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選擇 進入手機版 | 繼續訪問電腦版

藏密網-漢傳.藏傳.南傳.佛教資訊網

注册藏密网可以获得更多功能与服务的支援,赶快注册吧!
立即註冊

合作站点账号登陆

快捷導航
查看: 4515|回復: 0

廣論: 彌勒菩薩在《大乘莊嚴經論》中,講述了十類悲心所緣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7-8-11 17:1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05300000828264126985312763930.jpg


廣論: 彌勒菩薩在《大乘莊嚴經論》中,講述了十類悲心所緣

佛子月光

菩提道次第廣論    宗喀巴大師

益西彭措堪布講義

修菩提心次第

巳二、修悲分六:一、悲心的所緣與行相 二、悲心的修行次第 三、真實修行之理 四、若未通達則不獲聖者地道 五、慈悲生起之量 六、對菩提心遣除疑惑

午一、悲心的所緣與行相

【二、修悲中,悲所緣者,由其三苦,如其所應苦惱有情。】

悲心的所緣,即具有苦苦、壞苦、行苦的苦惱有情,包括下至地獄、上達有頂的有情。
此處,須明確悲心的所緣境,未精通苦諦的人一般只有“緣苦苦悲”,連“緣壞苦悲”都很鮮少或很微弱,更不必說“緣行苦悲”,如此,悲心的所緣就很狹小。

此處,緣有情悲是一種遍緣三界苦有情的悲心。這是經由學習苦諦教法發展而來的。因此,中士道修苦成為引發大悲心的重要基礎。

彌勒菩薩在《大乘莊嚴經論》中,講述了十類悲心所緣。

一、熾燃眾生:“熾燃”指欲火熾燃,即貪著五欲的眾生。欲界眾生對五欲生起強烈的貪心而無法自主,緣這一類眾生,心想:這些眾生心無滿足,貪欲的烈火在心中熾燃,無法自主,真可哀憫!由此生起悲心。

二、怨勝眾生:“怨”指魔障,修習善法時被邪魔障礙的眾生,是怨勝眾生。許多眾生初入善道時,還較為順利,但後來由於魔造違緣,心識被魔力控制而舍棄行善。對這一類眾生也生起悲心。

三、苦逼眾生:“苦”指苦苦,即身陷苦海被痛苦折磨的眾生。心緣備受痛苦的惡趣眾生,以及被生老病死等苦所折磨的善趣眾生,生起悲心。

四、暗覆眾生:“暗”指無明,不知業報而恒時造惡的眾生,叫暗覆眾生。譬如,屠夫、妓女、獵人、不法商人等,被無明黑暗覆蓋,而行殺盜淫趣入苦因,卻不知惡趣苦果等。對他們油然生起悲心。

五、住險眾生:“住”是安住,“險”是險道,指輪回。那些對解脫無法生起希求心的斷種性者,內心根本不希求解脫,必定要在無邊生世之中,趣入極其難行的險道。觀見他們生生世世悲慘的境遇之後,心生不忍而發悲心。

六、大縛眾生:“大縛”,指被惡見大束縛。“大縛眾生”是指外道。外道被緊緊束縛在各種我見、我所見的惡見中,以顛倒邪見的束縛無法趣向解脫,也是可悲眾生。

七、食毒眾生:“毒”指有漏禪味。貪著有漏禪味的食毒眾生,把有漏的四禪、四無色定當成解脫和真實的安樂,完全墮在貪著禪樂中,如同貪著雜毒的美食而縱情享受一般,暫時雖有些安樂,但終究會轉成痛苦。緣此類眾生,生起悲湣。

八、失道眾生:“道”指解脫正道。迷失解脫道而誤入歧途的眾生,即失道眾生。比如,外道將五火焚身、單腳獨立、跳崖等的顛倒戒禁執著為解脫道,所求是解脫,所行卻成了束縛,結果越修離解脫越遠。見到這種情形後,油然生起悲憫心。

九、非道住眾生:“道”指大乘道,進入小乘道的眾生,即非道住眾生。許多聲聞種性者和菩薩不定種性者進入小乘的聲緣道,雖然與入生死道完全不同,但畢竟只能成辦少分自利,並不殊勝。看見他們未能安住在成辦二利的大乘道中,不由心生悲憫。

十、瘦澀眾生:“瘦澀”即不圓滿,福慧資糧不圓滿的大乘行者,即瘦澀眾生。這一類眾生雖然趣入大乘道,但因順緣資糧不圓滿,而受違緣的牽制,無法如實地修行,對這一類不圓滿的修行者也生起悲心。

【行相者,謂念雲何令離此苦,願其舍離我當令離。】

悲心的行相有三方面,即想:怎麽能讓有情脫離這種痛苦(為有情著想的心);但願有情脫離痛苦(善願心);我應當讓他脫離痛苦(責任心)。

例如,見他心情憂郁,心想:怎麽為他排憂呢?他能不憂傷多好!我應當開導他,讓他走出憂郁。此為悲心行相。

一切皆由串習而來,常常這樣想,久而久之,自心就變成悲心的體性,這叫“修”。

午二、悲心的修行次第

【修習漸次,先於親友,次於中者,次於怨修。】

首先按“親”、“中”、“怨”之次第修習。

【若於怨處如同親友心平等轉,漸於十方一切有情而修習之。】

如果對待怨敵等同對待親友一樣,在欲拔其苦的心態上沒有一厚一薄的差別,之後就逐漸對十方一切有情修悲。

以下說明實修舍、慈、悲三心次第的出處與重要性。

【如是於其等舍慈悲,別分其境次第修者,是蓮華戒論師隨順《阿毗達磨經》說,此極扼要。】

以上修習舍、慈、悲時將所緣境分成親、怨、中等依次觀修,乃是蓮花戒論師隨順《阿毗達磨經》所說,極為關要。

如是“分所緣境、依次修持”的原因如下。
反面:

【若不別分,初緣總修似生起時,各各思惟,皆悉未生。】

若不分開一一修習,最初只緣有情總體而修持,雖然看似生起了,但對每一類各各思惟時,就會發現其實都沒有生起。

正面:

【若於各各皆生前說變意感覺,漸次增多,後緣總修,隨緣總別清凈生故。】

若對親、怨等各方面都生起了上述心態的變化,如此漸次增多,則最後緣有情總體修持時,不論緣總體或緣各別,都已經清凈地生起了相應的心量。

這一段談到修心如何落實的問題。依靠兩種方式修持,將會出現兩種結果。以修慈為例:如果最初就緣一切有情籠統地修,則檢查支分時,會發現每部分都未落實,甚至對身邊的親人也沒有生起真切的慈心。遇到不喜歡的怨敵,似乎他不屬於有情,連好臉色也不願意給他,卻又說“我對一切有情生起了無偽慈心”,這顯然是矛盾的。這種修法,雖然一開始看起來架子龐大,實際檢查起來,並沒有堅實的內涵。

如果換一種方式,紮紮實實一分一分地修,即先緣親友修穩固了,再緣中庸眾生修,然後緣怨敵修,每一部分都切實修到量了,最後再緣一切有情修,這樣,由於每一部分都已修到量,綜合起來緣總體就能生起修量,這是“實打實”的修法。

http://mp.weixin.qq.com/s/g3PdoWdVu1GtOsikGHcc0Q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分享佛法資訊請先注意版權申明|藏密網 |網站地圖UA-2159133-2

GMT+8, 2024-3-28 20:19 , Processed in 0.022225 second(s), 19 queries .

Copyright © 2016 | LIGHTSAIL支持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