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選擇 進入手機版 | 繼續訪問電腦版

藏密網-漢傳.藏傳.南傳.佛教資訊網

注册藏密网可以获得更多功能与服务的支援,赶快注册吧!
立即註冊

合作站点账号登陆

快捷導航
查看: 2623|回復: 1

倉忠仁波切:二十僧眾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9-12-3 16:5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7968af2b1ef07b114b57c9961ef874c9.jpg

二十僧眾     摘錄自《現觀莊嚴論》等論釋

倉忠仁波切.授課


諸鈍根利根   信見至家家   一間中生般   行無行究竟

三超往有頂   斷色貪見法   寂靜身現證   麟喻共二十

安住於大乘見道法忍無間道之補特伽羅,其分類為二,因彼有諸鈍根與利根之故;如是,間接說明一預流果之具名。以所謂「信見至」(講說)「 『中間二果』 之 『二向果』 」之具名。以所謂「家家」宣說「預流勝果」之二名,間接說明「一來初果」之具名。(一來)勝果之名說為「一間」,於「不還果」之名則說為「中般、生般、有行般、無行般」四名。「往色究竟天」之具名有「三超」;將假名為「往有頂」之「斷色貪」作為總體,而有「見法寂靜」與「身現證」二種;以及麟喻獨覺之具名,總共為二十。

如《現觀莊嚴論》「一切相智品」中說:「諸頓根利根,信見至家家,一間中生般,行無行究竟,三超往有頂,壞色貪現法,寂滅及身證,麟喻共二十。」

如福稱尊者(班欽索南札巴尊者)所造《現觀莊嚴論釋.顯明佛母義之燈》中說:所教授品三寶之中的僧寶,契經說「四十八僧」等,其區分難以了知,因此,論典將之攝為「二十僧」而說,謂:「諸鈍根利根……」等文。對此,經上有說「四十八僧」之理,即:「或從他方佛國來生此間,或從兜率天來生此間,或從他洲來生此間。」說此三種之後,又有說,從以前異生位曾經取生的信解乃至不離佛法光明之間的「四十五僧眾」。

如是,說有四十八僧,論中攝為二十僧,此有二種宗規:聖解脫軍大師的宗規、獅子賢大師的宗規。

(一)聖解脫軍大師所主張的二十僧眾:

正展的僧眾有十六:(1)向預流果利根(2)向預流果鈍根(3)天家家(4)人家家(5)向一來果(6)一間一來果(7)向不還果,以及不還之(8)生般(9)中般(10)有行般(11)無形般(12)上流——全超、半超、遍歿、趨色究竟、趨有頂,以及(13)定行色界(14)現法寂滅(15)身證(16)麟喻獨覺。

順展的僧眾有四:(17)住預流果(19)住一來果、住不還果(20)向阿羅漢果。

(二)獅子賢大師所主張的二十僧眾:

正展的僧眾有十七:(1)向預流果利根(2)向預流果鈍根(3)天家家(4)人家家(5)向一來果(6)一間一來果(7)向不還果(8)生般(9)中般(10)有行般(11)無形般(12)全超(13)半超(14)遍歿(15)現法寂滅(16)身證(17)麟喻獨覺。

順展的僧眾有三:(18)預流果(19)但住一來果(20)向阿羅漢果。

二十僧眾是見道以上的聖者,但此中安立「向預流果」的界限,是依中觀自續派的見解,又如《俱舍論》主張「向預流果」是於見道(見道無間道),以及,如月稱菩薩的《入中論》、宗喀巴大師、賈曹杰大師、班欽索然札巴大師等皆承許「向預流果」是安立於見道,故其是見道以上的聖者。此如「小乘八地」中安立「見道無間道」之智是「第八地」。但是,《上阿毗達摩》則主張安立「向預流果」於加行道。

一、預流果

分為二:(一)向預流果(二)住預流果。

(一)「向預流果」的性相:精進為獲「唯斷除三結縛」之果的補特伽羅。

分類為二種:隨信行、隨法行。

界限:自加行道一座者至未得預流果所攝之解脫道以內。

(二)住預流果

分為二種:(1)住漸斷預流果(2)住頓斷預流果。

(1)「住漸斷預流果」的性相:諸凡安住於「唯斷除三結縛」果位的補特伽羅,非頓時斷除三界修所斷。三結縛為:薩迦耶見、戒禁取、疑。

分類:以根器分為「信解」與「見至」二種。以加行分為「初住果」與「勝住果」。也就是,住彼果中,為了殊勝果精進與不精進而作區別。又,應知中間二果(一來果、不還果)亦是以根器及加行而區分為二類,若以出生之差別而區分,則有最多七次以及「家家」二種。界限:自「見道第十六剎那」至「安住於斷除欲界修所斷第六煩惱之無間道」為止。

(2)「住頓斷預流果」的性相:諸凡頓時斷除三界修所斷諸煩惱的補特伽羅。

斷除煩惱之方便是依於初靜慮近分,因為依此能斷除三界所有煩惱,以及其他諸地無能作為斷除欲界修所斷的「心所依」的緣故,並且,只能以出世間道斷除,因為世間道不能斷除有頂之修所斷。

斷除的方式,以自頓時斷除三界粗粗九品修所斷,至頓時斷除細細九品。能如是斷除的原因是:此根器比較其他更利,故於三界色等諸蘊不各別區分界、地,將「此全部為無常、苦、無我」匯聚而串習的緣故。中間二果不安立頓斷,因為,斷除欲界第六煩惱之際,有頂之第六修所斷,以及斷除欲界第九煩惱之際,有頂之第九(修所斷)不可能斷除。所以,頓斷只安立於第一與最後果。

分類為:初果與勝住果,二種中後者為「向阿羅漢果」。

界限:自「諦現觀第十六剎那」至「安住於斷除細細品修所斷之無間道」為止。

二、一來果

分為二:(1)向一來果(2)住一來果。

(1)「向一來果」的性相:精進為獲「唯多份離貪」之沙門性果的補特伽羅。

分類為二種:「漸次」與「超越」二種向一來果。

界限:漸次之向一來果,乃自「獲得見道後精進於斷除欲界第一修斷之加行」至「斷除第六修斷」為止。超越之向一來果,如同預流果,因為,是以見道之前斷除第六至第八修斷之間任何一種而作差別。

(2)「住一來果」的性相:安住於「唯多份離貪」之沙門性果之補特伽羅。

分類:以證果方式而區分為「漸次」與「超越」二種。一間一來聖果是斷除第七或第八欲界煩惱,未斷第九(煩惱),再投生一次後涅槃;彼等所斷之對治,乃是獲得無漏根。

界限:超越之住一來果,自「諦現觀第十六剎那」;漸次之一來果,自「斷除第六(煩惱)之解脫道」,至「斷除欲界第九修所斷之無間道」為止。

三、不還果

分為:(1)向不還果(2)住不還果。

(1)「向不還果」的性相:精進為獲「唯斷除五順下分結縛」之沙門性果的補特伽羅。

分類:同於一來果。

界限:「以離欲為前行」之向不還果的界限,同於超越之向一來果,而以於見道前斷除自「欲界第九(煩惱)」至「無所有處第九(煩惱)」任何一種為差別。

「漸次之向不還果」的界限:於見道後,自精進於斷除欲界第七煩惱,至精進於斷除第九煩惱為止。

(2)「住不還果」的性相:安住於「唯斷除五順下分結縛」之沙門性果的補特伽羅。

五順下分結縛:三結縛,以及欲界之貪結、瞋。

分類,以證果的方式分為二種:漸次、以離欲為前行。(漸次之住不還果、離欲為前行之住不還果)。以修習聖法的方式分為二種:於欲界轉生、不於欲界轉生。

第一(於欲界轉生):於欲界以生生世世修習聖道而證獲不還果;其於獲得不還之際而涅槃。見法靜,指證獲見道之彼生,現證涅槃。(見法靜:於證得見道的此生中,必定證獲涅槃寂靜之不還果。)

第二(不於欲界轉生):證獲見道之彼生證得不還果。分為:(1)定趨色界、(2)定趨無色界、(3)見法靜、(4)身現證。

(1)「定趨色界」之住不還果,性相:諸凡於證獲見道之彼生證得不還果之補特伽羅,受生於色界。

分類為五種:

1 中般:斷除出生色界之結縛(已斷生有、已斷引生出生之煩惱),未斷現證之結縛(未斷引生中有之煩惱),故於色界中有身現證涅槃。

2 生般:二種結縛皆未斷除,於色界之生有時現前證道得涅槃。

3 有行般:其它相同,且以極大精進證道得涅槃。

4 無行般:由於熟習力故,不待勤勉即證道而涅槃。

5 上流:

性相:住「唯斷除五順下分結縛」之果,經投生於色界,後於「色究竟天」或「有頂天」任何一種所依身而證得涅槃之種性。

分類為二種:色究竟天之究竟行種性、有頂天之究竟行種性。

第一(色究竟天之究竟行種姓)又分為三類:超越、半超越、除大梵天外之其他色界所有天處投生的種姓。

第二(有頂天之究竟行種姓),因為不更間格交替觀修靜慮,故不投生諸淨居天;(若)更間格交替觀修之補特伽羅,則有不還果與阿羅漢果二種。

後者,諸鈍根,為了將堪能禪定之障礙拋離(而觀修);諸利根,為了於現法安樂地安住而作觀修。前者,亦為了投生淨居天而作觀修。

依何心?心堪能之最上,首先依據第四禪定之心而觀修,之後亦依據其他。也就是,以一加行入無漏第四禪定,其後入有漏,之後入無漏,更間格交替三下品;以其方式,六、九、十二、十五輪番趣入,乃為中品、上品、上勝品、上極勝品──十五間格交替。(此因為)往昔凡夫之際已積聚第四禪定之引業,彼觀修無漏第四禪定,而轉變成投生淨居天之因故。所以,無「觀見真諦後,再積聚輪迴引業」的過失。

(2)「定趨無色界」之住不還果,性相:於見道之時證獲不還的補特伽羅,不投生無色界,而於無色界現證涅槃之種性。分類為:除了中般之外(其餘)四種類。

(3)「見法靜」之住不還果,性相:於證獲見道之時現證涅槃。

(4)「身現證」之住不還果,性相:具備「八解脫」的有學聖者。

界限:1 漸次(不還果),自「斷除欲界第九煩惱之解脫道」,至「安住於斷除有頂之第九煩惱之無間道」為止。2 超越(不還果),自「諦現觀第十六剎那」起。

四、阿羅漢果

分為二:(1)向阿羅漢果(2)住阿羅漢果。

(1)「向阿羅漢果」的性相:精進為獲「唯斷除五順上分結縛」之沙門性果的補特伽羅。

分類為二種:「漸次」與「頓時」之向阿羅漢果。

界限:若是不還果,自「精進於斷除修所斷剩餘(七十二煩惱)之加行」,至「斷除有頂第九煩惱之無間道」,為止。若是預流果,則與「頓斷之預流勝果」安立相同界限。

(2)「住阿羅漢果」的性相:安住於「唯斷除五順上分結縛」之沙門性果的補特伽羅。

五順上分結:色之貪欲、無色界之貪欲、掉舉、我慢、無明。

分類:以斷除所斷的方式區分有:「漸次」與「頓時」之二種阿羅漢。以根器區分為六種:退法阿羅漢、思法阿羅漢、護法阿羅漢、安住法阿羅漢、堪達法阿羅漢、不動阿羅漢。

界限:始於盡智、盡無生智。

http://cn.t-karuna.com/shangshif ... 2016-05-04/287.html

 樓主| 發表於 2019-12-3 17:05 | 顯示全部樓層
仓忠仁波切
http://cn.t-karuna.com/

倉忠仁波切.tsadong rinpoche.ngawang tenzin
https://www.facebook.com/tsadong.rinpoche/

倉忠仁波切 所有影片
https://www.facebook.com/pg/tsadong.rinpoche/videos/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分享佛法資訊請先注意版權申明|藏密網 |網站地圖UA-2159133-2

GMT+8, 2024-3-29 12:36 , Processed in 0.025719 second(s), 19 queries .

Copyright © 2016 | LIGHTSAIL支持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