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選擇 進入手機版 | 繼續訪問電腦版

藏密網-漢傳.藏傳.南傳.佛教資訊網

注册藏密网可以获得更多功能与服务的支援,赶快注册吧!
立即註冊

合作站点账号登陆

快捷導航
查看: 3063|回復: 0

從“孝”字說起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4-2-4 19:3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94432426.jpg


從“孝”字說起

儒學資訊新華網
轉播到騰訊微博

歷史上一些朝代創建了許多養老救濟機構,以國家的力量對那些孤寡無依的老人給予幫助,例如南北朝時的“孤獨園”、唐朝的“悲田院”、宋代的“福田院”和“居養院”,明清時期的“養濟院”“資善堂”等,這些養老機構遍及全國、設施先進,國家撥付鉅款,在歷史上確實寫下了溫暖的一頁。

轉播到騰訊微博

■關山遠

7月1日起,新修訂的《老年人權益保護法》正式施行,“常回家看看”入法,毫無疑問,此事引起爭議。

其實,以法律來鞏固一個“孝”字,在中國古代相當正常,背後的原因很簡單——養老這事兒,從古至今,都不是太容易解決。但法律能夠挽救這個“孝”字嗎?

從棄老到養老

“百善孝為先”,孝曾經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醒目的符號,可謂中國古代政治的倫理精神基礎,也是社會教化的核心和根本。在《中國文化要義》中,梁漱溟引謝幼偉說:“中國文化在某一意義上,可謂為孝的文化。”古人雲:“鴉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但是,孝並非本於人性,而是後天的一個道德範疇,是人類進化到一定程度,物質財富得到相關積累之後而出現的超越了生存的情感需求。

日本在1958年、1983年兩度拍過同一部電影《楢山節考》,在今天看來,這真是一部非常可怕的影片,講的是日本信州深山中的一個小村子裏,由於赤貧而沿襲下來一種拋棄老人的傳統:所有活到70歲的老人,都要被家人丟棄到楢山上。69歲的阿玲婆忍痛拿起石頭敲掉自己的牙齒,讓自己看起來蒼老一些。上山的時間到了,阿玲婆被兒子辰平放在背架上,朝山上走去,沒有話,沒有人送行,甚至沒有家人從窗縫看老人離開。頭天晚上,老人把能穿的衣物全都整理折疊起來,整整齊齊留給媳婦穿用。雖然天氣很冷,老人還是把襪子留給了兒媳,自己赤腳上了背架。山頂到了,一具具白骨骷髏散落在每一個角落,有些倚靠在山岩下,有的墜吊在樹幹上,大多分佈在一小塊平坡上……在影片結尾,漫天鵝毛大雪鋪天蓋地,阿玲婆在楢山頂上的大雪中平靜地等待著死亡……

後人考證說,在古代嚴苛的生存環境之下,人們只能依照自然界的殘酷生存法則活下來,棄老和溺嬰,在古代多個文明中都存在過。早在1890年,現代文化人類學奠基者之一、英國學者弗雷澤在他的經典巨著《金枝》中,已注意到世界各地的原始民族有處死衰老國王的做法。其後,英國人類學家穆達克在《我們當代的原始民族》書中,對太平洋中塔斯馬尼亞人棄殺老人的習俗如是描述:“上了年紀的人,當他們衰弱以後,同伴們就留下一點食物,而把他們扔下來等死。”學者在世界各地(包括中國),陸續發現了“棄老俗”“殺老俗”“棄老山”“棄老洞”……

這種可怕的現象,固然發生在人類文明早期,但在此後遇到因天災或者戰爭造成的饑荒年代,可怕的一幕,同樣會出現。

“孤獨園”與台城

漢代以“孝治天下”著稱,也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視孝的朝代,在之前的秦朝,嬴政絕對不是個孝順的兒子。眾所周知,嬴政的母親朱姬很風流,憤怒的兒子最後下狠手,將母親的情人嫪毐五馬分屍,用袋子捆起來棒殺母親與嫪毐生的兩個孽種,同時殺掉嫪毐的黨羽,株連三族,還把母親趕出咸陽,發誓一生再不相見,大臣輪流以母子天倫來勸,結果也一個個被嬴政殺掉……

秦二世而亡,漢朝開始了,孝文化發揮光大。自漢惠帝以下的漢朝皇帝都以“孝”為諡,如孝惠、孝文、孝景、孝武、孝昭等,漢文帝的事蹟甚至被寫進了《二十四孝》:“前漢文帝,名恒,高祖第三子,初封代王。生母薄太后,帝奉養無怠。母常病,三年,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湯藥非口親嘗弗進。仁孝聞天下。”

皇帝如此,自然萬民感動,《孝經》成為漢朝最流行的書籍,孝也成了中國傳統的倫理概念,成了子女輩對父母輩以上的供養、敬、順從和愛護行為準則,充滿道德要求與道德約束的養老制度也形成了。

古代養老,最主要的形式當然是家庭養老,而且家庭養老還不僅僅停留在物質層面,唐朝有“色養”一說。何謂“色養”?指的是人子和顏悅色奉養父母或承順父母顏色為“色養”,說的是子孫要給予父母精神上的慰藉。唐睿宗時的鴻臚卿李向秀,對母親極為孝順,可他的妻子卻經常辱駡婆婆,李向秀以不能色養婆婆為名,將妻子休掉。

除了家庭養老外,古代還有國家養老這一重要途徑。孔子說過:“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這是他所理解的仁政大境界,為不少帝王所信奉,一些朝代創建了許多養老救濟機構,以國家的力量對那些孤寡無依的老人給予幫助,例如南北朝時的“孤獨園”、唐朝的“悲田院”、宋代的“福田院”和“居養院”,明清時期的“養濟院”“資善堂”等,這些養老機構遍及全國、設施先進,國家撥付鉅款,在歷史上確實寫下了溫暖的一頁。

有據可考的第一個國辦養老機構名叫“孤獨園”——《梁書•武帝本紀》載,南朝梁武帝普通二年(521)正月,梁武帝蕭衍下詔宣佈:“凡民有單老孤稚不能自存,主者郡縣鹹加收養,贍給衣食,每令周足,以終其身。又于京師置孤獨園,孤幼有歸,華髮不匱。若終年命,厚加料理。”

應該說,既篤信佛教也提倡儒學的梁武帝是個不錯的皇帝,當時他宣導的公辦養老機構,成為後世仿效的榜樣。令人感慨的是,創辦了中國第一個養老機構的梁武帝,自己卻在86歲高齡時活活餓死了——當時他收留了一個降臣叫侯景,西元549年,侯景起兵叛變,攻陷建康。梁武帝被軟禁在一個名叫“台城”的地方,就是今天的玄武湖南面、雞鳴寺往北處。軟禁期間,吃的喝的都很少,有一天,梁武帝感覺嘴巴很苦,求人給他一點蜜,沒要到,憂憤成疾。五月,他被活活餓死在台城,時年86歲。

這就是亂世的可怕之處。

法律能夠拯救孝道嗎?

崇禎十二年(1639年)8月26日,庶起士鄭鄤在京城西市甘石橋下四牌樓刑場被淩遲處死,死狀極慘,史載他挨了3600刀,而且劊子手把鄭鄤的屍體肉一條條地出售……鄭鄤犯了什麼十惡不赦的大罪?不孝——“惑父披剃”“迫父杖母”。

其實這是一場冤案,歷史記載,在鄭鄤慘遭淩遲的前11年與前7年,他的父母先後去世。他真正的死因是因為仗義執言,批評內閣首輔溫體仁,結果遭到溫體仁的誣陷,當時皇帝崇禎還真以為這是個如此不孝的臣子,勃然大怒,痛下殺手。

翻開史書,因為不孝而判決死刑的,並不罕見。在中國封建法律中,不孝是一種獨立罪名。《唐律•名例》規定,不孝罪包括:“謂告言詛詈祖父母父母;祖父母父母在別籍異財;供養有缺;居父母喪身自嫁娶,若作樂,釋服從吉;聞祖父母父母喪匿不舉哀;詐稱祖父母父母死。”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檢舉告發祖父母、父母犯罪行為的;罵祖父母、父母的;背地裏咒駡祖父母、父母的;祖父母、父母生存期間自己另立戶口、私攢錢財的;對祖父母、父母不盡最大能力奉養,使其得不到生活滿足的;父母喪事期間自己娶妻或出嫁的,父母喪事期間聽音樂、看戲的;父母喪事期間脫掉喪服穿紅掛綠的;隱匿祖父母、父母死亡消息,不發訃告、不舉辦喪事的;祖父母父母未死謊報死亡的,這十種情況,都屬於不孝的犯罪行為,都應受到嚴厲的懲罰。

也就是說,所謂“大義滅親”,只能是父母滅兒子,即使父母有罪,兒子告發,兒子也因此有罪……

今天看來,這無疑正是一種被後人所指責的“愚孝”,但古代皇帝追求的就是這個效果。中國古代為什麼如此追求“孝”?這是因為傳統的孝文化絕不是僅僅局限于家庭倫理道德的範疇內,事親孝被推於事君忠,盡孝和盡忠很自然地結合起來,如“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強調在家為孝子,在外為忠臣,以事親之心事君上,從孝親始,至忠君止,盡孝是忠君的前提,盡忠是盡孝的結果和延伸,將狹義的孝父母泛化到廣義的忠天子,將孝于父母長輩的家庭宗親倫理感情轉化成忠於國家朝廷的政治道德觀念。

中國人愛走極端,過去是“愚孝”,現在是“不孝”——富而不養、缺乏愛心。社會學家調查,城鄉違反孝道的現象比比皆是,尤其在傳統孝文化根植最深的農村地區,孝道堪憂。

當今中國正經歷前所未有的社會變遷,傳統大家庭模式土崩瓦解,曾經凝聚一代代中國人的傳統價值體系,也處於瓦解之中,在對金錢的追逐中,人性中被德行抑制的獸性抬頭,而人口流動、工作壓力等原因,更導致了老人的孤獨與悲傷。

經濟學家陳志武曾從金融學的角度來審視“孝”字:家族成員之間相互幫助其實就是一種規避未來風險的隱形投資,而血緣關係就是人格化了的契約架構,例如“養子防老”,父母擔心老無所養,在年輕時會把大量時間、金錢投在孩子身上,以期待老有所養,這其實是一種人格化了的金融投資。

在今天一些經濟發達的地區,包括養老保險在內的金融產品與社會保障體系正在陸續取代“養子防老”,但老人的情感慰藉,又能安放何處?

http://rushidao.qq.com/a/20130705/016442.htm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分享佛法資訊請先注意版權申明|藏密網 |網站地圖UA-2159133-2

GMT+8, 2024-3-29 03:52 , Processed in 0.021915 second(s), 19 queries .

Copyright © 2016 | LIGHTSAIL支持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