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密網-漢傳.藏傳.南傳.佛教資訊網

注册藏密网可以获得更多功能与服务的支援,赶快注册吧!
立即註冊

合作站点账号登陆

快捷導航
查看: 4486|回復: 2

修心八頌 -火鳳凰恭製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5-1-29 11:2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youtube]qGXaWOYN51o[/youtube]
第一頌:願我以勝如意寶,饒益他眾之意樂,時時刻刻倍珍愛,輪回一切諸有情。
第二頌:願我交往­何人時,視己較眾皆卑下,誠心誠意又真摯,尊重他人獻愛心。
第三頌:願我恒常觀自心,­煩惱妄念初生時,毀壞自己他眾故,立即強行而斷除。
第四頌:願我目睹惡劣眾,造罪遭受劇苦時,猶如值遇珍寶藏,以難得心愛惜之。
第五頌:­願我于諸以嫉妒,非理誹謗本人者,虧損失敗自取受,利益勝利奉獻他。
第六頌:願我于昔曾利益,深切寄以厚望者,彼縱非理而陷害,亦其為善知識。
第七頌:願我直接與­間接,利樂敬獻諸慈母,老母有情諸苦厄,自己默默而承受。
第八頌:願我所行此切,不為­八法念垢染,了知諸法皆如幻,解脫貪執之束縛。
音樂取自 佛音大家唱
http://www.fjdh.com/media/
智悲德育 顯密寶庫


14057654867056.jpg







 樓主| 發表於 2015-1-29 11:30 | 顯示全部樓層

《修心八頌》講記(索達吉堪布)

慧燈之光五

藏王朗達瑪毀滅佛教之後,佛法再次弘揚的時期,稱為後弘期。後弘期剛剛開始的時候,以阿底峽尊者為代表的很多名震四方的大成就者、班智達紛紛到西藏弘揚佛法。在他們弘揚的佛教當中,有一個嘎當派。

嘎當派分新舊兩種。所謂舊嘎當派,是指宗喀巴大師尚未創立格魯巴之前,在幾百年間流傳甚廣的,由阿底峽尊者傳下來的法脈,稱為舊嘎當派。

舊嘎當派也分為兩派,一個為經論派,經論派主要強調大乘佛法的理論;另一派為訣竅派,該派著重于修法。

新的嘎當派也叫格魯派,是由宗喀巴大師創立的。

在舊嘎當派當中,湧現了很多著名的修行人,直至現在,他們都是藏傳佛教中舉足輕重的傳承上師,是所有修行人的模範與榜樣。他們為後人留下了很多非常珍貴,並具有巨大加持力的修心論典,我們今天所講的《修心八頌》,就是其中之一。

去年我們講的《修心七要》,也屬於舊嘎當派的論典。這兩部論典都是以菩提心為主題的。這次講的《修心八頌》雖然字面上不是那麼廣,但也是非常重要的修法,再加上我有一個很好的《修心八頌》的傳承,也很願意與大家分享,這就是講《修心八頌》的原因。

《修心八頌》雖然只有八個偈子,但在藏傳佛教當中卻享有很高的地位。因為它是由非常有名的成就者——朗日塘巴尊者,將自己的修法精華歸納而成的,具有竅訣性的論典,藏傳佛教的每個修行人都很重視。

作為大乘佛教徒,我們首先一定要修的,就是菩提心。而菩提心的前提,又是出離心。

本來凡夫就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自私心——我執,再加上西方文化,以及某些精神糟粕的影響,使現代人的自私心更加鞏固、強化——一切所作所為,都是為自己著想。為了自己的生存、自己的利益,任何事情都敢不擇手段、不計後果地去做。

在這種環境當中,要找出一條真正的大乘佛法之路,是相當不容易的,所以,我們在修菩提心上面一定要下功夫。只有這樣,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大乘修行人。

目前很多人,都在學《入菩薩行論》和《菩提道次第廣論》,這兩個寶典裏面所講的,都是菩提心。《入菩薩行論》從頭到尾都在強調菩提心;《廣論》分為上士道、中士道、下士道三部分,上士道就是修菩提心。

我們千萬不能忘記,無論修什麼法,都不能離開菩提心。如果沒有菩提心,密宗的生起次第、圓滿次第就不能成為解脫道。要使生、圓次第成為解脫道,唯一的訣竅就是擁有菩提心,這樣生起次第等等才會發揮作用;離開了菩提心,生起次第、圓滿次第、大圓滿就已經名不副實了。當然,我們本來也不會修生起次第、圓滿次第與大圓滿;即便我們會修,如果缺少菩提心,也無法修成。菩提心的重要性我們已經翻來覆去地講了好多次了,《入菩薩行論》的第一品講的都是菩提心的功德、菩提心的重要性,因為這是一個很關鍵的問題,如果想成佛或者做一個大乘修行人,就不能離開菩提心,菩提心非常重要!

今生能遇到大乘佛法,是非常不容易的!雖然我們仍有貪、嗔、癡等煩惱,以及很多不好的陋習,但我們遇到了大乘佛法,並極其嚮往菩提心和大乘的成就,這種來之不易的機遇,使我們的人生變得非常完美、圓滿而有意義,所以我們一定要珍惜。

菩提心說起來很簡單,真正要修起來,就不是很容易的事情了。比如,偶爾拿點比較重要的身外之物去佈施別人,或者在兩、三天當中去醫院當義工照顧病人等等,我們都可以做到,但這還不是菩提心。要修出真正的菩提心,有一定的難度,但是再難,我們也要克服困難去修,力爭減少自己的自私心。

當我們把自私心拋棄或減少以後,是不是就很消極——什麼都不做,更不去發展自己的事業了呢?當然不是!上次我們也提到過,佛陀在大乘佛法裏也一再提及,菩薩學“十明”或者“五明”,就是為了度化眾生;我們發了菩提心,也照樣需要工作。只是在工作與事業的奮鬥方向方面,應該作一些取捨。

比如說,在沒有修學大乘佛法以前,一個生意人是為了自己與家人的生存而做生意,自從菩提心生起來以後,他照樣可以做生意,但是在動機上就有了很大的改變,從此以後不是為了自己的生存,而是為了眾生掙錢。只要做好了取捨,菩提心跟日常生活與社會發展不但沒有任何衝突,而且是一種能夠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完美、偉大的思想。

無論在家人還是出家人,都可以修菩提心。在家人和出家人的不同,只是外表與一些行為標準上的不同,在思想上與一些修法上,在家修行人與出家人不應該有什麼區別——出家人修什麼,在家人也同樣可以修;出家人思維什麼,在家人也照樣可以思維,不管是菩提心,還是人身難得、死亡無常、自他相換、自輕他重等等,在家人都可以和出家人一樣地修。

現在轉入正題,開始講《修心八頌》:

願我以勝如意寶,饒益他眾之意樂,

時時刻刻倍珍愛,輪回一切諸有情。

這句話是告訴我們,應該怎麼樣來看待所有的眾生。《入菩薩行論》當中也特別強調過,譬如說,我們發了菩提心,發誓度化眾生,要為眾生作出奉獻,但眾生是不是我們的負擔呢?不能這樣看!我們應該把每一個眾生、每一個生命像如意寶一樣地看待。

如意寶是什麼樣的東西呢?生活在現代社會的人都沒有聽說過哪個國家,或哪個考古學家發現了如意寶,就像現在世界上每天都有很多生命,很多動物、植物在絕種一樣,如意寶也像恐龍一樣不復存在了,但是,歷史上曾經有過如意寶。

在佛沒有出世的時候,眾生沒有聽聞佛法的大福報,但他們有比聽聞佛法的福報小一點的福報,就是擁有如意寶。如意寶是一種寶石,如果供奉、祈禱它,就會心想事成。無論是長壽、健康、發財等等,任何一種需求,如意寶都能滿足。

我們為什麼要把眾生看作如意寶呢?因為有了眾生,我們就可以做一件偉大的事情——成佛!有眾生我們才可以成佛,沒有眾生我們就不能成佛。

譬如說,菩薩的所有行為,可以歸納為六度。六度的第一個就是佈施,佈施包括法佈施、財佈施和無畏佈施,因為有了眾生,這三種佈施我們才能完成;如果沒有眾生,那怎麼佈施呢?法佈施——給誰講法?無畏佈施——救什麼生命?財佈施——施捨的財物給誰?任何佈施都不能完成;

持戒也是同樣,在大、小乘的佛經裏,講了很多很多的戒律,但佛說過,所有戒律中最重要的戒律,就是斷除傷害眾生。如果眾生都不存在,這個戒律怎麼守?沒有辦法守!

然後是忍辱,有了眾生我們可以修忍辱,如果世上除了自己一個人以外,沒有任何一個生命,我們有沒有辦法修忍辱?沒有辦法!精進也是一樣,為了自己的解脫再努力、再精進,都不是成佛之因;六波羅蜜多的最後兩個,是禪定與智慧,如果離開了菩提心,這兩個也不是大乘佛法,不是成佛之因。菩提心也是一樣,大乘佛法的核心就是菩提心,因為有了眾生,我們才可以修菩提心、發菩提心,如果沒有眾生,就根本沒有辦法修菩提心。有了眾生,我們才可以學大乘佛法,我們在眾生身上獲得的利益是非常非常大的,但眾生從我們身上得到的利益卻很小很小、微不足道。

譬如我們放生,從表面上來看,是我們在度這些眾生,利益這些眾生,而不是這些眾生在利益我們,所有人的概念都是這樣,但從實際的利益上來看,我們所放的這些生命給我們帶來的利益,或者說我們從他們身上所獲得的利益,卻遠遠超過了這些眾生從我們這裏所得到的利益!

為什麼這麼說呢?這個道理大家基本上都知道,這些眾生在我們身上得到的直接利益,就是我們救了他們一命。在世俗生活中,救命當然是所有恩德當中最大的恩德,但是,如果只是救命而沒有什麼佛法上的利益,就只是救一次命而已,從整個生命輪回來說,也不是那麼重要的事情。他下一次投生到哪里?我們還能夠救嗎?沒有辦法!另外,我們通過給他們念經等等,在他們的心裏播下解脫的種子,這當然也是一個很大的利益,但我們發菩提心所獲得的資糧,卻遠遠超過了這些眾生所獲得的利益!如此看來,實際上不是我們在利益這些眾生,而是這些眾生在利益我們,這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

世俗生活中很多情況都是這樣,一個很善良的人去做一件善事,譬如去照顧病人,或者去幫助有困難的人。從表面上看,是這個人在利益這些眾生,並不是這些眾生在利益這個人,但從因果的角度來說,這些善因肯定會帶來善報,這個人所獲得的利益,遠遠超過了眾生從他身上所獲得的利益。

比如,前幾年發生海嘯的時候,很多善良的人到現場去救了無數難民,從醫療、生活、安撫等方面,給難民帶來了一定的幫助。從表面上看,是這些人在拯救、利益這些難民,而不是這些災區的難民在利益這些人,但從因果的角度來說,他們對這些難民所做的一切都不會白做,雖然不能在當下看到什麼回報,但這些因果永遠都會存在,他們必將得到千百萬倍的回報!所以說,實際上是災區的難民在利益這些幫助災民的人。這是一種自然規律,不是任何人的安排。

作為初發心的大乘修行人,雖然我們已經發願要度化一切眾生,但由於我們目前的修行還沒有到位,所以對眾生的利益還不是很大。我們千萬不能認為,我是發了菩提心的菩薩,我正在度化眾生,我已經很了不起了,芸芸眾生中我高高在上,眾生都是沒有出息的愚癡者,是我拯救的對象!覺得自己像救世主一樣。要知道,在無形當中,實際上是這些眾生在幫助我們,這些眾生帶給我們的利益,已經遠遠超過了我們對他們的幫助,我們對眾生做的這些事情都不足掛齒、不值得驕傲,這些眾生才是我們的救星。這樣思維以後,我們的貢高我慢、驕傲自大一下子就會遭到重創。

當然,眾生度我們,是建立在我們發菩提心的基礎上的,這一點是我們自己的功德,如果我們不發菩提心,這些眾生也不會給我們帶來這些利益,這是善有善報的結果,也是佛陀在大乘經典中對菩提心讚歎不已的原因。有了眾生,我們才可以做一件非常殊勝的事情——積累無窮無盡的資糧,所以,我們應當把眾生當作如意寶。

你們不要認為:沒有眾生我也有辦法積累資糧啊!我可以在自己家裏供曼茶羅,供曼茶羅不是也可以積累資糧嗎?但是,我們不要忘了,供曼茶羅的前提,仍然是菩提心。在具備菩提心的前提下供曼茶羅,才能積累資糧,離開了菩提心,就沒有什麼功德,佛菩薩絕不可能缺少我們曼茶羅上的那麼一點點糧食。

菩提心從哪來呢?我們一般認為,就是我們自己發起來的,但實際上不是這樣,沒有眾生,我們就無法發菩提心,所以,大乘佛法的要求,就是要把眾生當作自己的父親、母親、如意寶等等來看待——因為有眾生,我才有修行大乘佛法的機會;因為有眾生,我才有成佛的機會,眾生給我了一切!我給眾生了什麼呢?即使我們在不求回報的條件下去放生,也只是給了他們第二次生命,重新讓他們回歸大自然而已。我們不能認為人類可以主宰一切,人類是非常了不起的,人類可以征服一切……實際上我們什麼也做不了。

我們可以想像,即使我們今天真正獲得了如意寶,又能怎麼樣呢?只有一輩子享用不完的物質財富等身外之物,除此以外,如意寶既不能讓我們成佛,也不能給我們菩提心、出離心,但是,眾生卻給了我們發菩提心的機會,成佛的機會。

按照世間的常規,如果某個眾生對自己有非常大的恩德,而我們卻心安理得、毫不在乎,這種忘恩負義的做法,世間人都會嗤之以鼻。佛教更是一直都強調、提倡感恩的觀念。

對誰感恩呢?我們不能分什麼種族、類別等等,而是對所有眾生感恩。修菩提心首先是思維眾生的恩德,然後就是要去感恩、報恩。我們今天走上菩提道的推動力,就是來自於感恩,而不是某些哲學和宗教所說的“第一推動力是某某某”。如果沒有感恩的理念,我們就不會有動力,所以感恩非常重要。因為有了感恩的觀念,我們才會發誓成佛,才能走上正規的大乘佛法之路,而不會脫離大乘佛法的軌道,所以,我們要把眾生視為比如意寶還要珍貴的寶貝。這樣才能成為一個大乘修行人——既可以發菩提心,又沒有傲慢心,這是非常重要的。

以前有個學氣功的人告訴我,他們修到一定層次的時候,就把芸芸眾生觀想在自己的下方,並培養這樣一種心態:“他們是毫無功德的,我才是最了不起的!”也許他們就是在這樣的心態中完成一些修煉過程的,但大乘佛教徒卻萬萬不能這樣。

以前的修行人在證悟以後,不但是對自己的上師感恩,對眾生感恩,而且對自己學佛、證悟的地方也感恩。

一百年前有個叫竹欽仁波切的修心人,他就是這樣。他上師所在的地方叫“弟果”,他證悟的時候,在著作裏寫道:“頂禮弟果的山、弟果的水!頂禮弟果的狗!因為有了弟果這個地方,我的上師才會在這裏傳法;有上師傳法,我才有修行的機會;因為我修行了,所以今天才能開悟。”

不僅僅是一個成就者有如此感受,我只是舉了其中的一個例子而已,很多的高僧大德都有這樣的感覺。當他們開悟的時候,生起菩提心的時候,或者是生起大圓滿智慧的時候,當下便對一切感激萬分,他們才不會認為“我很了不起,我現在有菩提心了,我現在有智慧了”,而會回過頭去看,這些是從哪里來的?是誰賜給我的?是誰給我創造了這樣的條件?然後便生起感恩戴德之情,並迫不及待地準備去報恩。

我再舉一個世俗的例子:前幾年有幾個人開車去西藏,只是到珠峰腳下所有遊人都可以抵達、觀光的地方逛了逛,根本沒有登上珠峰,卻回去宣稱:“我們征服了珠峰!”征服什麼呢?那是所有人都可以輕而易舉地開車上去的地方啊!他們的心態就是這樣。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真正第一個登上珠峰的西藏人在接受電視臺採訪時,記者問他:“你是第一個征服珠峰的人,你是不是覺得很光榮?”他回答道:“不能這樣說,人類是永遠不能征服大自然的!與此相反,我非常感謝珠峰,正是她的寬容,才讓我有機會趴在她的肩膀上看這個世界!”前後二者迥然不同的心態,也暴露出當事人內心的淺薄與成熟。

所以,當自己的某件事情成功以後,我們不能認為:“因為我很了不起,所以才成功了”等等,而要知恩圖報,感謝給我們創造條件的人或者大自然。

以前西方人認為,人類可以征服大自然,並不計後果地、過度地開發能源等等,現在意識到人類即將面臨無法生存的困境之際,才開始提倡“環保”的概念,這已經是一個沒有辦法的辦法了,但古人卻不是這樣,他們認為,大自然對人類有一定的恩德,因為她給人類提供了生存的環境,所以他們也很愛護環境。如果始終都對整個人類社會,包括大自然有著感恩之心,我們也不會隨隨便便去破壞大自然,環保意識自然而然也會加強。

作為大乘佛教徒,我們永遠不能有征服大自然,征服某些國家、某些民族或某些人的想法,而要感謝大自然,感謝所有的眾生,因為有了大自然和眾生,我們才能完成一個偉大的事情——發菩提心、證悟空性!

有了感恩的觀念以後,該如何報答眾生呢?是不是說聲謝謝你們,或拿些錢來回報他們呢?都不是!唯一的報恩方式,就是給每個眾生指一條光明的道路,然後讓他們自己走。以現代人的口吻來說,這是“最科學”的方法。

願我交往何人時,視己較眾皆卑下,

誠心誠意又真摯,尊重他人獻愛心。

這句話是告訴我們,無論在任何一個地方、任何一個時間,跟任何一個人相處的時候,應該保持一個什麼樣的心態。

世間人在這些情況下,會是什麼樣的心態呢?譬如,無論事業上也好,學習上也好,如果別人比自己強一點,就會嫉妒、不高興;如果別人與自己不相上下,就會想方設法超過他;如果別人不如自己,就會尋機侮辱對方。剛剛相處的時候,不一定立即看得出來;時間久了以後,這些心態就會慢慢出現。凡夫基本上離不開這樣的心態。這不是我說的,而是佛說的,佛經上多次提到這一點。

但是大乘佛法卻告訴我們,在和任何一個人相處的時候,要發自內心地認為,在所有人當中我是最底層的人,我不如所有的人。為什麼要這樣想呢?這樣我們就不會有驕傲自滿的心態,才不會去欺負任何一個生命。

不過,這種心態必須發自內心,而不是矯揉造作的,倘若心裏自以為了不起,卻表面上說自己是最差的、最弱的,只是虛偽地做個樣子給別人看,就不符合大乘精神。

所有的生命,包括螞蟻、蚯蚓等等,對我們的恩德都是很大的,雖然也許在這一生當中沒有給我們帶來什麼,但在整個生命輪回當中,這些螞蟻、蚯蚓等等卻給我們帶來了無窮無盡的利益,而我們又是怎樣對待這些眾生的呢?在流轉輪回的多世累劫當中,我們有些時候是去殺這些眾生,有些時候是去罵這些眾生,傷害這些眾生,偷眾生的東西等等,就只會這樣對待他們,而不會有其他作為,哪怕只是在這一生,我們也傷害了很多很多的眾生。

漢地的學佛人很多都不是從小就開始學佛的,除了一些小孩子以外,都是半路學佛的,雖然在此之前,我們不是什麼屠夫、妓女,但現代人的生活,卻總是跟“點殺”等殘忍字眼連在一起的,即使現在我們也學佛了,聽了很多法,學了很多大乘知識,但我們現在有沒有菩提心,有沒有證悟呢?如果什麼都沒有的話,我們不是最差的又是什麼呢?

我們才不能認為,因為我有錢、有權、有名,所以不是最差的!現代人就是這樣,有了一點錢、一點權、一點學問,連走路的方式都不一樣了——趾高氣揚、不可一世,大乘佛法最反感的就是這些做法,有了這樣的心態,就永遠也不會成為一個修行人。

名利、金錢到了關鍵的時候,能起什麼作用呢?你們可以想想,全世界最富有的富翁倒在病床上的時候,會是什麼樣子?他的錢可不可以幫他解決什麼問題呢?根本無法解決!那個時候,他和最貧窮的老百姓所面臨的都是一樣的,名利、金錢等等,只是一套用來欺騙我們的騙術而已!

這次世界佛教論壇的主題詞——“和諧從心開始”說得很好,一切就是從心開始的。中國聯通的廣告詞——“溝通從心開始”也是這樣,溝通也是從心裏開始的,如果心與心不溝通,心與心不和諧,表面的溝通與和諧實際上都是虛假的、騙人的,這些騙局不但對整個生命沒有好處,而且還會導致很多的不利因素。

雖然大乘佛法並不是說什麼事情只是心裏想想就可以了,僅僅將菩提心停留在口頭上或思想上,而沒有實際的行動是不行的,但真正的菩提心卻不在於外表,而在於內心,第一步一定要從心裏開始,之後才是外表上的實際行動。沒有發自內心的一舉一動,都是虛偽的,整個佛法都不歡迎、不提倡這一點!

當然,我們上次也講過,在實際行動上,也是有過程、有次第的,不是今天發了菩提心,明天就要把身體也佈施了。

有了內心的願望以後,行為方面能做多少就做多少。佛也沒有要求我們一定要度化所有生命,這個佛也做不到,我們更做不到!但是,如果有了這樣的心,根據自己的力量去利益眾生,就基本上達到了佛的要求。

大乘佛法的宗旨,就是真心實意、全力以赴地服務於所有生命——不是全人類,而是所有的生命!這也不是說,從今天起,大乘修行人就不能為自己做任何事情,不能吃好的東西,不能穿新的衣服,不能住舒適的房間,全部都要過原始生活,佛沒有這樣要求我們,即便是要求了,我們也做不到。佛要求我們,在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方面,不需要太大的投入。只要有了利益眾生的發心,基本的、樸素的生活條件自然而然就會具備。不僅如此,如果我們的力量、精力沒有投錯方向,不但自己的事情會成就,眾生的事情也會成就的。

從有史以來到今天,全世界的人都在追求金錢、名利,或者子女、前程等等,但是每個人卻最多只能得到一個臨時性的結果——短暫的幸福、健康、升官、發財等等,然而,當他們離開人世間的時候,卻不是開開心心、心滿意足地走的,而是在心不甘、情不願的前提下,死不瞑目地走的——他們最終失敗了。因為他們的力量投錯了方向,所以最後也不會有任何結果。就像投資商投資錯了,最後一無所獲一樣。投資商的失敗只是錢收不回來,這沒有太大的問題,而我們所投入的,卻是生命與畢生的精力,假如我們投錯了,就是慘重的損失,巨大的失敗!

最新研究資料發現,人類吃了半個多世紀,並認為是最有營養價值、最了不起的肉啊,蛋啊等等,原來是一些潛在的健康殺手,是導致現代文明病的巨大頑凶。令人深思的是,為了人類的這種錯誤,無數的動物卻付出了生命的沉重代價!

現在很多人開始從原來的幻覺中慢慢蘇醒過來——不能把健康、發財等等作為生存的意義,不能把努力的方向搞錯了。佛教徒在這方面,應該是走在前列的先鋒,因為佛在兩、三千年前早就告訴了我們這一點。

如果把我們的力量——慈悲心與智慧一點一滴累積起來,最後一定會成佛!佛是智慧的頂峰、慈悲心的頂峰,達到這樣的頂峰,是任何人都可以做到的。

前幾天我們之所以把“生存的方式和生存的意義”當作一個專門的課題來講,就是為了告訴大家,我們的精力不能投錯。錯誤的投資是沒有回報的!

這不是我告訴你們的,而是佛告訴我們的,佛給我們指點的路,就是這樣的。除了佛以外,世界上沒有任何人能說出這樣的話。

人類有史以來,沒有一個人是跟自己鬥爭的,都是兩個教派、兩個國家、兩個種族相互之間的鬥爭,我們要尊重佛,向佛學習,往佛的方向走,就不能往外鬥爭,而應當挑戰自己、戰勝自己——殺掉我們的自私心,剷除我們的煩惱、我慢、我執。《入菩薩行論》裏面有很多這樣的內容,佛就是這樣告訴我們的。

作為凡夫,我們不可能一下子就把自私心、我慢、我執等清掃得乾乾淨淨,但至少應當有所進步,當出現一些壞念頭的時候,就要馬上意識到:這是不好的想法,我不該有這樣的念頭,我的想法是錯誤的!我不是什麼了不起的大人物,有一點錢、有一點權、有一點名利,都沒有什麼了不起,金錢、權利、名望,都是合合離離的身外之物,沒有一個會永遠屬於我。如果因為這些東西而傲慢,我們就墮入了無明的網。要想真正做一個大乘修行人,就要這樣嚴格要求自己。

雖然很多世俗人也很不錯,看見一些窮人生病了,就掏出錢給別人看病,電視臺、報紙等各種新聞媒體也會連篇累牘地報導,大家都覺得這個人很了不起,當事人也覺得自己很了不起,但大乘佛法卻不是這樣,後面也會講到,所有的行善——捨己為人、助人為樂等等,都應當在不為人知的情況下悄悄地去做,如果做一點點好事,就馬上大肆宣揚,做很多自我宣傳,把新聞媒體都找來,召開記者招待會等等,就只是一個徒有虛名的外表。

大乘佛法反對這些做法。做事情就要實實在在去做,做了以後,也不能認為自己很了不起,因為其他人做不到,只有我才做得到,如果這樣,就不會有菩提心。

小乘的經書裏面也提到過這一點。主修小乘的南傳佛教,到現在都十分強調修四禪八定。小乘的止觀修法,也即修四禪八定。當禪定修到非常好的階段,即修到色界四禪的時候,如果突然間冒出一個念頭——只有我才有這樣的禪定,其他人都不會有這樣的禪定,我是很了不起的——坐禪者的心相續立即就像一條河被攪渾了一樣,這個禪定從此以後就是煩惱定,會變成沒有用的東西。既然連小乘佛法都是這樣要求,大乘佛法就更不用說了。

發自內心地服務眾生,是我們的義務,做一點利益眾生的事沒有什麼了不起的。就像從傳統的角度來講,父母撫養兒女是天經地義的義務,誰也不會覺得自己很偉大一樣。我們第一天進入大乘佛法行列的時候,就發誓要度化一切眾生。既然要度化一切眾生,那我們今天做一點利他的事,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沒有什麼值得誇耀的。

我們要把其他人視為最珍貴的人,因為所有眾生都對我有恩德,所有眾生都是好的,只有我才是不好的,幫助好人是我義不容辭的義務,這樣我們才會有度化眾生的願望。反之,如果認為,雖然我有不好的地方,但我也不是一個全方位的壞蛋,這些眾生也有不好的地方啊!他們也不是十全十美的啊!我為什麼要去幫助壞人呢?這種心態就會阻止我們的菩薩行,破壞我們的菩提心。我們不能去琢磨、思維這一點,如果這樣思維,就會生起傲慢心,不會有什麼好結果。眾生雖然有不好的一面,但從無始以來,我們一直在觀察這些不好的一面,所以至今什麼成就都沒有,如果我們依舊去觀察眾生的缺點,就永遠不會有什麼收穫與成就。

發現眾生好的一面,我們才會產生感恩、報恩的念頭,而報恩的唯一方法,就是成佛,這樣我們才會發菩提心,這樣的心態既利他、也利己,二利都可以成辦,這是一個非常理性、聰明的選擇。

我們以前總是看自己好的一面,即使自己有再大的過失,都視而不見、忽略不計,甚至把自己的缺點當成是優點,卻非常細緻地去觀察別人的過失,對別人吹毛求疵,哪怕其他眾生有一點點過失,都會絞盡腦汁地去挖掘、去宣傳,這樣就使我們變成了凡夫當中的凡夫。

我們在輪回當中流轉了那麼長的時間,但我們卻沒有任何功德。你們好好想想,從小到大,我們在學校裏面讀了那麼多書,在社會上學了那麼多知識,城裏人比鄉下人所受的教育程度高很多,但我們所得到的教育都是些什麼呢?就是為了我們的生活,怎麼樣去掙錢、怎麼樣去騙錢、搶錢。

為什麼說是騙錢、搶錢呢?學校當然不會直接教我們去騙錢、搶錢,但世界上就只有這麼多的資源和財富,如果自己掙到手了,其他人就沒有辦法擁有,這實際上和搶劫、偷盜沒有什麼區別,所以,這些知識對我們也沒有太大的意義。

除了這些知識,我們還能有什麼呢?也許在銀行裏有一些存款,當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可以吃、可以穿、可以住的時候,我們在學校裏學的知識,我們辛苦一輩子掙的錢還是有點用,但是,當我們離開人世的時候,當我們再也不能吃、不能穿、不能住的時候,這些知識、這些錢都沒有用了。你們從頭到尾、裏裏外外、從上到下再三地思維,我們能帶走的、真正屬於我們的是什麼呢?死的時候,除了業力以外,無論是所學的知識,還是其他的身外之物,全部都要放棄,沒有什麼可以帶走的。

我們已經在這個地球上生存了這麼長的時間,我們的生活條件已經很優越了,但我們還想創造更優越的條件,然而,當我們走的時候,卻什麼都沒有,那需不需要為來世創造什麼條件,需不需要為死亡作一些準備呢?這就是一個問題,你們自己回去思維,並把這種思維延伸到所有眾生身上——因為我需要這樣,所以眾生也需要,我必須為眾生服務!

這些說起來很簡單,你們也會覺得這是很基礎的佛教常識,但我在山上待了那麼長時間,學了那麼長時間,這些常識我一個都沒有做好。你們有沒有做到?如果沒有做到,則即便是常識,我們還是要做啊!所以,我們要從頭開始,發自內心地把所有眾生當作很殊勝的對境,要珍愛所有的眾生!

佛教斷除煩惱的方法是很多的,有小乘斷除煩惱的方法,有大乘顯宗斷除煩惱的方法,還有密宗斷除煩惱的方法,這些方法的結果基本上都是一樣的。

小乘行人證悟阿羅漢的時候,也徹底斷除了所有的煩惱障,只是沒有斷除煩惱障的一些習氣——所知障。

什麼叫做煩惱障呢?就是由自私心、我執而產生的貪心、嗔心、無明、嫉妒、我慢等等。

為什麼稱為“煩惱”呢?這有兩種原因,第一,當嗔恨心、嫉妒心等念頭進入心相續的時候,就會讓人很不舒服、很苦惱,所以稱之為煩惱;第二,煩惱如果串習以後,就會在阿賴耶識上留下煩惱的種子,到了一定的時候,這個種子會成熟。煩惱種子成熟的時候,肯定會產生痛苦。由於它還會導致下一世的痛苦,因而稱之為煩惱。

為什麼叫“障”呢?有了煩惱以後,它就不會讓我們獲得解脫,它是解脫道上一個很大、很嚴重的障礙,所以叫做“障”。

什麼叫做所知障呢?除了煩惱以外,眾生還有很多的執著,這些執著阿羅漢也沒有斷除。阿羅漢雖然沒有我執、自私,也沒有貪心、嗔心,但是還有一些細微的執著。執著什麼東西呢?執著外境、內心,這些執著叫做所知障。

為什麼叫所知障呢?有了這樣的執著以後,就不能精通、證悟真正的法界如來藏,這是成佛的一大障礙,所以叫做所知障。

我們現在不需要區分什麼煩惱障、所知障,只需大概瞭解一下就可以了。斷除所知障,現在還不是當務之急,問題的關鍵,是要斷除煩惱障。

怎樣斷除煩惱障呢?剛才我們講了,方法很多:小乘是以回避為主——很多煩惱不敢面對,而是儘量回避,回避以後,就可以減少一些粗大的煩惱,趁著粗大煩惱較少的時機,先通過小乘修法斷除細微煩惱,隨後,粗大煩惱也就自然斷除了,這是小乘斷除煩惱的方法。

大乘顯宗斷除煩惱的方法不是躲避,而是把煩惱轉為道用。怎麼樣轉為道用呢?有兩種方法,一個是菩提心,譬如說,從小乘的觀點來說,我執是一定要斷除的,小乘佛法從來不認為“我執”可以轉為道用,所以要斷除“我執”,而不會保留“我執”,但是,大乘行人卻利用我執來發菩提心——“我”要度化眾生,“我”要成佛,“我”要利益眾生等等,這些都是以“我”為起始點,從而把我執轉為道用的方法。煩惱轉為道用的方法在佛經裏面講了很多,《入行論》裏面從頭到尾講的都是煩惱轉為道用的方法。

另外一種煩惱轉為道用的方法,是在證悟空性以後。一般而言,證悟空性以後,不會有太大的煩惱,即使因為以前的習氣而產生煩惱,也不會像普通凡夫的煩惱那樣嚴重,不會影響修行和成就,這也是煩惱轉為道用的方法。

而從密宗最高的境界來說,就根本不會認為煩惱是什麼不好的東西,密宗的見解很高,認為煩惱就是智慧,輪回就是佛的壇城、涅槃,輪回和涅槃從來沒有分開,煩惱和智慧也從來沒有分開,但是,這種見解離普通人的境界還非常遙遠。

以上三種層次的方法,都是斷除煩惱的方法。我們目前應該怎樣斷除煩惱呢?下面這個偈子告訴我們:

願我恒常觀自心,煩惱妄念初生時,

毀壞自己他眾故,立即強行而斷除。

無論是任何時候、任何地點,我們都要觀察、監督自己的行為。時時刻刻都要有正知正念,要知道自己在幹什麼,這個很重要。

正念是什麼呢?就是不忘記自己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隨時都要提醒自己;所謂正知,就是時時刻刻都要知道自己在說什麼、想什麼、幹什麼,身、口、意三方面都要觀察。觀察的同時就會發現,自己是否在說不該說的話,或是在想不該想的東西,或是在做不該做的事情。

發現這些問題之後,斷除的方法雖然很多,但對我們初學者來說,密宗斷除煩惱的方法還不是太適應,我們目前可以做到的,就是小乘和大乘顯宗的一些方法。譬如說,當我們發現一個新的嗔恨心、貪心、傲慢心、嫉妒心等等的苗頭剛剛冒出來的時候,就不能讓它發展,而應當機立斷地加以控制,如把對方觀想為父母等等,或靜下來想一想人身難得、死亡無常等等,通過這些對治方法,肯定煩惱當下就可以大幅度下降,這樣就比較容易消滅這些煩惱。如果是在人群當中產生了煩惱,就先回避一下,找個地方靜下來坐一坐,修一修菩提心、無常等修法,心態立即就可以調整好。如果不及時制止而任其發展,當煩惱在心相續中串習得很堅固以後,就不好處理了。

當然,這些方法只是暫時地、表面上地解決問題,還不是根本解決問題的最佳方式。因為過了一會兒,這些煩惱又會恢復如初,但這些都是離我們最近的修法,通過這些修法,立即就能減輕很多煩惱。對我們來說,解決表面上的問題也很重要,先把表面上的問題解決了,把煩惱降下來,不讓它影響我們,驅使我們去做殺、盜、淫、妄等惡業,以後則慢慢通過修行來徹底解決煩惱,這是最重要的。

為什麼要控制煩惱呢?因為煩惱不僅給自己帶來很多的痛苦和傷害,還給其他人帶來很多的痛苦和傷害,所以要斷除。

具體的觀想方法,在以前的《慧燈之光》裏面已經講過了,《廣論》和《入行論》裏面也講了很多。方法一定要懂,不懂方法就沒有辦法斷除煩惱,但僅僅懂方法、懂理論,也不能解決問題,而只能減輕一些煩惱,改變一些習氣等等,佛也是這麼告訴我們的,所以要實實在在地修。

作為在家人,我們不可能把所有的時間都用來修行,更沒有時間去學很多的理論。如果既不修行,也不聞思,煩惱怎麼能解決呢?對凡夫來說,斷除煩惱是很困難的事情,不是想解決就能解決的,所以,我以前也要求過,只要我們每天都能安排固定的時間,兩個小時、三個小時,甚至四個小時,若能長期堅持,就應該可以控制或斷除煩惱。

我們去年講的麥彭仁波切的空性修法,是非常具體的修法,雖然字面上不多,藏文就是一、兩頁紙,卻是非常好的訣竅。在五加行修完以後,大圓滿還有一些不共同的加行,這些不共同加行修完以後,在沒有修正行之前,就可以修這個法。

雖然密宗也採用中觀的觀察方法,但與顯宗的方法稍有不同,釋迦牟尼佛在《入楞伽經》等佛經裏面講了,我們以前也講過。譬如說,人對狗扔石頭的時候,狗不會追人,而會去追石頭;人對獅子扔石頭的話,獅子卻不會去追石頭,而會去追人,最後設法把人吃掉。因為獅子知道,人被吃掉以後,就不會再有人對它扔石頭了,狗不懂得這一點,所以就去追石頭,最終也不會解決根本問題。

這個比喻說明,顯宗修行人或沒有訣竅的人在修空性的時候,是往外觀察,用種種方法去推理、觀察山河大地等外在的東西,最後把外境抉擇為空性,但這樣修的效果不是很好。

最好的方法,是先不觀察外境,而是觀察自己的心。對我們凡夫來說,雖然外境有一定的影響,但所有的外境,都是內心種子成熟以後產生的現象。就像投影機一樣,投影機投射在螢幕上的圖像來源不在外面,而是在投影機裏面,要控制圖像、破壞圖像,就不能到螢幕上去搞破壞,而要把機器破壞掉,這樣圖像自然就被破壞了。

觀察自心的方法去年講過,這次就不再講了,大乘佛法真正的修法也就是這些,不知道你們現在有沒有修?無論大圓滿、大手印還是大中觀等修法,其基本的要求都是:第一,要有足夠的資糧,第二,要有堅定的信心,信心和資糧具備以後,就可以證悟。佛在大乘顯宗經典裏面也提到過,證悟如來藏的唯一方法,就是信心與資糧,只要有了信心與資糧,就能逐漸逐漸地證悟。

作為居士,我們不可能根本沒有信心,但密宗對信心的要求很高,如果我們既沒有資糧,信心也很一般,就沒有辦法證悟大圓滿。

我們這樣的人要想證悟,最穩妥的方法,就是以前講的觀察方法,不過,因為心的本來面目或者本性遠離一切戲論,不可言、不可思,已經超越了思維和語言的範圍,所以不能通過推理來完全證悟,但推理的方法可以讓我們放下很多執著。

以前沒有推理的時候,我們認為,世界是客觀存在的,所以導致了很多煩惱。通過觀察以後,就知道這一切不是實在的,而是如幻如夢的,這樣就可以減少一些煩惱和執著,再加上進一步的修行,就有可能慢慢證悟。雖然這種修法的證悟速度有點慢,但我們這種根機的人也只能這樣退而求其次了。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修這個修法,如果沒有修,那是非常可惜的。如果這樣下去,就永遠也不能控制我們的煩惱!

打個比方說,在生病的時候,如果我們知道什麼藥可以治好自己的病,這個藥的服用方法也知道,治病的藥也有了,但我們卻不去服用這些藥的話,會不會減輕痛苦呢?不可能!

同樣的道理,如果學到了修法,就一定要修!無論在家人還是出家人,都可以修。我上次也講了,雖然在家人在外表和一些行為上不能和出家人完全等同,但內心卻可以與他們保持一致。出家人修什麼,在家人也可以修什麼;出家人思維什麼,在家人也可以思維什麼,精神、思維都可以完全一致,所以務必要修。

潛伏在我們心裏的煩惱,已經不是一、兩百年,或一、兩千年的歷史了,從無始以來,煩惱就一直在我們心裏串習,那麼多的煩惱一直發展到今天,想立即放下是不現實的,但是,只要我們修行,肯定終究可以放下。

學佛的最終目的,是斷除煩惱。小乘行人是斷除自己的煩惱,大乘菩薩要斷除一切眾生的煩惱。不過,要斷除眾生的煩惱,首先就要斷除自己的煩惱。如果連自己的煩惱都沒有斷除,學佛就等於白學——今生積累的一些福報最多能讓下一世不墮地獄等惡趣,其他不會有什麼結果,更不可能斷除其他眾生的煩惱,所以一定要修行。

除了每天例行的修行之外,我們還應該利用一些不需要上班的假期,在半個月、一個月或者是七天左右的時間中,到一些聖地,比如蓮花生大師等成就者修行過的地方,或者是在自己家裏閉關專修。

修行的時候,要選擇自己適應的環境。適應的意思是說,一到某個地方,心裏就很開心。假如符合這個條件,哪怕是在城市裏都可以。如果沒有機緣到聖地修行,則在自己家裏修行也是很不錯的。

佛也曾經說過:“吾為汝說解脫法,當知解脫依自己”,我已經告訴你們所有的修行方法,為你們指明了解脫之道,但是,解脫不解脫,還是要靠你們自己。如果你們認為斷除煩惱不是很重要,你也可以不修行,但如果不修行,就不能斷除煩惱,不斷除煩惱,也就無法獲得解脫。關於這一點,大家務必要三思。

當所有的加行修法修完了以後,是不是仍然不需要修大圓滿或大手印呢?當然不是。大圓滿、大手印我們一定要修。

要知道,密宗是極其方便快捷的法門,只有往昔積累了極大福報的人,才有聽聞修持密法的緣分。在賢劫千佛中,只有三尊佛宣說了密宗,其他佛都不講密宗。也就是說,密宗出現的幾率只有佛出世的千分之三,所以密宗是很難得、很珍貴的,我們一定要修!

修密宗一定要修加行,要從人身難得、壽命無常開始。在沒有修人身難得,沒有培養出離心,更沒有培養菩提心的時候,我們不主張、不贊同修大圓滿,因為大家的根器還不適應、不成熟,在沒有成熟之前,修這些法也沒有用。到了適應的時候,我們會鼓勵大家修密法的。

如果沒有斷除煩惱,我們以後肯定還會遇到很多很多的痛苦,因為我們是凡夫,凡夫的阿賴耶識裏面,已經埋藏了數之不盡的種子,雖然這些種子裏面也有好的,但絕大多數都是不好的惡業種子。這些惡業種子以後必然會成熟,成熟以後就是無窮無盡的痛苦——衰老的痛苦,死亡的痛苦,中陰的痛苦,下一世的痛苦……

人生並不是我們想像的那麼幸福、完美,整個六道輪回就更恐怖了,在面臨這些痛苦和恐怖的時候,每個眾生都是非常脆弱的,哪怕是世俗人認為非常了不起的國王、將軍、學者等等,在面臨這些問題的時候,也跟我們一樣無奈。

到了那個時候,我們目前所做的一切世俗的事沒有任何作用,金錢、地位、名譽,都不能解決煩惱。即使擁有全世界的財富,即使是全世界最有名、最有地位的人,也同樣有煩惱。在面對痛苦的時候,都是兩手空空沒有任何辦法。雖然我們從小到大一直都很努力、很積極地為生存奔波,但在那個時候卻不值一分錢!如果今生不解決煩惱,什麼時候再有解脫的機會就很難說了,所以一定要修行。

願我目睹惡劣眾,造罪遭受劇苦時,

猶如值遇珍寶藏,以難得心愛惜之。

當我們看到性格下劣的眾生遇到很大痛苦的時候。譬如說,在屠宰場裏,看到畜生遭遇被宰殺的痛苦;或是知道某人正在承受難忍的病痛之苦,卻沒有錢去看病;或是其他眾生在遭受不同程度的痛苦,需要我們去幫助的時候,我們要把這些眾生當作寶藏一樣對待。

一般來說,在遇到金礦、鑽石礦或者珠寶聚集的寶藏之際,我們會迫不及待地去挖掘,去開發,這樣就可以發財。同樣的,當我們發現這些眾生受痛苦的時候,千萬不能逃避,而應積極主動地、高興萬分地投入到幫助眾生的事業當中。為什麼要高興呢?是不是看見這些眾生受痛苦而感到高興?當然不是!眾生痛苦菩薩怎麼可能高興呢?高興的原因,是因為我們有這個機會去利益眾生。

譬如,前幾年發生海嘯的時候,作為佛教徒,就不能找種種原因退卻,說什麼“那個地方很危險,我不願意親自去幫助他們,而只能給他們捐點錢”等等,平時我們修菩提心、發菩提心的時候想得也很好——要為眾生如何如何,恨不得把自己的生命都馬上捐出去,但真正在眾生遇到危難的時候,就退避三舍,這就不是大乘修行人的做法。

我們雖然也有煩惱和痛苦,也不是完全自由的人,也需要佛菩薩的加持和幫助,但同時我們也可以幫助其他眾生,這是一個機會,這個機會是非常難得的,我們不能忘記這一點!我們可以試想一下,如果我們墮入地獄、餓鬼道或者旁生道,有沒有這樣的機會?沒有!不要說三惡趣的眾生,即使是天人,有沒有利益眾生的機會也很難說。雖然天人因前世的善業,而擁有健康、長壽、受用等世間福報,但他們卻不一定有利益眾生的念頭,非天就更沒有了,唯一擁有這種機會的,就只有人。

利益眾生的機會千載難逢,做一個有錢、有權、有名利的人不是很難。如果我們真正相信因果,哪怕在佛像前供一朵花,這個福報都足夠我們在多世累劫中做有錢、有權、有名利的人,但是,做一個有利益眾生機會的人,卻是非常難得的。

本來每個人都可以有這樣的機會,然而,很多人卻沒有這樣的概念。我們很幸運,不但有了這樣的機會,而且也懂得怎樣去利益眾生。你們有沒有想過,如果今天有人告訴我們:你只能選擇一個東西保留到後世,你們會選什麼?金錢、健康還是智慧呢?我認為,其他什麼都可以不保留,但有一件事情不能不保留,那就是利益眾生的機會。假設沒有利益眾生的機會,那我們生存的意義又是什麼呢?吃喝玩樂嗎?保留這些值不值得?世界上有各種各樣的生命,他們吃的、穿的、用的都不一樣,但他們都可以維持自己的生命,吃穿不是什麼重要的問題。

你們回去一定要好好地思維一下,如果你們最終選擇了利益眾生,我認為至少你們的想法是很好的,即使不一定走上了大乘的路,但至少往大乘佛法靠近了一點。

凡夫的心非常不穩定,自己都拿不定主意。即使我們想保留這種機會,也不是想留下來就能留下來的。如果想保留利益眾生的機會,第一是要發菩提心,第二是要積累資糧。

我們一定要發自內心地思維,不要只是表面上念念經,說什麼“我要修加行,要是不修加行,我就不能聽密法、修密法;如果不修密法,我就會墮地獄,那樣好痛苦呀”等等,凡事都以自私為宗旨。當我們充分瞭解自己的時候,才發現自己既沒有出離心,也沒有菩提心,那就是十分可悲的事情了。

譬如說,在飛機激烈顛簸,即將發生空難的時候,如果有一個人被扔下去,其他人就可以存活的話,我們能不能選擇被扔下去,那個時候就很懸了!都不想死了!你們有沒有想過這種情況,我是想過的,真的很難!在生死關頭,就不一定像在飛機走得很平穩,或在地面上修菩提心時想得那麼容易了,所以,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才能真正考驗自己。

再譬如說,在沒有生病,或沒有痛苦的時候,我們都覺得自己可以做到自他相換、自輕他重,但是,真正要把別人的病痛和苦難轉移到我們身上的時候,很多人就準備往後退了。

這是可以理解的,凡夫肯定是這樣,但也沒有問題,我們可以慢慢地進步,只要在飛機顛簸的時候,在生病的時候,能有一點點類似的發心,就已經很不錯了,我們要鼓勵自己。

多年以來,我們一直認為自己的價值觀不錯,但實際上全都是顛倒的。因為我們的價值觀是顛倒的,所以我們的選擇也是顛倒的;因為我們的選擇是顛倒的,所以我們的後果也是顛倒的——想要的東西得不到,不想要的東西偏要源源不斷地來。

我認為,建立一個準確的價值觀,比任何一個理論都重要。我們一定要樹立起正確的生存目標,並往這個方向奮鬥,如果除了吃喝玩樂,沒有任何理想,那就跟動物完全一樣了!這是佛說的,不是我說的,但我發自內心地同意佛的這種說法。

如果沒有聞思修行,沒有利益眾生,我們的生活還有什麼意義呢?你們能不能找出,除了聞思修行以外,還有什麼可取的人生目標?反正我想不出來,如果你們也找不到,就最好接受佛的勸告,將成佛利眾作為自己的人生目標。有了這個目標以後,就要為達到這個目標而奮鬥。什麼是奮鬥?修行就是奮鬥!

第五句頌詞的大概意思,就是講如何把煩惱轉為道用:

願我于諸以嫉妒,非理誹謗本人者,

虧損失敗自取受,利益勝利奉獻他。

在我們沒有任何錯誤,至少沒有故意傷害任何人的情況下,倘若他人沒有任何理由,純粹是以嫉妒心誹謗我們——無論是從世間角度,還是出世間角度來誹謗我們,應該怎樣對待呢?

如果是不修行的世間人,特別是不修大乘佛法,不發菩提心的人,在遇到這種情況時,肯定會想盡一切辦法來對付這個人,或是誹謗、或是傷害,不達目的,誓不甘休。

但大乘佛法卻要求,大乘修行人絕不能與眾生爭論、計較,寧可做失敗者,不能做勝利者。要心甘情願地接受虧損失敗,並將勝利與利益奉獻給別人。

我們能不能做到呢?肯定是很難,難沒有問題,也很正常,因為我們剛剛開始修行,沒有一個剛剛開始修行的人,是非常完美的。不僅是我們,包括釋迦牟尼佛在內的以前很多的修行人,在剛剛開始修大乘佛法的階段,也和我們一樣,但他們有耐心、有精進,所以能逐漸克服自私心,並最後獲得菩提果位。我們現在也要這樣去做——無怨無悔地把勝利奉獻給眾生,自己去領取失敗。

可能很多人對此不理解,尤其是受過西方文化教育的人就更覺得不可理喻,但佛的要求就是這樣。如果我們按照這個要求去做,最終真正的勝利者是自己;如果我們在這些問題上一定要去爭鬥,一定要當勝利者,我們也可能會在一些場合、某些環境下成為勝利者,但這不是真正的勝利者,而是徹頭徹尾的失敗者。

《入行論》裏面講得很清楚,凡夫從無始以來到現在,一切問題都是以自我為中心,所作所為都是為了自己,從來都沒有考慮大眾的利益。為了自己的利益,甚至不計後果地殺、盜、淫、妄等等,什麼都敢做。任何時候都是為了自己佔領好的位置,任何一個事情都不會謙讓眾生。即使有一點慈悲心,也只是針對自己的親戚、朋友等等,這樣的發心是非常狹窄的,從大乘佛法的角度來講,還不是什麼發心。

而佛卻與此截然相反,一切所作所為都是為了眾生,以眾生為中心,以眾生的利益為出發點,從來沒有考慮自己的利益。

二者最終所得到的結果也是相反的,雖然佛從來沒有考慮自己,但佛已經成就了;凡夫一直都在為自己著想,最終卻什麼都沒有得到!

如果我們想成就,第一個要放下的肯定是自私心。自私心放不下,什麼都不會得到。當然,放棄自私心也是有過程的,程度可以逐漸加深。我們不可能一下子放下所有的自私心,佛也沒有這樣要求,即使佛這樣要求,我們也很難做到。

首先我們要做到的,是斷除殺、盜、淫、妄等惡劣行為,然後在此基礎上,去做利益眾生的事業,能做多少就做多少。遇到事業上的競爭等問題時,第一,不能傷害對方;第二、能讓多少就讓多少,目前我們只能做到這個程度。但佛的要求不是這樣,而是無緣無故地把勝利讓給別人,高高興興地接受失敗。

即使今天做不到,也不用灰心喪氣,因為我們現在還沒有修行,很多身、口、意的行為與動機,和世間人基本上是一樣的,最多懂一點道理而已,所以我們做不到,但只要能開始修行,開始走上菩提道,開始推翻自私心,就已經很不錯了。有朝一日我們的修行到位了,則無論在任何問題上,都能做到將勝利奉獻給眾生,失敗自己去接受。

雖然基督教等其他宗教也強調利益他人,也做了很多值得隨喜的慈善事業,但他們的修行深度卻不夠。佛教卻與之不同,佛教,特別是大乘佛教認為,大乘修行人首先要儘量幫助眾生,其次是在這個基礎上修行,這是最關鍵的。如果不強調修行,所謂的菩薩道也只能在人世間幫助一些眾生,其他就無能為力了,但這樣的幫助卻不是很究竟,所以一定要修行。當然,這也並不是說只強調自己的修行,而不需要幫助別人,這兩個都是極端。大乘佛教就是這樣要求我們的。

有些人會有疑問:雖然自己發了菩提心,但遇到具體事情的時候,卻顯得很自私,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很正常的,答案很簡單,就是修行深度不夠的表現。

在修行還沒有到位時,打坐的時候,我們也許會覺得,無論發生了什麼爭論,自己也能不和眾生計較、爭論,心甘情願地把勝利奉獻給眾生,自己甘當失敗者,但在日常生活中真正面對時,要做到就很難了。

菩薩從來不會設法從眾生身上得到什麼,而是一直考慮自己可以幫助眾生獲得什麼,能為眾生做點什麼,所以,當我們遇到具體問題時,至少要想起這一點,這是我們的原則。這些大乘的偉大發心,有時看起來離我們的現實生活很遠,有時又離我們很近,如何拉近這個距離呢?就是能做多少就做多少,所有剛剛修行的人都是這樣的。

為了鼓勵我們,釋迦牟尼佛住世的時候,也曾有過種種示現:有一次,一個婆羅門女人在肚子上放了一個裝食品的盆子,外面用衣服包起來,顯得肚子很大,她去到僧團裏面,當眾誹謗釋迦牟尼佛,說釋迦牟尼佛讓她懷孕了。

大家都知道,佛在很早以前就已經斷除了這些業力,他不可能真正遇到這樣的問題,但釋迦牟尼佛知道,末法時代的大乘修行人是不好當的,就算你全力以赴地幫助眾生,一心一意地度化眾生,哪怕對眾生再好,眾生在煩惱熾盛的情況下,也不但不會感恩圖報,反而會以怨報德,設法誹謗我們、打罵我們,這些都是事出有因的。佛之所以這樣故意示現,就是為了讓末法時代的大乘修行人在受到眾生傷害時,能回想起佛陀的偉大、智慧與慈悲:連佛陀當年也遇到過這樣的情況,我這點委屈不算什麼,這是很正常的,不值得斤斤計較。我現在是一個凡夫,本來就有煩惱,也有很多錯誤行為,在這種情況下,眾生誹謗我,也沒什麼大不了的,我不能因此而倒退,我要往前看,把所有的眾生當作自己的父母一樣對待。

如果沒有這樣的示現,有些修行人在利益眾生的過程中,一旦眾生對他不好——誹謗、傷害等等,他就會失望:哦!原來利益眾生不是很容易的事,眾生的事我管不了,我還是乾脆去修自己的解脫道,自己證悟阿羅漢的果位吧!從而選擇了後退之路,佛陀通過當年的“表演”,就在最大限度上防止了這些問題的出現。

這種領受失敗,奉獻利益的選擇不但不會造業,而且還會積累很大的資糧;如果我們反其道而行之,在與眾生發生爭論時,一定要當強者、勝利者,則哪怕暫時是勝利者,但因為我們這次當勝利者傷害對方而造下了惡業,將來一定會在極不願意的情況下,非常被動地接受失敗。這是因果的自然規律,不是釋迦牟尼佛在嚇唬我們,更不是釋迦牟尼佛創造的。

願我于昔曾利益,深切寄以厚望者,

彼縱非理而陷害,亦視其為善知識。

以前,在有些人痛苦、低落,需要幫助的時候,我付出了很多人力、財力、物力等等去幫助他,從正常的角度來說,對方應該有所回報,這種回報不是指因果的回報,而是純粹依據世間倫理道德、為人處事等規則所做的回報——在受到別人幫助以後,要以知恩圖報的原則去報恩。

但是,在我遇到困難、痛苦的時候,不但沒有得到這個人的幫助,反而遭到他的傷害,從世俗人的角度來說,這是非常不應該的,非常難以理解的。在這個時候,一般的世間人會非常失望、非常仇恨,會生起很大的嗔恨心,從而導致雙方的墮落。

修大乘佛法的人應該怎樣看待這種待遇呢?我們不但不能失望,不能生起嗔恨心,而且要把這個人當成善知識來看待。

什麼叫善知識呢?讓我們走上正確道路的人就叫善知識,而僅僅教給我們一些世間知識的老師不叫善知識。善知識不一定顯現為上師的模樣,就在普通人當中,也會有很多讓我們走上解脫道的善知識。比如剛才所說的人,因為這種人能夠讓我們非常清楚、非常透徹地深深體會到輪回的過患,體會到人世間的無常,這不是字面上的理解,而是因活生生的事例而切身體會到的,在有了體會以後,就會深切地意識到:我以前對這個人付出了那麼多,現在他反而來傷害我,雖然從因果的角度來說,我以前的付出並不會白白浪費,但現在我還不能斷除對方的嗔恨心和煩惱,在我需要幫助的時候,他不但不幫助還要傷害我,這都是凡夫的個性,凡夫的過患,像我這樣的人並不能真正地利益眾生。輪回沒有任何值得留戀的地方,一定要走解脫道。如果沒有走上解脫道,我就無法真正利益眾生。

當他非常透徹地全部了知真相以後,就會像米拉日巴一樣自覺自願地走上解脫道。

在遇到這些問題時,也許一時半會會想不通,但經過慢慢地思維,就會促使我們走上解脫道,這樣的傷害就不但不是一件壞事,反而是極大的順緣。我們可以設想,如果對方沒有傷害我們,而是幫助我們的話,我們就不會有什麼失望,也不會有那麼強烈的出離心,更不會走上解脫道。

對一個修行人來說,平時我們認為好的不一定好,很多不好的反而是一種順緣,最關鍵的問題,就是看我們怎樣去利用這些機會,怎麼樣對待這些問題,這是很重要的。

在真正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我們也不可能百分之百地達到要求,萬事開頭難,能做到百分之十、百分之二十也很不錯了,這樣逐漸逐漸地提高,無論世間的學習,還是出世間的修行都是這樣,只要自己努力,過了一段時間以後,就會越來越習慣,越來越自然。

在遇到同樣問題的時候,有修行和沒有修行的人看問題的角度完全不一樣,最終他們的結果也是不一樣的。

願我直接與間接,利樂敬獻諸慈母,

老母有情諸苦厄,自己默默而承受。

第七個頌詞說明了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總而言之,無論身、口、意的一舉一動,都要直接或間接地利益眾生,把利、樂二者奉獻給眾生。

利、樂的意思,指的是世間的幸福和出世間的幸福,也即解脫。

什麼是直接利益呢?比如說,如果自己每個月有兩千元的工資,但這兩千元並沒有全部用於自己的吃喝玩樂等享受,而是拿一部分或一半的錢去佈施窮人或者放生,就是直接的利益眾生,雖然與解脫相比較,這只是很小的利益眾生,但再小也是直接地利益眾生,也即在看得見、摸得著的情況下去幫助眾生。

我們不能單純地將拿錢放生、佈施財物等物質形態方面的佈施,理解為直接的利益眾生,在超越物質的精神解脫方面,也有很多直接利益眾生的方式。

什麼是間接利益呢?其實不需要我解說,大家都知道,雖然自己的做法沒有直接利益眾生,卻能間接對眾生有幫助。如發願自己先修行、先成就,然後去利益眾生,也是間接地利益眾生。自己在任何人都看不到的山溝裏獨自修行,即使身邊沒有什麼看得見的眾生,不能直接地消除、領受眾生的痛苦,但因為自己修行的目的不是為了自己的解脫,而是為了度化眾生;自己解脫了以後,還是要弘法利生;弘法利生的結果,就是消除眾生的痛苦,所以是間接的利益眾生。

作為真正的菩薩或大乘修行人,所有的修行都是在利益眾生,其中有些是直接利益,有些是間接利益,卻沒有一個行為不是利益眾生的。不是給予眾生利樂,就是接受眾生的痛苦。

具體應該怎樣行持呢?比如說,天上掉下來一塊石頭,在自己和另一個人當中一定要砸死一個,自己就推開那個人,讓石頭落在自己頭上,我們能做到嗎?如果能做到,就是直接接受眾生的痛苦,就是真正的利益眾生。

發起真正的菩提心是很難的,因為菩提心是讓我們放下自私心,將所有的一切無條件地奉獻給眾生,無始以來的積習已經讓我們不習慣這樣做了。

雖然在打坐的時候,我們也許會覺得,哪怕直接利益眾生的範圍和深度都不夠,但自己還是可以做到,不過,實際上自己能不能做到就很難說了。現在做不到也不是問題,主要是修行,努力鍛煉自己,經過日積月累的修持,最後一定能做到。

具體的修法,曾經我已經講過了,就是自他相換、自輕他重的修法等等。雖然修法很簡單,但卻非常重要。

我們要知道,輪回當中的唯一出路,就是菩提心。菩提心能夠發起來,一切都很好說,無論修習大乘顯宗還是密宗,都已經有了一個很好的基礎;沒有菩提心,任何事情都不好辦,什麼都修不成。

只要離開了菩提心,所有的修法都不是大乘的修法,修密宗實際上不是密宗;修大圓滿更不是大圓滿,所以一定要珍惜菩提心的修法。

要知道,我們修菩提心的機會,僅僅只是這一生才有,下一生有沒有都非常難說,我沒有把握,你們也沒有把握,除了修行很高的人以外,其他任何人都沒有把握,所以要珍惜當下,這是最關鍵的。

每個人都會有生老病死,既然我們已經誕生了,剩下來的三個階段——老、病、死,是勢必將面臨的。然而,令人非常遺憾的是,在我們目前的人生觀、價值觀裏,根本沒有考慮應對這些境遇的措施,畢生所有的努力——從小到大學了那麼長時間,工作得那麼拼命,付出了一生的代價,就是為了生活——吃喝玩樂等等,所以,當我們大難臨頭——再也不能吃、不能玩、不能穿,只能等待閻羅主制裁的時候,任何人都沒有辦法,我們的努力只能得到一片空白。

如果我們在死亡以後根本不存在未來,那也不用考慮以後的事情,但不幸的是,恐怖而黑暗的中陰與來世在等待著我們。我們可以想像,假如自己沒有一分錢,而突然去到一個城市,我們應該有辦法活下去,但在面對死亡時,如果我們沒有任何準備,會是什麼樣呢?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作為修行人一定要考慮。

頌詞裏面還講到,在直接或間接地接受眾生痛苦的時候,應該怎樣去接受呢?這裏有一個很重要的詞——“默默”,也即要在靜悄悄的情況下接受。

如果只是有了一點點進步,就自以為了不起,到處炫耀,我是什麼境界啊,我有什麼樣的慈心、悲心啊等等,或表面上做一些佈施、忍辱,實際上卻是為了宣傳自己,讓大家知道自己,那就是不對的,這是修行人的一個極大的障礙。

本論認為,我們要在保密的情況下,秘密地修自他相換。在別人看來,你是一個普通的人,但實際的內證卻與眾不同——所有人都是為了自己著想,而你卻是為了眾生著想,這就是最大的不同。

以前的修行人都是這樣,他們住在山裏,沒有人知道他們在幹什麼,沒有人知道他們的理想是那麼的崇高、偉大,他們也不會說自己多麼了不起,但實際上卻是卓然超群的。

願我所行此一切,不為八法念垢染,

了知諸法皆如幻,解脫貪執之束縛。

第八句頌詞告訴我們,上面提到過的所有修法,都不能有世間八風的污染。有了世間八法的污染,我們的菩提心會受到破壞,這樣的修行根本不是解脫法,而會變成世間法。世間法的最後結果,充其量是在下一世獲得人、天的福報,其他什麼都不可能獲得。

世間八風是指什麼呢?第一個是利,第二個是衰。利就是利樂,比如世間人羡慕的發財、健康、長壽等等。衰就是衰敗,也即與利相反的結果——體弱多病、壽命短促、貧困拮据等等,如果為了消除這些衰損而修行,我們的修行就受到了世間八法中第二法的污染。

第三個是譽,第四個是毀,也即名譽與譭謗。有些人雖然不貪錢財,卻很希望有名聲,為了自己的名聲能大一點,或是因為害怕遇到譭謗而去修行、做善事等等。這種學佛,就帶有世間八法的污染。

第五個是稱,第六個是譏。當面的讚揚與挖苦、諷刺,分別為稱與譏。

第七是樂,第八是苦,也即世間的快樂與痛苦。

現在很多沒有受過佛法正規教育的居士,雖然非常虔誠,卻根本不懂什麼是真正的佛法,他們修行的目的,就是為了這些人間的福報。

世間八法的來源,就是自私心。而大乘佛法的要求卻是,即使你付出了再多,也不能考慮自己的回報。雖然我們也需要健康長壽,但我們的生存目的,卻不是健康長壽,而是為了利益眾生。

如果心想:我今天給這個眾生帶來了幸福,我應該會在今生得到回報,或者下一世享受人天的福報,說不定還能往生極樂世界等等。如果有了這些希求回報的成分,就不是大乘佛法。

無論在任何一個地方,哪怕做了一點利益眾生的事情,除了對眾生有一些幫助的必要之外,第一不能宣傳;第二不能考慮回報,為眾生做有益的事,是我們的義務、工作,是我們應該做的,有什麼了不起?憑什麼貪求回報?

沒有世間八法,才會有出離心。在出離心的基礎上,還要了知一切都是如夢如幻。

如幻如夢是什麼意思呢?雖然從外表上看,外面的器世界,裏面的有情世界,是實實在在的,很多哲學家也認為這些都是客觀存在的,所以很多人將物質定義為“客觀存在的事物”,然而,從佛教的角度來說,無論是精神世界,還是物質世界,沒有什麼客觀存在的東西,一切都是表面上的存在。

我們不能因此而將佛教劃分為唯心主義,因為佛教已經超越了唯心主義,佛教既不是唯心也不是唯物,唯心、唯物都是西方哲學的主張,東方的很多文化都不能囊括於其中。我們不能將全世界的所有觀點,都硬性地歸納為唯心或唯物。

為什麼佛法既不是唯心,也不是唯物呢?佛法的世俗諦概念,既承認物質世界,也承認精神世界。它不認為物質第一性或意識第一性,物質精神都是需要的。而在勝義諦的概念當中,精神世界不存在,物質世界也同樣不存在,一切都是幻覺。

量子物理的出現,已經基本上證明了物質世界的不存在。世界雖然是一個虛幻的世界,但它卻設計得非常精確。

為什麼說這個世界設計得非常精確呢?因為,即使我們肉眼所看到的很表面、很皮毛的世界,都是精妙無比、神奇非凡的,當進入物質世界的更深層以後,世界的就顯得更奇妙了。很多西方物理學家經過終身的一再研究,最終得出結論:肯定有一個人在安排這個精巧的世界,如果沒有一個人的安排,這麼巧妙的世界不可能自然而然地存在,所以,他們在年老之後,都開始相信上帝了。

實際上,世界並不是上帝的安排,而是我們自己的業力所創造的。因為我們把這個世界設計得天衣無縫,所以它才能欺騙所有的眾生。

現在有一個很好的比喻可以說明這一點,就是網路遊戲。我沒有玩過電子遊戲,但你們很多人知道,網路遊戲是一個虛幻的模擬世界,其中的所有情節,都不是真實的,但對某些人來說,這個虛擬的世界似乎已經成了真實的世界,他們已經深深地陷入網路的世界當中而無法自拔,我聽說還有為此自殺的。為了一個虛幻的東西,竟然願意捨棄自己的生命,很多人會感到百思不得其解。

其實,我們所在的現實世界,就是一個龐大的虛擬世界,網路裏的虛幻世界,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就像夢境中的夢境一樣,但凡夫眾生卻會執著這個世界,不惜為此犧牲一切,然而,卻並不會有人嘲笑他的無知。

美國電影《駭客帝國》的導演沃卓斯基兄弟,是非常欣賞佛教的。他們在影片中所要表達的意思也是這些。影片主人公所處的世界,並不是真正的世界,而是一個電腦程式,他們只是電腦程式的一部分而已。

所有的遊戲玩家都知道,電腦遊戲並不是真實存在的,只是一個虛幻的世界,一個電腦程式而已,但他們還是放不下執著。你們想想,為什麼放不下?為什麼會為此自殺呢?我們可以從中發現一個新問題,其實,我們所在的世界也是一個虛擬的世界,我們出生於這個虛擬的世界,死的時候還是在這個虛擬的世界當中死去,下一世又會從這個虛擬世界中誕生。我們的今世,並不是生命的開頭,而有前世,前世的前世等等,因為從無始以來我們都習慣了,所以,當我們剛生下來一睜開眼睛的時候,就會執著這個龐大的虛幻世界,從誕生直至死亡,都沒有辦法從這個虛幻的世界當中跳出去。

怎麼樣才能跳出去呢?比如說,一個天天上網打遊戲的人,如果能提醒自己:遊戲中的角色並不是真實的自己,我為什麼要把他當成“我”?為什麼要為他痛苦呢?這樣就能消除自己的執著。同樣,我們要從現實世界這個龐大的虛幻世界中蘇醒過來,就要知道現實的一切是假的,這樣就什麼都解決了。

我們要知道,唯一能夠指點我們逃離這個虛幻世界的,是佛的教導:第一步是出離心和菩提心;第二步,是大乘顯宗的中觀修法或密宗的空性修法,這是我們脫離輪回的唯一出路。

我認為,科學越發達,對佛教理論的證實與表述越有利,因為科學越發達,我們越能找到很多以前根本找不到的比喻來闡述佛教的道理。

比如,今天我可以用虛擬的電腦遊戲來描述我們所處的龐大虛擬世界,以前的人只有用魔術來比喻。量子力學創立以後,我們可以非常輕鬆地讓受過量子力學教育的人知道,這個房間實際上是不存在的東西。如果在以前,想讓他們理解這些境界就非常不容易,所以,科學越發達,對我們理解空性也有很大的幫助,這是科學發達有利的一部分。

不過,科學技術的發達也有有害的一面,以網路遊戲為例,本身我們的我執已經夠嚴重——足以讓我們疲憊不堪、痛苦不止了,在網路世界裏,我們又找到了一個“我”,並繼而為它執著、痛苦,甚至自殺。所以我想,世間所有的事物本身,並不能成為違緣與順緣,而要取決於我們從哪個角度去思維。對一個修行人來說,如果自己會利用,就是一個順緣;如果不會利用,就是違緣。

以上我們已經講完了整個《修心八頌》的內容,當然,由於《修心八頌》的內涵非常豐富,這樣的講解只能涵蓋其中一部分的內容,若要廣講本頌,則可以容納大乘佛法的全部內容。我們都知道,本頌的前面,講的是菩提心;最後的一句,講的是空性,除了菩提心和空性以外,還有什麼大乘佛法呢?沒有了!所以,我們應該珍惜這個論典。

來源:慈誠羅珠堪布博客 http://blog.sina.com.cn/cichengluozhu

http://blog.xuite.net/zhmajc/ccl ... B%E8%AC%9B%E8%A8%98

 樓主| 發表於 2015-1-30 13:58 | 顯示全部樓層
修心八頌 (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ryVGTgoGYE

修心八頌 (中)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wcr8NSvCF0

修心八頌 (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UY8eDgMsA4

寧瑪巴喇榮三乘法林佛學會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YBv5g1mQARqCnyq3L4a4Pw

慧音集:心經講記
由寧瑪巴喇榮三乘法林佛學會建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 ... MzRW1FjscptPv8NHHxg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分享佛法資訊請先注意版權申明|藏密網 |網站地圖UA-2159133-2

GMT+8, 2024-4-20 00:46 , Processed in 0.033112 second(s), 21 queries .

Copyright © 2016 | LIGHTSAIL支持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