贊》、《解深密經》皆如是說

到達初地的菩薩方持最勝歡喜,因為彼已現見一真法界的本面,預示了具足永不退轉果位之佛慧。《華嚴經》雲:“菩薩住歡喜地,成就多歡喜。念諸佛,故生歡喜,念諸佛法故生歡喜。念諸菩薩,故生歡喜。念諸菩薩行,故生歡喜。念諸清淨波羅蜜,故生歡喜。念諸菩薩地殊勝,故生歡喜。念菩薩不可壞,故生歡喜。念如來教化眾生,故生歡喜。念能令眾生得利益,故生歡喜。念入一切如來智方便,故生歡喜。”出定後一刹那間可以面見百佛,具備百種神通,入百種三摩地,度化百眾生,複於刹那間往詣百佛刹土,便可極快獲得佛果。又於大乘了義經《般若二萬五千頌》等中雲:“見道菩薩欲得佛果,七天就可以成就。”因而以此所證之功德,內心最勝歡喜。初地菩薩將自己內在的身肉、手足、頭目、腦髓,以及外在的資具受用等毫無吝嗇並無任何條件地廣行佈施,慈悲殷重地滿足眾生所求,以至於奉獻生命亦在所不惜。如經雲:“初地中隨施內身外物,不起少分違逆施度之慳貪。”以此因由,雖無神通之凡夫亦能如是無誤地比量推知,這樣修行佈施者乃為一地菩薩。如見有煙,以此比量推理,則知必定有火。  

我等大師釋迦牟尼佛在因地間行菩薩道時,以大悲心為滿足眾生的需要,將自己的頭目手足、妻子兒女等曾作過無數次的大佈施。昔日佛陀在因地間行菩薩道時,曾為智美更登王子,他俱生就有無量的大慈大悲心,經常樂善廣行佈施。一次,王子準備將宮中的所有財寶全部佈施給窮苦臣民,僅留下父王的如意寶。時日有一位白髮老翁專程前來向王子乞求如意寶,卻被王子拒絕了。當老翁呵斥他的佈施未能究竟時,王子恍然大悟,不加思索地立即將如意寶奉施給他。父王聞訊後,立即招集眾臣商議,其中奸臣讒說王子連鎮國之寶都佈施了,罪當斬首。忠臣則言,雖然所佈施的是國寶,但他貴為王子,不應以殘忍的酷刑懲罰,將王子流放他方即可。因此國王就決定將王子一家流放到一處有很多魔鬼的地方去改造。王子帶著妻子曼德桑姆以及兒女一同離開了王宮,前往父王指定的地方。途中被別人乞走了他的兒女,走過一段後又被別人乞走了王子的雙眼,在這艱難困苦的情況下,曼德桑姆乞求王子,我們就此安住吧。王子堅決地說:“父命難違,無論如何我們要到達父王所指定的地方。”因此曼德桑姆只好攙扶著王子繼續趕路。爾時帝釋天為考驗王子的發心是否究竟,就化現為一婆羅門前來乞求王子之妻。王子亦毫不猶豫地將妻子佈施給婆羅門。帝釋天當即現出真身說:“我本非婆羅門,乃帝釋天也。善男子!汝之佈施波羅蜜多已圓滿究竟,對您作如是考驗,甚為罪過,今于汝前誠心懺悔。”並將曼德桑姆還給王子,又用天人的甘露對王子的雙眼作加持,使王子的雙眼恢復如初,得以重見光明。他們又繼續往前趕路,當抵達很多魔鬼的地方時,這些魔鬼並不撓亂損害他們,反而很恭敬的供養王子。因為王子是究竟佈施波羅蜜多的一地菩薩。

初地菩薩特別重視佈施度之修法,具有唯利有情的賢善意樂之心,以慈悲心觀照一切眾生之苦樂,並且時常觀尋他等眾生有否缺乏資財受用,如是佛陀的意子菩薩一旦聽到求施之聲時,便立即思維彼者應該是向我來求施的吧,僅此思維所生之樂亦超乎尋常。如是所生之喜樂,不僅世間人不具,既便是小乘聖者入滅定之樂亦遠不及此,何況菩薩真正于求施者,殷重佈施自己的內身外物等一切受用時,所產生的喜樂更是無可言喻。   

聲緣阿羅漢通過入滅定,而於後得位中身心獲得一種殊勝的輕安,並且樂在其中。觀待凡夫來說,此雖為最勝安樂,但觀待大乘菩薩來說,則遠遠不如菩薩聞求施聲所產生之喜樂,有如百千萬倍不及其一之差距。由此可見大菩薩僅于聽聞到乞求佈施之聲音,如是思維後,內心都會產生最勝安樂,何況菩薩正行佈施所生之喜樂。正如久離鄉井的遊子,父母時刻思念著他,一旦聽到兒子重回家園的音聲,父母心裏所生起的歡喜,非言語所能形容,會滿面笑容地去迎接兒子的到來。同樣菩薩視眾生如自之獨子,對他們的慈悲惠施亦複如是,皆以大悲心來滿足求施者的所望,解除他們缺乏資財的痛苦。因此增勝施度不僅能廣利眾生,且能圓滿成辦菩薩自所行願,消除累生罪業,修積殊勝的福德資糧,得究竟成佛之因。如是思維佈施之勝妙功德,又聽聞到前來乞求佈施的聲音,則心裏禁不住數數地生大歡喜。《中觀四百論》雲:“施聲能顯示,死法及餘有,是故于菩薩,施聲恒優美。”《攝波羅蜜多論》雲:“乞者現前諸佛子,為增菩提資糧故,當於自物住他想,于他應起知識想。”因此大乘初地菩薩于出定時特別殷重地修行佈施,究竟成辦佈施波羅蜜多。

見道菩薩雖于後得位全面修持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方便、願、力、智十度法要,但觀待初地菩薩來說,其中最為增勝的出世波羅蜜多唯有佈施度。《入中論自釋》雲:“見道菩薩雖于十度皆修,每地皆有各自不同的增上度,但一地時最為增上勝妙的,乃佈施波羅蜜多。”此佈施波羅蜜多圓滿後,才能相續的增勝第二度持戒波羅蜜多,故十度波羅蜜多都是層層遞進,而相續增勝的。菩薩若欲成就佛果,則必須圓滿十因,亦即十度波羅蜜多。其中佈施波羅蜜多,乃為十度中成就勝妙菩提果的第一因。

http://www.huayansi.com/asp88/dispbbs.asp?boardid=18&Id=1509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分享佛法資訊請先注意版權申明|藏密網 |網站地圖UA-2159133-2

GMT+8, 2024-4-27 23:23 , Processed in 0.024279 second(s), 19 queries .

Copyright © 2016 | LIGHTSAIL支持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