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密網-漢傳.藏傳.南傳.佛教資訊網

注册藏密网可以获得更多功能与服务的支援,赶快注册吧!
立即註冊

合作站点账号登陆

快捷導航
查看: 2436|回復: 1

學佛的下手處在哪裡?(靜波法師)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9-12-28 22:1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fcd7c96bc0e0c6c549eccb6a215828e3.jpg

學佛的下手處在哪裡?(靜波法師)


經常聽人講漢傳佛教沒有次第,沒有下手處,其實不然,那是由於我們忽略了,或者是由於我們總想尋覓一些奇奇怪怪的東西而將它們忽視了。往生佛國淨土的基礎就是創造人間淨土,關鍵在於把握當下,過去的已經過去了,未來的還沒有來到,現在的也不會停留,當下如果把握不住,什麼都不做,就是在浪費生命,那還有什麼意義呢?現在很多人感覺學佛與現實有衝突,認為現實存在很多錯綜複雜的矛盾,使自己無法正確面對。還有人認為淨土與禪宗相違背,淨土就是淨土,禪宗就是禪宗,密宗就是密宗。我們認為它們之間有差異,但僅僅是方法上的差異,歸根結底在本質上沒有差異,就如《法華經》裡講的:"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有些學佛的人往往陷入誤區,覺得自己只能學淨土。有段時間不少人打電話給我說來不及了,只能學淨土。1999年有位居士當面對我說, 8月18日人類有大劫難,讓我趕快念《無量壽經》,我對他講等過了8月18日看他還活不活,之後我又碰到他,他就像作賊似的趕緊躲掉了。何必要製造這些流言蜚語,自己沒有免疫力,還要去污染環境,這絕對是不應該的。

學佛最大的障礙是我執,我執是人生最大的敵人,打破了我執就有希望,打不破我執就只能輪回。正是由於我執,在學佛的過程中才會出現一些奇怪的現象。去年我去東北參加一個開光法會,坐在我旁邊的是該省統戰部的部長,他看到很多佛教徒拿著鏡子照來照去,就問我這是什麼意思,我告訴他今天如果是晴天,他們這樣做只會讓我們睜不開眼睛,他又問我那是不是在開光,我說不是,是他們自己願意這麼幹。他們認為那就是在學佛,而且很多人說天上有觀音菩薩顯現,這是沒有的事情。剛開始我心裡還感到不痛快,覺得自己學佛這麼多年,怎麼什麼也看不見。別人對我也感到失望,說人家剛學佛就能看見一些東西。後來才知道我是最正常的,我非常高興自己正常。而有一些人在搗鬼,是他們不願意正常,甚至有人跟我講,有人學佛後晚上可以看見東西,我便說貓和老鼠都可以晚上看到東西,講起來真是夠滑稽的。由此可以看出,很多人不知道學佛從哪裡開始,就像佛教講的,"學佛的人多如牛毛,成道的人少如牛角。"真正感受到佛法的人是一小部分,感受不到的人更多。

龍樹菩薩講,"不依世俗諦,不得第一義;不得第一義,則不得涅槃。"佛教徒是不應回避現實的,回避現實不是真正的佛教徒。有句話說,"小隱隱于深山,大隱隱於鬧市。"真正的隱者身處鬧市而心無掛礙。由於不執著,所以他自在。你沒有辦法面對現實,你化解不了一些問題,對很多事情沒有抵抗力和免疫力,就只好逃掉,但逃避不是辦法,只是暫時去解決一些問題,最終還是要出來的。雖然學佛的人要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但往生不是目的,往生是為了成佛。想要成佛還需倒駕慈航,只有八地以上的菩薩才可以做得到。他們到婆娑世界來鍛煉自己,跟眾生結緣,在利他中完成自利。面對現實生活,首先要改變觀念,而不是改變事物。學佛不是沒有原則的,但那只是一個遊戲的規則而已。比如你可以對某件事情堅持一種對的或錯的看法,但心裡應該明白,其實是沒有對和錯的,那只不過是個假的遊戲規則。

一般人念佛、坐禪時,感到妄想太多,胡思亂想,拼命控制,這是由於我們學佛還不得力的緣故。舉個例子,有個人在非常污濁的環境裡,拿著一個饅頭用餐,結果蒼蠅滿天飛,都盯著那個饅頭,於是這個人就只好忙著驅趕蒼蠅。其實,如果真要解決問題,就把饅頭吃進去,蒼蠅也就沒有辦法了,而他偏偏忙於趕蒼蠅這件無謂的工作。學佛的人也是這樣,總覺得妄想是實在的。妄想本來是不實在的,如果你不給它充電、加油,它就沒有發展的餘地,不可能延續下去。就像坐在車上抱怨車子為什麼不會跑,如果你不給車加油,車子就不會走下去的。所以禪門裡有句話講,“車不走,你要打牛,而不要打車。“我們要抓住根本,不能捨本逐末,這樣解決不了問題。學佛就要把佛法融入自己的生命、血液中,要去化解煩惱、解決問題,如不能這樣做,學佛就毫無意義。有人說自己念了很多經,那都是釋迦牟尼佛的經驗,如果你沒有消化,用於解決自己的問題,經和你就毫無關係,那又有什麼意義呢?所以我們要反省自己,反省自己的欲望、貪執是不是太重了,而不怪要佛法太難、太高深了。佛法既親切又真實,就像生活禪一樣,在日常生活中無時無刻不體現出盎然的禪趣。

佛法修行的根本是要去掉我執,《心經》告訴我們,要“照見五蘊皆空”,最後才能“度一切苦厄”,“照見五蘊皆空”是佛教徒必須面對的現實,要通過這個照空來解決我執的問題。佛教認為“我”並不是常有的、固定的,而是無常的,僅僅是一個過程,但一般人對這個觀念是不太接受的,就像在《涅槃經》中,有些人問佛陀如果沒有我,那誰在修行、誰在持戒、誰來成佛呢?佛陀沒有辦法,只好說有的、有的,等那些人修到最後才明白原來"我"是沒有,原來“我”是假的。當你認識到“我”是假的,你才能放得下,而不會去計較、去執著,但是我們已經執著慣了,總喜歡按照固有的觀念、行為去對待事情。

在《維摩詰所說經》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印度國王要懲罰一個罪犯,就讓一頭喝醉酒的大象去追罪犯,大象醉後會發瘋地追人,直到追上後用腳蹋爛為止。罪犯為了求生,拼命逃跑,不幸掉到了枯井裡,井壁上正好有一條樹藤,他就使勁地抓住,此時井下面有條毒龍要把他吞食,一黑一白兩隻老鼠正在咬噬著樹藤,井壁還有五條毒蛇窺視著罪犯的身體,醉象在井口邊繼續吼叫著,生命危在旦夕。但罪犯突然看到井上有棵樹,樹上有窩蜂巢,蜂蜜正滴往滴下掉,犯人張開嘴接著,還覺得非常美味,很享受、很陶醉,所有的恐懼都忘掉了。此事用來比喻我們的人生,醉象好比無常一直在跟著我們,我們一出生就開始倒計時,無常一直在緊緊追著我們;井下的毒龍是三惡道,一不小心就會掉進去;井邊的五條毒蛇是五蘊,是我們的身體;那根藤是我們的命根,是我們的意識,我們躺著睡覺時,之所以是活人不是死人,是由於我們有意根緊緊抓著身體;一黑一白兩隻老鼠好比日月,白天與黑夜的時光;蜂巢裡掉出的蜜滴好比五欲之樂。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活在這種無常裡,隨時隨地可能墮入三惡道中,但我們還覺得五欲之樂是很美的,一旦認識到生命的真相我們就一定樂不起來。我們的人生是很短暫的,“黃樑美夢”這個典故講的是呂洞賓進京考試求功名,路上在一個殿裡休息,別人給煮了一鍋黃梁米飯,他自己睡著了還作了個夢,夢見自己當了國王,醒來之後發現米飯還沒有煮熟。所以我們要看透人生,要認識生命的無常,不要去執著。

一切眾生無論是胎、卵、濕、化,都必須存在一個空間之內,有一個空間才有存在的可能性,佛菩薩的化身也是如此。每個人有正報、依報,所依靠的場所是依報,我們靠依報生存,我們每個人的喜怒哀樂、七情六欲是我們的正報。真正的佛教徒修行到最後應該是沒有喜怒哀樂的,因為這些情緒、觀念是我們製造出來的,是我們五蘊製造出來的陰影,是一廂情願的,而不是真實的。學佛必須要認識空性,《無量壽經》中定自在王如來顯示了二百一十億諸佛刹土,法藏比丘都感覺不滿意,最後用他自己的空性成就了極樂世界,萬法都歸於空性。如果我們認為萬法是實有的、不變的,我們的起心動念就會執著掛礙,就會有好壞美醜之分,就會活在一個二元的世界裡,這個二元的世界是我們自己製造出來的,也是一廂情願的。當我們認為萬法是實在的,我們必然就會執著,執著就會掛礙,掛礙就會造作,造作自己的身口意三業,於是產生輪回,而且不會停止。所以,我們要認識到空性,認識到空性就不會為境所轉,我們就可以放下。當然是放下一切法,而不是放棄一切法,像*輪功所說放下生死,就去天安門自焚,那時絕對錯誤的。

我們所處的國土世界有淨有穢,我們要努力淨化國土,就是要將我們臭穢的世界轉化成清淨的世界。從淨化有情身心來說,就是要將我們痛苦的身心淨化成快樂的身心,生活禪也是如此,如果我們體悟到了生活禪,就會活得快樂;如果不快樂,那就不是生活禪,而是口頭禪。這兩個轉化的根本在一個淨字上,淨的內涵是心的清淨,《維摩經》講:“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二祖講:“我心不安,乞師安心。”達摩祖師講:“將心拿來。”二祖講:“覓心了不可得。”達摩講:“吾與汝安心竟。”這個安心,就是無所得,就是清淨心,當你不去執著,而能與事物的真相完全相應、相契時,那就是清淨心。所以淨土是體現在這個淨字上,禪宗體在現沒有掛礙上。只有真的認識到沒有自性、真實、永恆不變的東西時候,你才會心甘情願覺得人生就是這樣,你願意學佛,願意放下,願意謙讓別人。可見佛門無量義,淨心為根本,十法界由一心所攝,心可以作佛,心可以作魔,心可以作天,心可以作人,心什麼都可以作,關鍵看我們發的是什麼樣的心。《華嚴經》講:“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因此,我們要努力改變我們的貪嗔癡之心,使我們的心靈得到淨化。

學佛是要向人的原有思維觀念挑戰、告別的。人認為是這樣的,但真實情況往往不是這樣,但我們已經習慣了,所以需要改變,不想改變而想成佛,這是不可能的。有一個國王對佛陀講,自己既不想失去國王,也不想失去財寶、美女,還要學佛該如何?佛陀就告訴他去學金剛乘,那個金剛就是空,當你不執著、不掛礙時,你可以擁有,但那像走鋼絲繩一樣,一不小心就會掉下去的。很多人常常說在空中,卻行在有中,這是一種執著,更多時間是在為自己尋找一些漂亮的藉口,清楚自己的境界,就沒有必要來安慰自己。向自己的觀念告別,也就是脫胎換骨、洗心革面,一味停留在人我是非、煩惱重重之上,必然還是糾纏不清的輪回。學佛的目的是為了修行,是為了改造自而己,不是作為知識去炫耀。如果是作為知識來學的,那根本沒法和社會上的學者相比。我們唯一的長處是對佛法的那一點感受,如果這一點都沒有了,恐怕就是掛羊頭,賣狗肉,就沒什麼意義,也很不划算,因為用人生作為代價,既欺騙了別人,也欺騙了自己。這個世界就像萬花筒一般,一切都不固定,不要拿你的觀念去衡量別人、斷定別人不合格,同樣別人苛求你也不行,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我執。我們要改變已經習慣了的思維觀念,就要不斷在現實中練習,要不斷地提醒自己事情是無常的,那個人是無常的,我也是無常的,慢慢地訓練,最後你就會走出來。當務之急是要做,我們太需要實踐,即使是世間求學還要從幼稚園、小學、中學,一步步地學上去,何況是學佛這件艱巨的事情。有些人很嚮往開悟,其實開悟就如同鼻孔向下這麼簡單自然,問題是我們不願意這樣簡單,最後還鬧出事來,編織了很多故事,不是騙人,就是被騙。因此,我們要腳踏實地地去訓練自己,不要怕疼,要敢於改變自己。

    佛法有大乘、小乘之分,小乘人出離心強,他們感覺人生無常,人生沒有意思,不願意在這充滿著痛苦的世界裡停留下來,對在利他中完成自利的菩薩行不感興趣。我們多數人還談不上有出離心,貪著這個世界是真實的,覺得名利是實在的,覺得人生來日方長。大乘行人認為個人的解脫固然是重要的,但所有眾生的清淨更是重要,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我們往往忽略了這點,自以為幫助別人會吃虧的,《普賢菩薩行願品》講“若無眾生,即無如來可成。”佛菩薩只有在度眾生的過程當中,才能積累自己成佛的資糧,佛菩薩把眾生和自己視為平等不二,能作到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菩薩修行的根本是以救度無量無邊的眾生為本懷,就必須先為眾生創造一個美滿的環境,這便是菩薩的回向,是把自己所成就的功德都給予法界眾生,自己不要,所以說:“人人為自己,佛菩薩為大家。”佛菩薩是聰明的傻瓜,是自私的聰明人,而我們是自私的傻瓜,老是自私,最後把自己弄到地獄裡去了還不明白是怎麼回事。我經常聽一些居士發牢騷講,自己家裡的關係老搞不好,還說自己對別人都行,就是對家裡這幾個人不行,其實連自己的家人都度不了,又怎能談得上去度別的人,別人不吃你的飯、花你的錢,當然就沒有什麼太大的矛盾,這個現象應該引起我們的注意。

大家都知道回向偈,最後一句是"同生極樂國",有人會說發願大家一起去就可以嗎?答案是不一定的,發願只是發心,發心等於改變自己的觀念、想法,至於能不能去,那是另外一個問題,你肯定能去,但別人不一定能去。菩薩戒本裡有見了豬馬牛羊,應當觀想“汝是畜生,汝發菩提心。”我開始讀時對此也有些困惑,人怎麼能和動物對話呢?但這確實是在改變自己,改變自己的我執,是體現了慈悲的精神,而且自己由此可能成佛,但眾生還隨著業力依舊在輪回。學佛就得改變自己的觀念,那種念佛是為我父母、家人念,打普佛我要承包的觀念,是太狹隘自私的,不能為他人考慮,自己就永遠沒有機會。學佛和世間法儘管事相上沒有什麼差異,但在感受上卻是不一樣的。因此,奉勸大家不要再去嗔恨眾生,“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你可以認為別人可憐可悲,但不要認為可恨,如果你覺得別人可恨,自己則完了。我們要從自己身邊最近的人做起,不要去討厭、抱怨、嗔恨他們,然後我們慢慢擴散到對所有的眾生。放生的功德固然很大,但拿幾萬塊錢去放生,就不如救濟失學的孩子更有說服力。所以,我們要從救度他人開始,去不斷積累往生西方的資糧,成就成佛的正因。

 樓主| 發表於 2019-12-28 22:22 | 顯示全部樓層
45417467_507448083068456_9208680903650312192_o.jpg
千佛山紅塵甘露

有太多學佛的人,找一些佛教的名相擺在現實生活中,就自認為已與佛法融合,其實這是最大的錯誤,往往忘了自己還是個人,只要是人就要用人的方法解決問題,除非哪一天真正成佛、成菩薩了。
暫且不說成佛成菩薩,只要一般還在「欲界」的眾生,餓了都要吃,如果說:那「色界」的眾生呢?他們餓了也不一定真正要吃,聞一聞就能滿足;甚至還有「無色界」的眾生,連聞都不需聞,只要想一想就可以得到滿足;但除非真正已到達了超出欲界的修養,可以不用吃了,但可別忘了「色界」、「無色界」還是在天道,只是層次高低不同而已,唯有真正成佛成菩薩了,吃與餓就不是問題了。
所以,有很多學佛的人,學佛了十幾、二十幾年,自認為修得不錯,最後還是迷惑、煩惱,就像餓了不會去找飯吃,只在那裡挨餓,最後餓死了成為鬼道眾生。由此可見,為什麼我一直強調佛法是對人說的,不是對佛說的?還有,為什麼對色界、無色界的天道眾生還要談佛法呢?因為他們還是有業習在,既然有那麼多缺陷,當然需要用佛法化解,以到達最後的圓滿。
不是有一句話〜「出離三界」嗎?但是要出離三界,肯定的是業已完全清淨,如果還有業,必然得去面對與承受。所以大家要多思考剛才所講的:問題發生了,不要像一些人只會用佛法或者佛教裡的名詞、名相,自認為很有修養,已到達了某一種境界;須知學佛修行,如果只知道道理是不夠的,還要起而行,在現實生活中實際的體驗與發現,這是很重要的一點。
白雲老禪師著作〜《以法為師》

https://zh-tw.facebook.com/16656 ... 790/?type=3&theater

白雲老禪師    學佛不要忘了現實
http://www.chiefsun.org.tw/zh-tw ... tag=1&ID=16&sID=183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分享佛法資訊請先注意版權申明|藏密網 |網站地圖UA-2159133-2

GMT+8, 2024-4-20 07:02 , Processed in 0.023145 second(s), 23 queries .

Copyright © 2016 | LIGHTSAIL支持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