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密網-漢傳.藏傳.南傳.佛教資訊網

注册藏密网可以获得更多功能与服务的支援,赶快注册吧!
立即註冊

合作站点账号登陆

快捷導航
查看: 5954|回復: 0

隆波帕默尊者:在日常生活之中開發覺性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6-1-19 16:4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5386_1499356493707167_8084649644990957673_n.jpg


隆波帕默尊者:在日常生活之中開發覺性  

隆波帕默尊者簡介

隆波帕默尊者是目前泰國最具影響力的禪修大師!

隆波帕默尊者在開示之中曾經笑著說:

當今的泰國,很難找到既沒有看過他的書,

又沒有聽過其講法的音訊或視頻的人。

——譯者注



1952年出生于泰國首都曼谷市。

本科及碩士學位就讀于泰國第一大高等學府“朱拉隆功大學”政治系。

1975年-2001年在泰國政府機關工作。

7歲時在父親帶領下,跟隨泰國著名禪修大師隆波李學習觀呼吸與念佛陀的修行方法,從此開始持續的修行之路。三十歲時,他開始接受多位上座部禪修大師的修行指導,包括隆布敦、隆波蒲、隆布特,以及隆布辛、隆布布詹、隆布蘇瓦等等。

第一次剃度是在大學期間,剃度師為泰國著名的隆波般亞尊者。

第二次2001年6月30日,蘇裡省的菩提寺剃度出家。

出家的前五個結夏安居,安居在甘紮納布日省的菩提陽園。

第六個結夏安居至今,隆波帕默尊者在泰國的春布理省的斯里拉查市的素安散提旦寺。

尊者的著作有:《禪修入門》、《在日常生活之中發展覺性》、《覺悟之路》、《看見真相》、《佛法之光》等等。

譯者序
2014年3月13日,眾多因緣的推動讓我來搭建一座中國人面對面跟隨隆波帕默尊者學習禪修的橋。尊者本人同意我翻譯他的法寶,以供養和護持中國的修行人。

尊者的法談,道出佛法的核心與修行原則,適用於所有的法門!

他的每一個法語音符都像一把犀利的刀直取要害,心裡只有震驚與感歎!

2014年4月24日下午3點20,在最後與一位元同修談到網路發佈確定稿的時候,我說:“我希望所有修行人可以更早的看到這篇法寶,因為我們都苦了太久太久!找了太久太久了!”我的眼淚自己脫眶而出,給朋友回了一句短信“我願意用自己的生命去換這樣的法寶!”之後嚎啕大哭,但心卻是出奇的寧靜與溫馨!

感恩隆波帕默尊者的慈悲!並對尊者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感恩翻譯本書過程之中,所有無私付出的好心人們!尤其是偲程的校對與文字編輯、胡健的網路編輯、阿紫的校對等等!還有那些泰國的無數好心人,包括阿姜給、阿姜巴山等等,常常撼動我那顆不柔軟的心!

由於個人原因可能導致法寶的偏差,深表慚愧與歉意!同時接受各方面的批評與指正,以便更快、更早的糾正。

願所有功德回向給佛法僧三寶!

願所有功德回向給我的父母!

願所有功德回向給幫助過我的所有好心的人們!

願所有功德回向給所有生命!

願佛法久住!

瑞陽居士  合十

2014年4月于泰國春不理雙八寺



居士們,大家吉祥如意!

現在可以照相,但是一旦開始講法的時候,就不要再照了。

——請!請!請!——

夠了嗎?夠了。請!

在隆波(隆波帕默尊者自稱)講法的時候,請大家配合一下,不要照相。因為隆波講法的時候,無法提前知道所講的內容,那是取決於聽眾的。如果聽眾的心比較寧靜,法也會比較細膩、比較深入。如果聽眾的心是比較散亂而飄忽不定的,那麼法也是蜻蜓點水式的;它是與聽眾的心靈狀態相匹配的。

理論階段的法,與實踐階段的法是不同的!理論階段的法,可以提前預備今天要講這個,然後再講那個……

但是現在,隆波也不知道將會講些什麼。

不過我們知道今天的主題是《在日常生活之中發展覺性》。這的的確確是修行的核心!一般來說,當我們想到修行的時候,就會出現這樣的畫面:一定要打坐、一定要經行,無論做什麼事,都和普通人在日常生活裡是不同的——一定要放慢速度、要輕柔;一定要緩慢地移、緩慢地動。如果走,一定要走得很慢,或是無論做什麼都要慢慢做,我們認為這才被稱作是修行。又或者,打坐時,一定要閉眼才叫做修行,是不能睜眼的。必須是這樣的姿勢以及那樣走,才稱為修行。

其實,修行並不是這樣。

真正的修行是要有覺性!

什麼時候有覺性,什麼時候就是在修行!

什麼時候有覺性,什麼時候就是在精進!

什麼時候沒有覺性,什麼時候就是沒有在修行也沒有在精進!

阿薑曼尊者的教導非常好,他說:如果我們修習禪定過多,修行的進展就會變慢。如果我們不斷地思維與推理,心又會容易散亂。修行的核心要領是——在日常生活之中發展覺性!

在日常生活之中發展覺性,並不意味著不必打坐和經行、不必在固定模式裡訓練,並非如此。在起步階段,我們需要依靠固定的模式來顯露覺性。一旦覺性顯露了,我們就要把覺性運用在日常生活裡。真正的分水嶺在於:誰可以在日常生活之中開發覺性!

如果有誰無法將覺性運用在日常生活裡,那麼他在此生想要體證到“道、果、涅槃”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要想找到一個在生活裡真正具備覺性的人,太難了。但是,一個人若在生活裡具有真正的覺性,那麼今生今世體證“道、果、涅槃”就不是太難的事!

“道、果、涅槃”真的存在!

如果身為佛教徒,卻不相信“道、果、涅槃”真的存在,就說明我們尚未明白佛法,還離佛法非常遠!說明我們的信仰還是飄渺無依的。

涅槃並不只是一種理想。涅槃真的存在!涅槃就是欲貪的徹底止息。心的欲貪一旦止息,就會認識到涅槃是什麼。

欲貪是心的渴望,或是懷有強烈欲望的心。大家可以觀察一下自心,它一直在渴望不止。能夠感覺到嗎?心一會渴望這個、一會渴望那個,一直在不停的掙扎,根本無法找到真正的寧靜與快樂。

涅槃這個詞意味著欲貪的止息,也就是不再有任何渴望;它意味著停止造作,又稱為“非造作”;欲貪的止息,也叫做“離染”,這些全是對於涅槃的不同形容。

涅槃真的存在!涅槃並不是人為描繪的虛無縹緲的理想。佛陀告訴我們:涅槃真的存在,涅槃是最極致的快樂!如果誰體會到涅槃,誰就會知道那是極致的快樂。涅槃遠離了自我,遠離了對於自我的執著;涅槃遠離了煩惱、遠離了苦,但它並不是空空如也,什麼都沒有。

佛陀不僅教導涅槃,他還指示給我們如何實踐從而達到涅槃的方法。我們無須將涅槃描述得太過遙遠,有些人把涅槃描繪的太遙不可及了,仿佛多生多世也無法抵達,仿佛那只是佛陀誘導大家去行善的美麗謊言而已!佛陀為何要誘導大家行善呢?佛陀所教之法比行善更上一層,並不只是為了誘導大家行善而已。行善當然會得到善的果報,但依然也會遭受好人式的苦!

佛陀教導了可以抵達涅槃的方法。他教導我們若想抵達涅槃,就需要學習什麼?也就是學習與瞭解自己。這個被稱為是自己的(東西)——就是身和心!我們要學習與瞭解身和心的實際真相是什麼。若想要抵達涅槃,就一定要瞭解自己的身與心。

透過學習,我們瞭解身和心只是屬於世間的一個部分,而非真正的我們。當我們能夠看到這些,就會放下對於身和心的執著。當我們不再執著於身和心(或遠離了身和心),就可以照見涅槃。真的不難,一點都不難!

佛教並不是哲學!有人認為佛教是哲學,也有人認為佛教是科學。然而隆波認為,佛教根本不需要是什麼?事實上,佛教只是一種引領大家離苦的教導而已!

如果誰瞭解這個教導,誰就可以無苦,可以幸福快樂地活在世間,而無需躲進深山老林。因為在哪裡都可以有幸福與快樂!工作賺錢並且養家糊口的在家居士,一樣可以幸福快樂,而且幸福與快樂是一個層次又一個層次遞增的!如果誰的因緣更為圓滿,得以出家修行,那麼他將有機會接觸到更細膩的快樂。

法是存在於每個人的,並不專屬於出家僧。法是中性的,它屬於每個人。如果我們瞭解身與心、有覺性地知道身和心,有一天就會放下對於身和心的執著,進而體會到最美妙的幸福和快樂!這種幸福和快樂無法用語言表達,也無論如何都想像不到。當人真正體會到它的時候,眼淚會脫眶而出,會驚歎道——啊!如此的幸福與快樂居然真的存在!

我們在現實生活裡也能體會到幸福與快樂,只是世間的幸福和快樂極其短暫、轉瞬即逝。比如我們追求一個漂亮的女孩,一旦追求到了,會感到幸福快樂。但是請問,這種快樂能夠持續很久嗎?不久的。很快你就會厭倦,然後又想得到其它東西。世間的快樂和幸福永遠沒有滿足之時,這跟修行的快樂不可同日而語。如果透過修行逐漸瞭解身與心,就能體會到不同層次的快樂,它們會越來越精妙!同時,心也會有階段與有次第的遠離苦。

現在跟隨隆波學習的人裡,心能夠醒來並且具備真正覺性的人,是非常多的。已經說不清有多少了?幾千還是上萬吧。他們的生命已經被徹底改變。在報告禪修進度時,他們都表示說,自己的人生已被徹底轉化!以前覺得特別特別苦,現在只剩下一點點了;以前要苦很久很久,現在時長越來越短。

如今他們覺得很快樂,並且發現以前的快樂總是依賴於別人或是身外之物。開發覺性之後,自身就有快樂湧現,當下就有,並且這種快樂不依賴於任何人。

如果快樂是仰賴於某人或某樣東西,它就會讓我們變成奴隸而沒有自由。例如我們與某人在一起會覺得快樂,那麼就需要討好他,否則他可能會離開我們。又或者,如果我們的快樂是因為有一輛漂亮而豪華的轎車,那麼假如車子壞了或是被撞了,快樂就沒了。我們變成車的部下,要帶它去洗澡、給它飯吃、給它加汽油等等,總之要給它提供各式各樣的服務。

世間的快樂是沒有自由可言的,它們總是需要依賴於他人、依賴於它物;然而佛法的快樂卻是非常神奇的。有了覺性,就有快樂;有了禪定,就有快樂;有了智慧,也會有快樂。進而當我們放下對於身和心的執著而解脫自在了,那種快樂更為美妙。所以,快樂具有不同的層次,層層遞進、一個階段又一個階段。

每一位佛教徒真的很有福報,因為佛陀教導了我們滅苦之法。如果按照佛陀教導的方法去實踐,就能體會到不同層次的快樂。這並不是說,我們現在要先受苦受累,等到幾年以後證得“道、果、涅槃“,才會快樂。並非如此!也不是說,這輩子修行了,要等到下輩子或是下下輩子才會快樂!不是這樣的!

佛教是甚為神奇的!如果我們開發覺性,苦就會在眼皮底下開始消失,苦在當下便從內心深處消失得無影無蹤。佛陀教給我們方法,我們只要追隨其步伐,有一天就真的可以徹底離苦。之後,我們在生活中只有輕鬆、愉快、幸福與快樂!無論發生什麼事,我們依然會有快樂,因為那種快樂不依賴於任何的人事物。只要覺性升起,快樂就在那裡。


什麼方法能讓我們走上這條路呢?那個方法被稱為“四念處的修行”,或者用更直接的說法是——修行毗婆舍那(內觀/觀禪)。

宗教的實踐有兩種,一種稱為“奢摩他”,一種稱為“毗婆舍那”。

“奢摩他”是為了讓心寧靜、快樂,能夠善良與積極樂觀。

至於“毗婆舍那”,它不是為了追求快樂、平靜、善良與積極樂觀。“毗婆舍那”是為了讓我們學習並且得以照見身與心的實際真相——身與心的無常、苦和無我。這樣照見之後,我們會放下對於身和心的執著。此時就會體驗到極其美妙的幸福和快樂。一旦放下對於身與心的執著,就會接觸到涅槃!

想要認識涅槃,就要徹底瞭解身與心,然後就可以自己親見涅槃!因此,我們現在需要持續地開發覺性。

隆波遇見的大部分修行人,幾乎全都黏著在奢摩他上面。因此,世間人變為兩類:第一類是根本不修行的,完全迷失在世間;另一部分喜歡修行的人,則幾乎全部粘著在奢摩他裡面。

我們這些喜歡修行的人可以自己體會一下:如果修行好幾年了,情況一直是有時寧靜有時散亂,用功便寧靜,然後又再散亂。或說這麼多年來,心一直是寧靜了再散亂、散亂了又寧靜;就說明我們肯定沒有修行毗婆舍那。因為心只是在一味的追求快樂和寧靜。

透過實踐奢摩他所得的快樂與寧靜是無常變化的!在此世間,不存在永恆的快樂。世間的快樂不會永存,無論如何都一定會變化。快樂都是臨時的,短暫升起不久便會滅去。

奢摩他的目的是為了寧靜、快樂、善良與積極樂觀。毗婆舍那則是為了產生智慧,照見身與心的實際真相。因為目的不同,所以它們的踐行方法也不一樣。

我們要學習清楚的區分:心走什麼途徑是奢摩他,心走什麼途徑是毗婆舍那。如果區分不了,就說明絕大部分人只是在修習奢摩他,儘管他們自以為在修習毗婆舍那。

奢摩他的修行原則比較簡單,其原則是先要觀察自心。通常,我們的心是居無定所的,總是漂浮不定,一直搖擺。一會迷失到那裡,一會迷失到這裡,一會兒抓取這個,一會兒抓取那個。一個不會修行的人,便會強迫自己的心去寧靜,強迫心是善良與積極樂觀的。可是無論如何強迫與打壓,心都無法靜下來,只有緊繃與鬱悶。所以修行之後,心若是緊繃的,就表示在以錯誤的方法修習奢摩他。如果實踐正確了,心是不會緊繃的。

當我們瞭解心的特性便會發現,心就像是一個淘氣的小孩:一會兒跑到這兒,一會兒跑到那兒;一會兒哭,一會兒笑;一會兒苦,一會兒樂;心就是這樣的。修習錯誤的奢摩他,就像是拿著打小孩的竹鞭,一直盯著小孩,不許他動,小孩會非常緊繃和鬱悶。心也是同樣的情形,如果強迫它寧靜,心就會緊繃與鬱悶。所以需要懂得技巧,找一個讓心喜歡的禪法作為誘餌。舉例來說,我們都知道這個小孩喜歡吃霜淇淋,那麼我們可以告訴小孩別在外面玩了,回家來吃霜淇淋,這樣小孩自然願意回家。他會很快樂,對嗎?然後,他就不願去外面了。

修習奢摩他的原則也是同樣的。我們只須選擇一種心所喜歡的禪法,而無須掛慮如何讓心靜下來。假如覺知呼吸是輕鬆、快樂的,那就覺知呼吸(觀出入息);有些人觀照腹部的升降會覺得輕鬆、快樂,那就觀照腹部的升降;有人稱念佛陀;有人喜歡經行,有人修習隆波田的動中禪等等的。如果練習之後,心覺得輕鬆、自在、快樂,那就練習這個方法。這種喜歡與快樂是產生禪定的最直接因素。一旦心有了快樂,它就不再願意去其它地方,它便會與那個帶來喜悅感的禪修觀察對象打成一片,秘訣就在於此。

有些人無論怎樣修行,心就是靜不下來。因為他們拼命在強迫心去寧靜,所以不可能寧靜。相反的,一定要找一個心所喜歡的禪法來作誘餌。比如,隆波小時候喜歡觀呼吸,1959年接受隆波李尊者的指導時,學習的就是觀呼吸。觀呼吸,就會快樂;有快樂,心就會寧靜。就像是小孩吃了霜淇淋,不願再去外面玩兒。這就是禪定的秘訣!

奢摩他的訣竅在於選擇一個心所喜歡的禪法,讓心自然寧靜下來。寧靜若不是被強迫的,心是不會緊繃的。如果有誰修行以後感到緊繃與鬱悶,就表明他的修行既沒有奢摩他,也沒有毗婆舍那。如果修行以後,心是快樂與寧靜的,這樣的奢摩他是沒有任何強迫與壓力的。一旦有了快樂與寧靜,就不要得少為足!

如果修行只是一味的追求快樂與寧靜,實在太膚淺了。佛法比這個更加精深!如果修行只是一味的追求快樂與寧靜,那麼無須佛陀出世,其他老師也可以教導。然而佛法比此更為精深。

佛陀的教導是其他人所沒有的,那即是毗婆舍那。

剛才隆波講過,毗婆舍那的目的就是學習並且照見身與心的實際真相。如果能夠瞭解身與心的實際真相——無常、苦和無我,就會瞭解它們不是“我”。如果這樣照見,心便會厭倦與厭離。正如佛陀教導說:“因為照見實相,所以厭離;因為厭離,所以欲望淡化;欲望的淡化就是執著與抓取的淡化;因為欲望的淡化,所以解脫;因為解脫了,才會知道說解脫了。”

“生死已盡”一語,是指此生是最後一生。“梵行已立”一語,是指修行徹底結束了。最應該做的事情已經完成,為了離苦所要做的其他事情不再存在;一旦結束,就徹底結束了。這和世間的工作不同。世間的工作需要一直做下去,賺的錢會花掉,接著又要工作;賺的錢又花掉了,又去工作……然而修行是有終點的,被稱為結束工作。結束我們的工作就是修習毗婆舍那工作的結束,這與世間的工作不同;後者苦了又苦,一直迴圈反復。

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其原則就是:“因為照見實相,所以厭離;因為厭離,所以欲望淡化,欲望的淡化就是執著與抓取的淡化;因為欲望的淡化,所以解脫;因為解脫了,才會知道說解脫了。”起步點在於“因為看見身與心的實際真相”!何謂身與心的實際真相呢?身與心的實際真相就是三法印。

因此,毗婆舍那的修行並不像很多人理解得那樣膚淺,以為只要覺知身、覺知心,就是修習毗婆舍那。僅僅只是覺知身、覺知心,還是在修習奢摩他。一定要照見身和心的實際真相,才是毗婆舍那。

有人實踐觀呼吸,心始終盯住呼吸,從不離開,然後認為——覺知身、覺知心,就是毗婆舍那。並非如此!毗婆舍那必須見到三法印。

僅僅只是觀呼吸,心從不離開;或是一直在觀腹部起伏,從不離開;或是者經行時,腳的任何移動都有覺知、心從不跑掉等等的,都還不是毗婆舍那。毗婆舍那不是僅僅覺知身、覺知心,而是一定要知道身和心的實際真相。

身與心的實際真相就是三法印,理解這個非常難。如果有誰瞭解身和心的實際真相,誰就已經開始見法(開悟)了。


瞭解身與心的實際真相有三個等級——稱為智慧的三個層次。

最基本的智慧是照見身與心的實際真相,照見身與心不是“我”。初果須陀洹,就是照見身與心的實際真相不是“我”。

佛法教導說,證悟初果者的戒行是圓滿的,定則只有一丁點,慧也只有一丁點。即便是須陀洹,定也只是一丁點,慧也只是一丁點。只不過他的戒行圓滿後,有了覺性,任何煩惱升起,心都會及時識破,所以煩惱習氣無法再控制心,也就自然不再犯戒!至於只有一丁點的定,是因為須陀洹的心和普通人沒有兩樣,也是飄來跑去的。

我們有感到我們的心一直飄忽不定嗎?看得出來嗎?比如坐下來聽隆波講法,有時心會跑到隆波這裡;有時則會專心聽,就不再看隆波的臉了,只是用心聽;聽了兩三個詞,就關掉自己的開關,去想了。想了、聽;聽了、想。心一直搖擺不定,總在不停變化。

如果我們及時的照見,就會看見心的瞬間生滅:一會兒心生在眼、一會兒心生在耳、一會兒生在心去想;不停地變、不停地變。所以要不斷的覺知,不間斷的覺知身與心。持續的訓練,不難的!它很簡單,比我們想像得還要簡單!

第一步,要讓真正的覺性顯露。首先,找一個方法來訓練覺知。在看到身和心的實際真相之前,一定要先看見身和心。如果忘記身也忘記心了,是不可能看到身與心的實際真相的。因此要先訓練覺知身與心,發展覺性就是覺知身與心,這是修行的起點,也是修習毗婆舍那的第一步。

我們的心一直處在迷失狀態:迷失在看、聽、想,迷失在品嘗味道,迷失在身體接觸的感受裡。比如坐著坐著,身上會癢,我們就會抓癢,對嗎?抓的時候,心會比較舒服。我們並未覺知到身在抓癢、心覺得舒服。我們只是習慣性的無意識抓癢而已。那時,我們已經忘了身與心。無論做什麼,如果忘了身與心,就是沒有覺性。

隆波說的覺性是指修習四念處的覺性,是指知道身與心的覺性。忘記身和心的時候,就稱為沒有覺性。我們可以試著衡量,看看自己忘記身和心的頻率高到什麼程度?注意到了嗎,當我們“想”的時候,心就像是沖進了“想”裡,對於身與心的意識就失去了。雖然有身,但就像沒有身一樣;雖然有心,但就像沒有心一樣。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身與心,而只是陷入所想的內容。

剛開始的階段,很簡單,找一個禪法作為觀察自心的參照點。比如習慣於觀呼吸,那就觀呼吸,以玩遊戲的方式去覺知,目的不是為了寧靜。如果喜歡念經禮佛,那就念經禮佛,輕鬆遊戲地念,念不是為了寧靜。如果喜歡觀腹部的升降,就去觀;喜歡觀行、住、坐、臥,就去觀行、住、坐、臥;如果喜歡隆波田動中禪的手部動作,就去做。那樣做是為了及時知道自己的心。

舉例來說,觀呼吸時,輕鬆自在的呼吸。心跑到呼吸了,要及時知道;心跑去想了,要及時知道。心升起苦、樂、好、壞,要持續知道。透過觀呼吸,持續知道自心。或者念經與念誦“三藐阿羅漢”之類的,念的時候,心一跑去想別的事,及時知道心跑了。念經時,心寧靜了,知道心寧靜;心散亂,知道心散亂。念經的時候要持續知道心的變化。這就是訓練覺性。觀腹部起伏也可以。觀腹部時,心跑到腹部了,要及時知道;心跑去想了,要及時知道,無論心做什麼,都要知道。

當我們著手於實踐,起步階段都要找到一個禪法,一個自己比較擅長與順手的方法。修習之後,心感到輕鬆自在了,就可以繼續選用那個方法。念佛也行,念三藐阿羅漢也可以;呼吸也行,腹部升降也可以;經行也行,隆波田動中禪的手部動作也可以。但請注意,修習目的不是為了讓心靜止,而是為了持續看見心的變化無常與運行軌跡。比如稱念“佛陀”,心跑去想了,要及時知道;或者稱念“阿羅漢三藐……”(巴厘文的佛經),心跑去想了,要知道,“……三佛陀帕卡瓦”,心又跑了,也要知道。如果經常如此訓練,以後心只要稍有一點動靜,剛一想,覺性就會自己升起。

覺性無法依靠人為的指揮而升起,覺性升起的原因在於心牢牢記得那種狀況。所以《阿毘達摩》才會說:“提拉杉亞(《阿毘達摩》巴厘文的發音)”——就是心牢記那種狀況,它是覺性產生的直接原因。

不斷的訓練心去看到各種狀態,直到有一天,覺性自然升起。一旦真正的覺性顯露,就可以慢慢體會到,覺知會自己升起的。

一旦覺性自然升起,從此我們的修行便再沒有門戶之見。觀身還是觀心等問題再不會存在。剛開始的階段,有人可能選擇觀身,有人可能選擇觀受,也有人選擇觀心,那都只是起步階段,選擇一個禪法來作為參照物而已。一旦越來越多的及時知道心,覺性可以自己升起。之後,就再也不存在哪門哪派。僅僅只剩下——當下是有覺性還是沒有覺性?

當下若有覺性,有時候覺性會覺知身,有時候覺性會覺知感受,有時候覺性會覺知心,我們無法選擇覺知身還是覺知心。如果有誰還在選擇只觀身或是只觀心,那麼就掉進了奢摩他。因此,真正的覺性在何時升起,我們無法選擇,有時候是覺知身,有時候是覺知感受,有時候則是覺知心。

就像剛來的時候,法工安排大家先坐等一下,時間還沒到,有位穿綠色衣服的居士來報告禪修進度。報告進度時,他說有一天他在洗澡、刷牙還是梳頭時,感到身體不是“自己”。在完全沒有刻意的情況下,覺性自己升起了(不是人為造作出來的),然後就看見“我”不存在。

何時覺性升起去覺知身體,就會知道身體不是“我”。何時覺性升起去覺知感受,就會知道感受不是“我”。何時覺性升起去覺知善心與不善心,就會知道心不是“我”。一旦真正的覺性升起,就開始照見——是身體在呼氣,不是“我”在呼氣;是身體在吸氣,不是“我”在吸氣;是身體在行、住、坐、臥,不是“我”在行、住、坐、臥,身體不是“我”。如果真正的覺性升起,當苦樂產生時,就會看見苦樂只是另一個混入身體的部分而已,不再是“我”苦、“我”樂。一切的善心與不善心(比如貪、嗔、癡)升起,就會照見是心(它)貪、心(它)嗔、心(它)癡,而不是“我”貪、“我”嗔、“我”癡,就會看見一切都不是“我”。

在剛開始,可以協助一下。每個人都要有一個適合自己的禪法,喜歡經行也行,適合念佛也可以,都可以,要選擇一樣作為參照物來觀察心的運行軌跡。然後,覺性將會自然升起。一旦覺性升起,它會覺知身與覺知心。有時候覺知身、有時候覺知感受、有時候覺知心,然後就會照見它們不是“我”;看見正在移動的身體不是“我”;看見正在呈現的感受——苦、樂、不苦不樂——不是“我”;看見心的善與不善不是“我”,“我”不存在。

一個看見“我”不存在的人,就被稱為已經體證初果(須陀洹果)的初級智慧。“我”不存在,沒有一個“我”,這是初級智慧。

至於中級智慧,就是照見身體根本是純粹的苦!看見身體是純粹的苦的方法,仍是開發覺性——覺知身與心,跟初級階段是同樣的覺知。有時候覺知身、有時候覺知心,它會自然的持續、自發地覺知下去。

等到有一天,量足夠了,心會聚集起來,對於收穫做出徹底的宣判。它會知道“身是純粹的苦!眼、耳、鼻、舌、身組合的身——是苦的聚集。”

在座有誰認為身體是苦,有嗎?有的話,請舉手,誰認為身體是苦的?那些舉手的人先不要放下,隆波問一下,你們是認為身體一直是苦,還是時苦時樂?看到沒有,我們並不認為身體一直是苦,而認為是時苦時樂。試試不把手放下,一會兒就苦給我們看了!好了,大家可以把手放下了。

別以為我們已經懂得法了。

佛陀教導說:五蘊是苦!此身此心是苦!可是我們根本沒有看見此身此心是苦。一個真正看見身是苦的人,一定是三果阿那含。一個真正看見心是苦的人,則是四果阿羅漢。

至於那些認為身是時苦時樂;心是時苦時樂的人,隨著覺性的增長,就會看見苦充滿身體,只是多和少而已。心會自己看見!一旦看見身體是苦,看見那些組合成身體的——眼、耳、鼻、舌、身——是苦,我們會放下對於眼、耳、鼻、舌、身的執著。如果連眼睛都不執著,就不會執著於色;如果連耳朵都不執著,就不會執著於聲;如果連鼻子都不再執著,就不會執著於氣味;如果連舌頭都不再執著,就不會執著於味道。之所以還會粘著眼、耳、鼻、舌、身,是因為心還在粘著色、聲、香、味、觸,就會在色、聲、香、味、觸這些方面有喜歡與不喜歡升起。但是如果智慧清楚的呈現——中級智慧升起,便會看見到身是純粹的苦,便會放下對眼、耳、鼻、舌、身的執著,也就自然不再執著色、聲、香、味、觸。欲界的貪與嗔(對色、聲、香、味、觸的喜歡與不喜歡)將不再升起。因此佛經說:“三果阿那含才能夠斷欲界的貪與嗔,因為智慧照見身體的實際真相了!”此身是苦,只是中級智慧。

我們來大學講法就要講到智慧,如果教導其它的,不符合大家的身份。還有比這個階段更高的。

最高的智慧是——照見心是純粹的苦!有誰照見心是苦的?居然還有……連身體是苦都還沒看到呢?感覺到嗎?心時苦時樂,看到沒有?我們並未看見心是苦的!我們認為心是時苦時樂的,這與實際真相不符。

一個看見身是苦、心是苦的人,被稱為照見五蘊是苦;也被稱為清楚照見苦(苦諦),就會徹底放下欲望。於是,苦因(集諦)不再升起。苦因(集諦)就是想讓身離苦得樂、想讓心離苦得樂。如果清楚的瞭解身與心只是一堆苦的聚合,想讓身心快樂的意欲就不再存在,因為知道那是不可能的。想要讓身心離苦的意欲不再存在,因為知道那也是不可能的。喜歡與不喜歡將會徹底消失,再不會升起想要身與心這樣或那樣的渴望。這被稱為“徹底照見苦(苦諦)之時,會斷掉苦因(集諦);斷掉苦因(集諦)的同時,照見苦滅(滅諦),也就是清楚照見涅槃。知道苦、斷苦因、照見苦滅的瞬間,被稱為聖道(道諦)!苦、集、滅、道發生在同一瞬間!”

修行首先要持續訓練去感知身和心:看見身體(它)工作,身體(它)站立,身體(它)走,身體(它)坐,身體(它)臥,而不是“我”在行、住、坐、臥,看見身體不是“我”。看見心(它)工作,心(它)苦,心(它)樂,心(它)好,心(它)壞,而不是“我”。生氣,心生氣,不是“我”生氣!繼續練習下去,就會看見身與心都不是“我”!

沒有一個“我”在身或心裡,也沒有一個“我”在身或心外!這是初級智慧的須陀洹果的階段。

接下去,知道身、知道心,有覺性的繼續知道身與心,持續訓練,等到有一天智慧清楚的呈現,看見身體是純純粹粹的苦!然後,對於身的執著將會徹底消失,不再執於眼、耳、鼻、舌、身;也不再執於色、聲、香、味、觸。對於身,不再有滿意與不滿意(喜歡與不喜歡)。如此,欲界的貪和嗔徹底斷去,這是中級智慧!

繼續修行下去便會直擊要害——心,我們會看見心是非常非常快樂的。成為了知者、覺醒者,喜悅者的心,是極其快樂的;而成為思考者、回憶者、裝飾者、演繹者,是極其痛苦的。我們會看見心有兩部分,此時工作尚未結束,需要繼續。某天,當我們清楚照見心竟是純純粹粹的苦的時候,心會徹底把心還給世界!這真是極為不可思議的事,心把心還給世界!

目前你們還只是聽說。但如果親自修行,有一天就會自己看見:心可以把心還給世界!當它把心還給世界,就再也不執著與不抓取任何東西。執著得最為徹底與頑固的東西,執著認為是“我”和“我的”,其實就是這顆心!有次第的修行下去,直到看見心是純粹的苦——這是高級智慧。


基礎階段的練習是為了看見“我”不存在,中級階段的訓練將會照見身體是純粹的苦;最後階段,我們練習直到看見心是純純粹粹的苦!

慢慢來,沒有想得那麼難!訓練方法並不難,隆波就是從居士身份開始的。

七歲的時候,隆波去昂首噶然寺跟隨隆波李尊者修行。尊者是特別殊勝的、非常難得的禪師!跟他學習時,我只有七歲。尊者只是教我最初級的奢摩它——吸氣-念“佛”,呼氣-念“陀”。我日復一日毫無間斷的練了兩三年,等到尊者過世,就再也沒有任何老師接著教了;那時不懂毗婆舍那,訓練的只是寧靜。

隆波還是小孩時就開始練習禪定,只會訓練寧靜而看不見帶我們離苦的智慧在哪裡。哪一天訓練後,心是寧靜的,就覺得今天是離苦的;心寧靜了沒有幾天,又再恢復散亂,然後又苦了。接著重新訓練,一旦寧靜了,就覺得:哦!今天又再次離苦了。一會苦,一會不苦,就這樣反復迴圈,不知道如何步入毗婆舍那。

直到1982年去向龍普敦請法,龍普敦指示隆波觀照自心。以前我也觀過身,很擅長嗎?根本不擅長。之所以觀,是因為不知道該觀什麼,只好觀身。但是心覺得這太淺顯、太簡單了,不喜歡。自從聽到龍普敦要我觀照自心,我就開始訓練。那時我在國務院工作,與在座這位阿薑瑪麗特別近,大樓是緊挨著的。每天一睜眼就開始修行,想到今天是星期一……要知道公務員想到“今天是星期一”,會覺得真枯燥。心覺得枯燥時,知道心枯燥!星期二呢?嘿,最沒勁了,知道沒勁!星期二是相當鬱悶的。星期三,感到厭倦了嗎?星期三真是令人厭惡!星期四心情愉快,感覺到了嗎?星期五是興奮的!

早晨起床僅僅想到“今天是星期幾”,我們的心就變了。其實修行沒有什麼,在真實的生活中練習是無須進入深山老林閉上眼睛、堵住耳朵的。修行就是學習與瞭解身和心。無論我們在哪裡,都有身和心,並非此處沒有身和心,惟有寺廟才有。哪裡都有身與心,因此哪裡都可以修行!修行就是學習與瞭解身和心的實際真相。

一早起床,那時身為公務員的隆波如果想到今天是星期一,心就覺得沒意思;想到今天是星期五,心情就會舒暢,我們要及時知道這些的發生。心覺得沒意思,要知道;心情舒暢,也要知道!想到星期五就會愉快,如果進一步想到是雙休日,那種愉悅感會更多。有誰是這樣嗎?沒有例外,只是不願舉手而已,這樣顯得工作比較賣力。當想到是星期五就心情舒暢,看來看去,嘿,記錯了,今天是星期三,快樂立刻轉變,心挪了個位,又苦了起來;這時就要看見苦的升起。

吃飯的時候也可以修行,當我們吃飯或者走進餐廳,如果看到今天全是自己喜歡的食物,心就會很快樂,感知到了嗎?如果今天全是不喜歡的食物,我們就會覺得廚師沒有一點新意,什麼都不懂,每天都是同樣的菜,全是我不喜歡的。一旦看見這些,心就會不高興,要及時知道心的這些變化。而不是糾結於今天有什麼飯菜,也不是去知道今天有鴨湯、雞湯、魚湯、麻辣湯之類的;而是要知道自己的感覺。比如看見這樣的食物,心是這樣的感覺;聞到這樣的味道,心的感覺是這樣;知道心,知道心的感覺,這是真槍實彈的在日常生活中開發覺性,根本不是閉上眼睛、堵住耳朵的躲在哪裡。

生活在哪裡,修行就在那裡。我們看到這樣的食物,心的感覺如何,要及時知道。吃進去之前,覺得全是喜歡的食物;放進嘴巴裡以後,噢!原以為好吃,結果卻不好吃。誰有過這種遭遇?看起來好吃,放進嘴裡的味道卻不好,那時你會感覺如何?很高興嗎?當我們吃到味道不好的食物時,才不會高興呢,對嗎?我們會覺得糟透了!會覺得廚師真差勁。心不喜歡的時候,去知道心在不喜歡。要及時地知道我們的心。

(隆波繼續舉例)比如當我們離開辦公室或是早晨上班遇見堵車的時候,又或者是從家裡開車出來,一路全是紅燈,你的感覺會是如何?碰到紅燈會感覺鬱悶吧?一會兒是紅燈,一會兒又是紅燈,整天全是紅燈,真討厭!如果哪天碰到的全是綠燈,就覺得心情舒暢,看見綠燈就高興,一路飛奔。哎呦,本來還是綠燈,突然變成紅燈,黃燈則要抓緊時間往前闖,對嗎?紅燈亮了,員警站在那裡,我們刹車,回頭再看,員警是假的。現在曼谷人經常被騙,假員警實在太多了。真假員警的不同在哪裡看得出來嗎?……看肚子呀!真員警比假員警胖。如果被紅燈卡住的時候,你是第一輛,會感覺如何?哎呀——急死人了!有時候是這樣對嗎?如果你是第二十輛呢,感覺如何?會覺得舒服些,意識到了嗎?如果是第八十輛或第一百二十輛呢,就沒什麼感覺了。即使綠燈也無動於衷,因為無論如何也過不去。

我們要去知道我們的感覺,這就是在生活中真刀真槍的修行。別以為普通生活中的修行不會有結果!事實上,能否達到“道、果、涅槃”的真正分水嶺恰恰在於此,在於我們能否真正在現實生活之中修行。

普通人一天能有幾個小時禪坐與經行呢?絕大部分時間反而是活在普通的世界裡。如果只在寺廟、專修、禪坐、經行的時候才能修行,修行的機會就非常少。一年能有幾次?一天可以有幾小時?幾分鐘?日常生活中,我們絕大部分時間就白白浪費掉了!

隆波根本沒有扔掉這些。以前剛開始只是資歷淺的公務員,沒有私家車,只能擠公車。早晨出門來到車站,看見等車的人跟這個房間的人數差不多,心情會舒服嗎?人多,不快樂,對吧!鬱悶!怎麼走啊?鬱悶時,知道鬱悶!看見公車顛簸著開過來,很高興它是空車,可是它沒停,心從高興變成生氣。車空的原因其實正是因為它不喜歡停,如果它喜歡停,車早就滿了。就是如此簡單的道理!看見空車來了高興,高興時知道高興;當它不願靠站停車,心變成生氣,生氣時知道生氣,要持續知道自己的感覺。

簡簡單單在日常現實生活發展覺性,是非常適合現代人的,也就是指我們這些人!現代人沒有特別多的時間禪坐與經行,所以要去知道自己的感覺。我們的感覺總在不停變化——時苦時樂,時好時壞,感覺總是變化的。要有覺性的持續覺知,別強迫讓它快樂、讓它寧靜、讓它好,而只是觀察其變。

請默記下來:從此以後,我要觀察感覺的變化——持續觀察感覺的變化,以輕鬆遊戲的心態觀察。我們會看到——心時苦時樂,時好時壞,迴圈反復,不停變化。快樂停留一段時間後消失;痛苦停留一段時間後滅去;貪、嗔、癡停留一段時間後消失。就是這樣持續訓練,然後智慧將會升起,看到“任何生起的事物都將滅去”是自然的事!

經典記載:“凡升起的,必會滅去!”等到智慧來臨,就會照見——凡所生起的一切,都會滅去!

照見“凡升起的,必會滅去”就是初果須陀洹的境界。所有的事物都是升起,然後滅去。沒有任何一個永恆的人,沒有一個永恆的“我”或實體。

我們要持續在日常生活訓練!貪心升起了,知道;嗔恨起來了,知道。別阻止它們!心生起氣來,知道;心散亂、煩躁不安、高興、傷心、苦、樂、好、壞,也要知道,要持續覺知下去。

有人說觀心太難,其實觀心簡單得要命!

誰知道何謂生氣?此處有人不懂何謂生氣嗎?在座有誰從未生過氣嗎?有沒有誰從未起過貪心?我們都知道貪欲是怎麼回事,生氣是怎樣的。知道心不在焉(心跑掉)嗎?心不在焉也認識對嗎?心會散亂嗎?會鬱悶嗎?會萎靡不振嗎?會妒忌嗎?會害怕嗎?會擔心與憂慮嗎?我們總是處在那些狀態,也完全認識它們。我們的職責就是去知道當下有什麼感覺在呈現。

如果當下感到鬱悶,覺得根本聽不懂隆波在講什麼,鬱悶!鬱悶時,知道鬱悶。當然了,很難找到聽隆波法談感覺到鬱悶的人,不太容易找到。你們笑了,感到了嗎?微笑之後,心會輕鬆起來,感覺到了嗎?然後就會忘了自己。

我們要覺知自己,知道自己一直在變化的感覺。隆波就是這樣走過來的,龍普敦教我觀心,我就觀心的時苦時樂、時好時壞,這樣觀了七天、七月、七年,持續觀下去。等到某天,智慧夠了,心會集中起來。在心見法開悟的時候,並不會處在現在這樣的世界。

我們的心一直游走於六根——眼、耳、鼻、舌、身、心(意),總是尋找來自於六根的食物(所緣),一直搖擺不定。這樣的心被稱為是欲界之心,它搖擺在五欲——所有的色、聲、香、味、觸之中。

真正證悟道與果的時候,不會在欲界這個狀態發生,心會自然進入禪定(巴厘文發音:阿巴拉三摩地)。它會自動進入,即使我們沒有修習過禪定,但那時它會自己進入。集中起來以後,在這個禪定裡自己得出結論。結束之後,經過一定的程式退出,就會完全感到:“我不存在!”從此以後,就再不會感覺到“我”了。

要持之以恆的練習,開始的階段僅僅這樣就夠了!每位元佛教徒都要有個目標,就是在此生體證到初果須陀洹。別去猜測和想像——那太遙遠了!我們的職責是在“因”上多下功夫,累積到一定程度,結果自然水到聚成。

讓我們證得初果須陀洹的原因是瞭解真相——“我”並不存在!也就是覺性持續且及時的知道身、持續且及時的知道心。尤其是生活在城市的人,更要持續知道感覺的變化。有一天我們自會看見“我並不存在”!

試試吧,沒有想像得那麼難!

隆波已經講法五十二分鐘了,接下來可以提問。先總結一下,不然大家會有些發蒙。

首先,不要魂不守舍,不要心不在焉!心跑掉時,就會忘記自己的身與心。

第二,不要太緊張或太認真,不要強迫自己、強迫身、強迫心。只需要去感知身的存在,感知心的存在,不要心不在焉;心不在焉會忘記身與心。同時,也別緊盯與專注。專注會讓心緊繃,緊繃了就不好用了。

我們只需要——心不跑掉也不緊盯,就只是感知到身的存在、心的存在,持續感知變化的感覺,輕鬆自在的感知下去。只是感知:不專注、不思考、不緊盯,只是感知。直到某天智慧升起!緊盯的心根本升不起智慧,因為一切都靜如死水。

請持之以恆的訓練下去。比如聽到隆波的講法以後,心裡感覺發蒙,那就知道發蒙在升起,看到了嗎?就是如此簡單!發蒙時,知道發蒙;及時知道,修行就已經完成。很棒!得分了!心跑掉了,知道心跑掉了,就可以了。無須阻止心跑,沒有任何人可以阻止心跑!心有快樂,觀察到了嗎?大多數人聽隆波講法,心會慢慢的醒來感到快樂和愉悅,這時要知道有快樂和愉悅升起了。

持續感知與留意自己的感覺,只是知道,不進去干擾!就是這樣用功,根本不難,有何可難的呢!

龍普敦教導隆波的第一句話,是在1982年2月6號隆波去拜見長老的時候。那時長老剛吃完飯,出來坐在搖背椅上,我過去頂禮、請法,說道:“長老,我想修行!”長老閉上眼睛坐了將近一小時,我想他年紀太大了,飯後睡著了。那時不懂修行,只會奢摩它,所以理解不了,以為他是睡著了,心想他何時才能醒來教我啊?長老閉眼幾乎一小時一動不動。等到他睜開眼睛,他所教導的第一句話就是:“修行並不難!難的是那些不修行的人;讀了太多書,從現在開始,讀自己的心!”

讀自己的心,把自己變成讀者,而不是變成作家。不要把心裝扮成這樣、演繹成那樣,需要的只是讀!

心樂,知道;心苦,知道;心好,知道;心壞,知道;這樣一直讀下去。讓自己是一個單純的讀者,而不是作者。不改編、不評論、不當導演。心是怎樣的,就知道怎樣。如此持之以恆的訓練下去,不難的!

最後我們會知道,佛陀所示之法是簡單的,適合於每一個普通人。每個人都可以透過自己而體證到!

——2009年在泰國蘇孔泰大學的法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31fb990102fbv9.html

線上文字:http://blog.sina.com.cn/tgcxzc
隆波帕默尊者《在日常生活之中開發覺性》
文檔整理下載:
當下禪修百度:http://pan.baidu.com/s/1eQFuHbG
麥庫:http://note.sdo.com/u/1187654031/n/6OyCf~kEczsB6u14A0014x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分享佛法資訊請先注意版權申明|藏密網 |網站地圖UA-2159133-2

GMT+8, 2024-4-28 07:53 , Processed in 0.023628 second(s), 19 queries .

Copyright © 2016 | LIGHTSAIL支持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