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密網-漢傳.藏傳.南傳.佛教資訊網

注册藏密网可以获得更多功能与服务的支援,赶快注册吧!
立即註冊

合作站点账号登陆

快捷導航
查看: 4706|回復: 0

佛說入胎經今釋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1-12-17 21:0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小菩提 於 2011-12-17 21:09 編輯

4974_201011181045031Ygup.jpg


佛說入胎經今釋

李淑君譯著 南懷瑾指導


前 言
---佛說入胎經今釋

講到人道生命的來源,我們要再抽出《大寶積經》卷五十六的《佛為難陀說出家入胎經》,也就是《佛說入胎藏會》。一兩千年來,古人從來沒有把這部經當作重點來研究,大家也都沒有留意。

其實這是很重要的,它涉及心物一元——尤其以人為本位的生命的大科學。同時和氣脈的變化、習氣的轉化,都有關係。一般人學佛都想超凡入聖,但是自己身心改變不了,科學性的生命來源弄不清楚,那麼不管你怎麼修道、打坐,都是白費。所以我希望在座能有同學發心,根據原文把它寫成白話;同時再配合現代醫學的資料,把它們摻和起來,對於人本位的身心科學來說,是非常有意義的事。

上面是一九九四年六月間,南懷瑾老師在“身心科學”這個系列講座中,在講解《入胎經》時所作的提示。基於這個原因,筆者“困而行之”的作了這個嘗試。試著在懷師精闢的開示下,把這部《入胎經》與現代醫學結合,同時配合一部分傳統中醫的概念。

其中現代醫學的西醫部分,要感謝婦產科權威黃昌發醫師所提供的資料與指導。同時感謝潘庭松先生協助圖片之處理;以及王澤平、吳美珍、周明珠、賴月英、謝錦揚諸位女士、先生,百忙中抽空代為校稿,並提出寶貴意見。

此書排版中,因緣際會,恰逢周勳男先生應香港國際文教基金會之邀,就“胎養與胎教”作專題講演。勳男先生致力於心理學研究多年,相關著作等身。融匯古今中外各家學說,相互比類發明。於近代心理學領域中,獨樹風格。承其俯允,將“胎教與胎養”講稿賜下,以光篇幅,實為讀者之幸。又蒙其不棄,為序勉勵,在此一併致謝。

在這個嶄新的嘗試中,個人覺得受益不少。慚愧的是,由於在修證,以及醫學方面的限制,書中的不足之處,全由筆者自負其責;同時冀望高明不吝賜予指正,藉收抛磚引玉之效,則更為所盼,是為幸甚!


周 序

有些人聽說李淑君譯著的《佛說入胎經今釋》,就要出版了,而感到驚異,彷佛這跟學佛修道有什麼關係?生都已經生下來了,還要去研究幹嘛!

其實,本書正是對孔子所說:“未知生,焉知死”的最好答復。瞭解了生,自然有助於瞭解死;反之亦然。生從何處來,死往何處去,正是人類千萬年來所想知道,也是所有宗教首要解答的問題。

這也不禁使我想起幾十年前,懷師在談起中印文化的重大區別時,說過在生死這兩大扇門前,中國文化本著《易經》乾卦生生不已的精神,往生門這邊看;印度文化則本著解脫痛苦煩惱的精神,往死門這邊看。其實,中國文化講的易,就是變化,也就是印度文化講的無常。變化與無常都是對同一現象的描述,但“言為心聲”,不同的語言文字就表徵了不同文化的心態。懷師又說,這只是從宏觀的立場來看,若從微觀的立場來看,中國文化的代表——儒家,又何嘗不慎終追遠,而制定出一套非常隆重完整的葬禮?至於印度文化的代表——佛教,懷師則特別提出佛說有關入胎、住胎等經典,要我們注意研究。

於是開始留意有關文獻,結果發現早在一九六○年十月的《人生雜誌》上,即有陳欽銘居士所撰寫的“佛說入胎藏會與胎生學之比較研究”,頗為讚歎。但似感有所不足,乃繼續搜集有關胚胎學之中外著作,雖然有所獵讀,也知道宋代戴侗學者說過的一句話:“欲於待,則書之成未有日也。”但終究沒有提起筆來。

而今看到李淑君的書稿,倍感深獲我心。跟近乎四十年前,陳居士所撰該文比較起來,李淑君這本釋著青出於藍的地方有四:

一、補足了前者略而不論的難陀出家及說入胎經的因緣,而這一部分是既有趣味又深具啟發性的;

二、不只譯述了《大寶積經》第五十六卷(以大正藏版為准,即佛說入胎藏會第十四之一,唐·義淨譯),並參酌該經第五十五卷(即佛為阿難說處胎會第十三,唐·菩提流志譯),使字義更為明晰;

三、得力於中外人體胚胎學的最新研究成果,因此譯述起來,自然比前者詳細很多,尤其又附有精心繪製的插圖,使人更一目了然;

四、書中並提出一些使人深思的問題,至於文字之清新流暢,則猶為其餘事。

閱讀了這本以《大寶積經》第五十六卷為主的譯述後,有興趣進一步探討的讀者,可將本書附錄的該經第五十五、五十六、五十七卷,及《佛說胞胎經》一齊研究。例如,大家可能比較感興趣的中有入胎,第五十六卷說:“父母及子有相感業方入母胎。又彼中有欲入胎時,心即顛倒。若是男者,於母生愛,于父生憎;若是女者,于父生愛,於母生憎。于過去生所造諸業,而起妄想,作邪解心……複起十種虛妄之相。”而第五十五卷則講得更強烈、更露骨:“父母和合之時,若是男者,於母生愛,于父生嗔,父流胤時,謂是己有;若是女者,于父生愛,於母生嗔,母流胤時,亦謂己有。若不起此嗔愛心者,則不受胎。”而對於前者之“十種虛妄之相”,則依有無福德,而“虛妄之相”有別。

至於第五十七卷,世尊則談出胎後的生老病死之苦,而勉勵弟子應以正念正慧而審觀察色、受、想、行、識等五蘊,由厭患而不染著,即得解脫,並自知解脫而作如是言:“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對於較為被動,而依賴性重的難陀,世尊則以罕見的強烈語氣,加以激勵:“難陀,汝莫信我,莫隨我欲,莫依我語,莫觀我相,莫隨沙門所有見解,莫於沙門而生恭敬。莫作是語,沙門喬達摩是我大師。然而但可於我自證所得之法,獨在靜處思量觀察。常多修習隨於用心所觀之法,即於彼法觀想成就,正念而住。自為洲渚,自為歸處。法為洲渚,法為歸處。”

第五十七卷還談到有四種有情入於母胎:一、正念入住出;二、正念入住,不正念出;三、正念入,不正念住出;四、入住出皆不正念。能正念入住出的有情,是“**持戒,數習善品,樂為勝事,作諸福行,極善防護,恒思質直,不為放逸,有大智慧,臨終無悔,即便受生。”即使臨終、入胎、住胎、出胎受諸痛苦,但都能正念不亂。要再世為人,當取法乎上,其他三種就不必列舉了。

至於西晉竺法護所譯的《佛說胞胎經》,雖然只是後來唐譯《大寶積經》第五十七卷的前半部,但它同竺法護另譯的《修行道地經》,已提前影響了晉、南北朝、隋代的中華文化了。尤其後者對於“逼壽盡故,其人身中四百四病,前後稍至,便值多夢,而睹瑞怪,而懷驚恐”,著墨甚多,而於入胎之五陰,敍述簡明:“入於胞胎,是為色陰;歡喜之時,為痛樂陰;念于精時,是為想陰;因本罪福緣得入胎,是為行陰;神處胞中,則應識陰。如是和合,名曰五陰。尋在胎時,即得二根:意根、身根也。”其所述之住胎週期變化,也甚為扼要,當對北齊徐之才之撰著《逐月養胎方》有所影響或啟發。

因此,清代名醫張路玉認為唐代孫思邈所轉述徐之才的養胎法,“與《大集經》吻合,求其細則受胎在母腹七日一變,輾轉相成。”對於不足月而產下來,卻能長育長年者,則提出他的看法:“此各經榮養與七日之變,皆不及期,而養胎之氣仍周徧也。”依現代胚胎學的研究來說,第六個月的胎兒處於獨立生存的邊緣,這時出胎大都會因肺的不成熟,而在數日內死亡;第七個月末,胎兒腦皮質的六層結構已可辨認出來,這時出胎,雖然死亡率很高,但已能存活了。

要是胎兒死掉,孕婦(或及其丈夫)固然傷痛,但若是有意殺胎,依《佛說長壽滅罪護諸童子陀羅尼經》來說,罪同殺阿羅漢,屬無間地獄罪。近年來由日本為求心安而供奉嬰靈的歪風,傳來臺灣,卻成為斂財的工具。有此種情形者,可依此經殷勤懺悔,並修習十二因緣,以得清淨,再念念守護菩提心,則可免生老病死諸地獄苦。

拉雜寫來,不覺東方之既白。想起莊子曾有方生方死之說,引伸起來,也可說:睡如入胎,醒如出胎。人生數十年,可歸之於一晝夜;一晝夜也可綿延於無際。

謹以此贅語為李淑君之《佛說入胎經今釋》致賀,並盼望她在此良好的出發點上,寫出更多的好書來。

                             周 勳 男

                           一九九八年七月廿一日

佛說入胎經今釋   全文請見

http://www.shixiu.net/nanshi/zhuzuo/rtjjs/index.shtml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分享佛法資訊請先注意版權申明|藏密網 |網站地圖UA-2159133-2

GMT+8, 2024-4-28 03:56 , Processed in 0.022973 second(s), 19 queries .

Copyright © 2016 | LIGHTSAIL支持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