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密網-漢傳.藏傳.南傳.佛教資訊網

注册藏密网可以获得更多功能与服务的支援,赶快注册吧!
立即註冊

合作站点账号登陆

快捷導航
查看: 1579|回復: 0

為了利益天下無邊的一切有情而修行菩薩行,那麼這個菩薩會速成無上道,其精進也最為第一。(索達吉堪布)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4-10-25 18:1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612f04edgx6CpNiJgtp37&690.jpg


為了利益天下無邊的一切有情而修行菩薩行,那麼這個菩薩會速成無上道,其精進也最為第一。(索達吉堪布)


《般若攝頌》  第五十課

《般若攝頌》裡面,前面已經講了智慧度和禪定度,現在講精進度。

庚二(宣說精進度)分三:一、教誡精進他利;二、不怯懦而精進;三、以三輪清淨方式精進。

辛一(教誡精進他利)分二:一、略說;二、廣解。

壬一、略說:

為餘有情心清淨,勤行精進波羅蜜,

如取水僕受主制,勇士隨從眾生行。

為了有補特伽羅(按《入中論》等論典所講,補特伽羅、眾生、數取趣是一個意思)名稱的所有其餘有情,我們從發心上要有三種精進:第一是擐甲精進,就像軍人披上盔甲一樣,自己心裡有度化眾生的初步誓願──我要利益天邊無際的一切眾生;第二是加行精進,就像軍人參戰一樣,在實際行動中去真正操作;第三是不滿精進,就像軍人不斷為國奮戰一樣,利益眾生無有厭足。其實,這樣的精進就是大乘的精進,也是六度中的精進波羅蜜多。

大乘的精進跟小乘的精進不相同,小乘以自己在短暫時間中獲得解脫為目的,而大乘的目的就是利益眾生,即利益眾生是大乘的精進。就像前面所講的禪定一樣,不管你的行為是什麼樣,只要能幫助眾生的暫時、究竟之事,這就是大乘的禪。希望大家能在這些方面有重新認識。

對想利益一切眾生的菩薩來講,首先要斷除自私自利的心,即心要得以清淨,然後再以兩種精進加行──恭敬精進加行和恆常精進加行勤行精進波羅蜜多。那什麼叫恭敬精進加行呢?也就是說,以恭敬心精進。比如說,無論我們求什麼樣的佛法,對法都要有歡喜心和恭敬心;如果要幫助眾生,對眾生也要有恭敬心和歡喜心。有了這樣的心,做任何事都很方便、很容易。至於恆常精進加行,則指以恆常心精進。也就是說,無論做什麼善法都要持之以恆、始終不間斷,不要三天打魚、兩天晒網。有些人做一件事情只能在一兩天中做,過後熱氣就沒有了,或激動心就消失了,這並不是很好,因為利益眾生是恆常性的事業。

這兩種精進加行在行持任何善法時都很重要!因為,具有這兩種加行就能利益自己和他人,而這就是精進的本體。在印度天親菩薩(即世親論師)作、鳩摩羅什大師譯的《發菩提心論》(全名《發菩提心經論》)中講:「云何菩薩修行精進?精進若為自利、他利及二俱利,如是精進,則能莊嚴菩提之道。」因此,我們在行持善法時,目的一定要為眾生獲得無上解脫。《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裡也講:「若欲為眾生,修行菩薩行,速成無上道,精進最第一。」其意是說,如果想為了利益天下無邊的一切有情而修行菩薩行,那麼這個菩薩會速成無上道,其精進也最為第一。

這些在眾生前沒有任何架子和傲慢心的菩薩,就像世間取水的僕人一樣:主人叫她提水、掃地,她都會去承事,因為身不由己、受主人控制,或者說,其所作所為都為主人服務,並不是為自己而做。同樣的道理,發了菩提心的菩薩勇士也要隨順眾生,因為隨順眾生即是隨順供養諸佛、尊重承事眾生則為尊重承事如來、令眾生歡喜就是令如來歡喜:這在《華嚴經‧普賢行願品》中有宣說。

所以,對發大乘心者來講,哪怕是利益眾生的微小之事,也要認真行持,只有這樣才能圓滿菩提之道。《大智度論》裡講:我等大師釋迦牟尼佛在因地時曾作螺髻仙人,他常行出入息斷的第四禪定。有一次他在一個地方入定,很多飛禽認為這是一棵樹,並把頂髻當作樹葉而在裡面做巢下蛋。出定後,他知道自己頭髮裡有蛋,就想:如果身體移動或站起來,牠們的母親就不可能接近,為了這些生命我還要很長時間繼續入定。於是他又繼續入定,直至小鳥飛走後才起座。

但要真正如如不動卻很困難!有些人經常說:某某人很了不起,他的境界不可思議,一兩個小時根本不呼吸。其實,光不呼吸也不一定,因為在這個傳記中,佛陀並沒有說他因為不呼吸非常了不起。在佛教裡面,有些道理很主要,有些則是次要的,但很多人經常分不清楚修行的重要部分與次要部分;就像在世間學校讀書的學生,本來主要課程是語文、數學這些,音樂、體育等則為輔助課程,但有人往往分不清楚。所以在佛教裡面,也不能把個別人的行為當作主要行為,因為他們在上師、佛法等關鍵問題上根本分不清楚。

前一段時間,有一個人跟個別道友說:「你來這裡灌頂,太殊勝了!」道友問:「怎麼殊勝哪?」他說:「沒有什麼說的,太殊勝了!」隔了一會他說:「這裡上師很好。」道友問:「上師怎麼好?」他說:「沒有什麼說的,上師太好了!」當然,有信心的話,肯定很殊勝、很慈悲,你也可以這麼說。但一般來講,比如要說法殊勝:通過學習以後,以前自己不懂的很多道理都已懂得,從此之後自己的人生有了方向、目標,也懂得了取捨,這樣的話,你說法殊勝也是可以的。又比如,你說上師很好,但不能因為上師笑得很開心、說話很好聽,就說這位上師太慈悲了,若是這樣,那就是愚者的行為。當然,若上師相續中真正具有菩提心或大圓滿的無二境界,我們說這位上師殊勝也是應該的。

但大圓滿的無二境界和菩提心,我們也不容易發現,這在《前行》中有宣講。現在末法時代,很多人特別善巧裝模作樣,他們相續中什麼境界都沒有,表面上卻裝作有特別高的境界。而相續中真正有等空無二見解或慈悲菩提心的人,往往顯得特別平凡,可以說跟普通人沒有兩樣。當然,要真正分出來也有一定的困難。

正因為現在很多佛教徒分不清楚主次,所以我一直強調,希望四眾弟子能把聞思修行放在主要位置,其他佛教的行為,諸如敲鑼打鼓、吟誦(包括梵唄)等,則應放在次要地位。當然,極個別人有特殊根機,他們依靠這些行為,所得到的法利也完全不相同,這就不包括在裡面。

話說回來,所謂精進波羅蜜多,就是要放下自己的架子或傲慢心,而一心一意地幫助眾生。但有人覺得:自己天天為眾生發心,該修的沒有修,一直處在懈怠、散亂中。也就是說,他們認為:所謂精進,就是為了自己的解脫行持念咒等善法;而放棄自己的一切,無條件地幫助眾生並不一定是精進。通過學習諸如此類的大乘經典,我想很多道友對大乘的智慧、禪定、精進等應該會有新的認識。

http://www.zhibeifw.com/cmsc/bencandy.php?fid=447&id=4620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分享佛法資訊請先注意版權申明|藏密網 |網站地圖UA-2159133-2

GMT+8, 2024-4-26 13:03 , Processed in 0.021933 second(s), 21 queries .

Copyright © 2016 | LIGHTSAIL支持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