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選擇 進入手機版 | 繼續訪問電腦版

藏密網-漢傳.藏傳.南傳.佛教資訊網

注册藏密网可以获得更多功能与服务的支援,赶快注册吧!
立即註冊

合作站点账号登陆

快捷導航
查看: 2119|回復: 2

人投胎的詳細過程——索達吉堪布揭示「輪迴密碼」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9-12-3 17:5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5cfa252e3392068329.png

人投胎的詳細過程——索達吉堪布揭示「輪迴密碼」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思考過:

我們是怎樣來到這個世界的?是無緣無故從天上掉下來的,還是從地里長出來的?

其實,每個人都是因為一定的因緣才來到這個世界。對於這種因緣,佛教有自己獨特的觀點,科學界也有相關的討論。

因為絕大部分泰國人從小就信仰佛教,也承認輪迴的存在,所以,我想大家對佛教中前世今生的觀點都比較清楚。

生命是延續的

每個人都應該關注生命的延續性,如果只關注短短的今生,既不思考前世,也不關心後世,那我們就跟旁生沒什麼差別。

很多人都把「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掛在嘴邊,但恐怕很少有人真正思考過,今生的業力是如何延續到後世,甚至再下一世的。

泰國百分之九十多的人都信仰佛教,而輪迴是佛教最關鍵的觀點之一。

如果我們不懂輪迴,那皈依佛教也只不過是尋求暫時的人天福報,並不究竟。

我曾在其他大學講過輪迴的話題,但因為他們不相信輪迴的存在,所以我不得不引用很多科學證據去說服他們,而沒有用太多佛教的道理來講解。

但由於泰國人大多從小就信仰佛教,有一定的佛學基礎,因此不會對輪迴有太多懷疑,這一點和藏族人很像。

所以,今天我會從佛教理論的角度講一下輪迴。

我聽說,朱拉隆功大學醫學院的老師和同學們十分想幫助臨終病人,可一兩句安慰的話,並不能解決根本問題。

要想真正地幫到臨終病人,就一定要講輪迴,講生命的延續性。

如果臨終病人懂得生命是延續的,他就不會對未來失去希望。而要懂得這個道理,必須先要明白緣起法。

佛陀告訴我們,緣起可分為

1.外緣起

2.內緣起。

外緣起可以通過一棵樹的比喻來說明:

比如一粒種子,因為地水火風等因緣,長出苗芽,進而產生根、莖、葉、果實,這就叫做外緣起。

但更重要的是內緣起。

所謂的內緣起是指,每一個人都在輪迴中不斷地流轉,這一世做人,下一世可能做旁生,再下一世也許做天人……總之在沒有解脫前,就這樣一直不斷地在輪迴中流轉。

這個過程我們一定要弄明白,否則,就沒有辦法通達輪迴的原理,更無法真正去關愛別人。

「十二緣起」——輪迴的密碼

第 1 法:無明

輪迴的存在是有原因的,而最根本的因叫做「我執」,即每一個人對「我」和「我所」的執著,它也叫「無明」。

我執是十二緣起中的第一個法,也是一切輪迴的根本。

第 2 法:行

有了無明後,我們的身、口、意會造作善業、惡業,有各種各樣的行為,這就是十二緣起中的「行」。

可以肯定的是,無論是誰,來到這個世界的因,都是無明和行。

第 3 法:識

有了種種業以後,不論善業、惡業都會留在阿賴耶上面,這叫做「識」。

雖然我們的身體最終會毀壞,但心識卻是持續的,即使在死後也會存在。

1963年獲得諾貝爾獎的艾克里博士[Sir John C. Eccles,1903-1997,神經生理學家,獲得1963年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從腦神經學的角度說明,在我們死後,還會有一個獨立於身體的「靈魂」(心識)存在【出自艾克里博士的著作《Evolution of the Brain: Creation of the Self》】

雖然從醫學角度講,去世之後,身體不再受支配,並會逐漸腐敗。

但如果結合佛教的知識來看,其實我們的心識是一直流轉的。

從哲學角度說也是這樣,比如,叔本華曾說過,我們的身體最終會滅亡,但「意志」卻依然存在[出自叔本華著作《作為意志與表象的世界》第二卷。

第 4 法:名色

心識入胎後就有了十二緣起中的第四個法——「名色」。「名」指的是除了色蘊以外的一種心識,而「色」指的是身體尚未發育完全的狀態。

第 5 法:六入

十二緣起中的第五個法叫做「六入」,也稱「六處」,指的是心識入胎後,胎兒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剛剛形成,但尚未接觸到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的階段。

第 6 法:觸

第六個法叫做「觸」,指的是六根形成以後,接觸到外界的六塵,並產生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的階段。

第 7 法:受

在六塵和六根結合後,我們會對悅意的對境產生快樂,對不悅意的對境產生嗔恨,對既不悅意也非不悅意的對境產生不苦不樂的心態,這就是十二緣起中的「受」。

以上所提到的識、名色、六入、觸、受,是前世的無明和行在今世所引發的果。

有了這幾個果之後,即生當中就會產生「愛、取、有」。

第 8 法:愛

所謂的「愛」,就是指喜歡悅意的感受,不喜歡痛苦的感受,這包括種種的貪愛、嗔愛、痴愛。

愛,其實相當於是前世的無明。

第 9 法:取

「取」就是有了對各種感受的愛之後,進而接受。

第 10 法:有

有了愛和取這兩個因緣以後,就會產生「有」。它是輪迴,也是輪迴的因。

愛、取、有這三者,就是今生當中所造作的後世的因。

因為我們造作了後世的因,所以肯定就會投生後世。

第 11 法:生

十二緣起中,後世的第一個法叫「生」,這也就是前面所提到的識。在投生後世時,我們可能會降生在人道,也可能在其他道。

第 12 法:老死

而有了生以後,肯定就會經歷「老死」,這包括了從名色到受之間的全部過程,這也是十二緣起中的最後一個法。

從十二緣起來看,今生的因緣會變成後世的因緣,而後世的因緣又會變成再後世的因緣,在沒有解脫之前,我們會一直在輪迴中流轉。

大家可以通過學習《緣起經》來通達十二緣起。

輪迴是佛教思想的基礎,如果沒有在理論上通達十二緣起的話,我們恐怕不能稱自己是一名合格的佛教徒。



 樓主| 發表於 2019-12-3 18:26 | 顯示全部樓層
解開輪迴的密碼——無我空性

佛教在泰國非常興盛,到處都有寺院,人們對出家人十分恭敬,日常生活中也時常面帶微笑,心態平和。

但這還不夠,我們還要明白輪迴流轉的道理。

我很喜歡泰國,因為這裡的人很平和、安詳,沒有太多的痛苦和煩惱。尤其是我十四年前來的時候,那時人們的心理更加健康。

我當時在泰國待了一個禮拜,後來將所見所聞寫成了一本《泰國遊記》,大概有兩三萬字。

泰國有這麼多人信仰佛教,人們不但對臨終者有恰當的關懷,就連小孩子們對輪迴也有一定的正確認識,這些都是在佛教不興盛的國家裡難以見到的。

其他地方的人,可能對泰國有一些看法,比如人妖,或者動盪的政局等。

但作為一個佛教徒,我覺得像泰國這樣有廣泛佛教信仰的國家是很少見的,泰國人在信仰佛教、行善斷惡等方面,非常值得讚嘆。

無論是南傳佛教、北傳佛教,還是藏傳佛教,在教義上並沒有差別。

因此,我們都應該懂得十二緣起,更要懂得輪迴流轉的痛苦,誠如《法華經》中云:

「三界無安,猶如火宅。」

因此,打破輪迴,應該是每一個人的奮鬥目標。

那解開輪迴的密碼究竟是什麼呢?

實際上就是無我空性。

如果沒有空性的力量,我們就沒有辦法斷除輪迴的根本——無明。

我們能在今生得到人身是非常不容易的,但今後是繼續在輪迴中流轉,做牛做馬,還是燒毀無明的種子,從而獲得解脫,這完全取決於自己。

所有人都會經歷衰老和死亡,這是輪迴的一個特徵。

當年釋迦牟尼佛還是王子的時候,就是在看到生老病死後而示現出家,最後斷除了輪迴的根本。

泰國有這麼多寺院,寺院當中有很多出家人,其實這些出家人就是在修無我的智慧,前往解脫。

在很多國家,人們只有在生活沒有希望時,才會選擇出家。

但是在泰國,當有人出家的時候,大家都會因為他走上光明之路而祝福他。

不僅是出家人有這條光明之路,在家人也可以通過不斷地修行,最後用空性智慧斬斷無明,獲得解脫。

希望大家都可以精進修行,運用空性智慧斬斷輪迴的根本,從而獲得真正的快樂。

敬摘錄 泰國朱拉隆功大學演講


 樓主| 發表於 2019-12-3 18:27 | 顯示全部樓層
我們一定要超離這個輪迴

現在很多人對前後世一片茫然,原因就是不懂佛教,不然,這方面的理論會相當豐富。

其實總的來說,所謂輪迴,就像陶師手中的輪盤、井中的水車、瓶中的蜜蜂一樣,接連不斷地旋轉。

關於輪迴,《觀佛三昧經》將之喻為火輪;《佛說無常經》、《入中論》則喻為水車;《法句經》、《大智度論》、《心地觀經》中比喻成車輪;《佛本行集經》中喻為竹筒中的蜜蜂。

就拿蜜蜂的比喻來講,將蜜蜂關在瓶內,它只能在瓶中飛來飛去,同樣,我們無論生於善趣或墮入惡趣,都超不出輪迴的範圍。

善趣的人間天境如同瓶內上面的空間,三惡趣就像瓶內下面的空間,六道眾生就像《俱舍論》中所言,以有漏的善業、不善業為因,連續不斷地投生流轉,為此叫做「輪迴」。

現在很多人修行時,根本沒想過脫離輪迴,只是每天念經參禪,卻沒有通達空性,也沒以菩提心來攝持。這樣行持善法是有漏的,以此為因,會周而復始在輪迴中流轉,時而快樂、時而痛苦。

如《法華經》云:「以諸欲因緣,墜墮三惡道,輪迴六趣中,備受諸苦毒。」意即眾生以各種慾望的因緣,有時候墮入三惡趣,有時候從三惡趣解脫,轉生到三善趣中去,這樣周而復始在輪迴里流轉不停,感受無邊痛苦,即是輪迴的一種本性。

之所以把它叫做「輪迴」,《寶鬘論》中用旋火輪無初、無中、無尾的比喻,也進行了說明。介紹十二緣起時,大家會明白這個道理。

因此,我們一定要超離這個輪迴。

就好比關在監獄裡的人,雖然暫時吃得好、穿得好,但那裡畢竟是牢獄,誰都希望有一天得到釋放。同樣,我們如今有吃有穿,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但它畢竟不離痛苦的本性,因而每個人都要有嚮往解脫之心,否則就不叫真正的修行人。

敬摘錄《前行廣釋》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分享佛法資訊請先注意版權申明|藏密網 |網站地圖UA-2159133-2

GMT+8, 2024-3-28 18:42 , Processed in 0.032288 second(s), 19 queries .

Copyright © 2016 | LIGHTSAIL支持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