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密網-漢傳.藏傳.南傳.佛教資訊網

注册藏密网可以获得更多功能与服务的支援,赶快注册吧!
立即註冊

合作站点账号登陆

快捷導航
查看: 4059|回復: 2

索達吉堪布: 辛勤如山王,不如積星福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1-12-20 09:1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sangye-02.jpg 索達吉堪布: 辛勤如山王,不如積星福

節錄自 藏傳淨土法 第三十五課


有些人已經擁有了許多財富,但內心仍然不滿足,恒時希求更多的財富,這些人活得非常辛苦。當然在家人跟出家人不同,出家人有信眾的供養,生活也很簡單,不需要積累許多財產,而在家人上有老、下有小、中有親友,沒有一定的財產是不行的,但也不能過於追求,否則會一直處於希求和擔憂的痛苦中。

其實許多人對財富的追求是很盲目的。在非洲大草原上,經常會出現這樣一幕:當一隻野獸在前面奔跑時,成百上千的野獸會毫無理由地跟著跑。許多人就像這些沒頭腦的旁生一樣,看到別人追求財富,立刻不加思考地盲目跟風。這些人應該想一想:我一定要跟著別人去做嗎?別人買一棟豪宅,是不是我也要買?別人買一部轎車,是不是我也要買?通過思考,有智慧的人會明白,其實一個人並不需要太多的財物,如果自己的欲望超出了經濟承受能力,很可能會以造惡業的方式聚斂錢財,而且在追求錢財的過程中也充滿種種痛苦,這樣自討苦吃有什麼必要呢?

許多人說:“我是為了擺脫貧窮,過上富裕的生活,才不斷地追求錢財的。”其實貧窮和富裕是在心上安立的,在外境上尋求錢財根本解決不了問題。《寶積經》中說:“積財雖千億,貪著心不舍,智者說此人,在世恒貧苦。”意思是說,有的人雖然積累了許多錢財,可是他一直處於貪著的狀態,智者說這種人恒時處於貧窮中。現在有些人已經有好幾億元資產了,但他們還是不滿足,實際上這種人就是標準的窮人。此經中緊接著說:“彼雖無一物,安住舍離心,智者說斯人,世間最富貴。”意思是說,有些人雖然沒有任何財產,但內心很知足,經常處於清淨的舍心中,智者說這種人是最富貴的人。

思維上述的道理後,我們要捨棄對財富的吝嗇和過分貪求,應當合理使用自己的財富,儘量將財富用在對今生來世有意義的上供下施方面。

當然,在作上供下施時,要根據自己的條件合理為之。為什麼這樣說呢?有些人本來沒有多少錢,連自己的生活都成問題,這樣的人作上供下施時就要適度。如果是犛牛,它隨便吃點草、喝點水就可以活下去,但我們畢竟是人,沒有一點錢是無法生存的。因此,如果自己的條件比較差,首先應當保證自己的生活,然後再將餘下的錢財作上供下施。可是現在有的人太“大方”了,有些剛來學院的人本來沒多少錢,但還要供養這個、供養那個,最後連自己的生活都維持不下去,又不好意思天天到道友家吃飯,最後不得不離開學院。為了作供養而放棄聞思修行的機會,我覺得這種做法不妥當。

如果現在能積累福德,以後無需辛勤也會財源滾滾。古德有“辛勤如山王,不如積星福”的教言,意思是即生中付出山王般的精勤來尋求財富,這遠不如前世積累火星般微小的福德。如果前世沒有積福,想獲得財富是很困難的,如果前世積過福,很容易就會得到財富。本師釋迦牟尼佛在因地成為福力王子時,由於前世積累了深厚的福德,根本不需要任何勤作,無量財富隨欲就會湧現,甚至當他到窮人家時,這些人的家中也會出現眾多財富。

此外,如果精進積福,不僅本人直接受益,後世子孫也會蒙受蔭庇。《周易》有言:“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3]。”這句話中蘊含著甚深的道理。我以前看過一篇文章,文中詳細分析了祖上如果積德行善,子孫後代必定興旺發達的道理,作者以近代中國的著名家族——宋氏家族為證。清朝晚期,海南島文昌縣有一位叫韓鴻翼的長者,他熱心慈善,經常賑濟窮人,以至於漸漸把家產耗盡了。韓鴻翼有一個兒子,名叫韓教准,因為韓氏後來改姓宋,韓教准就改名為宋耀如。宋耀如有六個子女:宋靄齡、宋慶齡、宋子文、宋美齡、宋子安、宋子良。長女宋藹齡嫁給了財政部長孔祥熙。二女宋慶齡嫁給了孫中山。三女宋美齡嫁給了蔣介石。長子宋子文是國民政府行政院院長、財政部長。次子宋子良曾擔任外交部總務司司長、中國國貨銀行總經理、廣東財政廳廳長等職務。三子宋子安曾任中國國貨銀行監察、香港廣東銀行董事長。雖然韓鴻翼老先生行善積德,一生默默無聞,但上天賜給他的孫輩卻是聞名全國的能人。這就是“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的明證。相反,如果祖上積惡,子孫後代必定遭殃。有些獵人和屠夫終日殺生造業,他們的後代非常低劣,在相貌、財富、勢力等方面都很不如意。

積福享樂、造惡受苦是顛撲不破的真理,因此,為了獲得暫時和究竟的安樂,大家應當精進積累乃至火星以上的福德。

從前,阿育王經常大力供養僧眾,有一次宮中的一個婢女見到阿育王供養僧眾,心中非常感傷:國王前世修福,現在享受富貴,如今繼續修福,將來福德會更深厚;而我前世造了罪業,現在身份卑下,如今無錢修福,將來會更卑下,不知何時才有出期?僧眾應供之後,婢女在掃地時得到一枚銅錢,她以歡喜心將這枚銅錢佈施給僧眾。不久婢女患病死去,死後她轉生為阿育王的公主,這個公主一生下來右手就緊握著。王妃將此事告訴阿育王,國王喚來公主,打開她的右手時,手中居然出現一枚金錢,而且隨取隨生,一直取不盡。阿育王覺得非常稀奇,問耶奢阿羅漢:“我這個女兒前世造了什麼福德,手掌能生出金錢?”耶奢阿羅漢回答說:“她前世是您宮中的婢女,以掃地得到的一枚銅錢佈施僧眾,所以能成為大王您的女兒,並且手中金錢取之不盡。”貧窮卑下的婢女以拾到的一枚銅錢作佈施,這樣不起眼的善根成熟後,就感得了如此稀奇的果報。如果人們能了知這樣的因果,相信人人都會精勤積累福德。

當今時代,許多人不懂善惡因果之理。有些富人常說:我是憑著自己的本事,通過辛勤勞作而發財致富的。有些領導常說:我是憑著自己的智慧和才幹,才有了現在的地位。其實,此類說法都是錯誤的,說這樣的話是對因果之理愚昧無知的表現。這些人只是將往昔積累的微小善法的果報,誤認為是今生辛勤努力的結果。

我曾經看過一個牧民的故事:有個牧民一直生活在偏遠的牧區,一個偶然的機會,他來到了一座現代化的大城市。這個牧民發現城市裏的人都在使用電燈,他想:這個能發光的東西真好,我應該買一個回去,這樣我也能過上光明的生活了!於是他買了一個燈泡。回到家鄉後,他滿懷希望地在帳篷裏掛起燈泡,可他擺弄了半天,燈泡也沒有放出光明。這個牧民見到燈泡放出光明,就想當然地認為:只要買一個燈泡就能照明了。實際上,燈泡只是照明的一個因緣,要照明還需要電、電線等其他因緣,但他不知道這些隱蔽的因緣。同樣的道理,任何苦樂果報都有近緣和遠因,我們的肉眼只能看到眼前的近緣,看不到隱藏在背後的遠因。比如一個人發財了,我們看到他通過努力做生意而發財,卻無法看到他前世曾經積累過福德。正因為凡夫根識的能力有限,對因果法則存在短視,所以導致在現實中經常出現各種偏差。

從這裏引出了一個問題:看問題要有全面、透徹的眼光,否則很容易犯錯誤。拿一個人的成長來講,本來一個人的成功離不開許多人的支持和幫助,如果有人認為自己的成功完全是靠自己的努力,一概否認他人的幫助,這個人不是愚者就是忘恩負義之輩。我資助過不少貧困大學生,有些學生還是比較愚笨的,當他們從學校畢業後,認為完全是憑著自己的智慧,才有了現在的成就。其實,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不僅有自己的努力,還有父母的養育、老師的教育、善心人士的資助,如果沒有這些人的幫助,他們根本不會有現在的成就,可是他們完全忽略了這些因素。

大家應對上面的問題引起重視,今後我們一定要以佛教的因果觀看問題,只有在具有因果正見的明目後,才談得上修行獲得成就。現在有些人雖然學佛多年了,對因果仍然愚昧無知,甚至還存在種種誤解,這種人的學佛肯定是不會成功的。我對這樣的佛教徒非常擔心。

以上從正面宣說了“辛勤如山王,不如積星福”之理。由於這些因果的道理非常深奧,不是凡夫現量的境界,所以我們主要以教證和公案抉擇。如果對此理還有疑惑,我們可以從反面來宣說這個道理。

如果有人認為,不需要福德、僅以努力就能夠積累財富,那為什麼到處可以看到:有些人終生勤勤懇懇,每天早出晚歸,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積累財產上,卻一輩子飽嘗艱辛,今年富富有余,明年卻一貧如洗,甚至死的時候沒有燒一次焦煙的財物[4]?請想想這是為什麼?

有些人千方百計積累財富:搜刮信財亡財,偷盜掠奪,打獵殺生(以造惡業的方式尋求財富,不但不會如願以償,反而有巨大的過失,下文對此有專門闡述),經商務農,外出打工……用盡了一切手段,簡直就像“從石頭裏抽出血,從鳥兒體內吸出骨髓[5]”一樣,這些人為積累財富付出了難以想像的努力,儘管日日夜夜如此精勤,他們也只能勉強糊口而一無所剩,甚至連維持生活也很困難。

有些人可能會想:是不是這些人的能力、智慧不夠,才落得如此貧窮?不是這樣的。一個人如果沒有福報,即使他再有能力和智慧也沒有用。許多非常有能力、有智慧的人,他們把所有的精力都用來積累財富,可是始終無法擺脫貧困的命運。有些碩士、博士的智慧應該說沒有任何問題,可他們就是找不到工作。我在漢地遇到過一些人,雖然很有才華,但令我難以相信的是,他們一個月只能拿兩百多塊錢的工資。以前我超度過一個人,這個人的家是一個破爛的房子,家中僅有一個陳舊的鋼爐和一個茶壺,食物就是兩三斤糌粑,除此之外什麼東西都沒有。據說這個人的智慧很不錯,而且也很能幹,但他一輩子苦幹,死時就是這副淒涼的光景。

所以一個人如果福報不夠,再有智慧、能力也得不到財富,即使偶爾得到少許財富,有些損耗鬼也會暗中作祟,將他們的財富逐漸損耗殆盡。有些人好不容易有了一點錢,但過不了多久就一分不剩,自己也經常怨自己:我怎麼花錢這麼厲害!學院有些女眾天天埋怨自己:我的錢這麼快就沒了,是不是零食吃得太多了,以後再也不能這麼貪吃了!其實,這些人也沒必要老是埋怨自己,如果福報稍微大一點,錢也不至於流得那麼快。

與那些歷盡艱辛卻依然貧困潦倒的人相反,有些人根本不需要任何勤作,一切財產都是不勞而獲,無財不需要尋求,有財不容易耗盡,無論到哪里,受用都會自然現前,就像《入行論》中所說的“由行所思善,無論至何處,福報皆現前,供以善果德”一樣,這就是在感受往昔所積累的福德的果報。

人和人的差別就是這麼大。甚至同一個家庭的兄弟姊妹的命運也截然不同:有些歷經艱辛卻貧窮度日,有些未加勤作卻財源滾滾。這樣看來,我們不得不承認今生的苦樂跟前世的業有關,否則根本無法解釋這些現象。很多人說苦樂都是“命”,但我們對所謂的“命”深入分析,除了佛法的因果律之外也沒有其他的。現在有些人不懂因果,總是怨天尤人,有的抱怨父母,有的抱怨領導,有的抱怨政策不好,有的抱怨老天爺。其實這種心態是不對的。如果這些人知道自己前世造了什麼業,肯定會心平氣和的。佛經中講得很清楚,“施心無所逆,於財無吝惜,信解諸佛法,生生獲財富”,如果前世不違逆求乞者的心意,並且對所施物不生吝惜,後世自然會獲得財富。如果前世沒有積累資糧,父母再好,領導再關心你,政策再優越,自己也不可能獲得財富。

以一個比喻來說明此理:只有在田裏播下種子,才會有五穀豐登的好收成,如果沒有在田裏播下種子,再怎樣辛勤耕耘也終將一無所獲。同樣的道理,要成為富裕之人,必須上供下施,如果沒有積累資糧,只是拼命地經商、務農、打工,怎麼可能成為富裕之人呢?

本帖被以下淘專輯推薦:

 樓主| 發表於 2011-12-20 09:15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puti 於 2011-12-20 09:18 編輯

《雜寶藏經》中有一則公案:以前有兄弟二人,他們的生活很貧困。哥哥讓弟弟去種田,他自己每天到神廟祈求毗摩天,希望天神能賜給自己財富。有一天,毗摩天變成弟弟的樣子來到哥哥身邊,哥哥責怪他:“你為什麼不去種地,到這裏來幹什麼?”天神回答說:“你在神廟日夜祈禱,希望發財,我今天想效仿你。”哥哥說:“你不去老老實實種田,怎麼可能收穫莊稼?”天神反問道:“真的要種田才能有收穫嗎?”哥哥不能回答。這時毗摩天現出天身,告訴哥哥:“你往昔沒有佈施,所以很貧窮,現在你求我又有什麼用呢?就像即使祈禱百千萬天神,希望冬天的庵婆羅樹能結出果實,這終究是不可能的。你也是這樣,以前沒有修因,現在即便向我希求財富,我也沒辦法幫你。”現在有些佛教徒很想發財,天天抱著財神像苦苦哀求,當然有信心非常好,也許財神真的會出現,但財富會不會出現很難說。財富與福報有直接的關係,這些人如果想發財,應該去作一些功德,若能在殊勝的對境前作功德,即生也可能會成熟果報。

以上從正反兩方面詳細分析之後,對於“辛勤如山王,不如積星福”的道理,我想每一個人都應該能接受了吧。

既然今生的安樂來自前世的積福,那麼同樣,來世的安樂也取決於今生的積福。人不是活了這輩子就完事了,如果沒有從輪回中解脫,這輩子之後還有無數的生世。因此,如同要為明天的生活有所準備一樣,我們也應當對後世有所準備。除了噶當派古德那樣的修行人外,絕大多數人都不願意貧窮,誰都願意成為富裕之人,擁有比較豐裕的財富時,可能都會有一些舒心的微笑。因此,如果想避免來世貧窮的命運,現在就一定要廣積福德,不管再怎麼困難,也要想盡辦法積福,如果現在不努力,死後想積福也來不及了。

最後需要說明的是,前面我們提到,有些人為了成為富裕之人,從事偷盜、掠奪、打獵等惡業,這在當今時代是非常普遍的現象,這些人的所想與所行完全是背道而馳。《法句經》中說:“行惡得惡,如種苦種……習善得善,亦如種甜。”意思是說,造惡業必定會得惡果,就像播下苦種出現苦果一樣,行持善法必定會得到善果,就像播下甜種出現甜果一樣。所以妄圖以造惡業來發財,這完全是顛倒的想法。

即便以造惡業的方式暫時獲得了財富,但在有智慧的人看來,這種不清淨的財富根本不值得羡慕。如果一個學生經常偷東西,暫時他也許會很快樂——每天都有錢買零食吃,但這種快樂不會長久,總有一天他的惡行會暴露,那時等待他的只有痛苦。因此,造惡業也許暫時能獲得一些財富,但將來必定會感受痛苦的果報,佛經中也說:巧取豪奪者要以貧窮還債。所以,我們沒必要為了現世的溫飽,而令此身成為惡趣的墜石。如果以造惡業而苟活於世,這就和鷂鷹、豺狼等旁生沒有區別了。

在如今的濁世,人們普遍沒有三世因果的世間正見,由此導致大多數人為了眼前的利益,日日夜夜肆無忌憚地造作嚴重的惡業,最終給自己和他人帶來許多痛苦。如果有了因果正見,公務員不會貪汙、受賄,商人也不會製造假冒偽劣產品,人人都會自覺地按因果行事,這個世界就會變成人間的淨土。因此,這個時代的人們非常需要佛教的因果觀,我們也祈願諸佛菩薩大力加持,讓人們都擁有清淨的因果正見。


 樓主| 發表於 2011-12-20 09:15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puti 於 2011-12-20 09:19 編輯

回向偈:

所南德義檀嘉熱巴涅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內尼波劄南潘協將摧伏一切過患敵

傑嘎納齊瓦隆徹巴耶生老病死猶波濤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願度有海諸有情——

1、這是藏音的阿彌陀佛名號,按學院的要求,如果是念漢文的“南無阿彌陀佛”,則要念600萬遍。

2、按藏族的習慣,吃糌粑時必須放酥油,如同漢地吃飯要有菜一樣。除非極為貧困沒有酥油,才不放酥油。

3、印光大師曰:“餘慶餘殃者,正慶正殃之盈餘也。正慶正殃,乃積善積不善之本人,受於來生後世,比餘慶餘殃,當超過百千萬億倍焉。大師又曰:夫積善、積不善,因也。餘慶、餘殃,則果矣。又既有餘慶餘殃,豈無本慶本殃?本慶本殃,乃積善積不善之人,來生後世所得之果,當大於餘慶餘殃之得諸子孫者,百千萬倍。”

4、藏地有人死後作四十九天佛事的傳統,但是有些特別窮的人承擔不起這個費用,甚至給亡人燒煙供的一點糌粑都沒有。

5、“從石頭裏抽出血”和“從鳥兒體內吸出骨髓”是不可能做到的,這形容為了找錢無所不用其極。


藏傳淨土法(索達吉堪布傳講)

智悲佛網
http://www.zhibeifw.com/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分享佛法資訊請先注意版權申明|藏密網 |網站地圖UA-2159133-2

GMT+8, 2024-4-28 00:12 , Processed in 0.033105 second(s), 23 queries .

Copyright © 2016 | LIGHTSAIL支持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