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密網-漢傳.藏傳.南傳.佛教資訊網

注册藏密网可以获得更多功能与服务的支援,赶快注册吧!
立即註冊

合作站点账号登陆

快捷導航
查看: 2790|回復: 0

藏傳佛教在中國的現代表述——德國馬普研究所演講(索達吉堪布大學演講)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5-1-13 10:1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10846047_562309590573033_9116125536605244863_n.jpg
藏傳佛教在中國的現代表述——德國馬普研究所演講(索達吉堪布大學演講)
2013411日下午』
2015-01-12國際佛學網
范彼得教授(Peter van der Veer):
索達吉堪布來自中國四川,是現代人間佛教的代表人物。今天早晨,我和堪布討論了很久,因為內容太多,在這裏就不重複了。我們談到了常見的問題和爭論,比如遵循佛教的經典教義和保持傳統修行,與適應現代化社會的需求之間的矛盾等等。堪布認為,文化和社會在發展變遷,但佛教的宗旨沒有改變,人們可以從佛法中找到解決現代問題的真正答案,這也正是我們應該去做的。
堪布並不是一位否定一切新事物的保守主義者,也不參與任何政治活動,更沒有為了自己的快樂在山洞裏靜坐。堪布是入世的,但他的入世絕對以深入通達佛教教義為前提。
毫無疑問,堪布這種理念與獨特的弘法模式取得了巨大成功。他在中國有上百萬粉絲。我不確定這代表什麼,因為在中國,人總是那麼多,那裏的一百萬人肯定有別於這裏的一百萬人。但事實是他的確有許許多多追隨者。
從這次到訪你們也能看出,堪布非常親切隨和,所有人都會被他的魅力打動。我很高興堪布的到訪,並期待聆聽他的見解!
首先,感謝范彼得教授及在座各位學者,讓我有機會和大家探討藏傳佛教在現代中國這個話題,我感覺非常開心。
雖然我是一個藏族出家人,二十多年來主要研究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但是對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我始終抱有極大興趣,經常涉獵相關著作,熱情未曾少減。同時,對於和平問題、生命問題等關係人類命運的各種主題,我也不斷地在關注和思考,並於不同場合,和各種學者做過一些交流。
此次來到西方,我的主要目的就是學術交流,一方面希望學習瞭解科學家的理論與思想,另一方面也想把自己對佛法的點滴領悟與大家分享。
今天上午,范彼得教授與我分別站在西方科學和東方宗教的立場進行了開放的交流。其中,有些問題還有待於今後進一步探討。不過,對我個人而言,的確受益匪淺,在此再次表示感謝。
德國是一個智者輩出的文化大國,而來到德意志文化聖地——哥廷根,更讓人有種別樣的感受。令人極為驚訝的是,一個人口12萬人的小城,居然湧現出45位諾貝爾獎得主,非常稀有。當然,一方面可以說,是由於德國人嚴謹理性的性格,造就了其卓越的科學成就。另一方面,這裏地域的特殊性也是一個不能忽略的因素,如果用藏傳佛教的觀點來講,這裏堪稱為一個聖地
記得范彼得教授曾提到,有一本書叫《論神聖》,裏面所講的神聖性的道理,與藏傳佛教中神山的觀念頗有相通之處。
有些特定的地域,常常呈現出特殊的神聖性。
我相信未來之時,此地將不斷湧現更多對人類社會具有重大意義、富有創造力的科學工作者。
與德國相比,在藏傳佛教起源之地青藏高原,也湧現過無數的智者,如甯瑪派的龍欽巴尊者、格魯派的宗喀巴大師、薩迦派的薩迦班智達、覺囊派的多羅那他、噶舉派的噶瑪巴。這些智者的廣大慈悲心和刻求實證的態度,與德國學者的人文情懷以及嚴謹求真的精神正好相映成趣。
藏傳佛教在現代中國
1987年起,依靠一系列緣起,我開始為漢族佛教徒宣講佛法,至今已有二十多年。這二十多年,也是藏傳佛教在漢地逐漸廣為傳播的時期。目前,有非常多漢族人在系統地學習藏傳佛教,甚至出現了藏傳佛教熱
更明顯的是,不僅廣大信眾對藏傳佛教滿懷熱忱,許多知識份子也對藏傳佛教非常感興趣。
2010年開始,我陸續前往大陸多所高校作學術交流,目前已經去過40所高校。據我所知,許多學校的老師和學生都很想瞭解藏傳佛教。
當然也有個別學校,對藏傳佛教有些排斥。但我想慢慢隨著思想的開放,這種情況遲早會改變,對知識的渴求一定會讓人突破思想藩籬,以包容心接納真理。
藏傳佛教熱背後之謎
為什麼這麼多人對藏傳佛教感興趣?不難推斷,藏傳佛教及其弘揚方法一定存在某些不共的優點。下面就我個人的觀察做一點介紹。
1、弘法方式受人喜愛
首先,藏傳佛教的弘傳方法,特別適合現代人的心理。
21世紀,人心已被網路、手機所佔領。藏傳佛教在弘揚過程中,非常重視時代特徵,高僧大德儘量利用流行的傳播手段,信眾也經常通過網路和電視接觸並學習佛法,這種現象越來越普遍。
本月7號,我從法蘭克福前往哥廷根的路上,發了一條微博,引述了一則藏傳佛教的公案。昨天我查了一下,閱讀者多達1480萬人,轉發次數6萬遍,評論1萬多條。
這說明,通過這些現代途徑,藏傳佛教為更多人提供了瞭解佛法的機會,許多人也的確以此而接受了這些思想。
2、讓迷茫不再迷茫
現在很多人非常現實,大多對理論知識不感興趣,沒有多少追求真理的願望,最重視的只是自己立刻能得到什麼。
10年前,我對中國的125位大學生做過一次採訪,調查他們信仰的動機是什麼,為什麼要學習藏傳佛教。後來寫成《智海浪花》這本書,共五十多萬字。之後,我又採訪了20位元博士,根據他們的學佛經歷,編成了《博士訪談錄》,大概五萬多字。
通過這些經歷,我看到,現代人並沒有從物質中找到實質性的快樂,許多人很迷茫,非常需要直達內心的宗教,來解決心靈的痛苦。出於這個目的,他們求助於藏傳佛教。當然,通過不斷學習實踐,很多人的確找到了心靈的安寧和幸福。
藏傳佛教帶給人的實際利益有目共睹,而且藏傳佛教還有非常多竅訣,具有立竿見影的功效。
當前社會生活節奏太快,德國還算比較清閒,在中國,人們每天都在拼命工作,有些甚至超過十幾個小時,甚至還要加班,身心異常疲憊。內心又充滿了各種困惑,沒有機會化解,許多人患上了精神疾病。在這種情況下,藏傳佛教給他們帶來了甘露一般的妙藥,可以快速化解壓力和煩惱,自然受到眾人青睞。
還有些年輕人去喇榮佛學院參訪後,當下對人生有了新的思考,他們發現除了金錢、名聲和地位,還存在著另一種心靈的富足。有些人,在很短的時間中就感受到了發自內心的喜樂。這也是藏傳佛教給人提供的快速而直接的利益。
3、以智慧代替迷信
藏傳佛教歷來強調以智慧辨別真假,從來不以教主所說作為根據,要求人被動信受僵硬的教條,而是引導人通過探討和辯論抉擇真理。
古印度一位佛教大師曾說:我既不貪執佛陀,也不嗔恨外道導師,誰的語言符合正理,我就承認他是本師。
按照藏傳佛教的傳統,無論在辯論場或者其他地點,從來沒有人害怕問難,只要對方說的合理,就會欣然接受,如果不合理也會以正理駁斥。這種開放求真的精神,一直在藏傳佛教的體系中不斷流傳。現在許多自認為客觀公正的知識份子,也並不一定具足這種包容的心態。
索達吉堪布大學演講 > 藏傳佛教在中國的現代表述——德國馬普研究所演講『 2013411日下午』
2015-01-12國際佛學網
范彼得教授(Peter van der Veer):
索達吉堪布來自中國四川,是現代人間佛教的代表人物。今天早晨,我和堪布討論了很久,因為內容太多,在這裏就不重複了。我們談到了常見的問題和爭論,比如遵循佛教的經典教義和保持傳統修行,與適應現代化社會的需求之間的矛盾等等。堪布認為,文化和社會在發展變遷,但佛教的宗旨沒有改變,人們可以從佛法中找到解決現代問題的真正答案,這也正是我們應該去做的。
堪布並不是一位否定一切新事物的保守主義者,也不參與任何政治活動,更沒有為了自己的快樂在山洞裏靜坐。堪布是入世的,但他的入世絕對以深入通達佛教教義為前提。
毫無疑問,堪布這種理念與獨特的弘法模式取得了巨大成功。他在中國有上百萬粉絲。我不確定這代表什麼,因為在中國,人總是那麼多,那裏的一百萬人肯定有別於這裏的一百萬人。但事實是他的確有許許多多追隨者。
從這次到訪你們也能看出,堪布非常親切隨和,所有人都會被他的魅力打動。我很高興堪布的到訪,並期待聆聽他的見解!
首先,感謝范彼得教授及在座各位學者,讓我有機會和大家探討藏傳佛教在現代中國這個話題,我感覺非常開心。
雖然我是一個藏族出家人,二十多年來主要研究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但是對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我始終抱有極大興趣,經常涉獵相關著作,熱情未曾少減。同時,對於和平問題、生命問題等關係人類命運的各種主題,我也不斷地在關注和思考,並於不同場合,和各種學者做過一些交流。
此次來到西方,我的主要目的就是學術交流,一方面希望學習瞭解科學家的理論與思想,另一方面也想把自己對佛法的點滴領悟與大家分享。
今天上午,范彼得教授與我分別站在西方科學和東方宗教的立場進行了開放的交流。其中,有些問題還有待於今後進一步探討。不過,對我個人而言,的確受益匪淺,在此再次表示感謝。
德國是一個智者輩出的文化大國,而來到德意志文化聖地——哥廷根,更讓人有種別樣的感受。令人極為驚訝的是,一個人口12萬人的小城,居然湧現出45位諾貝爾獎得主,非常稀有。當然,一方面可以說,是由於德國人嚴謹理性的性格,造就了其卓越的科學成就。另一方面,這裏地域的特殊性也是一個不能忽略的因素,如果用藏傳佛教的觀點來講,這裏堪稱為一個聖地
記得范彼得教授曾提到,有一本書叫《論神聖》,裏面所講的神聖性的道理,與藏傳佛教中神山的觀念頗有相通之處。
有些特定的地域,常常呈現出特殊的神聖性。
我相信未來之時,此地將不斷湧現更多對人類社會具有重大意義、富有創造力的科學工作者。
與德國相比,在藏傳佛教起源之地青藏高原,也湧現過無數的智者,如甯瑪派的龍欽巴尊者、格魯派的宗喀巴大師、薩迦派的薩迦班智達、覺囊派的多羅那他、噶舉派的噶瑪巴。這些智者的廣大慈悲心和刻求實證的態度,與德國學者的人文情懷以及嚴謹求真的精神正好相映成趣。
藏傳佛教在現代中國
1987年起,依靠一系列緣起,我開始為漢族佛教徒宣講佛法,至今已有二十多年。這二十多年,也是藏傳佛教在漢地逐漸廣為傳播的時期。目前,有非常多漢族人在系統地學習藏傳佛教,甚至出現了藏傳佛教熱
更明顯的是,不僅廣大信眾對藏傳佛教滿懷熱忱,許多知識份子也對藏傳佛教非常感興趣。
2010年開始,我陸續前往大陸多所高校作學術交流,目前已經去過40所高校。據我所知,許多學校的老師和學生都很想瞭解藏傳佛教。
當然也有個別學校,對藏傳佛教有些排斥。但我想慢慢隨著思想的開放,這種情況遲早會改變,對知識的渴求一定會讓人突破思想藩籬,以包容心接納真理。
藏傳佛教熱背後之謎
為什麼這麼多人對藏傳佛教感興趣?不難推斷,藏傳佛教及其弘揚方法一定存在某些不共的優點。下面就我個人的觀察做一點介紹。
1、弘法方式受人喜愛
首先,藏傳佛教的弘傳方法,特別適合現代人的心理。
21世紀,人心已被網路、手機所佔領。藏傳佛教在弘揚過程中,非常重視時代特徵,高僧大德儘量利用流行的傳播手段,信眾也經常通過網路和電視接觸並學習佛法,這種現象越來越普遍。
本月7號,我從法蘭克福前往哥廷根的路上,發了一條微博,引述了一則藏傳佛教的公案。昨天我查了一下,閱讀者多達1480萬人,轉發次數6萬遍,評論1萬多條。
這說明,通過這些現代途徑,藏傳佛教為更多人提供了瞭解佛法的機會,許多人也的確以此而接受了這些思想。
2、讓迷茫不再迷茫
現在很多人非常現實,大多對理論知識不感興趣,沒有多少追求真理的願望,最重視的只是自己立刻能得到什麼。
10年前,我對中國的125位大學生做過一次採訪,調查他們信仰的動機是什麼,為什麼要學習藏傳佛教。後來寫成《智海浪花》這本書,共五十多萬字。之後,我又採訪了20位元博士,根據他們的學佛經歷,編成了《博士訪談錄》,大概五萬多字。
通過這些經歷,我看到,現代人並沒有從物質中找到實質性的快樂,許多人很迷茫,非常需要直達內心的宗教,來解決心靈的痛苦。出於這個目的,他們求助於藏傳佛教。當然,通過不斷學習實踐,很多人的確找到了心靈的安寧和幸福。
藏傳佛教帶給人的實際利益有目共睹,而且藏傳佛教還有非常多竅訣,具有立竿見影的功效。
當前社會生活節奏太快,德國還算比較清閒,在中國,人們每天都在拼命工作,有些甚至超過十幾個小時,甚至還要加班,身心異常疲憊。內心又充滿了各種困惑,沒有機會化解,許多人患上了精神疾病。在這種情況下,藏傳佛教給他們帶來了甘露一般的妙藥,可以快速化解壓力和煩惱,自然受到眾人青睞。
還有些年輕人去喇榮佛學院參訪後,當下對人生有了新的思考,他們發現除了金錢、名聲和地位,還存在著另一種心靈的富足。有些人,在很短的時間中就感受到了發自內心的喜樂。這也是藏傳佛教給人提供的快速而直接的利益。
3、以智慧代替迷信
藏傳佛教歷來強調以智慧辨別真假,從來不以教主所說作為根據,要求人被動信受僵硬的教條,而是引導人通過探討和辯論抉擇真理。
古印度一位佛教大師曾說:我既不貪執佛陀,也不嗔恨外道導師,誰的語言符合正理,我就承認他是本師。
按照藏傳佛教的傳統,無論在辯論場或者其他地點,從來沒有人害怕問難,只要對方說的合理,就會欣然接受,如果不合理也會以正理駁斥。這種開放求真的精神,一直在藏傳佛教的體系中不斷流傳。現在許多自認為客觀公正的知識份子,也並不一定具足這種包容的心態。
出於對真理的崇尚,加上具有嚴謹完備的理論體系,藏傳佛教從古以來培養出許多高層次人才,至今一直延續不絕。在藏地的正規寺院,那些經過十年、二十年的精進學修,通過嚴格考核的僧人,最後會獲得格西或堪布學位,擔負著弘法利生的責任。這種智慧特徵,與其他建立在簡單信心和形式上的宗教完全不同,這也是藏傳佛教在東西方廣受歡迎的一個重要原因。
如此培養出的人才,既有深廣透徹的智慧,也有憐憫一切眾生的慈悲心,還有對整個世界勇於擔當的態度。以此為根本因緣,導致其傳承和教法被世界廣為接受。
因此,藏傳佛教的興起並不是暫時的熱潮,它並非如氣功一般,只是吸引人的好奇心,熱鬧一時就消失了。實際上,許多人皈依藏傳佛教,根本上是出於對真理的渴求,從這一點來看,藏傳佛教的未來應該是可以期待的。
4、回歸心靈深處
藏傳佛教在全世界的弘揚過程中,沒有受到任何阻礙。在西方沒有受到基督教的阻礙,在漢地也沒有受到儒教和道教的阻礙,藏傳佛教跟其他任何宗教都相處得非常融洽。這種宗教的團結和合,也正是世界發展的一個趨勢。
現代世界,不但需要科學發現與技術發明,更需要宗教信仰和心靈的開發。否則,完全依靠科學,路可能越走越窄。幾百年來,人類以為物質最重要,結果問題卻層出不窮,最後不得不回到宗教,回到信仰,這也是一個必然規律。
在重新發現心靈、探索心靈的過程中,許多科學家發現,藏傳佛教其實是一門高深的心靈科學。
榮格曾深有體會地說:自從《中陰得度》(又譯為《西藏度亡經》)出版以來,它一直是我常年不變的伴侶。我不但從此書中接受了相當多的激勵與新知,而且我許多根本性的洞見也承自此書。
總體來講,無論東方人還是西方人,都很需要心靈教育。這種心靈的知識體系,在以往的科學領域中很難找到。因為,幾百年來,科學一直依靠儀器不斷向外探索,對物質的研究非常深入,取得了充滿世界的顯著成果。然而,對內心的研究,科學卻無法找到根基。一旦涉及到心靈的構造,生命的前生後世,以及解決心靈煩惱和痛苦方面,最後沒辦法不轉向宗教。
因此,我們的生活不能僅僅依靠傳統科學,還要納入宗教的成分,需要心靈科學的培訓、心靈素養的提升,這些才是更為重要的。
比如,在藏地,佛教完全融入到民間生活,成為生活中不可分離的一部分,這種經驗很值得借鑒。
藏傳佛教是一種特別甚深的知識體系。許多知識份子在不斷深入研究的時候,又不斷發現還有更深的內容等待去挖掘。這種內科學非常深廣,與西方流傳的外科學有很大不同,東西方學者有必要對此不斷進行探討和交流。
這不是藏傳佛教的問題
藏傳佛教在世界上廣泛傳播的同時,也存在著一些令人不太愉快的現象。在漢地,有些人打著藏傳佛教的旗號,冒充是上師、活佛,到處招搖撞騙。在香港和美國,我也看到過,有些人穿的是藏傳佛教的衣服,傳播的卻根本不是藏傳佛教。
當然,這些並不是藏傳佛教本身的過失,而是個別人的過失。個別人做的壞事,不應當歸咎于藏傳佛教。
實際上,類似現象無法徹底避免,科學領域中同樣存在相同的狀況。
當年,愛因斯坦揭示了質能互換原理。有人以此為基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發明了核武器,給人類造成了極其巨大的傷害。愛因斯坦本來沒有這樣的目的,所以他後來特別後悔。但公正來看,這其實是當時某些人的過失,並不是愛因斯坦和科學本身的過失。
科學與古老文明應融合
最後我想說一點。
在這個世界上,無論在個人的主觀經驗裏,還是在眾所周知的外在客觀事實上,的確都存在著大量的神秘事件。這些事件用科學非常難以解釋,然而在各個宗教裏,卻早有明確的描述與說明,尤其在佛教裏,更有非常完整的解答。
因此,對生命這件事,我們應該以公正的態度來觀察,以求真的精神去研究。不能一提到宗教就認為是迷信,是淘汰過時,沒有道理。如果事實已經擺在面前,仍然以固執成見而拒絕接受,那早已背離了真正的科學精神。
在這個特殊時代,一方面,人類不應當拋棄自己傳承了上千年的古老文明。因為,每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背後,都有它關於道德與品行的甚深道理,對人類的行為及心靈,都有良好的約束與養護作用。德國有德國的古老文明,中國有中國的傳統文化,有良知的人應該去繼承而不是拋棄。
另一方面,人類也不能一味拒絕新事物,不能否認科學。否則,在21世紀的今天,恐怕只能閉著眼睛、捂著耳朵生活了。
如果能堅持古代文明與現代科技相互結合,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不斷交流,相信人類將會走向更加光明的大道。
此時,每一位宗教人士和科學工作者,都肩負著無法推卸的責任。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勇敢面對,發揮出屬於自己的那一分力量,共同創造人類更加美好的未來!
附:
德國馬普研究所問答
2013411日下午』
(一) 問:首先非常感謝您的演講!您提到了教育,您也非常包容,對科學同樣有興趣。我想知道,在您的佛學院中,藏族年輕僧人除了修學佛法之外,是否也學習數理化?換句話說,在藏傳佛教的僧侶教育體系中,佛法和世間知識有怎樣的關係?
答:在佛學院,佛學相當於大學的專業課程,一般來講,正式入佛學院學習之前,需要打好一定的文化基礎。所以,我們會提倡他們掌握一些世間知識。
那麼,佛學院有沒有傳授這些呢?有些所傳授的佛學課程中也包含了部分世間學科,如天文曆算、邏輯等。至於物理、化學等,並沒有直接開設相關知識的課程,但這些學科背後的道理,個別法師也在研究,並邀請過這方面的學者進行交流。
(二) 問:我對藏傳佛教不是很瞭解,但今天有了一點感悟。同時也很高興聽到,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對藏傳佛教感興趣。
在中國,經濟的過度發展使許多人感到精神空虛,速食式的生活也讓人們承受著巨大壓力,由此許多人皈依藏傳佛教。這也引出一個問題:您的追隨者是否主要是有錢人?因為他們才能奢侈地意識到:生活不僅僅是錢。而窮人只看到一日三餐,沒有條件思考自己還需要溫飽之外更有意義的生活。我的推論正確嗎?
答:依我的瞭解,在中國,學習藏傳佛教的有各個階層的人:老年人關心如何應對死亡;年輕人想探索更高深的智慧;窮人想找到消除煩惱的辦法;富人想積累各種功德和福報……
更重要的是,佛教可以有效地解決人的痛苦。只要是人,不管什麼身份,都會遇到痛苦。很多人害怕痛苦,但學了藏傳佛教之後,慢慢知道人有痛苦很正常,在痛苦中也可以找到歸宿。
有些人以前或者無聊,或者不開心。後來通過學習藏傳佛教,知道人生中遇到的一切,都是因緣所生,明白了人生的真相,無論遇到什麼,都能夠坦然接受,勇敢面對。
這也是他們得到的最直接的利益。
(三) 問:我也非常關注大眾對佛教的興趣日益增長這一現象,特別是藏傳佛教在中國成為熱潮。其中一個原因或許來自於,我們都生存在速食文化的環境下,當然,是西方創造了速食文化,也許現在大家對這種生活方式越來越不滿足。
但是,另一方面,我在美國加州呆過,發現許多人對佛教非常感興趣,然而,那種方式有點像速食佛教”——只嘗試一點點,就可以立刻得到滿足。您認為這是好事嗎?畢竟這能帶來一點利益。抑或是件壞事?因為這讓人只追求當下的滿足感,對佛教會造成極大誤解。
答:關於速食佛教,首先不得不承認,它能滿足一些人當下的心理。因為現在人們特別忙碌,如果聽很長的大經大論,恐怕他們不會有興趣,甚至聽著聽著就睡著了。只有那些很快用得上的教言,他們才樂意接受。
速食文化這個詞本身,也能讓人了知它的部分價值。
以前有位西方的科學家跟我說:很多人遇到一些上師時,剛開始比較衝動,但隨著時間推移,享受到一點利益以後,激情就消退了。也有一部分人,不斷地深入到佛法的教理之中,最後成為真正的佛教徒。
就像享受速食的人,有一部分很快就消失了,另一部分,不但當時吃飽了,還繼續發掘,找到了長期滋養生命的營養,最後生活也以此而完全改變。
其實,學佛不只是有個皈依就行了,也不是在寺院燒香拜佛就夠了,這些只是形式。佛法的核心實際上是其中深不可測的智慧,一定要掌握這些,才能成就真實的信仰。
(四) 問:特別感謝您啟發了我們!我對跨宗教對話或宗教間的競爭很感興趣。您非常重視學生和知識份子的信仰,在傳法過程中,您是否遇到過困難?譬如,是否有來自基督教傳教士的對立?您如何面對跨宗教甚至是佛教內部不同派別的競爭?
答:我想不起來遇到過來自其他宗教的障礙,記憶中確實沒有這樣的事。
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儒釋道,在歷史上,宗教之間曾有過激烈辯論,不過現在情況已經不同了。許多道教徒對佛教非常認可,佛教徒對一些道教經典也能接受,儒教經典也得到了佛教和道教的讚歎。幾年前,我就翻閱過《道德經》,還把《弟子規》譯成了藏文。
在佛教內部,我拜訪過不少漢傳佛教的祖庭、寺院,那些寺院的大德也非常贊同藏傳佛教。
過去宗教間存在一些衝突,但現在是思想開放的時代,人們比較有包容心,尤其年輕人樂於接受新事物,所以我認為,宗教團結和合應該是未來的趨勢。
(五) 問:您講到痛苦是生命的一部分,需要接受,這符合佛教的傳統思維模式。我曾調研過一些現代化的新型佛教,他們不是強調接受痛苦,而是鼓勵人成為勝利者,要具有征服精神。這種現代詮釋吸引了大量的年輕人,但與傳統佛教對痛苦的理解不同,您如何看待這件事?
答:佛教對痛苦的研究相當多,由於所接引的眾生根基不同,方法也呈現各種各樣。小乘和大乘、顯宗和密宗,都有各自應對痛苦的竅訣。
人人想尋求快樂,而實際上總會遇到各種不快樂。在大乘佛教來講,面對不快樂,可以有兩種方式來接納。一種方式是,尋找痛苦在哪里?去找感到痛苦的這顆心。它有顏色嗎?有形狀嗎?到底是什麼?科學家說在大腦當中,但其實這是沒辦法知道的。這樣用心觀察自己的心,最後痛苦的心根本找不到。這是比較深的觀察方法。
還有一種觀察方法,要認識到我們所遇到的壓力,實際上是生活的本質,並不是不幸。現在有些年輕人遇到痛苦,就想不開,或自殺等等。其實,在人生之路上,這完全不必要。任何事情,感情也好,壓力也好,事情本身並沒有痛苦的自性,所謂特別痛苦,只不過是對它特別執著導致的。如果真正知道了痛苦並不值得痛苦,痛苦自然就消失了。總之,如果有較高的智慧,就觀察痛苦的心在哪里,找著找著,最後痛苦的心都沒有了;如果沒有這種境界,要瞭解痛苦的來源,和對境的自性。真正懂得了,執著就會慢慢減少,痛苦也會消失。
無論如何,遇到痛苦的時候,不能逃避,也不能用其他的方式來轉移,因為,一切痛苦的來源,根本是無明,只有智慧才能徹底解決。
佛教面對痛苦的方法是接受,接受是依靠智慧。
智悲德育(Wisdom Compassion Moral Education
Puti Xuehui Southeast Asia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分享佛法資訊請先注意版權申明|藏密網 |網站地圖UA-2159133-2

GMT+8, 2024-4-29 20:52 , Processed in 0.032760 second(s), 19 queries .

Copyright © 2016 | LIGHTSAIL支持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