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密網-漢傳.藏傳.南傳.佛教資訊網

注册藏密网可以获得更多功能与服务的支援,赶快注册吧!
立即註冊

合作站点账号登陆

快捷導航
查看: 4031|回復: 1

索達吉勘布: 福報確實非常重要,有福報的人和沒福報的人差別非常大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1-12-20 09:2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索達吉勘布: 福報確實非常重要,有福報的人和沒福報的人差別非常大,有福報的人能夠輕而易舉做許多善事,而沒有福報的人費盡力氣卻連一件善事也無法成辦。

節錄自 藏傳淨土法 第四十課


從前有一個貧女,她沒有任何供品,於是將賣草得到的兩枚金幣供養佛陀,以此供養的功德,她生生世世手中能出現金幣,而且取之不竭、用之不盡。

從這個公案可以看出,作上供下施不一定非要有豐厚的財產。有些人認為:我是窮人,我根本作不了上供下施。其實這種想法是不對的,只要有作上供下施的心,無論富貴還是貧窮,甚至“窮得叮噹響”的人也能積累福德,不一定要拿出多少萬元錢才是作上供下施,即使一毛錢、一分錢都可以作上供下施。

在作上供下施的過程中,關鍵是心要清淨,不能摻雜傲慢、吝嗇等煩惱,這才有功德。比如,你遇到一個乞丐,本來想給他五元錢,但如果覺得有點捨不得,為了避免在佈施時夾雜吝嗇心,佈施他一元錢也可以。而且,作上供下施也不要僅限於在特定的日子去作,要在生活中隨時隨地去作,這樣日積月累方能積累大福德。

我曾經再三強調過,作供養雖然有功德,但要選擇好對境,最好是供養佛陀和僧眾,而對個人的供養則要慎重。雖然供養個人完全是可以的,佛經中曾說,凡是穿著紅黃色袈裟的人都值得恭敬供養,但為了保險起見,最好是供養佛和僧眾(四個以上的比丘),這樣不容易產生後悔心。如果你遇到了真正的聖者,供養他當然有很大的功德,但在末法時代,真正的聖者不那麼容易遇到,如果你不幸遇到了一個持有邪見、戒律不清淨、行為不如法的人,供養他有沒有功德也不好說。

從前,來自印度南方的五百個仙人前往印度中部地區,因為途中得不到水,仙人們口乾舌燥,他們來到一棵樹下向樹神祈求:“請賜給我們水吧!”從樹中出來了一位右臂佩帶珍寶裝飾品、手拿金瓶的天人,他以八功德水使仙人們得以滿足,之後便重新融入樹中。仙人們問:“您是誰呀?以什麼業力轉生於此?”從樹中發出聲音說:“你們南贍部洲的人很難相信,所以還是不說為好。”仙人們說:“我們已經現量見到了,怎麼會不相信呢?請您一定要說。”樹神說:“既然如此,就請你們聽好。往昔我曾轉生為舍衛城的陶師,有一次來自各地的乞女們問我給孤獨施主的家在哪里,當時我以善心伸出右手為她們指點,她們因此而獲得了財食並生起了歡喜心。以此善業,我轉生到四大天王的天界中,現在住在這棵樹中為疲憊乾渴的人們提供淨水,並且我的手臂也成了以珍寶飾品裝飾的。”仙人們聽後讚歎而去。

這個樹神前世是個陶師,那時他並沒有許多財富,但有一顆樂於助人的善心,在乞女們找不到施主家時,他僅僅以善心為她們指點,結果就轉生為具有福報的天人。

漢地有一部《佛說阿鳩留經》,內容與這個故事非常類似。經中講到:以前有五百個商人去取寶,途經一處曠野,他們在數日之中沒有找到任何飲食。在接近死亡之際,商人們見到在一棵樹下有一位面目端正的男子,商人們祈求他佈施飲食,這個男子從右手的指端變化出水、飯食和各種珍寶,商人們享用飲食後問:“您是天、龍、鬼還是人?”這個人說:“我是餓鬼。迦葉佛時代,我是個窮人,經常坐在城門下,雖然我很窮,但心很清淨,見到他人佈施,就生起歡喜心。諸比丘來向我乞食,我雖然沒有供養的飲食,但以好心伸手為比丘們指點:這家人心善,可以化到齋飯;那家人心不善,化不到齋飯。當比丘們回來時,我見到他們有所得,內心就生起歡喜心。以此善業,現在我的指端能夠隨意流出飲食和珍寶。但因為我當時不受持齋戒,飲食無度,而且喜歡飲酒,所以現在成為曠野中的餓鬼。”

按照《俱舍論》的觀點,這個男子前世造下了雜業:以曾經為比丘們指點化緣之處的白業,感得面目端正無比,而且右手能變化出飲食財寶;以不持齋戒、飲酒的黑業,轉生為曠野中的餓鬼。

如今有些人雖然很富裕,但是相貌不好,有些人雖然相貌好,卻很貧窮,這也是由於往昔的雜業所致。當然有些人的宿業是純粹的白業,所以今生既富裕又相貌好;而有些人的宿業是純粹的黑業,今生既貧窮又相貌醜陋。所以善惡果報是毫釐不爽的。有些人覺得:既然無法做到徹底斷惡行善,那索性一點善事都不做了,乾脆當一個徹頭徹尾的壞人。這種想法非常愚癡,即使現在不能斷除一切惡業,也應當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儘量做善事,這樣的話,將來惡業成熟之後,雖然會感受不悅意的果報,但是善業成熟後,也會相應地感受快樂的果報。

我們要誠信這些因果之理,如果連這些道理都不相信,那即使修再高深的法,也不會有真實的利益。我經常遇到這樣的人,講起道理來高深莫測,可是真正觀察時,連因果都半信半疑。還有些佛教徒,雖然口頭上說相信因果,但與他們深入交談後就知道,他們內心並不相信因果,只是人云亦云而已。甚至有些出家人也是這樣,雖然頭髮剃得光光的,身披如來的袈裟,可是從言談舉止上可以看出,他並不相信業因果的道理。在佛教中,因果正見是根本,如果連這個基礎都沒有,學佛就只是一種形象而已,其他的修行根本談不上,所以大家一定要在這個基礎上好好下工夫。

佛在世時,有一對夫妻生了一個相貌醜陋、遍體疤痕的女孩,父母秘密地把她撫養大,之後便將她逐出家門。這個女孩流浪到一個地方,悲傷地坐在那裏,阿難見到後問她:“你為什麼這麼悲傷?”女孩敍述了自己的經歷。於是阿難給了她一些香並說:“你將這些香塗在如來的舍利塔上,就可以治癒你的麻風病,淨除你的罪障。”這個女孩依照阿難的說法去做了,結果身體的疾病和醜相全部消失了,變得像天女般美麗。

在《百業經》中,有一個金色比丘尼的公案,與這個故事非常類似。當年佛陀在舍衛城時,一個下劣種姓的人家生了一個具有十八種醜相的女孩,父親說:“這樣醜陋的孩子,乾脆到晚上把她溺死喂狗。”母親說:“這畢竟是我們的孩子,還是暫時養著她,等生活能自理時再把她趕出去。”丈夫思慮再三也同意了。此後父母把她關在家中悄悄撫養,不讓任何人看見。等這個醜女剛能獨自行走,就被逐出家門。從此她流浪街頭、四處行乞,每天過著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生活。後來她又染上了麻風病,更是痛苦難忍,在街道上輾轉呻吟。阿難尊者見此情景後,對醜女生起了悲心,問她:“你是誰呀?怎麼變成這個樣子?”醜女悲傷地說:“尊者,這是我前世的業力所感,求求您消除我的惡業吧。”阿難安慰道:“不要傷心,我來教你行善,以善業之力一定能消盡你的惡業。”阿難找來芝麻油、妙香等供物,並把她帶到佛陀的頭髮和指甲塔前作供養。這時,給孤獨長者剛好路經此處,他憐憫醜女無衣蔽體,就佈施給她一件衣服。此時佛陀知道度化醜女的因緣成熟了,也親自降臨到塔前。醜女見到世尊的相好和威儀,生起了無比的歡喜心,她脫下自己的衣服供養世尊,並在佛陀前歡喜地合掌祈禱,然後在對佛陀的清淨心中去世了。

她死後轉生為一個商主之女,生下來就相貌端莊、身色金黃,父母給她取名“金色”,後來出家獲得了阿羅漢果位。眾比丘問世尊:“金色比丘尼為什麼生在富貴家,而且相貌莊嚴、身色金黃?”佛問:“你們還記得舍衛城有個具有十八種醜相的女孩嗎?”眾比丘說:“記得。”佛說:“因為她前世以妙香供養佛塔,以妙衣供養我,所以能投生到大商主家,並且身色金黃。”(用妙香供佛的功德很大,但現在許多人不用香供佛,卻供養自己——成天在身上噴各種香水,也許這些人是把自己觀想為佛來作供養吧。)又有比丘問佛:“世尊,她以前造了什麼業,成為具有十八種醜相的賤女呢?”佛說:“迦葉佛出世時,她是一個比丘尼,由於個性剛強,時常惡口罵人為‘賤人’、‘醜人’等。在臨終前她發願:我今生出家修持雖無成就,但以我出家的功德,唯願於釋迦佛教法下令佛歡喜,出家獲證阿羅漢果,願我惡口罵人的惡業不要成熟。但是因果不虛,因為往昔罵人的惡業成熟了,所以成為具十八種醜相的劣種女;又因為出家修行的善業成熟了,所以她能夠值遇我並生起信心,出家後獲證阿羅漢果位。”

有些人經常用“笨蛋”、“青蛙”、“老豬”等字眼來罵別人,還有些人喜歡給別人取外號,像“大胖子”、“大個子”、“小矮子”、“大鼻子”、“小眼睛”等,其實我們說一次惡口,自己至少會感受五百次這樣的果報。以前法王如意寶講《百業經》時曾經反復叮囑:千萬不要給別人取外號,否則因果不虛,自己將來也會感受這樣的果報。法王如意寶教誡之後,全學院的人再也沒有互相取外號。我希望在座的道友們今後也要注意這個問題,儘量不要惡口罵人,也不要給別人取外號。

在釋迦牟尼佛的聲聞弟子中,舍利子尊者是智慧第一,他之所以擁有超勝的智慧,也是由於前世在殊勝的對境面前作供養所致。佛經中記載:以前有一個人和妹妹在山中修行,有一次兄妹倆下山化緣,他們來到了一個婆羅門家,婆羅門見到他倆,便向哥哥提出想娶妹妹為妻。妹妹由於受不了山中的清苦,對哥哥說:“我現在不想和你回去,山裏什麼吃的都沒有,我願意嫁給這個婆羅門,如果你獲得聖者的果位,一定要回來看我。”哥哥聽妹妹如此說,只好答應她的要求,之後就獨自回山修行了。後來,哥哥通過精進修行獲得了獨覺果位,他想起以前與妹妹的約定,便到婆羅門家去看望妹妹。找到妹妹後,他在空中顯示了各種神變,妹妹見後生起了極大的信心,供養哥哥三個月豐美的飲食,還供養他一根針和一把剪刀。獨覺用那把剪刀割布,因為剪刀非常鋒利,裁割布匹非常迅速,妹妹見後便發願:願我的根性像剪刀一樣銳利,能成就銳利的智慧。獨覺又用針來縫補法衣,妹妹見到針能無礙地縫刺,又發願:願我的智慧像這根針一樣深遠,能夠無礙通達一切。以此因緣,後來她在釋迦牟尼佛的教法下成為智慧第一的舍利子尊者[1]。

如果像佛陀在因地那樣,將自己的身體佈施給老虎、羅刹,對許多人來講是很困難的,但像舍利子尊者前世那樣,遇到殊勝的對境時供養一把剪刀、一根針,這是非常容易的事情,所以想獲得智慧的人也應該這樣作供養。當然現在許多出家人的衣服很漂亮,尤其是漢地有些大和尚穿得特別好,他們用不著縫補法衣,如果供養針和剪刀,可能他們會說:“我的法衣這麼好,你為什麼要供養這些東西?”(開玩笑)

 樓主| 發表於 2011-12-20 09:27 | 顯示全部樓層


關於舍利子尊者為什麼擁有殊勝的智慧,在《釋迦牟尼佛廣傳》中有不同的說法:久遠之前,勝伏如來出現於世。有一天如來與兩大弟子及菩薩、梵天眾眷屬去皇宮化緣,途中遇到三個童子,這三個童子一見到佛陀立刻生起信心。一個童子提議說:“值遇了殊勝福田,我們應當盡心供養。”另外兩位則為難地說:“此處沒有鮮花等供品,拿什麼作供養呢?”倡議的孩童從頸上取下雙股珍珠項鏈,準備以此供養佛陀,兩位夥伴見後效仿他,也各自取下雙股珍珠項鏈準備作供養。這時,倡議的童子問:“你們倆供養後欲發何願?”一個童子說:“我願成為如來右邊智慧第一那樣的人。”另一個童子說:“我願成為如來左邊神變第一那樣的人。”這兩個童子反過來問他:“你欲發何願?”他則堅定地說:“我願成就與佛陀無二無別之果。”當時的這三個孩童,就是後來的舍利子、目犍連和釋迦牟尼佛。

看到這些不同的說法,大家不要覺得矛盾,其實一個人的成就,常常是以前發過很多次願的結果,也就是說,舍利子在往昔的不同生世中,在不同的環境下,多次發下要擁有殊勝智慧的願。所以佛經中有不同的公案完全是合理的。

在釋迦牟尼佛的聲聞弟子中,阿難尊者是多聞第一,他擁有不忘陀羅尼,通達三藏,佛經中曾讚歎道:“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難心。”阿難之所以有超常的記憶力,是因為前世曾供養一位阿羅漢一缽食物,並且發願:猶如此缽盛滿食物一樣,願我的相續充滿正法;猶如此缽紋絲不動、穩固置於墊上一般,願我的相續牢記不忘所聞之法。

與阿難相比,許多人恰恰相反:本該牢記的善法一點都記不住,很快就忘得一乾二淨;不該記住的惡法卻記得清清楚楚,過了許多年都忘不掉。有些人辛辛苦苦背了一個偈頌,過了九個小時就全忘了,而聽到別人說自己一句壞話,過了九年都忘不了,這是非常顛倒的。今後大家要像阿難那樣,要牢牢記住善法,儘快忘掉惡法。

在這幾堂課裏,我們介紹了佛陀的大弟子們往昔以何等因緣,在釋迦牟尼佛出世時各自獲得了不共的功德(如阿那律的天眼、舍利子的智慧、阿難的不忘陀羅尼)。其實這些聖者最初造的善法很簡單,像供養一盞燈、一把剪刀、一根針、一缽齋飯這樣的善法,任何人都能做得到。如今我們生在南贍部洲,值遇了三寶福田,正是培植福德的大好時機,大家要像這些聖者從前一樣,及時在福田中播下善法的種子,以後一定會豐收福德的莊稼。

不僅如此,在作完供養後還要回向發願,現在有些人不知道怎麼發願,其實發願很簡單,只要心裏想:以此善法的功德,願我變成如何如何,這就是所謂的發願。只要在作完供養後,這樣想一想就可以了,這最多是幾分鐘的事情,並沒有要求從此以後,內心永遠不離這種念頭。此外,發願的內容也要慎重,佛經中說:“何者發何願,將獲如是果。”所以,如果作功德後發了善願,以後會現前善果,如果發了惡願,也會現前惡果。我看到在漢地的很多寺院裏,有些人供上花果、點上香後,一直閉目合掌、口中念念有詞,很難說他們發的是善願還是惡願。道友們一定要發善願,千萬不要發惡願,否則將來一定會後悔的。

總的來講,我們應當發弘揚佛法、度化眾生的願,如果能以清淨心念一遍《普賢行願品》,這就是非常好的發願;分別來講,我們應發願往生極樂世界,因為如果能往生極樂世界,自然而然會具足一切福德妙相,並能成辦弘揚佛法、度化眾生的事業。所以大家今後作完任何善法,不管是上供下施、聞思修行還是講經說法、著書造論,都要將善根回嚮往生極樂世界。以前的許多高僧大德都是這樣發願的。如世親論師在《往生論》中說:“我作論說偈,願見彌陀佛,普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意思是,以我造《往生論》的功德,願我能面見阿彌陀佛,並與一切眾生往生極樂世界。宋代的永明延壽禪師日誦十萬遍彌陀聖號[2],平時為眾人傳菩薩戒、施食放生,一切功德也都回向眾生,作為往生極樂世界的資糧。法王如意寶也經常強調:我們每天都要念一遍《普賢行願品》,同時觀想將自己的善根回向給一切眾生,願自他一切眾生往生極樂世界。如果沒有念一遍《普賢行願品》的時間,也可以念“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刹”,以這個偈頌來發願。

在佛教的歷史上,以上供下施而獲大福德的人非常多,上面講的公案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如果我們像這些人一樣精勤上供下施,也會成為具足福德之人。有了福德,就會像如意寶那樣,無勤滿足一切眾生的願望。歷史上有許多具大福報者,如福力王子、善義王子、大施商主(這三位都是佛陀的前世)以及阿育王。福力王子的福報非常圓滿,當他還在母胎中時,就能加持母親說出“積福得安樂,故人當造福,精勤常積累,對福生信解”的偈頌。善義王子為了遣除眾生的貧窮,曾經和弟弟惡義一起到大海中取寶,在回來的路上,惡義用木條刺瞎了善義的雙眼,並搶走了如意寶,還騙父母說善義被淹死了,但善義依靠自己的福德力,後來不僅雙目複明,而且重新獲得了如意寶。大施商主為了遣除眾生的貧窮,到大海中的龍宮取寶,結果以他的福德力,取到了三枚如意寶,並在南贍部洲降下了珍寶雨。阿育王是佛涅槃一百年後出世的一位國王,他役使鬼神一夜之間造了八萬四千座佛舍利塔。據傳記中記載,阿育王的福報超過龍王,當他來到大海邊時,龍王都親自出來恭敬承事他。此外,許多高僧大德也有巨大的福報,像法王如意寶就是有大福報的人,許多人見到他老人家的尊容就膽戰心驚。

福報確實非常重要,有福報的人和沒福報的人差別非常大,有福報的人能夠輕而易舉做許多善事,而沒有福報的人費盡力氣卻連一件善事也無法成辦。《因緣品》中對此也有比較:“諸福真奇妙,其果極善妙,無似福解脫,是故當積福……福德淺薄者,難化墮惡趣,如沙中無油,彼者豈有樂。”講得非常清楚:福德非常奇妙,它的果報極其善妙,沒有像福德那樣能令眾生獲得解脫的,因此希求解脫的人應當積累福德……而福德淺薄的人很難度化,即使給他們宣說再多的佛法也沒用,這些人的前途只有墮入三惡趣,就像沙子裏榨不出油一樣,福德淺薄者不可能擁有安樂。此外,《毗奈耶經》中說:“福應常修造,無福遭苦厄,若有修福者,現受當安樂。”也說明瞭這樣的道理:應當經常造福德,如果沒有福德,就會遭受各種苦厄,若能修造福德,今生來世都會獲得快樂。

總而言之,道友們要想盡辦法來積累福德。在一切積累福德中,最殊勝的方便法就是供養三寶。唐代的法照大師在五臺山親見文殊菩薩時,文殊菩薩對他說:“諸修行門,無過念佛,供養三寶,福慧雙修,此之二門,最為徑要。”佛經中說:“一切世間諸安樂,皆由供養三寶生,故當恒勤供三寶。”《地藏十輪經》中也說:“三界中安樂,皆由三寶生,故求安樂人,常供養三寶。”如果能精勤供養三寶,廣積福德,不但能獲得今生來世的安樂,而且能遠離諸魔的境界,很快成就無上菩提,如《華嚴經》中說:“若彼常於三寶中,恭敬供養無疲厭,則能超出四魔境,速成無上佛菩提。”所以供養三寶是最有意義的事情。但關鍵是要長期去行持,即使供一盞燈、一杯水、一支香,也要在有生之年長期堅持,不能今天高興了就供養,過兩天不高興了就不供養。現在有些人行持善法只是圖新鮮,等新鮮感一過去,就捨棄原來的行為,另換一種新的行為,這種人就像猴子掰玉米一樣——撿起新的丟了舊的。這種習慣非常不好,大家應該持之以恆地行持善法。

本來,沒有一個眾生不希求今生來世的幸福安樂、受用圓滿,而幸福安樂、受用圓滿必須通過上供下施才能獲得。如《入中論》中雲:“彼諸眾生皆求樂,若無資具樂非有,知受用具從施出,故佛先說佈施論[3]。”可是有的人甚至連一把青稞也不供施,卻奢望獲得一切所想的東西,這種貪心將毀滅一切希求,結果一無所得。

藏地有一種說法,“未曾擊鼓無成就,未經搖頭無本尊”,意思是說,做任何事情都要付出一定的努力,否則不可能成功,就像沒有擊鼓就不會發出聲音,或者連搖頭動身的勤作都沒有就不會成就本尊一樣。以發心建一座經堂為例,自己事先就要明白,這肯定需要付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如果覺得自己無法付出這樣的時間和精力,乾脆就不要去建這座經堂。這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可是,有些人雖然想擁有福德,但在實際行動中連一把青稞的供施都捨不得,這怎麼可能擁有福德呢?

還有些人更過分,從來沒有為積資淨障而努力過,卻妄想獲得高深的修行境界,甚至增上慢地認為已經開悟了。在金剛薩埵法會期間,我問一個人:“你念金剛薩埵心咒沒有?”他說:“不用念,我已經開悟了!”他對自己的開悟深信不疑,但我有點懷疑,因為我遇到過許多藏地、印度公認的高僧大德,他們每天都要不斷地行持善法。在漢傳佛教的歷史上,許多公認的開悟者每天也不斷地行持善法,像永明延壽大師每天要念十萬遍佛號。與這些大德相比,有些人沒有做過任何積資淨障,就認為自己已經開悟了,到底他們悟了什麼也不好說。《教王經》中說,人死的時候,一切財產受用、親友眷屬都不會跟隨自己,只有生前造的善惡業會跟隨自己。如果自己本來沒有證悟,卻自欺欺人,不精進積累善業、懺悔罪業,到死亡的時候,該跟隨自己的善業一點也沒有,而不該跟隨的惡業卻緊隨身後,這樣的“開悟者”是不是有點奇怪。

因此,希望道友們不要說大話,要老老實實地積累資糧,尤其要以三寶為對境來積累福德。

現在我們能夠見到供養處的佛像,這說明自己往昔曾經積資淨障,如果能把它們觀為真佛來作供養,則與供養真正的佛沒有任何差別。如《右繞佛塔經》雲:“誰以等信心,供養在世佛,與其舍利塔,福德無有別。”作為末法時代的眾生,從一方面看,我們無緣見到佛陀的真容,可以說福德淺薄,但從另一方面看,佛法還沒有徹底隱沒,還能見到三寶所依和佛陀般的傳承上師,我們還算是有福報的。

有些出家人說:“我真是沒有福報,還不如當初不出家修行。”這種說法是不對的,其實,沒有生在邊地、能見到三寶,這就是巨大的福報。有些人脖子上掛著一大串像章——釋迦牟尼佛、觀世音菩薩、蓮花生大士……走起路來叮叮噹當響,這也是有福報的象徵,如果沒有福報,連這些像章也見不到。所以,現在值遇這些殊勝對境之時,大家千萬不要錯過機會,應該以這些對境來積累資糧,只要自己的心清淨,就可以積累巨大的福德。

為了方便積累資糧,今後大家無論到哪里,最好隨身攜帶一尊佛像,每天在佛像前磕頭、供水、供燈。這樣每天都可以作許多功德,依靠這些功德,暫時自己會獲得廣大的福祿,死後將轉生於善趣或往生清淨刹土。這些供養不是凡夫無法企及的玄妙境界,只要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只要自己有供養的心,誰都能做到這些事。

在今天這堂課上,我們引用了許多教證,這些教證的道理非常殊勝,大家在學習時不要囫圇吞棗、泛泛瞭解,一定要通達其中的意義。要把這些教證牢牢地記在心裏,最好能花時間背下來,以便隨時憶念其中的道理。現在我們剛剛講完課,許多人都能記住這些道理,但是過幾年以後,有些人也許會忘得一乾二淨,這是非常可惜的。有智慧的人每學一個道理,都牢牢地記在心裏,最後的收穫非常大;而愚者學了後面的,就忘了前面的,最後所剩無幾。我們要成為牢記佛法的智者,不要當忘失佛法的愚者。

附錄:

1、此公案出自《摩訶僧祇律》,此公案的前半部分幾乎與上一節課婆羅門的兩位妻子供養獨覺的公案完全相同,但後面的部分則不相同。

2、永明延壽大師修行非常精進,據記載,大師每日念十萬遍佛號,每日常行一百零八件佛事。所以修行關鍵是看有沒有精進心,一般人認為一天念十萬遍佛號非常困難,很多人以種種理由,把時間在非法中度過;可是有道心的人早上起得很早、晚上睡得很晚,白天也不散亂,完全有時間念這麼多佛號。由於永明大師道德巍巍,不僅為緇素尊崇,甚至為鬼神所敬。大師圓寂後,有一從臨安來的僧人,經年繞大師塔,旁人問他何故繞塔?僧人回答:“我在一次大病中到過冥界,看見閻王殿左邊供了一幅僧人像。閻王常在像前禮拜,我問旁邊的判官:‘閻王禮拜的僧人是誰?’判官回答說:‘那是杭州的永明延壽禪師,他未經冥府,直接往生西方上上品。閻王敬重大師德業,故天天禮拜。’所以我來這裏繞塔,以示恭敬之心。”

3、意為:世間眾生都在尋求安樂,如果沒有資具,則安樂也不可能有,當知一切資具都是從佈施的福德出生的,因此佛陀首先為眾生宣說了佈施的法語。


藏傳淨土法(索達吉堪布傳講)

智悲佛網
http://www.zhibeifw.com/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分享佛法資訊請先注意版權申明|藏密網 |網站地圖UA-2159133-2

GMT+8, 2024-4-28 14:58 , Processed in 0.022444 second(s), 16 queries .

Copyright © 2016 | LIGHTSAIL支持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