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密網-漢傳.藏傳.南傳.佛教資訊網

注册藏密网可以获得更多功能与服务的支援,赶快注册吧!
立即註冊

合作站点账号登陆

快捷導航
查看: 2782|回復: 1

不拿佛法當人情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4-4-4 14:0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0607-2.jpg


不拿佛法當人情


佛教認為一個人在出家之後,應當看淡世情,專注于修道生活,這樣才能在道業上有所成就。我們不能以世俗的人情觀念來對待佛法。

佛門中有則著名的故事:唐朝的從諫大師,中年出家後就從未回家,過去俗家的孩子長大了,非常思念父親,希望能見父親一面。他經過多方打聽,知道了父親駐錫處,於是千里跋涉,終於找到那個寺院,但因從小離開父親,不知父親的樣子,剛巧,一個和尚開門出來,他問道:“請問大德!從諫師父在哪里?”從諫大師說:“你找他做什麼?”“因為他是我的父親!”從諫大師用手一指東邊說:“在那邊!”孩子走後,從諫大師把門一關再也不開了。

在佛門中有一副流傳久遠的對聯:“客至莫嫌茶飯淡,僧家不比世情濃。”對聯真實而形象地道出了僧家的“不拿佛法當人情”的態度。從古至今的大德高僧,他們對待來客都是平平淡淡,從不像世間人那樣熱情,更不會有貧富貴賤之分。也許在許多俗人的眼中,出家人顯得有些不近人情。可是在僧人的心中,真正的情誼就像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對待來客,不需要豐盛的筵席,也不需要華麗的言辭,平淡自然地讓人感受到僧家的情誼。

趙州從諗禪師是臨濟宗著名高僧,一生接引教化徒弟數不勝數。有關他的語錄歷代傳揚不衰。趙州禪師對待來客不論貧富,一律同等。一次趙州禪師在室內坐禪,侍者向他報告說趙王來禮拜他。徒眾們本以為趙州禪師會親自下禪床迎接,出乎眾人意料的是,趙州依然安坐不動,絲毫沒有表現出客人到來的喜悅。趙王禮拜趙州後,弟子中有人問趙州:“趙王來參拜您,為什麼不起禪座?”言語中充滿了對趙州不近人情的不解。面對弟子們疑惑的神情,趙州禪師告訴弟子:“你們不懂得我的待客之道。若是下等人來,我會出三門迎接;中等人來,我會下禪床迎接;上等人來,我在禪床上迎接。你們不可認為趙王是中下等人,這樣會委屈趙王。”趙王聽過趙州禪師的這番解釋,心中十分歡喜,盛情邀請趙州禪師到官府中說法。

其實,趙州禪師這番解釋不過是權巧方便之說,這樣既維護了大王的自尊,也表明了禪師平等待人的態度——不因一個人的富貴或貧賤而以不同的態度來對待。

永明延壽禪師也是一位主張“不拿佛法當人情”的高僧。他曾在詩偈中說:

忙處須閑淡處濃,世情疏後道情通。
了然得旨青冥外,兀爾虛心罔象中。
泉細石根飛不盡,雲蒙山腳出無窮。
樵夫釣客雖閒散,未必真棲與我同。

禪師詩中本意是:一個人要活得忙處悠閒,淡處有味,做到看淡世情,才能達到道情貫通。要是你道情貫通了,便能在蒼冥之外,了然獲得禪的旨趣;無象之中,兀爾覓得虛的靈心。看那石根細泉,終日飛流不盡;山腳雲蒙,經年出入無窮。這就是禪的妙用,禪的境界。樵夫和溪邊的釣客雖然也過著“閒散”逍遙的日子,未必真的就和我一樣,體味到了棲隱的真趣。樵夫釣客,雖說和永明禪師一樣,都在山裏棲息,然而一方世情未斷,時起貪心;一方塵慮全忘,入於無求。兩者境界大異其趣。禪師此詩告訴修行之人,如果想要在道業上有所成就,就必須與世間人情疏遠一點,這樣道念就會增長。

在佛門中還流傳一句話“世情看淡一分,道念增長一分” 。這是對“不拿佛法當人情”的最好注腳。歷史上很多高僧大德正是看到了這點,他們在出家時的態度都是堅決的,而且在出家之後,很少與世俗親眷往來。倓虛老和尚就是這樣的高僧。倓虛法師是佛教天臺宗近世傳人,中國現代佛學家,原青島湛山寺方丈。先後在國內創建寺院十多所,弘法足跡幾近半個中國。1949年後移居香港,1950年當選香港佛教聯合會第一任會長。此後在香港先後創辦了華南佛學院、天臺弘法精舍、中華佛教圖書館、青山極樂寺佛教印經處等弘法機構,致力於佛教教育工作。他畢生致力於振興佛教,弘揚佛法,主張叢林學院化,學院叢林化,創建叢林、佛學院多處,培養的佛學人才廣布海內外。因其佛學造詣深厚,功德卓著,以他為代表的佛學學派被稱為“湛山學派”。

倓虛法師自幼吃素,在成年之後經常閱讀《楞嚴經》,從中明白了很多佛法的道理。懷著對佛法真義的探討之心,他曾先後兩次出家都沒有成功。那時候,倓虛法師在營口開了一個藥鋪,每天除了看經之外,還出診為人看病。一次偶然的機緣,堅定了倓虛法師出家的信心。他未出家前曾認識了一位元叫清池的和尚,並經常聽他講經。清池後到天津清修院作了住持,差人帶個名片給他以示問候,知道了清池法師的下落,倓虛法師生起了跟隨清池法師出家的信心。他就帶著清池和尚的名片,佯言回老家河北修理墳地,拋去萬緣,放下一切,就離開營口到天津清修院去跟隨清池和尚出家了。

倓虛法師就是懷著對弘揚佛法的堅定信念,不放棄對出家的追求,最後終於如願出家。他這種能夠放下萬緣,捨棄俗世生活的堅定意志的確令人讚歎。

現代高僧弘一大師是以持律聞名的律師。他出家後對待世情之淡,在近代高僧中都是罕見的。弘一大師于1918年7月13日在虎跑寺披剃,正式出家。弘一大師在出家後,徹底斷絕了與家人的來往。他的日本妻子在他出家後,準備返回日本,在返回日本前,他的妻子到寺院希望見他最後一面,但弘一大師讓人關閉寺門,堅決不見妻子。他的妻子最後傷心欲絕地離開了中國。弘一大師在杭州出家之初,為避開煩人的俗世應酬,毅然決然地遠走永嘉掩關靜修。可在僻靜的浙南山區,遠近的一些達官貴人還是跋山涉水尋去,以一睹其尊顏為幸事。然弘一法師絲毫沒有借重、托庇於他們的意思。當時,溫州道尹林鵬翔曾數次到永嘉的慶福寺進謁,都被法師稱病拒之於寺門之外;繼任道尹張宗祥也去求見,並托法師的業師寂山長老帶上自己的名片通報說情,法師照樣不見。有一次,弘一法師在青島期間,朱子橋將軍和青島市長沈鴻烈等想請弘一法師到湛山寺吃齋,並將通知單預先托人送到法師手中。法師只寫了四句話讓帶回去:“昨日曾將今日期,出門倚杖又思惟。為僧只合居山谷,國士宴中甚不宜。”還是不肯賞臉。

不過弘一大師對世情的冷淡,並不是對所有的人,而只是對一些權貴。他在平日生活中,倒是處處以平等的態度來待人。據倓虛法師說:“愈是權貴人物,他愈不見,平常學生去見,誰去誰見,你給他磕一個頭,他照樣也給你磕一個頭。在院子裏兩人走對面的時候,他很快躲開,避免和人見面談話。”

總之,學佛的人,如果事事都在人情裏周旋,就會離道越來越遠,唯有把佛法看得比人情還重,才能獲得佛法的利益!在我們日常學佛和弘法過程中,不僅要顧及到大眾的需要,更要堅持佛教真理,不做背離佛法的事情。只有如此,才能在學佛的道路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來源:

http://www.hanshansi.org/bianjibu/xzzq/2011/03/2011/969.html

http://www.buddhistweb.org/2013/06/9861


 樓主| 發表於 2014-4-4 14:07 | 顯示全部樓層
佛教徒的本色

在萬佛城,一點人情也不講,完全講佛法,不拿佛法來送人情。

◎一九八六年七月廿九日開示

在萬佛聖城,誰也不可以給人戴高帽,說一些諂媚流俗拍馬屁的話。過去為什麼有些人還俗了?就因為喜歡戴高帽。這裏出家的人,包括新方丈,都是青年人。你若諂媚他,就是想快點送他往生。在萬佛城,一點人情也不講,完全講佛法,不拿佛法來送人情。我也不准我的皈依弟子到處去給人戴高帽子,這是最醜陋的行為。我一向的宗旨,不讚歎人,也不故意毀謗人,我說的話都是事實,不可增,也不可減。所以在萬佛城,沒有人說「多謝」這兩個字,所謂「直心是道場」!

當我一購得萬佛聖城時,我的皈依弟子都怕來接近我,怕我累贅他們,向他們要錢。他們說:「那地方這麼大!看他一年之內必定破產關門。」可是,我一向抱著「凍死不攀緣、餓死不化緣、窮死不求緣」的三大宗旨,向誰也不低頭。我老實告訴你:不單不向人低頭,就是向菩薩叩頭時,我也不說:「菩薩!求你幫幫我!這次我不行了…」就算再苦、再困難,我也自己承當過來,不教旁人知道。要人可憐,這是個什麼出家人啊!就憑這一種精神,我才敢說:「不准三藩市地震。」

http://www.drbachinese.org/onlin ... me6/volume6_101.htm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分享佛法資訊請先注意版權申明|藏密網 |網站地圖UA-2159133-2

GMT+8, 2024-4-20 12:46 , Processed in 0.021489 second(s), 21 queries .

Copyright © 2016 | LIGHTSAIL支持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