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密網-漢傳.藏傳.南傳.佛教資訊網

注册藏密网可以获得更多功能与服务的支援,赶快注册吧!
立即註冊

合作站点账号登陆

快捷導航
查看: 6142|回復: 0

禪宗公案的人生哲理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2-7-22 04:4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禪宗公案的人生哲理

思 齊

  禪宗公案記錄了禪宗高僧接引學人的善巧方法,每則禪宗公案都蘊涵著深刻的人生哲理。閱讀這些禪宗公案故事不僅可以使我們深受啟迪和教化,而且能開啟智慧,破迷開悟。本文現列舉幾則公案略作闡釋說明:

  其一、芥納彌川。須彌山,是佛教傳說中的山,佛經中說它是世界的中心,它的四周都是海洋,佛經說就是這樣高的山也能裝入一顆芥子粒中。

  唐代智常禪師是馬祖道一的弟子,據說江州刺史李渤曾問智常禪師: “佛典中說須彌山容納芥子,這我相信:但又說芥子容納得下須彌山,這不是無稽的笑談嗎?”

  智常反問他道: “聽說刺史你讀書破萬卷,這是真的嗎?”

  李渤說: “是的。”

  智常說: “那麼,請問你的腦袋不過一顆椰子大,萬卷書是怎麼裝進去的?”

  李渤聽了,頓時開悟。

  “芥納須彌”是比喻無所不在的“佛法”,這“道”其實就在每個人的本心中。這個詞語完美地體現了智者坦蕩的胸懷,豪邁超逸的刁;凡氣度。

  從人生的意義方面來看, “芥納須彌”這則公案,不只是告訴我們佛教的意義,它教會我們在平日生活中,應該以寬廣的胸懷宋包容別人,就像彌勒菩薩那樣,大肚能容天下難容之事。這樣,人世間就會減少許多人我紛爭,從而會使我們感受到更多的人間溫情。

  其二,瓶中出鵝。唐代宣州刺史陸亙大夫向南泉普願禪師提出一個古怪的問題:“一個人在瓶子裏養了一隻小鵝,小鵝慢慢長成了大鵝,在瓶子裏出不來。現在不能把瓶子打碎,也不能傷著鵝,和尚你怎麼樣把鵝弄出來呢?”

  南泉普願禪師沒有立刻解答這個問題,而是喊了一聲“陸大夫”。陸亙大夫就答應了一聲。

  南泉普願禪師笑著說: “出來了。”

  陸亙大夫馬上開悟,即刻向南泉普願禪師施禮答謝。

  在這裏,陸亙大大提出這個問題,說明他對這個問題執著。換句話說,是陸亙大夫的自我被框著不得出來。南泉普願禪師召喚大夫,使大夫回到自性上來,因而禪師便說: “出來了”。回到自性,就是破除對現實具相的執著,因而獲得解脫,所以大夫受到啟發,頓時開悟。

  這則公案告訴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做任何事情不要被人為的條條框框所束縛,當我們做事或思考問題時,通過一種方式行不通的時候,就應該靈活變通,尋求另外一種可以更好地解決問題的途徑,這樣才能使問題得到圓滿的解決。如果死板教條,只會走進人生的死胡同。

  其三,見面不如聞名。李翱是唐代著名的哲學家,官任刺史,喜歡結交高僧,曾作《複性書》,把佛學義理融入儒家學說,開宋代理學之先。與之同時期的惟儼禪師,是石頭希遷和馬祖道一的學生,住持湖南藥山,法席興盛,李翱很敬慕他,多次派人去請,但都被拒絕,最後李翱只得自己親自入鈞山見禪師。

  但惟儼禪師明知李翱來見他,卻依舊手執經卷,不看李翱。侍者只得提醒說: “太守在這裏。”惟儼禪師仍然無動於衷。

  李翱見惟儼禪師對自己不理不睬,便氣憤地說: “見面不如聞名。”說完就拂袖而去。

  惟儼禪師在後面喊: “太守!”

  李翱下意識地應了一聲。

  惟儼禪師就問他道: “你為什麼貴耳賤目呢?”

  李翱拱手作揖謝罪, 問: “什麼是道?”

  惟儼禪師用手指指上面和下面,說:“領會嗎?”

  李翱說: “不懂。”

  惟儼禪師說: “雲在青天水在瓶。”李翱聽後十分高興並行禮致謝。並作偈語一首:練得身形似鶴形,

  千株松下兩函經。

  我來問道無餘說,

  雲在青天水在瓶。

  原來“道”正如天上的雲那樣自由自在,又如瓶中水那樣安詳自若。高山浮雲,自卷自舒,有什麼親和遠呢?深澗流水變化萬方,哪里分什麼彼此呢?佛法大意其實是無處不在的,它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啊。

  在這則公案中,有兩點是值得我們思考的人生問題。僅就“見面不如聞名”而言,我們都會有這樣的經驗,古往今來,凡是事業有成或是才華橫溢之人,他們往往生活樸素,不修邊幅。在周圍人眼中,他們言行舉止只不過是一個平平常常的人,根本顯現不出一個大學問家的風範,有的人給我們的感覺甚至還有點木訥。如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在平日生活中總是穿著一件老式的中山裝,戴著一頂鄉下老頭經常戴的帽子,給人的感覺完全是一位山野之人。但是,當你和他促膝談心的時候,你才會發現他老人家的談吐不俗,句句話都閃爍著智慧的光芒。

  另一點要提及的是惟儼禪師的“雲在青天水在瓶”這句話,這句話不僅僅告訴我們修行在日常生活中的道理。它還告訴我們,人生是短暫的,一個人縱使能夠長命百歲,也只不過是宇宙中之一瞬。在平常生活中,我們應該看淡名利,不要被名韁利鎖所束縛,導致自己每天過得心緒低沉、壓力重重,永遠不能開心。而是要盡可能地減少不必要的人生煩惱,讓自己的人生能夠過得輕鬆快樂一點。就像空中白雲那樣舒卷自如,像瓶中的水一樣悠閒自在。

  其四、求人不如求己。蘇東坡到杭州寺廟燒香拜佛,看到佛殿裏供奉的觀世音菩薩像,手裏拿著一串佛珠,於是就問在場的佛印禪師: “大師,觀世音菩薩手裏拿著佛珠,不知是在念什麼?”

  佛印禪師望瞭望東坡,微笑著回答說:“觀世音菩薩手持念珠,自誦其號,只是在念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

  蘇東坡不解,問: “觀世音菩薩為什麼要自己念自己呢?他自己就是神通廣大的菩薩啊。”

  “求人不如求己。”佛印禪師作了啟發性的回答。

  蘇東坡恍然大悟。

  《六祖壇經》上有句話: “迷時師度,悟時自度。”充分體現了禪宗“自力自度”的精神。我們不知道自己擁有無盡的寶藏,不求諸己,但求諸人。觀音菩薩手拿念珠,稱念自己名號,不就是說明這個意思嗎!

  “求人不如求己”這句話隱含了如下的人生哲理:我們每個人在乎時生活中,無論做什麼事,應當盡可能依靠自己宋完成,而不應該存有依賴心理。如果我們自己能完成的事,就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做,不僅可以使自己養成勤奮的品質,而且還能夠鍛煉自己的能力。如果事事都依賴別人宋做,你就會失去自我。一旦有一天你所依賴的人靠不住的時候,你就會茫然不知所措。中國俗語也說: “靠山山倒,靠人人跑。”人只有靠自己來解決問題才是永遠靠得住的。

  綜上所述,禪宗公案故事中蘊涵著深刻的人生哲理。我們在閱讀禪宗公案的時候,不僅要理解公案中所講述的佛教意義,而且應該從公案故事中挖掘出其人生哲理,學會運用這些哲理宋指導自己的思想和行為。我想,這才是我們閱讀禪宗公案所得到的最大收穫。

http://www.hanshansi.org/download/zx/201001/201001f12.htm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分享佛法資訊請先注意版權申明|藏密網 |網站地圖UA-2159133-2

GMT+8, 2024-4-28 07:30 , Processed in 0.019938 second(s), 16 queries .

Copyright © 2016 | LIGHTSAIL支持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