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密網-漢傳.藏傳.南傳.佛教資訊網

注册藏密网可以获得更多功能与服务的支援,赶快注册吧!
立即註冊

合作站点账号登陆

快捷導航
查看: 2495|回復: 1

世間貪愛如同於貿易(益西彭措)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4-8-7 18:4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224549nffnzcnzq3qc9bkq.jpg



世間情執貪愛   如同於貿易(益西彭措)


益西彭措上師《中觀四百論講記》

若時不隨順,則都無所愛,
爾時起貪愛,唯同於貿易。

偈頌直解

若觀察時,對於不隨順自己的孩子,則根本都不會有所謂的愛,因為這並不是自己貪愛之處的緣故。如果子女隨順了自己,那麼這時對他們的貪愛也不合理,因為這種貪愛,實際上是對於子女隨順自己的酬報的貪愛。這就完全像一場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交易一樣,故對子女的貪愛貪執毫無實義。

這個比喻很形象,人的心態就是這樣的。不責怪自己的孩子,哪怕他再不好,再醜陋,再調皮,再不隨順自己,不報恩,他都像菩薩一樣對待他,世間的父母是沒有做到這樣的。純粹就是他隨順我,他報恩,他喜歡我,所以我對他怎麼怎麼樣。純粹就是這樣的貪愛的執著在搞鬼的。世間人因為沒有佛法的智慧,非常愚癡,辨別不了這些;一說愛就認為是好的,不知道貪愛和慈愛的區別,其實世間人的愛僅是貪愛而已,而不是慈愛。貪愛就是自私的心在搞鬼,沒有別的任何有價值的因素在裏邊。所以這個偈頌也是非常殊勝的一個教言。我們要抓住這裏所說的隨順與不隨順的問題,不隨順怎麼樣,隨順怎麼樣。然後就能看出父母對待子女的真正的心態。

釋義

隨順,就是眾生滿足了“我”的貪心,因此,眾生都喜歡那些能隨順自己的人。父母也一樣,不例外的。偈頌中的“唯”字,說明父母貪愛的生起,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希望子女以隨順作為回報。這說明父母真正愛的,其實並不是子女,而是那種從子女那裏得到的被順從、被重視的滿足感。這樣的貪愛,就是父母將愛賣給子女,子女則用隨順進行支付,這和做生意有什麼區別呢?聖天菩薩太有智慧了,用這樣一個形象的比喻來開導我們,讓我們斷除顛倒的執著。

那麼做生意呢,自然就會有賺有虧。父母從子女的隨順中得到滿足,就感覺是賺了,這樣就很高興。如果子女不隨順父母,父母的願望沒有得到實現,那麼父母就會覺得虧了,覺得付出的愛不值得,這時心中對子女的貪愛就會消減,甚至會演變成嗔心。

這次4•20雅安地震中的一件事情,就很說明問題。地震發生時,雅安市雨城區的小李先跑到二樓救下了9歲的兒子,然後再跑去對面的房子救年邁的父母,這時父母已經被墜落的磚塊砸傷了。父母對兒子不先來救他們感到很生氣,很長時間都不和他說話。尤其母親,不管小李如何激動地解釋,都背對著他,不理不聞。這就是父母覺得沒有被隨順,沒有被重視而產生了極度的失落,由貪愛不滿足而生嗔的結果。當然,兒子馬上找車把父母送到醫院,並在醫院裏噓寒問暖,端茶遞水,並且不斷激動地向父母作解釋,這都慢慢讓父母相信自己是被兒子重視的,是被兒子隨順的,這樣他們受到傷害的對“我”的貪心又會漸漸得到了恢復,獲得了滿足。

父母的愛,是被稱為人世間最偉大的,但如果連父母的愛都是一種交易,那麼其他的一切貪愛,比如男女的愛戀,朋友的友情等等,就更加是一種交易,是一場買賣了。男女的愛戀,交易的是什麼呢?主要的當然也是隨順,另外還有相貌、家庭背景、財產、性格等等。朋友的志趣相投,其實也就是相互之間的隨順,除此之外,朋友還會作經濟利益、社會地位等的交易。

現在世間上所頌揚的愛,其實有兩層含義,一是貪愛,二是慈愛。貪愛的本質純粹是貪心,貪心是我執所產生的煩惱,是為了滿足我的需求,因此是需要對方付出的,這就是一種貿易。而慈愛的本質是清淨的慈心,慈心是消減我執而利他的表現,是真正地利益他人,並不希求回報。

但是現在世間上所頌揚的這個愛,不管是手足之情,還是友愛、母愛、父愛、戀愛、愛情等等,都唯一是貪愛。貪愛是自私的。自私說明你主要考慮的,是自己的感受,而並不是被愛者的感受。比如父母都說愛孩子,但是通常都會將自己的要求強加在孩子頭上,希望掌控孩子的一切,會對孩子亂發脾氣,而不習慣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孩子的感受。即使是像穿衣服這類小事,父母也要孩子服從自己的意願,更不用說一些重大的決定了。男女之間的愛戀則表現得更為明顯,說是愛對方,其實是想要佔有對方、控制對方、利用對方來滿足自己的各種需求。這種所謂的愛,會對對方造成壓力和負擔,最後變成累贅,從而會產生各種各樣的悲劇。

月稱菩薩在《四百論廣釋》中講到一個公案,曾經有一個國王,他非常寵愛的一個兒子死了。大臣們不敢直接告訴國王,只得婉轉地說“他變僵硬了”。而梵語中僵硬這個詞,又有反叛的意思,國王誤解了這句話,以為是兒子要叛亂,因此勃然大怒,要前去捕殺。這時大臣只得說“他已經死了”。國王因此就感到很欣慰,高興地敲起了一面大鼓。

大家應該來好好反思一下,自己與父母、子女、兄弟姐妹、親戚朋友、同事等之間的關係,有多少是出於貪愛,有多少是出於慈愛。如果是出於貪愛,那麼應該放下貪愛,改變交易的性質,使它們逐漸改變成慈愛。所以現在不是要加強貪愛,而是要學會放下這個貪愛,這個相當重要。

這樣我們就會明白,佛法的引導的的確確就是讓人們真真正正地離苦得樂,真正地開智慧,斷除煩惱。佛法的引導都是以大平等心做指導,讓自他在內的一切眾生,包括在世的年輕人、中年人、老年人及亡者,所有的眾生的身心相續上,今生來世以至於生生世世,不出任何損害,不出任何苦惱的問題。佛法的引導完全是自利利他的,是用智慧開導我們,讓我們真正修離苦得樂的法義。所以我們要讓自己的善良心和慈愛心生起來並得以堅固,一定要壓制自己的貪愛心。尤其要學會放下貪愛心。不管是對父母子女、兄弟姐妹、親朋好友還是同事道友等等,彼此因貪心引起的貪愛一定要放下。放下貪愛才會有修行,放下貪愛才會有真正的自在快樂。

http://www.bodhiinstitute.org/forums/index.php?PHPSESSID=2nuij53ka7srq1nhvn9rrt4733&topic=49938.msg255123;topicseen#msg255123



 樓主| 發表於 2014-8-8 10:31 | 顯示全部樓層

愛有狹義、廣義之分:廣義的愛,是對一切眾生不計回報的付出,這是一種大愛;而狹義的愛,只限於男女之情,這種愛完全是折磨,在沒認識它的本性之前,只會給你帶來痛苦。而唯有斷除了對它的執著,才不會有那些憂愁、怖畏、悲憤。

現在很多人都活在患得患失中,這種心態,往往是源於對某個人的愛執。正因為對所愛之人太過癡迷,以致醉生夢死、執迷不悟,耗盡了一生的時光。

實際上若能明白這種苦的本質,相信很多人會對自己的追求重新定位。所以,在學習《前行》時,大家也要瞭解世間百態,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引導眾生。

——索達吉堪布《前行廣釋4》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分享佛法資訊請先注意版權申明|藏密網 |網站地圖UA-2159133-2

GMT+8, 2024-4-19 12:27 , Processed in 0.021356 second(s), 21 queries .

Copyright © 2016 | LIGHTSAIL支持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