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選擇 進入手機版 | 繼續訪問電腦版

藏密網-漢傳.藏傳.南傳.佛教資訊網

注册藏密网可以获得更多功能与服务的支援,赶快注册吧!
立即註冊

合作站点账号登陆

快捷導航

饒益有情九觀察(觀察事情該做不該做)

2011-11-8 12:16 | 原作者: 慈誠羅珠堪布

今天要講的題目,叫做《饒益有情九觀察》。也即菩薩利益眾生之時的九種觀察方法。

 

一、觀察的必要

 

為什麼要觀察呢?菩薩利益眾生的時候,雖然發心是為了度化一切眾生、饒益一切有情,但事情的結果能不能真正利益眾生,還需要一定的善巧方便。如果沒有善巧方便,則雖然發心很好,出發點也很純正,但結果卻未見得很理想,所以,在饒益眾生的時候需要觀察!

 

我們都是修大乘佛法的人,而大乘佛法的中心思想,就是利益眾生。做任何一件事情,首先考慮的是利他,然而,在此過程當中,許多人會被遇到的各種問題所困擾,不知道該做不該做,如何才是正確的取捨。經常也會有人問類似的問題,我想,學習了這九種觀察方法以後,大體上能夠解決這些問題。

 

《饒益有情九觀察》,出自華智仁波切之手,是作者的一個筆記。華智仁波切,是寧瑪派的一個非常了不起的大成就者。他的名字,有些中文書裏翻譯為巴楚仁波切,還有些翻譯為巴珠仁波切等等,雖然有各種各樣的稱呼,實際上是一個人。此文言簡意賅、通俗易懂,非常適合我們學習。

 

華智仁波切在這個筆記中講到:任何一個修學大乘佛法的人,自從發了菩提心以後,唯一的工作,就是直接或間接地饒益有情。無論是聽聞、思惟、念經、磕頭等等,中心就是饒益有情,出發點就是利益眾生,然而,就像剛才提到的,雖然出發點或者動機相當不錯,但凡夫在做任何一個事情的過程當中,也會發生很多問題。如果這些問題解決不好,就不一定能真正地饒益眾生,非但如此,同時還極有可能會對眾生造成不同層次的傷害,所以,大乘修行人需要有智慧,需要理性的取捨,假如沒有智慧而盲目行事,即使想利益眾生,也會遭遇諸多問題而難以辨別,因此,學習九種觀察尤為重要!

 

阿底峽尊者曾經說過:利益眾生的人,最好能有神通。

 

雖然大乘佛法不會專門追求神通,不過也強調神通,因為利益眾生需要有神通。如果有神通,就能對一件事的結果和過程瞭若指掌。通過神通觀察,認為某件事情對眾生有利益,就可以放心大膽地做,否則就可以放棄。要有這樣的抉擇能力,必須具足神通。

 

阿底峽尊者又接著說:如果沒有神通,就應該精通比較靈驗的圓光術。

 

什麼叫圓光術呢?圓光術屬於占卜打卦的一類,西藏到現在還有,非常靈驗,比普通的打卦還要靈。通過它可以看到未來的一些事情,不是算出來的,也不是通過打卦而得來的,而是利用一個鏡子,由修法成功的圓光師或瑜伽師修持念咒以後,就可以從鏡子裏看到未來將要發生的一些預兆。

 

圓光術並不是有些人解釋的所謂封建迷信用來欺騙錢財、麻痹民眾的一種手段。雖然在這個世界上,有很多東西用我們的常識無法解釋清楚,然而卻真實存在。當然,除了佛陀的智慧以外,任何一個神通,或者類似於圓光術之類的占卜打卦,都會有漏洞,不會百分之百地準確。不過,由修成了的人去觀察,絕大多數能達到很高的準確率,結果多半不會有錯。

 

如果既沒有神通,又不懂圓光術,像我們這樣的普通人想去饒益眾生,該怎麼辦呢?唯一的方法,就是運用我們自己的智慧,去分析某件事情的過程和結果,然後做出取捨,認為該做就做,不該做就不做。這是比較適合我們的一個理想方法。

 

我們都正在發菩提心,儘管不一定每個人都有相當標準的菩提心,但大家都很嚮往菩提心,歡喜大乘佛法,願意發心去做饒益眾生的事,因此就更應該懂得這些觀察方法。

 

 

二、觀察的方法

 

(一)第一個觀察,是觀察自他利害。

 

1、總的原則。如果對自他雙方都有直接和間接的利益,原則上任何事情都可以做。

 

為什麼說原則上呢?因為我們往下還要觀察一些其他內容,所以只是強調原則上可以做。

 

大小乘的原則是不一樣的——如同一個倒立的金字塔,頂寬下窄。小乘戒律制定得清清楚楚,只要超越了這個範圍,不談什麼對眾生有利或是無利,不允許的就是不允許,因此在每一個言行舉止方面,都有嚴格的規定。而大乘佛法的重點,就是利益眾生,只要沒有任何自私心,純粹為了利益眾生,無論是戒律也好,做任何一件事情也罷,各個方面都有一定的寬鬆,都留有餘地。不過,這個寬鬆度需要有菩提心作基礎,有了穩固的菩提心基礎,做起事情來,從表面上看無論是善還是惡,實際上都是大乘佛法。儘管如此,這個餘地我們一定要清楚,不是說大乘佛法不需要戒律,而是強調它需要有菩提心的基礎!這是第一句話。

 

2、任何事情,只要對自己或他人有傷害,即便看起來是善法,原則上都放棄。這裏講得比較籠統,詳細的細節,下面還要分析。

 

3、任何事情,如果對自己有利,卻對眾生有害,原則上要放棄。無論是做這件事的過程,或者是最後的結果,只要對眾生造成傷害,原則上不能做。

 

大乘佛法一再強調自輕他重,自輕他重不是一個口號,也不是一個理論,它是一種高尚、切實的行為。只要是修學大乘佛法的人,都應該瞭解並修持這個修法。

 

4、任何事情,在做的過程當中,假如對自己有傷害,但是對眾生卻有利益,我們選擇做還是放棄呢?也許很多人會說:要做!,但實際上面對這個難題,我們還是需要慎重考慮。

 

雖然從高層次的大乘境界來說,如果對眾生有利,則哪怕對自己有傷害也應該做,然而,倘若從細節上詳細分析,則佛也沒有這樣要求所有的大乘行人。

 

佛的意思,是要讓我們根據自己學佛的層次來判別決定,觀察自己屬於哪一個階段,然後再作不同的選擇。

 

大乘修行人的修行境界,可以分成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剛剛起步學習大乘佛法,正準備發菩提心的時候。像我們這裏的很多人一樣,還沒有進入到大乘的資糧道、加行道,目前還不屬於真正的大乘修行人,但也許不久的將來,會成為一個真正的大乘修行人;第二個階段,是處於大乘資糧道和加行道的階段;第三個階段,是從一地到十地的菩薩。十一地,就是佛。佛是不需要這樣觀察的,除了佛以外,其他的大乘修行人都可以有不同的選擇。

 

停留在第一個階段的人,雖然聽聞了很多大乘佛法,內心也很羡慕大乘修行人,喜歡大乘修法,但畢竟自己還沒有發起標準的菩提心,還沒有真正走上大乘道,連資糧道都沒有開始,更談不上五道十地了。即使不久的將來,會很快在心相續中生起世俗菩提心,可是,現在還不是菩薩,只是一個預備的菩薩,是還不具備標準菩提心的凡夫。

 

佛告訴我們,處在這一階段的人,就好比是一棵剛剛生長出來的藥樹苗芽,需要好好保護。如果能善加保護,使它茁壯成長,將來它長大以後,就可以制藥,解決許多人的病苦。

 

打個比方說,假如一個病人患了一種特殊的病,需要吃一種特別的藥才能治好他的病,然而,在任何一個藥房裏,都沒有現成的這種藥,只有栽培藥苗並使其長大以後,病人才有機會服用這個藥。那麼,在這個藥苗還沒有長成之際,保護這個苗芽是不是為了保護這個病人呢?回答是肯定的。當然,我們也不能出於純粹自私的目的——為了偷懶,或者因為害怕麻煩,而把自己說成是藥苗,這是不合理的。只有有了菩提心,才可以說保護自己是為了保護眾生,這才符合實際情況。

發佈者: 小菩提 |來自: 慈誠羅珠堪布博客
4


精進

感動

加油

鮮花

握手

路過

剛表態過的朋友 (4 人)

上一篇:无 下一篇:空性的智慧 (開示匯集)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分享佛法資訊請先注意版權申明|藏密網 |網站地圖UA-2159133-2

GMT+8, 2024-4-16 22:28 , Processed in 0.014303 second(s), 16 queries .

Copyright © 2016 | LIGHTSAIL支持

Powered by Discuz! X3.4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