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密網-漢傳.藏傳.南傳.佛教資訊網

注册藏密网可以获得更多功能与服务的支援,赶快注册吧!
立即註冊

合作站点账号登陆

快捷導航
查看: 3723|回復: 0

念佛的人也著魔: 省庵大師《念佛著魔辯》 (釋本幻法師)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4-6-2 19:2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3221762583432051062.jpg


念佛的人也著魔: 省庵大師《念佛著魔辯》 (釋本幻法師)

  
   下面,我們講一下淨土宗第十一祖省庵大師的《念佛著魔辯》。這是省庵大師著作中的一部份內容,就是一個小章節,名字叫作《念佛著魔辯》。「念佛」呢,指的是我們大家平時所行的持名念佛。「著魔」呢,就是說學佛學錯了路,不在正道上。「辯」是辯解的辯,就是針對念佛也會著魔,這樁事的一個辯解。

   那具體講一些什麼樣的內容呢?在祖師的論注裏面,他這樣講的,「或問省庵曰。參禪一門。全仗己力。故每多魔事。念佛則仗他力。故承佛護念。魔事不生。有諸否乎。」就是說我們在學佛的過程當中,一般情況下都是這樣說的,就是說「信為能入,智為能度。」這是《大智度論》裏面的說法。是什麼意思呢?信心能夠入門,但是能不能了生死出三界呢!跟智慧就很有關係了。所以說呢!六度當中,也就是說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度當中,前面那個五度呢,就像是人的手和腳,就像是身體一樣,而智慧就像是人的眼睛。眼睛,是一個人很重要的部位。如果說一個人在走路的過程當中,他是沒有眼睛的,是一個瞎子。他在那裏走路的話,會出現什麼結果呢?可能他會摔倒,也許摔得很慘,也許會掉入到陷井當中去。甚至會喪命。所以你看,如果說一個瞎子上了高速公路,就有可能會被車子撞死。是故佛門裏面常常說,智慧是先導。就是說般若是其他五度的前導,其他五度呢,是要跟從般若的。如果沒有般若的話,那就茫然無措了,不知道如何是好。所以,在學佛的過程當中,見地的正確與否,對於一個人學佛,是起到了很關鍵很關鍵的一個作用!故佛在《大佛頂首楞嚴經》裏說,末法時期,邪師說法數如恒河沙。這些邪師,會牽引眾生墮落到三惡道裏面去。那這個情況,就說明見解是相當重要的。所以有人也是問省庵大師關於這方面的一些問題,就是說見解方面的一些問題。你看大師對第一個問題的問答,就說的很明顯。這個人問省庵大師,參禪是全部靠自己的力量,所以會有很多的魔事,但是念佛呢?是靠其他的力量,也就是說靠佛的力量,他力也就是佛的力量。所以啊!得到佛的照顧,那就不會發生魔事了,是不是真的有這個說法呢?這個提問者,對這方面的見解是不正確的,也就是說搞不清楚。所以我們學佛過程當中,必須把相關的事情,怎樣的修法給搞個清楚,搞不清楚就修,這叫盲修瞎練。就是說,自己搞不厘清,然後就在那裏亂修。在這個修行過程當中,他的見地是不明的。所以提出了這樣的一個問題。你看他這個見解,他認為呢,參禪會有魔,念佛是靠佛的力量,魔應該是不會發生的。也就是說念佛的人,是不會走彎路的,所以我們儘管去念佛,這樣就能去極樂世界。念佛這樁事,是絕對安全的,不會出現任何魔相的。他就有這樣的一個見解!

    然而省庵大師卻回答,「省庵曰。唯唯。否否。夫參禪念佛。論其難易。固有自力他力之分。若論魔事。二俱不免。」這話什麼意思呢? 省庵大師說,參禪和念佛,兩者之間難易的程度,說起來真的是參禪難,念佛容易。這一點,固然有自力和他力之分。也就是說,不修淨土只參禪,那是靠自己的力量了生死出三界,而沒有佛力的接引,因為他們不求往生極樂世界。但是念佛呢,就得佛的接引,因為他是帶業往生去極樂世界,所以有他力和自力之分。但是論到著魔,兩者都會有的。參禪的人容易著魔,念佛的照樣也會著魔。相對來說,修淨土的人這個機會會少一點。但是呢,還是會著魔的。現在學佛的人多,成就的人卻少。這一點,其實在省庵大師的這篇《念佛著魔辯》中,你也可以看出原因來。是哪一環節出問題了呢?第一個環節就搞錯了!第一環節是什麼?見解!見解上不正確了。見解不正確,後面是全盤皆輸。如人下棋,一個重要的棋子下錯了,會使得後面全盤皆輸。

    然後那個人就問啦! 他說「敢問何謂也。」唉!怎麼會這樣子呢?他就很驚訝。省庵大師就告訴他「魔事之來。其由有三。」這是說著魔的來因。著魔發生的來因,在那裏呢?就魔事之來,其由有三。說有三樣事情,會引得魔事的發生。哪三樣事情呢? 第一樣叫做「教理未明。」第二樣是「不遇善友。」第三樣是「自不覺察。」就是說,這三樣事情,如果搞不清楚的話就會著魔。這三樣,第一個是教理不懂。比如說我們學淨土,我們淨土宗也有教理的!比方有一些人得出一個觀點,說淨土宗就是念佛,只要你念佛會念,那就是已經在修淨土宗了。這個話對還是不對呢?也對也不對。對上等根機的人來說那是對的,像六祖慧能大師這樣上上根機之人,那是絕對沒問題。中下根機可能全部出問題,不是增上慢人,就是著魔發狂。所以教理未明這一關,現在這一時期,基本上出現了很大的一個偏差。教理不明,搞不清楚那個說法是正確,那個說法是不正確。當年佛所講的四依法當中的依法不依人,現在很多人變成了依人不依法了。完全以某某法師,某某居士個人所說的話為標準,那就忽略了法的一個重要性。如果這個講法的人,所說的是邪見,那就相當的危險。第二個不遇善友,我們學佛法並不是生而知之。你看孔子在倫語裏面講到,說他自己不是生而知之的,所以他是“信而好古,述而不作。”孔子的學問,也是跟人學的。所以遇到一個真正的善知識,這是多麼重要的事情。還有一點,我們大家不是位不退的人,大家都沒有證得位不退,就是說你還是個凡夫。凡夫的話,難免就會什麼?隨境緣所染。就是說隨善緣呢!他就會變得越來越好,隨惡緣呢!他就變得越來越差。會被環境所污染的啦!是故,近墨者黑,近朱者赤。正因如此,所以善知識起到了一個相當重要的環節。特別是教他佛法的善知識。還有他身邊交往的這些居士也好,朋友也好,都可以收到善友這一欄。如果這個人遇不到善友,遇到的都是惡友,惡知識。那對他來說,修行想要成就,恐怕是相當的困難啦!因為他無形當中就會被染汙掉,染汙掉了,他還自己不知道被染汙掉了。為什麼呢?因為他自不覺察。所以,第三樣最重要的環節就是他自己不能覺察。沒有證得位不退之前的人,他是不定聚。如果說這個人沒有覺察能力,修行還真的是很不容易。無形當中往往會被錯誤的觀點、錯誤的行為,給牽走了。他自己還不知道,自己已經出錯誤了。這就是自己不能覺察。為什麼?因為他謙虛之心,往往做不好。因為一般世俗的人,都愛聽好話不愛聽壞話。如果有人批評你,說你怎麼差,怎麼差,你肯定不願意聽的。為什麼不愛聽?因為你沒有覺察之心。你覺察之心或者有,但是比較淡,所以你不愛聽。如果對覺察之心強的人,他會喜歡聽批評他的話。不愛聽什麼?讚歎他的、奉承他的、吹捧他的話。這個,是我們凡夫的弱點。所以這三樣事情,一者教理不明,第二不遇善友,第三個自己不覺察,那就會著魔。

   「今夫人適千里之路,苟不按輿圖,又不逢引導,複不識前路通塞,莽莽然而進,吾知其難免於錯誤之患矣。」後面省庵大師說了,今夫人適千里之路,若不按地圖。大師他這裏講的是輿圖,我解釋就直接說地圖,這樣大家好理解。他說,如果有一個人要走一千里的道路。走一千里的道路,打比方我們從台州出發到杭州,這個路程挺遠的。如果你開車,在高速公路上,不按照那個高速公路的指示牌去開的話。結果會是?也許你就開不到杭州了,甚至有可能出車禍,或者還有其他的危險!就是說你必須按照地圖走,如果你不按著地圖走,又沒有一個熟悉路的人引著你向前走,同時你自己又不知道前面這個路哪條是通的,哪條是閉塞的,又搞不厘清,然後你很茫茫然的就向前走了。那省庵大師就說了,「吾知其難免於錯誤之患矣。」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一個人要走一千里的路,如果他不按照地圖,又碰不到一個熟悉路的人,自己又搞不清路。不明白哪條路能走,哪條路不能走,也就是說他對路況是不瞭解的。他從來沒有熟悉過這個路怎麼走,然後他就很魯莽的就向前走了。省庵大師他說到,吾知其難免於錯誤之患矣。也就是這個人會出錯誤,難免會出錯誤,這個危險性就太大了。

  「參禪念佛。譬如行路。經教如輿圖。善友如引導。覺察之心如識路通塞。」這是說參禪和念佛就像是走路一樣的。我們懂經教,比如說學淨土的人懂淨土五經,知道信願行三者的差別之相,就像是拿著地圖。善知識,就像引你走路的人。引導,就像是我們出遊時的導遊,又像是行路時的路標。覺察之心呢?如識路通塞。就像是知道哪條路通,哪條路不通。如果前方的路已經塌崩了,你繼續向前走。那肯定是不行,縱然有地圖也不行。縱然有人說讓你向前走向前走,還是不行。因為前面的路,已經塌崩了。所以覺察之心,就像識路的通塞。「雖兩條途路。夷險不同。俱不免錯誤之患。」雖然是禪宗和淨土,是兩條不一樣的路。一條相對的來說安全一點,一條相對來說危險一些。但如果不具足這三個條件,都會出現錯誤。那就是,修行要出危險。那參禪呢!省庵大師說了,我們先把它放一放,我們單單講念佛。「參禪且置,只如念佛。或有厭平坦而好奇特者,或有舍直截而求紆曲者。或兩路兼行,兩路俱失者。或以途中為家舍,平地為高山者。如是錯誤,不可勝舉,皆教理未明之過也。」大師說有些人不愛平坦,他喜歡奇特的東西。打個比喻,比如現在有人在提倡念佛的調,他提倡一種調。他說這種調,是過去印光大師曾經用過的,但是已經失傳了。他說,他是從某某老前輩那裏突然得到了這個調。這個調念了之後啊,很容易使人得念佛三昧,一般一個星期就可以得到念佛三昧。但這個調呢,現在只有他知道。你要學,就要跟著他學。這樣的想法,如果出現之後啊,其實就已經是著魔之相。這正是「厭平坦而好奇特」。如果真有這麼好的調,為什麼印祖當年秘而不宣?反要將這麼快可以證三昧的念佛調藏在那?印光大師在《文鈔》裏就提過,如果某種法秘而不宣,一直都藏著,然後某某人得到真傳。印祖說這個,不是佛法的正當途徑,不要跑去學。我們淨土宗是光明大道,坦坦蕩蕩,沒有什麼隱藏在那裏不可告人的。不可告人的東西,不一定是好東西,還是不要學為好。所以,好奇特那是著魔之相。不要搞奇特的東西、怪異的東西。要走就走,正常道路。

  「或有舍直截而求紆曲者。」有人告訴你,學淨土就應該這樣學,他偏偏不相信,就愛搞複雜一點。他覺得所說的東西太簡單了,我不願意這樣。比如說,有人真的就是這樣。他喜歡搞觀像念佛、觀想念佛,就是喜歡修十六觀法,告訴他你這個十六觀法不好修的,因為境界太細了,你觀想不起來,難免出問題,容易出問題。讓他就持名念佛,就念「南無阿彌陀佛」,他偏偏不相信,就想修那個觀想念佛,舍直截而求紆曲。但是,觀想念佛這個修法,不容易修,容易出問題。

   「或兩路兼行。兩路俱失者。」比如說,有些人主張禪淨雙修。禪也修,淨也修,開悟要求,往生也求,結果兩者都失掉了。這是一種問題。「或以途中為家舍,平地為高山者。」這個是什麼意思呢?明明你功夫還沒到家,就認為自己功夫到家了。明明你還沒有往生的資格,就認為已經取得了往生的資格,就是以途中為家舍。還沒到家,你功夫還沒到家,到家就代表什麼?就是說信願已經完全具足了,功夫成就了。那信願沒有具足之前,功夫沒有成就之前。就說自己已經具足信願了,就覺得往生是易如反掌了。然後,自我感覺就很良好了。這個就是說以途中為家舍,平地為高山。明明是一塊平地,把它當做為高山。明明自己沒得念佛三昧,覺得自己得念佛三昧了。明明學佛沒到那個水準,覺得自己到了那個水準。「如是錯誤。不可勝舉。皆教理未明之過也。」其實這些錯誤,很多。為什麼會出錯呢?一句話,因為他根本就不懂淨土宗,沒有好好學過淨土宗,所以他出問題,這都是教理未明之過。要記住這些都是省庵大師的話,我只是把它解釋成白話而以。

   「念佛一門,極圓極頓。至易至難。」後面大師繼續講到,念佛這個法門啊!是很圓滿的。極其圓滿,極其圓頓的一個法門。頓就是快速,圓是圓滿。至易,就是說很容易很容易的,相對於其他法門來說,那是最容易的一個法門,但也是最難的一個法門。說淨土法門容易嗎,真容易!說淨土法門難,真的是難啊!所以呢?學佛法,有些時候,真的是難如上青天。有些時候,又是容易的如反一個手掌一樣。易如反掌,相當容易。那為什麼這麼說呢?省庵大師後面有解釋,「只如《彌陀經》中‘一心不亂’四字,淺言之,愚夫愚婦皆可為;深言之,大聖大賢終不能過。今初心行人,或暫得輕安,自謂已得事一心者。初開淺解,複自謂得理一心者。或粗念不生,細念猶生者。或勇猛過分,精進倍常。不知外心無佛,速求取證。不達善巧方便,急欲捨身。魔鬼因之遂入其體,為瘋為狂,都不覺知。此善友不遇之過也。」祖師說阿彌陀經,裏面有四個字,叫做「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呢,往淺的說,普通的凡夫,就是那些愚夫愚婦。他如果去做的話,他也能做得到的。只要他認認真真去做,死心踏地去做,也能做得到啦!但是往大的說呢,「深言之」就是往大的說,大聖大賢終不能過。聖人、大賢之人,都不能夠超過一心不亂這四個字。因為理一心不亂呢,是破無明,那都是登地菩薩的境界啦!事一心不亂呢,要破見思,是阿羅漢的境界。你看,大聖大賢終不能過這四個字。

   「今初心行人。或暫得輕安。自謂已得事一心者。」今天有一些念佛的人,念佛的時候,暫時妄想有點少了,妄想好像有點被伏住了。暫時得到一點輕安,就自我感覺很好,覺得念佛念得很了不得。然後他就認為,他自己是達到了事一心不亂。就如彌陀要解說的,已經不為見思煩惱所亂。那對於他來說,對於一個證得事一心不亂,又能信願求生極樂世界的人,那往生就是很容易了。他就認為自己達到了這種高檔的水準。事一心不亂,那已經是相當厲害了。事一心不亂如果高要求講,小乘那就是阿羅漢的境界了。大乘是什麼,七信位菩薩的境界了。對他們來說,往生那是相當容易的。只要他有信願,願意去,往生可謂是易如反掌。

   「初開淺解。複自謂得理一心者。」有一些人呢,稍稍有所解悟,他就認為自己已經得到理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如果按照蕅益大師的說法,理一心不亂是登地菩薩的境界,別教登地、圓教初住位菩薩的境界,談何容易!「或粗念不生。細念猶生者。」有些人覺得自己念佛念得很好了,念頭不起了。其實你不是念頭不起,是你粗的念頭不起了,細的念頭照樣起的。「或勇猛過分。精進倍常。」或者過份的勇猛精進,一天念佛一定要念多少萬,然後念的非常用功,過份的用功,看得有點可怕的用功。比如我們舉例,早上從四點鐘起床,五點鐘就吃好飯啦!早飯之後,然後從五點鐘一直念,念、念、念,念到中午十二點鐘,竟然都不休息,連個水都不喝,搞得是倍常勇猛精進,這個事情就有點可怕了,搞得那麼怪怪的,這就有點可怕了。勇猛過分,精進倍常,這個其實都是著魔的魔相。這樁事一定要小心的,這些人極有可能就已經出問題了。「不知外心無佛,速求取證。」還有一些人呢,希望快速證得某一種境界。打個比喻,我們這邊,現在有些人在念佛的過程當中,總希望自己快速取到往生極樂世界的資格。所以不少人,參加了一日一夜念佛後。就說他已經有資格踏進極樂世界的報土了,已經拿到保證書了。總希望自己快速的達到這個程度,達到這個效果。有這種快速求的一個想法,其實就已經是著魔了。為什麼?他不知道心外無佛,佛外無心。你內心深處如果煩惱還是那麼熾盛的話,你說有一種方法能夠幫你達到解脫,那你就已經是外道啦!已經是邪見啦!因為心外無佛,佛外無心。離心之外找不到一尊佛,離佛之外也不可能再有一個心。你心中具足三毒,如何感得臨終的時候,佛能夠現前把你接走?你的貪嗔癡心如此熾盛,如何能夠往生?所以這一點,一定要注意。這是說,不知心外無佛,速求取證的心。還有「不達善巧方便。急欲捨身。」有些人誤會淨土宗往生的事情,認為早點死,就能早點往生淨土。他生了一點病,他就想到我要快點往生,最好小病變成大病,然後讓我馬上就死了。或者內心中想到,最好讓我得上癌症,我明天死了最好。因為有這樣的一個念頭在,就是說,急於快速捨棄自己這個身體。他不曉得這樣做,可能會使得無始劫來的冤家債主來找他報仇。會讓他感得不好的果報?臨終橫死,也就是不得善終。這樣的話,臨終一旦生起瞋恨之心,到時後就墮三惡道去了。所以我們一定要求什麼?臨終的時候,無諸病苦,如淨土發願文所說的,無諸病苦。怎麼能夠求病呢?臨終時不要求這個事情。所以,一定要通達佛的善巧方便、菩薩的善巧方便,祖師的善巧方便,不能夠說快速的捨棄這個身體,達到解脫的目地。那是不可以的。如果說你不按照這個方法去做,那就違背了省庵大師的教誡。那「魔鬼因之遂入其體,為瘋為狂,都不覺知。」這時候呢!魔鬼就會進入你的體內了,那個時候你已經處於瘋狂狀態了。也就是說,你已經是著魔之人了。但是你不會體會到你自己已經著魔了,都不覺知,你不會知道的。著魔的人不會說自己已經著魔了,如果他真能知道的話,他還能改。這一環節是因為什麼樣的原故呢?因為他遇不到善知識的原故,身邊沒有善知識教他。如果善知識對他說,你沒有得到念佛三昧啊!你現在還不夠資格,千萬不要有這個想法。如果一講他就能改,那就好了。只可惜他遇不到善知識,這是第二種不好的緣份,就叫做善友遇不到。

   “夫眾生生死,以我見為本,我見不除,修行無益。然我見之生,根深蒂固,其萌芽發幹,無處不有。是故見地高則我見俱高,工夫進則我見亦進。若不時時檢點,刻刻提撕,則念念發生,心心增長,隨逐行人,雖死不離。是故學人心不虛,則自不覺察。不覺察故,我見增長。少有所得,則生驕慢。譏嫌同學,誹謗行人。雖有修行,終成魔事。此自不覺察之過也。”第三種是什麼?就是說自己不覺察。我們凡夫為什麼會有生死?按照省庵大師的說法,有生死的原因是因為有我見在。我見如果不除去的話,修行是沒有好處的,就是說「夫眾生生死,以我見為本,我見不除,修行無益。」我們在學佛的過程當中,難免會常常出現我見。愛存自己的觀點,總喜歡把我字放在前面,總感覺我講出來的話特別對。比如你拋出一個觀點,有人批評你,說你不對。你內心深處就不高興,心想你竟然敢批評我,竟然說我的觀點是錯的,然後想方設法將別人辯倒。其實這一剎那,就是我見在起作用。你為什麼就不能換一換,不要有一個我個人的見解,要所有的見解,都是來自于祖師的見解,這樣多好。我反正只知道我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為什麼你就不能學孔子呢?當聽到別人的批評時,為什麼就不能反觀,是不是自己的見解違反了佛言祖語。為什麼一定要在第一時間,就想辯倒對方。所以這個我見,如果存在很強的話,聽到別人批評的時候,就會心裏不高興,就會生瞋恨之心,覺得我的觀點被人家給駁倒了。所以學佛的人我見如果不能去除掉的,他修行是不會得到的。越修的話越糟糕,越修我見越堅固。在《華嚴經》裏面不是有一段話嗎,叫做「智學證涅槃,愚學增生死。」就是說有智慧的去學習佛法,它能夠使得我們達到解脫。愚癡的去學佛法呢!它只會增加你的生死。就像是一杯水,蛇飲進去了,它會變成毒汁,牛飲進去了,它會變成牛奶。所以同樣是佛法,會學的人呢,他會了生死,不會學的人呢,他會增生死。所以省庵大師就說,「然我見之生,根深蒂固,其萌芽發幹,無處不有。」我們喜歡有我執,喜歡有自己的見解。這個事情呢,根深蒂固,到處都在萌芽發幹。你還不知道,自己的我見已經增長了。所以我見的增長呢。很多人往往沒有體會得到。我的見解,我的見解已經開始增強了。我見已經增強了,他還體會不到。所以這個過程,是相當麻煩的一個事情。所以,時刻要提防我見有沒有在生長。「是故。見地高則我見俱高。工夫進則我見亦進。」看的書挺多的,並且有一些想法呢很前衛。用我們現在的一個形容詞,叫做前衛。很愛批評別人,或者是,突然怎麼的感覺自己得出了一個不一樣的結論,這個結論都是前面的人從來沒有講過的,我今天把這個講法給講出來的。其實呢!當你得出這個結論的時後,其實我見也會一起上來。為什麼?因為這是你得出來的結論呀!這是你體會到的境界啊!這是你體悟到的感受呀!不是別人體悟。所以我見當下也上了。你念佛,比如一天念十萬聲佛號。感覺我今天念了十萬聲佛號。跟別人在聊的過程當中,就問別人,你念了多少佛號啊?他說我一天就念一千聲。唉呀!你怎麼就念一千聲呢?我念十萬聲。說的很得意!那一剎那,你的我見就已經上來了。因為功夫越長進的時候,我見亦長進。有一句話叫「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這是有一定道理的。道行在提升的時候,魔也在提升。所以見地越高,我見也會越高,功夫越上,我見也會越上。如果你不時時撿點自己,時刻提醒自己,那我見就會不斷的增長、增長,可謂是念念發生,心心增長。然後跟著你,到死都不離開。是故,學佛的人。你如果真的在開始用功了,真的感覺自己學問增長了,見地變高明了,修持得力了。感覺別人學佛好像都學錯了,只有我學對。心想,唉呀,太慶倖了!你看,我學佛法學對了。這話對不對呢?好不好呢?好倒是挺好的,但就怕你的我見會上來。如果你不善於去撿點自己的話,不善於去發現你身上的缺點的話。你覺得自己身上沒有缺點了,找不到缺點了,那一剎那你感覺到洋洋得意的時候,那就說明你已經完蛋了。「是故,學人心不虛,則自不覺察。不覺察故,我見增長。少有所得,則生驕慢。譏嫌同學,誹謗行人。」所以,學佛的人一定要記住一點。我們見解再高明,沒有什麼了不起的,因為我們的見解是從誰那裏學過來,不都是從祖師那裏學過來的嗎?其實那是祖師見解高明,並不是你見解高明,你只不過是個複製品而以。有什麼值得驕傲的?所以呢,心一定要謙虛。我們自己的行為還做不好,我們的貪瞋癡還很重,我們的殺、盜、淫、妄還都常常起現行。一定要謙虛,如果不謙虛就是不覺察。不覺察的話,我見就會增長。稍微有那麼一點點的得到,自己感覺自己有一點點的得到了,少有所得,就會生起驕慢之心。有驕傲、我慢之心,然後瞧不起其他人,誹謗其他人。雖然有修行,最終還是變成魔了!「雖有修行。終成魔事。」這是大師說的。

   「或曰:“參禪須近明師,若無明師,須看經教。念佛只貴深信力行,既能深信力行,則決定往生,何藉善友、經教?”」有人問大師,他說參禪要親近好的師父,親近明眼的善知識。如果沒有明眼的善知識,沒有明眼的師父。那要看經書,看經教。念佛呢,只要你相信有一個極樂世界,願意去,然後你就念佛,就是說力行,深信力行。相信了,然後我念佛就好了。既然我相信淨土法門,我願意去極樂世界,我去念佛,就肯定能夠往生了。幹嘛還要什麼善知識、什麼的經教啊?這個觀點,一般的人常常有。哎!這真的是癡人學佛!這些人還要說,你們聽經,研教、看書都是搞理論的,我念佛才是真作。幹嘛要去搞理論呢?搞理論有什麼用呢!關鍵問題還是要念佛、還是要行動,你行動做不好有什麼用啊?就像是有一個人說:“唉呀!開車幹嘛要看地圖啊?開車幹嘛要看路標啊?我只要車子油門一踩,踩它一百碼,沖過去不就好了嘛?”呃!你把護欄杆也沖了! 呃!對山也給沖過了!呃!最後把你自己的命也給沖了!所以說,這是癡人學佛的一個表現。但現實中,很多人都是這樣。他覺得聽經、研教是學理論,跟行動沒有搭尬的。那真是大錯特錯!這個人是莽夫、癡人,愚癡的人!

    所以省庵大師對這句話批評得很厲害,大師說「是何言歟。」這說的什麼話呀?這就這個意思。「省庵曰:“是何言歟?世間小技,尚不可無師,況念佛為出生死要門,若無善友、經教,從何開發,誰為引導?《觀經》下三品,皆是臨終善友開發,故得往生。其上、中品則不必言矣。須知從凡至聖,由易至難,莫不以善友、經教為根本。汝不因經教,何由而知淨土法門,而生信向耶?”」大師說世間小小的技術尚且不能沒有師父,更何況是念佛法門?念佛那是出生死的一個重要之門啊!重要的一個法門,出生死的一個重要的法門。如果沒有善知識、沒有研習經教的話,你怎麼了生死出三界呢?你如何開發呢?誰為你作引導呢?在《觀無量壽佛經》中的下三品往生,都是臨終的時候,善知識給他們開發,才得到往生。那上品、中品更加不用說了,肯定要有善知識的。所以呢!從凡夫地一直到聖人地,就是說我們從凡夫到成佛。你看!從凡人到聖人,或者說,還有一樣,就是從簡單到難。呃!你看,越到後面修行就越來越難,剛開始還稍微好一點點,你看看,十信位還容易修一點,十住位就深啦!十行,後面就更深啦!一直到十地。然後呢等覺位,最後到妙覺位,也就是佛位。那是越來越難,越來越深。但是呢!在每一位的過程當中,菩薩每一階段的修行,他都是以善友和經教為根本的。不管你是凡夫還是聖人,都不能離開善知識,都不能離開經教。如果,你沒有善知識指點,又不看經法的話,你怎麼能夠知道真正的淨土法門?你怎麼能夠生起真正的信願呢?這是省庵大師告誡我們的。「汝不因經教,何由而知淨土法門,而生信向邪。」

    如果說因為學經教,而知道念佛的話。「若因經教而知念佛。」這個人問了,如果因為經教而然後知道念佛,那一部《阿彌陀經》足足有餘啦!「則彌陀一經足矣,奚以多為。」這一部《阿彌陀經》就足夠啦,幹嘛要看那麼多的書呢?沒必要啊!這時,省庵大師說了一句很重要的話。「曰:“上根則可,中、下根人,須遍閱淨土諸書,備識信行願三差別之相。加之善友警策,內以虛心覺照。庶幾免於魔事,而後念佛之功可日進焉。否則不為魔事,終成增上慢人,一念不覺,遂成淪墜,其禍可勝言哉!”」大師說,上等根機可以。單單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只要一部阿彌陀經,別得什麼都不幹啦!上等根機是可以的。中下根機的人呢?都不行!必須要廣泛的看淨土宗諸書,就是說要廣泛看淨土經典,及淨土宗歷代祖師們所講的各類書。當然,必須是淨土宗祖師們講的各類書,也就是指見解正確的淨土諸書。看了之後,「備識信行願三差別之相。」備識,就是說相當瞭解信願行三者之間的差別之相。這三者之間的差別之相是很微細的,甚至很微妙。不認真去覺察,不認真去體會,很容易偏差的。所以,怎樣才能夠真正把信願行三差別之相搞清楚?必須要遍閱淨土諸書,你不可以死執著一本書、兩本書。“淨信書不如無書”,這個是古人說的。所以,你不可以死執著一本書兩本書。比如說,有人死執著蓮池大師的《彌陀疏鈔》,然後就反駁幽溪傳燈大師的《彌陀圓宗鈔》,反對蕅益大師的《彌陀要解》。啊!有人執著一句話,就認為念佛必須要達到一心不亂,才能夠往生極樂世界。那就是大錯特錯了。所以縱然是對祖師的書,你也必須要善加體會祖師的意思。如果死執著其中的一段話兩段話,把祖師的本來的意思給顛覆掉了,那就是大錯特錯!所以呢,只有你廣泛的看了祖師的書之後,才能夠真正體會到祖師的意思。比如說,《蓮池大師全集》裏面,蓮池大師就解釋過前面有些祖師的一些說法。有些人,就對過去祖師所說的話誤會啦。蓮池大師就跟他講,說這個祖師想表達的意思,不是像你理解的這樣。你看,那時就有些人,理解錯啦!到印光大師這個時代,你看,有人對蓮池大師講的一些內容就理解出偏錯啦!印光大師就告訴他說,蓮池大師不是表達這個意思,你理解出錯啦。這個都是很重要的一個事情,所以一定要廣泛的看書才行。把幾個祖師的書儘量多看一看,這樣你才能夠真正體會到祖師的意思。要不然的話,就容易出偏差,對信願行三差別之相會搞不清楚。只有你廣泛看書了之後,才行。這是一條。「加之善友警策,內以虛心覺照。」後面還要加上兩條,邊上要有善知識來警策你。警策指的是什麼?善知識來批評你和告誡你。你犯了錯誤,邊上有人批評你,這是一個福報。就是說,我們犯了錯誤有人會批評我們,這是我們的福報。我們最可悲的是什麼時候啊?我們犯了錯誤,身邊沒有一個人會批評你,只有讚歎你的話。這是我們的業障現前,是很可悲的一樁事情。所以加之善友警策,是一種福報。內虛心覺照,然後內心要很虛心。如果你不虛心的話,別人批評你,你就在那裏發火、在那裏鬱悶,那別人批評跟不批評不是一樣嗎?你照樣還是不能改變錯誤,所以一定要很虛心。「庶幾免於魔事。」這樣,才使你著魔發狂的機會可以免掉。庶幾免於魔事,就是說明這個意思啊!如果你不小心不謹慎的話,還有可能會著魔的。真的是要如履薄冰,小心謹慎才能免於魔事。「而後念佛之功可日進焉。」這三個條件具足了之後,再去念南無阿彌陀佛,你念佛的功德,才能夠一天天進步。要不然的話,縱不著魔,也是成一個增上慢人。「一念不覺,遂成淪墜,其禍可勝言哉。」

    哦!講到這裏的時候,提醒一下。我親眼就見過這麼一個居士。這個居士呢,你說他學佛用功吧!好像是挺用功的。聽別人說,他一天念五六個小時的佛號。將近要念上個五六萬吧!就當他一個小時念一萬的佛號,那一天要念個五六萬啊。還要工作,念佛又要念那麼長時間。那別人都很讚歎他呀!覺得他很修行呀!但是,我卻覺得他有點著魔了。為什麼?因為這人傲慢之心很強大,自私自利心也很大。別人一有困難找他幫忙的時候,他會怎麼說呢:“還是念佛要緊,只管自家,不要管別人的事情。”慈悲心沒掉了。特別是他吃素吃了幾年之後,竟然還會吃肉!吃肉的原因是聽別人說:“念佛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什麼罪都能消,念佛不防礙你吃肉,吃肉不防礙念佛。”那他乾脆就吃肉了。還大吃特吃。你看,他這個人比較傲慢。因為傲慢,然後又沒有善知識的引導,自己又不好好看書。雖然天天念佛,天天念佛有對他來說有什麼用啊?還是不能了生死。並且他近期還得出一個結論,他說他要證念佛三昧。希望再加大馬力,念一天佛號,往上進證念佛三昧。見人的時候,就跟別人說:“不要看書,不要搞別的什麼東西,就念佛,不要管閒事,別人助念不助念都不要管,反正跟外界不要接觸,只管念佛,我們要證念佛三昧。”哦!像他這樣下去的話,不為魔事,必終成增上慢人。等到一念不覺的時候,遂為淪墜!什麼意思呢?等到他死的時候就要掉下三惡道去了。這個危害太大了。   

   「或曰:“行人心既念佛,佛豈不垂護念?如其護念,魔事何從?”」那有人就問,他說我們學淨土的人,我們既然開始念佛了,那佛為什麼不保佑我們呢?不護念我們呢?如果佛來護念我們,那為什麼我們還會著魔呢?「省庵曰:“念佛人果得一心不亂,則佛護念不虛。如其未得一心,或有以輕安為禪定,淺解為深悟者,隨有所得,生增上慢,此則自取過愆,非如來咎。是故吾言善友、經教、覺察之心,三者缺一不可。而覺察之心尤為最要,不可須臾暫離。若一念不覺,則一念顛倒。念念不覺,則念念顛倒。顛倒既起,魔事興焉。畢世工夫,一朝唐喪,可不畏歟!《淨土文》雲:‘身無病苦,心不顛倒。’當知身無病苦,則求在於佛。心不顛倒,則求在於我。在於佛者,非我敢必。在於我者,安可不自勉焉?設使臨終一念顛倒,非唯九品不生,抑亦三途難免。佛雖大慈,救我不得,奈何奈何?是故修淨業人,不可一念遠離善友,亦不可一念生顛倒心也。”」省庵大師回答,如果念佛的人,真的得到一心不亂了,那佛就會護念他。這人的見思煩惱已經斷掉了,他貪瞋癡已經不再起作用了,他貪心沒了、瞋恨心沒了、愚癡的心也沒了。也就是說殺盜淫妄的心,全部都沒掉了。沒有殺心了,沒有盜心了,沒有淫欲之心了,沒有打妄語的心了,這全部斷掉了。真的達到一心不亂的話,那佛肯定就能護念。如果你貪瞋癡還沒斷,殺盜淫妄還沒去掉,沒有達到一心不亂的話。哦!那你恐怕就不行啦。為什麼呀?只有真正達到一心不亂的人,佛護念不虛。如果沒有真正達到一心不亂,就認為有佛護念,而不會著魔的話。這恐怕還要加上問號。「如其未得一心。或有以輕安為禪定。淺解為深悟者。隨有所得生增上慢。此則自取過愆。非如來咎。」什麼意思呢?如果這個人還沒有得到一心不亂,以小小的輕安就做為禪定。略為有所解悟,就認為自己已經深悟了。稍為有一點得到,念佛的時候稍為得到一點點境界,甚至可以說有些人根本沒有得到境界,他就很傲慢了,他就很洋洋得意啦!他就認為自己已經拿到了什麼保證書一樣。那種感覺啦!這個都是什麼?你自己自找苦吃,不是佛的錯,不是佛不護念你,而是你自己自找苦吃。「是故吾言善友經教覺察之心,三者缺一不可。而覺察之心尤為最要,不可須臾暫離。」所以省庵大師他就這樣說,他說,善友和經教,還有你的覺察之心,三者一樣都不能缺的。但是呢,最重要的還是這顆覺察之心,最重要,絲毫都不能離開。如果一念不覺,則一念顛倒,念念不覺,就念念顛倒。顛倒起來,魔也就起來了。所以一世修行啊!一天就報廢掉了。「一朝唐喪,可不畏歟。」這個是大師的原話。

    如果一個人啊!在學佛的過程當中,不懂得謙虛,那他一輩子的修行就會報廢掉。哎!一世修行又白修了。所以,謙虛是最重要的。那世間人呢,很可悲的一點,就是總感覺我修行比別人好。一定要記住一點,多發現自己的身上的缺點,最好找出你身上的一兩個致命的缺點,把這個缺點釘得牢牢的。哦!當別人讚歎自己的時候,你馬上想到,我身上還有這個缺點呀!這個缺點還在呀!比如說,打個比喻,你那個貪心重的話,哦很貪財。呃!一看到那個有賺錢機會,就拼命想賺錢。賺到錢,你就藏在那裏不願意花。你就把你這個缺點,牢牢記住。或者你很愛占別人小便宜,你就把你這個缺點牢牢看住。你的淫欲心很重,你就把這個缺點牢牢看住。種種、種種,反正一句話,記住你的缺點,當別人讚歎你的時候,千萬不要洋洋得意。要不然的話,你一輩子修行可能就到此結束了!多記住自己的缺點,不如是,你見解再高明也是沒有用的。縱然你見解超過馬鳴菩薩,超過龍樹菩薩。如果你傲慢之心很強大、很狂妄,縱然你見地高明,照樣不能令你了生死出三界。這個是出自《淨土十要》當中的《西方合論》,第十要便是《西方合論》。縱然見解超過馬鳴菩薩,超過龍樹菩薩,亦然不能助你。為何?因你行為做不到。這個行為是什麼?最重要是你的謙虛做不到。你的謙虛如果做不到,一切修行都是白費的,都完蛋!畢世功夫,一朝唐喪。所以在西方淨土發願文裏面有這麼一句話,叫作「身無病苦,心不顛倒。」這個是慈雲懺主,也就是遵式大師寫的。我們要發願呢,求臨終的時候不要生病。心呢,不要顛倒。千萬別學一些怪怪的人,說發願讓我早點得癌症,得癌症我就可以去極樂世界了。這樣是一個顛倒的想法。所以,我們要求臨終時,身體不要有病,心不要有顛倒。這樣,往生比較得力。特別是身體如果生病生得很厲害的話,念佛的時候可能就不容易得力。為什麼呢?因為很痛苦,念不起佛了。是故,這個是修行的一個障礙啊!所以要多求佛。省庵大師就說了,身體沒有病苦,那要去求誰呢?那要求佛。心不顛倒呢,那要求誰啊?求你自己啦!在佛的那個,我不敢說。就是,非我敢必。所以,要求佛。求佛力加被,希望我臨終的時候不要生病。但心不顛倒,在我這邊。我怎麼能夠不勉勵自己呢?心不顛倒,最重要是什麼?是要有謙虛之心。不能舍離善知識,要研習經教,不能生出邪見。心不顛倒,也就是內心不起邪見。所以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如果說一個人,他會誹謗正法,他生起了一個邪見。把淨土宗的見地已經彎曲掉了、錯解了,把信願行弄顛倒了,是把淨土法門給混掉了。那臨終的時候,怎麼能夠往生呢?「設使臨終一念顛倒。非唯九品不生。抑亦三塗難免。」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如果你臨終出現顛倒之心,出現了邪見也罷,出現了貪念之心也罷,反正出現了種種顛倒。不僅極樂世界九品沒得生啦,抑亦三塗難免。特別是生起了邪見之後,臨終生起了邪見,或者說,你一生多在邪見當中。臨終的時候,不僅極樂世界沒得去,三惡道是難以免的啦!「佛雖大慈,救我不得,奈何奈何。」佛雖然慈悲啊!想救我救不了啦!有什麼辦法?有什麼辦法?這是大師的原話。

   「是故修淨業人。不可一念遠離善友。亦不可一念生顛倒心也。」所以學淨土的人,不可以有一念的功夫,離開善知識。也不可以有一念的時間,生起顛倒之心。那如何保證呢?還是原先的那三個要求。一個是自己多看正見之書,看書的時候不能死執著於哪一本書,一定要善於融會貫通。然後還要親近善知識,自己如果發現錯誤,希望善知識能夠多多批評,善知識批評了之後,不要生起瞋恨之心,不要生起顛倒之心,一定要生起謙虛之心,批評得好,批評得好。聽到別人批評都很歡喜,那這樣善知識才能夠靠近你。如果你聽到別人的批評,都很不高興。那善知識怎麼能接近你?所以在弟子規裏面有一句話「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什麼意思呢?聽到別人的讚歎很恐懼,聽到別人的批評很高興。這樣呢!你身邊就有善知識出現了。要不然,就不行。好,省庵大師《念佛著魔辯》我們就講到這裏。全部講完了。

按:省庵大師《念佛著魔辯》,是本幻在2012年春節過後講的,當時由鑫居士錄製。省庵大師的內容,過去也曾經講過幾次。有一次也錄影了,但錄的不完整。2012這一次講的還算完整。但那次講解,是本幻身體極差的時候講的。雖然只有兩個小時左右,但對我而言卻是有些累的。因為身體差的原故,所以有一些地方,講的詞不達義,甚至有些義理也不清晰。不意這一次,香港一位居士,發心將本幻講的《念佛著魔辯》,文字上全部整理出來,併發於本幻,囑為較正。本幻看後,深為感動。這位元居士,本幻不認識,姓名也不知,連是男居士還是女居士我都不清楚。彼能如此發心,本幻深表感謝!收此講解後,本幻近費五小時,加以潤色修改,改前不盡義處。倘此《念佛著魔辯》講解能有益於人,則將此功德回向法界一切眾生同生極樂國。並特別回向整理此文的香港某某居士,身體安康,智慧增長,同生極樂,上品上生。阿彌陀佛!天臺山佛學院釋本幻識。時為2013年6月18日。

省庵大師《念佛著魔辯》講解者:浙江省天臺山佛學院釋本幻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89d784b01019unl.html

慚愧僧釋本幻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hhs0112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分享佛法資訊請先注意版權申明|藏密網 |網站地圖UA-2159133-2

GMT+8, 2024-4-29 15:49 , Processed in 0.032343 second(s), 19 queries .

Copyright © 2016 | LIGHTSAIL支持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