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密網-漢傳.藏傳.南傳.佛教資訊網

注册藏密网可以获得更多功能与服务的支援,赶快注册吧!
立即註冊

合作站点账号登陆

快捷導航
查看: 3761|回復: 2

索達吉堪布: 佛教的財富觀和供養觀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2-3-3 13:1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小菩提 於 2012-3-3 13:21 編輯

4930b454ge7b3d827ae17&690.jpg


索達吉堪布: 佛教的財富觀和供養觀

現在許多學佛的人都有這種毛病,雖然明白一些佛教的道理,但往往只是停留在瞭解的層面,從來不去實踐,導致聞思和修行成了背道而馳。以供養三寶而言,許多人也知道這有很大的功德,可是從來不見他們有什麼實際行動,以至於錯過了許多積累資糧的好機會,這非常可惜。當然,很大的供養不一定人人都能做得到,但每個人都可以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作一些供養。希望道友們今後遇到殊勝的對境時,應當盡己所能地作供養。作為凡夫人,要完全做到經論中的要求是很困難的,但聞思經論以後,無論如何也要根據自己的情況,或多或少地行持其中的道理。

在擁有財富時,如果沒有上供下施,則財富對自他都沒有利益。

有些人雖然擁有一些錢財,但因為相續被吝嗇所縛,自己捨不得用,也不願意給親戚朋友用,更不願意作上供下施。現在許多人把錢存在銀行裏,密碼不讓任何人知道,甚至妻子的存款不讓丈夫知道,丈夫的存款不讓妻子知道,這些人死後,所有的存款都沉澱在銀行裏,一輩子的辛勤積累成了給銀行作貢獻。

有些人雖然擁有許多財產,但這些財產不得不和怨敵盜賊共同享用,或者成為引發爭論之因。

佛經中說:“須知世上有為財,水火盜賊俱可奪。”錢財是眾矢之的,強者會強行掠奪,卑者會悄悄偷走,損耗鬼等鬼神會伺機損壞。

有錢人的生活並不快樂,而沒錢人的生活卻常常充滿歡笑。律藏中說:“倘若一鳥銜肉塊,餘鳥見後隨圍繞,如是了知欲妙過,當如犀角獨自行。”當一個人發財以後,與他有關係、沒關係的許多人都會集聚在他身邊,會倍加“關心”他。

此外,財產還有最初積累的痛苦,中間守護的痛苦,最後無常毀滅的痛苦。寂天菩薩曾經說:“積護耗盡苦,應知財多禍。”

《別解脫經》中說:“財富如流水。”有漏的錢財都是動搖性的,沒有什麼實質性可言,《親友書》中也說:“知財動搖無實質。”所以暫時擁有財產時,不要認為自己會永遠富裕,也許今天你是眾人羡慕的富翁,明天就會淪為沿街乞討的乞丐。

過多的財富還會障礙修行。

我們反復宣說了上供下施的道理,如果有些人還是不能舍財作上供下施,以後必定會感受貧窮的果報,這就是無欺的因果。

以藏地而言,雖然佛法非常興盛,人人都信仰三寶,但經濟確實比較落後。為什麼藏地這樣貧窮呢?一方面是因為時值福報日趨衰減的濁世,但主要的原因就是藏人的吝嗇心重,沒有以上供下施來積累福德。

以前阿底峽尊者來到藏地的時候說:“在你們藏地,甚至沒有一個享受供施一把青稞果報的人,簡直成了餓鬼世界。”尊者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按照因果的規律,在殊勝的對境前作小小的供養,也必定會成熟巨大的果報,如果藏地的人們曾經作過一把青稞以上的供施,一定會比現在富裕得多,既然藏人現在非常貧窮,這說明他們沒有作過一把青稞以上的供施。阿底峽尊者經常說藏地非常貧窮,甚至將藏地比成餓鬼世界,也許是當時印度比較富裕。

透過阿底峽尊者“甚至沒有一個享受供施一把青稞果報的人”的語言,大家要明白,因和果之間有放大效應,這就像“微小的種子能生大果實、少量的種子能產眾多果實”一樣。這方面的公案非常多,我們看三個例子。

《雜譬喻經》中記載:往昔舍衛城郊外有一個婦女,一次佛陀到她家門前乞食,婦女供養了一缽飯。佛說:“種一生十,種十生百,種百生千,種千生萬,種萬生億,而能現見真諦之道。”婦女的丈夫聽了佛陀的咒願不相信,他說:“佈施一缽飯能獲得這樣大的福德,還能現見真諦之道,瞿曇沙門說話為什麼這樣誇張呢?”佛陀問他:“你從哪里來?”他回答說:“從城裏來。”佛說:“城裏的尼拘陀樹有多高?”他說:“高達四十裏,每年結數萬斛的果實。”佛又問:“樹的種子有多大?”他回答:“只有芥子那樣大。”佛說:“你說的話太誇張,一粒芥子大的種子怎麼能長成四十裏高的大樹,而且每年結數萬斛的果實?”他回答說:“這是我現量所見。”佛說:“無情法的大地尚且能成熟這麼大的果報,何況人以歡喜心供養佛一缽飯,福報一定會不可稱量。”夫婦二人聽後心開意解,當時就證了初果。

看了這個故事,大家應該明白,對殊勝的對境作微小供養,福德也是不可思議的,而且以供養的功德,最終能斷除煩惱障垢,獲得聖者的果位。《華嚴經》中也說:“供養諸佛少功德,必斷煩惱至涅槃。”

此外,釋迦牟尼佛在因地曾經轉生為我乳轉輪王,當時他統治了整個四大部洲,並與三十七代帝釋天王在三十三天的寶座上平起平坐。我乳轉輪王之所以有如此廣大的福報,這是因為他前世成為窮人時,見到德護如來後生起歡喜心,供養了七粒豌豆的果報。

想想我乳轉輪王的公案,確實任何人都不能輕視作供養。在作供養時,錢多錢少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心要清淨。如果自己的心清淨,供養多少錢都有功德;而如果心不清淨,供養時摻雜了煩惱,那即使供養的錢再多,也沒有很大的功德。

大家應該採取適當的措施,如為了避免產生吝嗇心,就不一定要拿很多錢作供養(當然,若沒有吝嗇心,還是供養的錢越多,所獲的功德越大);為了避免產生傲慢心,就不要當著大眾作大供養,可以悄悄地作供養。

《佛說諸德福田經》中說:“毀形守志節,割愛無所親,出家弘聖道,願度一切人。五德超世務,名曰最福田,供養獲永安,其福第一尊。”出家僧眾因為具有五種功德而成為最殊勝的福田:一、毀形,在家人化妝打扮,追求華麗的服飾,而出家人剃除鬚髮,身著壞色衣。二、守志節,出家人遠離一切非法的行為,一心一意行持善法。三、割愛無所親,出家人捨棄了親朋好友,這種看破放下的精神非常可嘉。世間人在這方面是很困難的,總是放不下自己的親人,有些放不下父母,有些放不下妻兒。四、出家弘聖道,出家人一心弘揚佛法,雖然有些在家人也能弘揚佛法,但跟出家人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五、願度一切人,大乘的出家人都是發了菩提心的,他們都發願要度化一切眾生。因此,出家僧眾具有如此功德。

這部經中還說,有七種善法能轉生到梵天。一、建造佛塔、經堂、僧房。二、修建園林浴池,種植樹木,給人們帶來清涼。三、恒常佈施醫藥。四、造船濟度人民。五、建造橋樑。六、在道旁挖井,使渴乏行人得以飲用。七、修建廁所。這部經中還說:“供之得福,進可成佛。”意思是說,如果在殊勝的對境前作供養,可以獲得大福德,最終可以因此而成佛。此外,《寶鬘論》中在講積累福德資糧時,也要求興建旅店、花園、橋樑、浴室、水井等。

其實許多人對財富的追求是很盲目的。在非洲大草原上,經常會出現這樣一幕:當一隻野獸在前面奔跑時,成百上千的野獸會毫無理由地跟著跑。許多人就像這些沒頭腦的旁生一樣,看到別人追求財富,立刻不加思考地盲目跟風。這些人應該想一想:我一定要跟著別人去做嗎?別人買一棟豪宅,是不是我也要買?別人買一部轎車,是不是我也要買?通過思考,有智慧的人會明白,其實一個人並不需要太多的財物,如果自己的欲望超出了經濟承受能力,很可能會以造惡業的方式聚斂錢財,而且在追求錢財的過程中也充滿種種痛苦,這樣自討苦吃有什麼必要呢?

許多人說:“我是為了擺脫貧窮,過上富裕的生活,才不斷地追求錢財的。”其實貧窮和富裕是在心上安立的,在外境上尋求錢財根本解決不了問題。《寶積經》中說:“積財雖千億,貪著心不舍,智者說此人,在世恒貧苦。”意思是說,有的人雖然積累了許多錢財,可是他一直處於貪著的狀態,智者說這種人恒時處於貧窮中。現在有些人已經有好幾億元資產了,但他們還是不滿足,實際上這種人就是標準的窮人。此經中緊接著說:“彼雖無一物,安住舍離心,智者說斯人,世間最富貴。”意思是說,有些人雖然沒有任何財產,但內心很知足,經常處於清淨的舍心中,智者說這種人是最富貴的人。

思維上述的道理後,我們要捨棄對財富的吝嗇和過分貪求,應當合理使用自己的財富,儘量將財富用在對今生來世有意義的上供下施方面。

當然,在作上供下施時,要根據自己的條件合理為之。為什麼這樣說呢?有些人本來沒有多少錢,連自己的生活都成問題,這樣的人作上供下施時就要適度。如果是犛牛,它隨便吃點草、喝點水就可以活下去,但我們畢竟是人,沒有一點錢是無法生存的。因此,如果自己的條件比較差,首先應當保證自己的生活,然後再將餘下的錢財作上供下施。可是現在有的人太“大方”了,有些剛來學院的人本來沒多少錢,但還要供養這個、供養那個,最後連自己的生活都維持不下去,又不好意思天天到道友家吃飯,最後不得不離開學院。為了作供養而放棄聞思修行的機會,我覺得這種做法不妥當。

如果現在能積累福德,以後無需辛勤也會財源滾滾。古德有“辛勤如山王,不如積星福”的教言。

此外,如果精進積福,不僅本人直接受益,後世子孫也會蒙受蔭庇。

積福享樂、造惡受苦是顛撲不破的真理,因此,為了獲得暫時和究竟的安樂,大家應當精進積累乃至火星以上的福德。

從前,阿育王經常大力供養僧眾,有一次宮中的一個婢女見到阿育王供養僧眾,心中非常感傷:國王前世修福,現在享受富貴,如今繼續修福,將來福德會更深厚;而我前世造了罪業,現在身份卑下,如今無錢修福,將來會更卑下,不知何時才有出期?僧眾應供之後,婢女在掃地時得到一枚銅錢,她以歡喜心將這枚銅錢佈施給僧眾。不久婢女患病死去,死後她轉生為阿育王的公主,這個公主一生下來右手就緊握著。王妃將此事告訴阿育王,國王喚來公主,打開她的右手時,手中居然出現一枚金錢,而且隨取隨生,一直取不盡。阿育王覺得非常稀奇,問耶奢阿羅漢:“我這個女兒前世造了什麼福德,手掌能生出金錢?”耶奢阿羅漢回答說:“她前世是您宮中的婢女,以掃地得到的一枚銅錢佈施僧眾,所以能成為大王您的女兒,並且手中金錢取之不盡。”貧窮卑下的婢女以拾到的一枚銅錢作佈施,這樣不起眼的善根成熟後,就感得了如此稀奇的果報。如果人們能了知這樣的因果,相信人人都會精勤積累福德。

當今時代,許多人不懂善惡因果之理。有些富人常說:我是憑著自己的本事,通過辛勤勞作而發財致富的。有些領導常說:我是憑著自己的智慧和才幹,才有了現在的地位。其實,此類說法都是錯誤的,說這樣的話是對因果之理愚昧無知的表現。這些人只是將往昔積累的微小善法的果報,誤認為是今生辛勤努力的結果。

佛經中講得很清楚,“施心無所逆,於財無吝惜,信解諸佛法,生生獲財富”,如果前世不違逆求乞者的心意,並且對所施物不生吝惜,後世自然會獲得財富。如果前世沒有積累資糧,父母再好,領導再關心你,政策再優越,自己也不可能獲得財富。

以一個比喻來說明此理:只有在田裏播下種子,才會有五穀豐登的好收成,如果沒有在田裏播下種子,再怎樣辛勤耕耘也終將一無所獲。同樣的道理,要成為富裕之人,必須上供下施,如果沒有積累資糧,只是拼命地經商、務農、打工,怎麼可能成為富裕之人呢?

最後需要說明的是,前面我們提到,有些人為了成為富裕之人,從事偷盜、掠奪、打獵等惡業,這在當今時代是非常普遍的現象,這些人的所想與所行完全是背道而馳。《法句經》中說:“行惡得惡,如種苦種……習善得善,亦如種甜。”

來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25a0250100jlek.html) - 佛教的財富觀和供養觀_智慧之光_新浪博客

 樓主| 發表於 2012-3-3 13:20 | 顯示全部樓層
即便以造惡業的方式暫時獲得了財富,但在有智慧的人看來,這種不清淨的財富根本不值得羡慕。

來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0b83a90100gs17.html) - 佛教的財富觀和供養觀_陀美德欽_新浪博客

在如今的濁世,人們普遍沒有三世因果的世間正見,由此導致大多數人為了眼前的利益,日日夜夜肆無忌憚地造作嚴重的惡業,最終給自己和他人帶來許多痛苦。如果有了因果正見,公務員不會貪污、受賄,商人也不會製造假冒偽劣產品,人人都會自覺地按因果行事,這個世界就會變成人間的淨土。因此,這個時代的人們非常需要佛教的因果觀,我們也祈願諸佛菩薩大力加持,讓人們都擁有清淨的因果正見。

如果錢財的來源不清淨,即使暫時收入很不錯,但最終不會有任何實義。藏地有“無功德者之信財,罪犯騙子之受用,得時雖有積時無,積財無有實義也”的說法。意思是說,沒有清淨戒律和聞思修行功德的出家人聚斂大量的信財,在家人通過殺生、欺詐等途徑得到錢財,這些錢財在獲得時好像很豐厚,但最終不會積累下來,很快就會以各種因緣耗盡。所以千萬不要以邪命養活,如果以邪命養活,暫時也許會比較富裕,但這不會長久,而且這種財富對自他都有害處,不僅自己死後會墮入惡趣,甚至與自己結緣的人死後也會墮入惡趣。

人與動物、人與環境之間是息息相關的,現代人不懂這些奧秘,肆無忌憚地獵殺野獸,破壞自然環境,最終必定會自食苦果。有的人精神癲狂,罹患種種怪病,有些地方出現各種自然災害,這都是大自然對人類的報復。

一定要誠信這些道理,大家要保護周圍的動物、環境,學會與大自然和諧相處,這樣自己的生活和修行才會吉祥順利。

擁有萬貫家財的富豪可以供養大象、駿馬等,一貧如洗的窮人也可以供養針線、油燈等。其實人再窮,還是有一點點財產的,只不過有些人覺得微小的供施沒有意義,所以就輕易放棄了積累福德的機會。有些人認為:別人供養了一萬塊錢,我才供養一塊錢,這太不好意思了,還不如不供養。其實這種想法是不對的。如果一個富人有一百萬元,他拿出一萬元作供養,而一個窮人有一百元,他拿出一元錢作供養,他們都拿出了全部財產的百分之一,從這個角度來看,兩個人的供養是一樣的。

2007年2月16日,安南卸任聯合國秘書長的職務後,在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個莊園舉行了一場慈善晚宴,旨在為非洲貧困兒童募捐。在那次晚宴上,比爾•蓋茨捐了八百萬美元,沃倫•巴菲特捐了三百萬美元,但他們都沒有成為晚宴的主角,而一位捐了三十美元二十五美分的小女孩卻成為當天晚宴的主角。這個小女孩說了一句非常令人感動的話:“我知道受到邀請的人有很多錢,他們會拿出很多錢,我沒有那麼多錢,但這是我所有的錢!”雖然比爾•蓋茨和沃倫•巴菲特捐了幾百萬美元,但這對他們來說是九牛一毛,那個小女孩雖然只捐了幾十美元,但這是她所有的錢,這才是最為難得的。

我們還可以用供佛說明這個問題,許多經論中都說,如果有人欲往生極樂世界,要經常祈禱供養阿彌陀佛,但這些經論中並沒有說:一定要拿許多錢作供養,阿彌陀佛才會接引你往生,如果供養的錢少,阿彌陀佛就不接引你往生。事實上,阿彌陀佛根本不會因為一個人供養的錢多,對他的態度就非常好,而另一個人供養的錢少,對他的態度就不好。我們能否得到阿彌陀佛的攝受,關鍵是看自己的心是什麼狀態,而不是看供養了多少錢,只要自己的心虔誠清淨,就能與阿彌陀佛相應。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中說:“如是晝夜思維極樂世界無量壽佛。種種功德種種莊嚴。志心皈依頂禮供養。是人臨終。不驚不怖心不顛倒。即得往生彼佛國土。”這個教證講得非常清楚,如果長期思維阿彌陀佛和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並且至心祈禱、供養阿彌陀佛,此人命終後可以往生極樂世界。現在我們有幸生而為人,又值遇了殊勝的三寶福田,此時一定不要空過人生,應當精勤積累資糧。

在一切福田中,具有圓滿斷證功德的佛陀是最殊勝的福田。《過去現在因果經》中說:“于諸福田中,佛福田為最,若欲求大果,當供佛福田。”《長阿含經》中說:“天及世間人,唯佛為最上,欲求大福者,當供養三寶。”所以,佛陀是一切福田中的最勝福田,如果想獲得大福報,就應當精勤供養佛陀。現在雖然見不到真正的如來,但在佛像前作供養也能獲得同樣的功德。

此外,僧眾也是殊勝的福田,供養僧眾的功德也非常大。《前行備忘錄》中說:“‘活生生的佛陀、活生生的佛法、活生生的僧眾。’供養僧眾能夠獲得供養三寶的福德,供養佛、法雖然能得到供養的福德,卻得不到對境接受的福德,而供養僧眾既能得到供養的福德,也能得到接受的福德。”

如果由於往昔沒有積累福德,導致今生自己非常貧困,沒有財物作真實供養,也可以用鮮花、淨水、藍天和白雲等無主物作供養,甚至通過觀想作意幻供養,這也能積累巨大的福德。寂天菩薩曾說:“福薄我貧窮,無餘堪供財,祈求慈怙主,利我受此供。”如果連這一點都做不到,這種人確實是沒有福報了。當然,現在很多人的行為有點顛倒,有錢人捨不得作真實供養,反而要去意幻供養,沒錢人本來可以作意幻供養,但非要把所有的錢財供養出去。我覺得窮人應在保證生活的前提下作供養,沒必要把全部財產都供養完,否則要想長期行持善法有一定的困難。當然,如果自己的心特別清淨,供養的心非常真誠,確實把一切錢財看破了,那也可以毫無保留地作供養。

如果沒有錢,只要心清淨,即使供養土石也有很大的功德。

有些人由於沒有福德,始終過著貧寒的生活,這種人一輩子辛勤勞作也無法獲得的財物,具有福德的人一天便可以獲得。

從前王舍城有一對婆羅門夫妻,他們無論如何勤勞,始終連溫飽都解決不了,最終淪為沿街乞討的乞丐。有一次,他們聽說供養僧眾齋食能變得富裕,夫妻倆便將當乞丐、雇工得來的食品供養僧眾,當天婆羅門女也受了齋戒。那一天勝光王到城外遊玩,在返回途中遇到一個被綁在樹上、瀕臨死亡的囚犯。囚犯向國王索要食物,國王隨口答應了。可是國王一回到王舍城,就忘了這件事,到了午夜才想起來。因為王舍城外半夜三更到處是魔鬼羅刹,所以誰也不敢去送食物。國王下令:“在我的國境內,如果有人能於此時送飯給那個囚犯,獎賞黃金一千兩。”其他人誰也不敢前往。那位婆羅門女心想:我今天受了八關齋戒,一定不會遭到鬼魔加害。於是她從國王那裏領取了飲食,毫不猶豫地向王舍城外走去。在路上,她遇到一個剛生下五百個孩子的羅刹女,那個羅刹女非常饑餓,準備前來吃掉婆羅門女。此時她立即憶念齋戒。羅刹女知道後驚恐不已,請求道:“優婆夷,請你佈施我一點飲食吧!”

有些人膽子特別小,晚上一個人上廁所都不敢,其實只要受持八關齋戒以上的戒律,根本不會受到鬼神的傷害,但關鍵是要憶念相續中的戒體,如果能這樣想,鬼神知道後就會離開。如果是出家人,也可以憶念自己身穿的法衣,這也能遣除鬼魔的危害。《地藏十輪經》中說:“善男子。當觀如是過去羅刹。雖受無暇餓鬼趣身。吸人精氣飲啖血肉。噁心熾盛無有慈悲。而見無戒剃除鬚髮。以片袈裟掛其頸者。即便右繞尊重頂禮恭敬讚頌無損害心。”此外,如果隨身攜帶佛經、法器,也能遣除鬼魔的危害。當年蓮花生大士在尼泊爾的洋列秀山洞修行時,當地許多非人製造違緣,蓮師派遣弟子從印度迎請《金剛橛續》,法本剛剛拿來,做障礙的非人都嚇跑了。

那個婆羅門女施給了羅刹女少許食物,以齋戒的加持力,少量的食物變成了許多食物,羅刹女和它的孩子們都得以滿足。羅刹女十分高興地告訴她:“我住的這個地方有一個金瓶,我把它供養給您!”在剩下的路途中,她又饒益了另外幾個鬼神,那些鬼神也供養了她三個金瓶。她將飲食交給犯人後便返回王舍城。勝光王將一千兩黃金也賞給她。從此以後,夫妻倆變得非常富裕。他們知道這是供養僧眾的福報所致,就更精勤地供養僧眾,結果變得越來越富有。後來,那位婆羅門成了勝光王的大臣。

從這對婆羅門夫妻的經歷可以看出,僅以乞討得來的飲食供養僧眾,以及受持一天的齋戒,現世中也會成熟如是的果報,更不用說後世的廣大果報了。

大家要多看這方面的公案,這會引發自己對作供養的信心。我記得在《佛說諸德福田經》中講了許多供養的公案,經中記載:有一個長者之子,曾供養僧眾一枚藥果,以此果報他在九十一劫中轉生於人天善趣,每一世都尊榮富貴,相好莊嚴,而且從來沒有生過病,最後值遇釋迦牟尼佛而成就阿羅漢道。還有一部經中記載,以前有一個人看見佛塔前供的花枯萎了,他重新供上新鮮的花,以此功德,他在九十一劫中不墮惡趣,享受人天的安樂。看了這些公案後,大家應該明白供養的功德,希望不要把這些道理停留在瞭解的層面,應當儘量去作上供下施,要經常在阿彌陀佛前作供養,並回向令一切眾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佈施的心和錢財很難同時具足,所以在有錢財時,應儘量供養三寶。當然,也並不是沒有錢財,就絕對無法作供養。有些人覺得:我前世沒有積累資糧,現在一點福報都沒有,我是沒有辦法積福了!其實,只要自己有心,沒有錢財還是可以積累福德。佛經中講了七種不花錢而能獲大果報的佈施:一、眼施,以和善的目光看別人;二、和顏悅色施,以和藹悅意的表情對待別人;三、言辭施,對別人宣說柔和的語言;四、身施,起立、迎送、禮拜父母師長,並且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幫助別人;五、心施,以善良、恭敬之心對待別人;六、床座施,為父母師長鋪設座位,或者將自己的座位讓給他人坐;七、房舍施,將自己的房子提供給別人住。所以只要有供養的意樂,就會有作供養的機會,即使你沒有財產,也可以用身口意來善待別人,這一點任何人都能做到。

下麵講幾則窮人舍財作供養的公案。

從前有一對夫妻,當他們財產富足時未能上供下施,後來他們的財產全部用光了,淪為一無所有的乞丐。他們擔心以後生生世世都會成為乞丐,便想對僧眾作供養。這對夫妻在空空的倉庫裏仔細尋找,結果竟然找到了一枚金幣,他們將金幣放在裝滿淨水的瓶子裏供養僧眾,僧眾用這瓶水來洗腳,並用金幣買了鮮花,從而享用了他們的供品。以此福德,這對夫妻無論轉生於何處,剛一出生,家中便會出現一個縱廣八肘的水井,而且井中能隨欲出生金銀財寶。

在這個公案中,僧眾把供養的財物都用上了,這對施主是非常有利的。施主的錢財來之不易,除了極少數福報現前的人,一般人都需要勤作才能得到財產,在這個過程中肯定要付出許多血汗,所以大家一定要重視別人供養的財物。但有些修行人在這方面做得不太好:有時候施主很不容易得到一些錢財,當他們恭恭敬敬地獻上供品時,這些修行人不但不歡喜接受,反而說一些刺傷人心的語言。這樣做是很不好的。作為一個出家人,當自己受到別人的供養時,為了護持施主的善心,不管供養的物品合不合心,都應該儘量歡喜接受,為了讓施主得福,也要合理使用這些供品,如果自己實在用不上,也不能丟棄浪費,應該轉用在其他合理的方面。

大家還需要注意的是,接受別人的供養後,不要忘了替施主回向。即使是具足一切功德的釋迦牟尼佛,在接受供養後都要為施主作回向,我們這樣的凡夫更應如此。我去泰國時對這一點深有感觸,泰國的出家人受供後,必定會為施主念經回向。這種做法很符合世尊的教規,接受供養者也能避免染上虛耗信財的罪垢。今後大家收到供養後,不能像世間人那樣說句“謝謝”就了事,最好當場作回向,如果當時不方便,過後應該及時作回向。

我常有這樣的想法:人生非常短暫,如果當一個普通的修行人,除了維持基本的生活,什麼供養都沒有,這樣過一輩子才是清淨的,臨死時也不會有許多信財和亡財的債務,如果能這樣度過一生該多麼快樂啊!每當看到那些過得很清貧的修行人,自己總是非常羡慕他們,也經常默默地發願:但願我生生世世都能成為這樣的修行人。

剛才那對夫妻以供養僧眾的福德,後世無論轉生於何處,家中都會出現一口能出生金銀財寶的水井。從世間的眼光看,這似乎有點太玄了,但這的確是事實。有福報的人家裏出現財寶是很正常的事。前年我去東北一個油田時,有些人的地裏一挖就能出油,這些人很快就發財了,而他們的鄰居在地裏怎麼挖也不出油。藏地也有這樣的情況,在爐霍、道孚那一帶,有些人家的田裏能挖出許多金子,而緊挨著的人家的田裏怎麼挖也挖不出金子。所以人和人的福報的確有差別。

要想致富,必須要有福報。有些人想:我這麼聰明能幹,為什麼發不了財?其實聰明能幹不等於有福報,如果前世沒有積累資糧,再聰明能幹也沒有用,甚至連飯碗都找不到。而前世積累過資糧的人,即使不是很聰明能幹,也照樣能發大財。我認識有些大老闆,他們連字都不會寫,每次簽名的時候都很麻煩,想找別人代簽,別人也不願意,實在沒辦法就隨便畫一個符號,但他們的財富卻遠遠超過很多知識份子。

通過上面這對夫妻的公案,大家應當認識到,僧眾是非常殊勝的福田,供養僧寶福田能夠出生巨大的功德。我一直有這樣的觀點,具有福報者才會值遇殊勝的福田,而沒有福報者很難值遇,即使遇到了也不一定會生起信心。

還有些人喜歡供養個人,這也特別需要慎重。當然,如果上師是具相的善知識,他為弟子指示了真正的解脫道,弟子供養他肯定有功德。但一般來講,對個人作供養比較容易產生後悔心,而供養僧眾不容易產生後悔心,所以為了保險起見,我覺得大家今後最好是供養僧眾。

下面我們講一個貧女供衣的公案。以前印度有一位富裕的施主,他家生了一個相貌端莊的女兒,她剛出生時就身著一件珍寶白衣,而且這件白衣也隨著她的身體一起長大,因此父母給她取名為白母。這個女兒虔誠信仰佛教,後來她在佛陀的教法下出家,她的白衣也自然變成了法衣,最後她證得了阿羅漢果。諸比丘問佛陀:“白母比丘尼往昔造了什麼業,一生下來就有俱生的珍寶白衣,出家後很快就證得阿羅漢果?”佛說:從前,有一對以乞討為生的夫妻,他們僅有一件衣服,誰出去乞討時便穿上那件衣服,另一個人就躺在土堆裏。一次妻子說:“我們因往昔未曾積累福德而成為這種慘狀,現在將這件衣服供養世尊來積累福德吧。”丈夫聽後卻不以為然。

但那個妻子非常有主見,不管丈夫怎麼反對,她還是決心作供養。有一天,她看見一位化緣的比丘,便躺在樹葉下麵,委託他將衣服供養佛陀。那位比丘代她將衣服供養了佛陀,佛陀為她作了回向。當地的王妃聽說此事後非常隨喜,將身上的一套衣服及所有的珍寶飾品都給了那位貧女,結果她即生就成了富裕之人,並且在許多世中都有與生俱來的妙衣。那位貧女即是現在的白母比丘尼。

本來一件舊衣服算不了什麼,但這是貧女一家僅有的一件衣服,她能以毫無吝嗇之心作供養,所以獲得了不可思議的果報。佛經中還有一個難陀貧女,她以乞討到的一文錢供養佛陀一盞燈,這一文錢是她一天的全部收入,但她毫無吝嗇地作了供養,從而獲得了未來成佛的授記。想一想這些稀奇的因果,我們為什麼不去作供養呢?當然她們供養的對境是圓滿正等覺佛陀,在如今的末法時代,要值遇這樣的對境很困難,但僧寶也是殊勝的福田,我們可以供養僧寶,這同樣能積累巨大的福德。

《律藏》中說:“莫想善微小,無益而輕視,水滴若積聚,漸次滿大器,智者漸積累,可圓勝福德。”

佛經中說:“惜財不佈施,藏舉恐人知,捨身空手去,餓鬼中受苦。”

《無量壽經》中說:“善人行善,從樂入樂,從明入明。”因此,如果能長期積資行善,一定會擁有光明和安樂,即使今生沒有獲得成就,來世也會獲得成就。不僅自己要精進積累資糧,我們也要以種種方便令眾生積累資糧。

以前華智仁波切也曾以各種方便讓貧窮的人積累資糧,如在舉行極樂法會時,他老人家經常讓參加法會的乞丐們去乞討,並要求將乞討得來的飲食供養他。華智仁波切並不是無法得到供養,而是為了讓這些乞丐積累資糧才這樣做的。

南贍部洲是業力相雜之地,人和人之間有很大的差別,這是我們有目共睹的事情。

表面上看來,人和人之間的貧富差別好像是以一些偶然的因緣,或者以現世的勤奮等因緣所致,但實際上並非如此。富人的財產既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由於他們聰明能幹才致富的,而是由於他們往昔積累過福德所致。窮人之所以貧窮,既不是遭到別人掠奪,也不是因為不努力工作,而是由於他們往昔未曾積累資糧以及造惡業所導致。《三世因果經》中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因此,要想知道前世造了什麼業,看一看現在感受的果報就會明白,要想知道後世將轉生於何處,看看現在造的業也會知曉。所以我們一定要精進行持善法。當然,就像《慧海請問經》中所說的那樣,“修善違緣多,造惡順緣多”,行持善法並不是很容易,在此過程中會遇到各種違緣,但既然明白了善惡因果之理,再困難我們也要堅持下去。所有的高僧大德都是從佈施、持戒開始,以堅強的毅力一步步地精進積累資糧的,我們應該向他們學習。

任何人都應當盡己所能地積累資糧,尤其是沒有福報的人更需要積累資糧。在世間,最貧窮的人就是乞丐了,但這些人也應該從乞袋和乞碗中取出飲食來作上供下施。只要發心清淨、善良,那麼供養的供品沒有多少、優劣之別,都能積累巨大的資糧。但我比較擔心的是,如果真有乞丐從自己的口袋和碗裏拿出東西來,有些出家人願不願意接受他們的供養?道友們不能認為:這些乞丐太骯髒了,我怎麼能吃他的東西?如果誰有這樣的想法,說明這個人的相續中還沒有生起悲心。所以,如果今後真的有乞丐願意供養,希望道友們不要有嫌棄之心,應當想到讓這些可憐的眾生積累資糧,並以歡喜心接受他們的供養。

此外,《雜寶藏經》中記載:佛在世時,有婆羅門五兄弟,四個哥哥入山修習外道,最後獲得了五神通,最小的弟弟以種田為業。一次,這個最小的弟弟在耕田時見到佛來乞食,便供養世尊上好的飲食。供養之後,他田裏的苗稼都變成了金禾,而且隨割隨長。國王聽說後也來收割,其他許多人也來收割,但一直割不盡。後來四個哥哥在山上想念弟弟,不知道他生活得如何,便一起來看望弟弟。結果見到弟弟的福報比國王還大,他們問弟弟:“以前你很貧窮,為什麼忽然暴富了?”弟弟說:“我供養世尊一缽飯,便獲得了如是的果報。”四個哥哥聽後非常歡喜,他們也到佛前作供養,佛陀為他們每人傳講了一句佛法,給老大講了“諸行無常”,給老二講了“是生滅法”,給老三講了“生滅滅已”,給老四講了“寂滅為樂”,他們修行之後都獲得了聖者果位。

在這幾個公案裏,都是對三寶作了微小的供養,便獲得了巨大的果報,可見供養殊勝福田的功德。《雜寶藏經》中說,如果有人以清淨心,向佛陀、僧眾、父母、病人佈施一掬水,以此功德,在數千萬劫中都會感受無窮的福報。

修行人不僅要自己修行,也要關心身邊的眾生,現在有些人只關心自己的修行,從來不管眾生,這不是很好。如果誰都不管身邊的眾生,自己的證悟再高,對眾生也沒有利益。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30b4540100u2r5.html

 樓主| 發表於 2012-3-3 13:39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小菩提 於 2012-3-3 13:41 編輯

《藏傳淨土法》第33課節選:
“既然藏人現在非常貧窮 ,這說明他們沒有作過一把青稞以上的供施。”

法師開示:

此處要加以簡別。有些修行人往昔上供下施的時候發願不同:以後生生世世做修行人,但是不希望自己變成很富有的人,只要能夠滿足自己的生活資具就可以了,剩下的福報希望都成為解脫的資糧、成為聖者七財(信、戒、多聞、施、慚、愧、智慧)。如果這樣發願以後,本身雖然培積了很多福德,但是在財產受用方面不現前,也就是顯現得很清貧;而是轉成其他方面,如智慧增上、修行精進等等與解脫相關的修行方面的殊勝順緣。因此,我們不能因為藏地目前看似貧窮而簡單地理解為:藏人的福報小。

法師開示恭錄于老班《藏傳淨土法》第33課的法師輔導,音頻檔為:jt091113。若記錄中有任何過失,末學在此至誠懺悔。

南無阿彌陀佛
http://www.bodhiinstitute.org/fo ... msg199751;topicseen


索達吉堪布: 佛教的財富觀和供養觀

我常有這樣的想法:人生非常短暫,如果當一個普通的修行人,除了維持基本的生活,什麼供養都沒有,這樣過一輩子才是清淨的,臨死時也不會有許多信財和亡財的債務,如果能這樣度過一生該多麼快樂啊!每當看到那些過得很清貧的修行人,自己總是非常羡慕他們,也經常默默地發願:但願我生生世世都能成為這樣的修行人。

http://www.edupro.org/city/forum ... &extra=#pid6781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分享佛法資訊請先注意版權申明|藏密網 |網站地圖UA-2159133-2

GMT+8, 2024-5-4 14:21 , Processed in 0.031363 second(s), 21 queries .

Copyright © 2016 | LIGHTSAIL支持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