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密網-漢傳.藏傳.南傳.佛教資訊網

注册藏密网可以获得更多功能与服务的支援,赶快注册吧!
立即註冊

合作站点账号登陆

快捷導航
查看: 5538|回復: 1

藏醫的原理:獨特的三因學說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3-6-3 15:2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W020100908411161783479.jpg


藏醫的原理:獨特的三因學說


藏醫把人體的生理功能概括為“隆”(指氣、風)、“赤巴”(指火)、“培根”(指粘液)三大因素。

“隆”在人體中的功能是維持生命、氣血運行、肢體的活動和分解食物等等。“隆”基本分為五種,即:“持命隆”、“下泄隆”、“上行隆”、“平住隆”和“通行隆”。

“赤巴”就是膽汁,在人體內的功能是產生和調節體溫、保持氣色、生智慧、助消化等等。“赤巴”基本分為五種,即消化赤巴、容光赤巴、行動赤巴、視力赤巴和增色赤巴。

“培根”即誕液,在人體內的功能是供營養、長脂肪、調皮膚、正常睡眠等。“培根”也基本分為五種,即:根基培根、研磨培根、嘗味培根、饜足培根和粘合培根。

藏醫認為,以上三種因素的機能如果在人體內維持了平衡,就出現正常的生理現象。反之,就會產生各種疾病。

藏醫還認為,人體是由七種物質組成的,即:飲食的精微及血、肉、脂、骨、髓、精。人體的五臟六腑,不是孤立的存在物,通過經絡與其他器官聯繫在一起,構成了人體有機的整體,人與自然界有密切關係,各項生理功能隨著自然界的變化而受到影響。

藏醫的診斷,採用“望、摸、問”的方法,切脈時,同樣以“寸、關、尺”配屬五臟六腑,而且十分重視“尿診”。

治療時,除使用植物、動物、礦物等藥物外,還配以穿刺、放血等療法。

藏醫藥學認為,隆、赤巴、培根三大元素是構成人體的物質基礎,也是進行生命活動所不可缺少的能量和基礎。在正常生理狀態下,三者在人體內保持著協調和平衡的關係,因而是生理性的。每當三者中的任何一個因素或幾個因素由於某種原因而出現過於興盛或衰微的情況時,則變成了病理性的,而出現隆的病態、赤巴的病態和培根的病態,治療上就需要對三者進行調整,使其恢復到原來的協調狀態,達到健康的水準。

隆、赤巴、培根各有自己的特點,各有自己不同的功能,但它們之間並非各自獨立,互不相干的,而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約的。

藏醫三元素——培根

培根:具有水和土的性質,與人體內津液、粘液及其他水液的物質和機能保持密切的關係。也有人把培根譯成痰或粘液。這裏的“痰”是正常生理狀態下存在的正常物質,而不是病理狀態下出現的痰液。根據其所在的位置及功能,又分為五種:

培根丹且:又意譯為能依痰。它位於胸中,為五種培根之首,可協助其他。

當人體體內的體液水分產生異常,即過多或過少時,培根丹且能起調節作用,使其恢復正常。

培根涅且:又意譯為能化培根。它位於胃的上部,能磨碎食物、消化腐熟食物。當然,這一機能還需與其他兩種因素,即消化赤巴、消化隆來共同完成。

培根良且:又意譯為能昧培根。它位於舌頭的部位,其主要功能是主管人體嘗味的機能以辨別食物中的各種不同味道。

培根其木且:又意譯為能足培根。它也位於頭部,在外界刺激作用下,它能使人體產生各種精神情緒,如喜、怒、哀、傷、知足、滿意等。

培根居而且:又意譯為能合培根。它分佈在人體的各個關節部位,其功能是使關節,也即骨骼與骨骼相結合的部位,緊密地結合在一起,負責關節的屈曲和伸張,使它們能靈活地活動。

培根的特性包括膩、涼、重、鈍、穩、柔、粘等7種。

膩:與赤巴的膩性相近,即帶有油膩的性質,逢有舌苔時,也多粘膩。但這種粘膩多為白色,與赤巴的粘膩舌苔不同,後者多為黃色。其排泄物如糞便、汗液、尿液等也多粘膩;

涼:指身體多涼,喜歡呆在溫暖的地方,平時則喜熱飲熱食,不喜涼飲;

重:指身體多重墜,動作笨重不輕便,行動也懶慢,不喜活動,如患病一般也較重;

鈍:一般是指人體患病時,病情發展較慢,變化不大,也不易轉變成其他病;

穩:指人比較穩重,不易激動,病情也較穩,不易產生突然的變化;

柔:指它的性質柔軟,嫩薄,如表現在舌苔上,也較輕而薄,如有疼痛,也是輕微的;

粘:指分泌物多粘而厚,如吐瀉出來的排泄物,常帶多量粘液。

培根型的人,常表現一些培根所具有的特性,其特點是身體常發涼,感到虛冷,體型偏肥胖,面色多灰白。

藏醫三元素——赤巴

赤巴:具有火熱的性質,也是負責人體內臟腑機能活動的一種因素,具有中醫“火”行的性質。這是一種生理活動所需要的火或熱量,與病理上的火邪不同。根據赤巴存在的部位和具體功能的不同,赤巴又可以分成五種:

消赤巴:也譯成消化赤巴,音譯“赤巴久覺”。它存在於胃腸之間,其作用是協助把食物中的精華和糟粕加以分解,使其產生出熱能,並使其他各種赤巴的作用能正常地進行,更好地發揮其生理作用。

變色赤巴:音譯“赤巴當久”。它位於人體的肝臟,主要作用是使食物中的精微所包含的色素變成體內各種成分應具有的色澤。如血液中具有的紅顏色、膽汁中的黃綠色,肌肉的紅色以及糞便中深淺不同的黃褐色等。

能作赤巴:音譯“赤巴朱且”。它位於心臟部位,其職能是司人的思想意識,負責人的膽略,使心胸開朗,有謀識。人的欲望及驕做的情緒也與它有關。

能視赤巴:音譯“赤巴通且”。它位於人的眼睛部位,主宰人體的視覺,使人能看到體外周圍的物體,並與辨別其顏色有關。

明色赤巴:音譯“赤巴多塞”。它存在於人體表皮表面的部位,使人的皮膚細膩、潤澤和光亮。

赤巴的特性是:熱、輕、臭、瀉、濕。

熱:指人體喜冷而惡熱,喜在涼處而怕熱,飲水也愛涼飲;

輕:指身體輕盈,在患病時,也都比較輕而易治;

臭:指它使人體分泌的汗液具有一些微臭,而尿液也都具有明顯的腥臭味等;

瀉:指它使食入的食物中難消化之成分排泄,發生腹瀉;

濕:指它使人體保持較多的水液、痰濕,體表也較濕,還常使人泄瀉。

具有赤巴型的人,與赤巴的特性的表現相類似,有如下特點:容易感到口渴、饑餓。赤巴型體質的人頭髮發黃,一般體型和身材都屬中等,人也聰明,但常表現驕傲,面色多紅潤。

藏醫三元素——隆

隆:是推動人體生命機能的動力,與生命活動的各種機能密切相關。它的性質與漢族中醫的“氣”很有些相似,但不完全一樣。根據隆的不同機能和存在部位的不同,又可以把隆分成五種:

維命隆:音譯“索增隆”。它存在於人體頭頂部,也即中醫所說的百會穴的部位,其運行的部位是咽喉部和胸部。它司人體的吞咽動作,司理呼吸運動,唾液分泌,打噴嚏,打飽呃,使人的記憶力清醒、增強,感官聰明而敏銳,還維持著人體正常的精神狀態。

上行隆:音譯“緊久隆”。它存在於人體的胸部,並運行於鼻部、舌頭和喉頭部位。它司人體的發聲,使人面色紅潤有光澤、充滿活力、精神振奮、善於思考。

遍行隆:音譯“恰不其隆”。它主要存在於心臟,並運行於全身。它司人體四肢的活動、屈伸行走,還司眼睛及口唇的開合,並主管人的語言和思維活動。

下泄隆:音譯“吐色隆”。它存在於人體的肛門部位,運行於人體的下部,包括大腸、膀胱、會陰等部位以及大腿的內側。它司人體精液的排出、月經和大小便等的排出,還管理忍便的控制以及婦女分娩過程等。總之,凡人體下半身的各種機能,都由它來司理。

伴火隆:音譯“梅年姆隆”。主要存在於人體胃脘部位,運行於人體內部各臟腑器官之間。它主管人體的消化機能,負責把食物中的精華和糟粕分開,並促使血液生成和成熟起來。

隆的特性是:粗、輕、寒、微、硬、動這六種。

粗,其表現特點是性情急躁,舌苔明顯,厚而粗,皮膚粗糙;

輕,指人體的活動輕捷靈便,性情也變化不定,難於捉摸;

寒,是指人體喜歡避寒就溫,平時喜歡曬太陽、烤火,飲食也喜熱食,不喜涼食;

微:其表現是隨處可到;

熱:指人體喜冷而惡熱,喜在涼處而怕熱,飲水也愛涼飲;

輕:指身體輕盈,在患病時,也都比較輕而易治;

臭:指它使人體分泌的汗液具有一些微臭,而尿液也都具有明顯的腥臭味等;

瀉:指它使食入的食物中難消化之成分排泄,發生腹瀉;

濕:指它使人體保持較多的水液、痰濕,體表也較濕,還常使人泄瀉。

具有上述隆的特性,凡是隆型的人,多有以下這些特點:身體略彎曲,甚至佝僂駝背,人較瘦削修長,面色偏淺灰或淺藍色,關節裏常出現響聲。這種人喜歡談笑,愛唱歌,也愛與人爭吵甚至打架鬥毆。身體抗力較差,易患感冒,平時則多喜吃帶酸味、苦味的食物。

藏醫理論體系

藏醫藥是中國醫學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世世代代生活在雪域高原的藏族人民在與自然和各種疾病進行鬥爭中,積累了治療各種疾病的經驗,從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藏醫理論體系,其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關於人體胚胎發育,早在西元8世紀,藏醫學就開始了研究,並且進行了闡述,認為人體胚胎發育要經過魚期、龜期和豬期三個不同的階段。藏醫學對人體的胚胎發育的研究在下列幾方面反映的事實遠早于外國學者:

〈1〉胚胎是逐漸發育的,在發育過程中逐漸形成各種器官。

〈2〉胚胎的發育過程體現了動物發育過程的幾個重要階段。

〈3〉藏醫學形象地描述胎兒發育的過程中出現的“魚期”、“龜期”和“豬期”的順序、是與脊椎動物的魚綱、爬行納、哺乳綱而後人類的進化順序相一致的。

〈4〉藏醫學對於人的胎兒、臍帶和母體子宮之間的相互關係,在1100年前就有了比較科學和恰當的比喻。

2.三因學說。藏醫學認為,“隆”、“赤巴”、“培根”三者是構成人體的物質基礎,也是進行生命活動所不可缺少的能量和基礎。 在正常人體內,三大因素、七大物質基礎及三種排泄物之間,應保持相對平衡。由於內外因素發生變化,平衡失調,就會導致疾病的發生。藏醫學還用三大因素分析論述人類體型。

3.藏醫病理學。藏醫學認為,一切疾病的發生有內外兩方面原因;內因和外因是有機聯繫著並互為因果關係。

4.人體解剖及生理。藏醫學對人體的構造有較具體和深入的瞭解,在世界各種傳統醫學體系之中,藏醫可以說是最先進的一種。人體的器官,藏醫學也認為有五臟、六腑,並且給予了形象的比喻。藏醫學認為,人體全身有骨頭360塊。四肢大關節有12個,小關節有210個。韌帶有16處。頭髮有21000根。汗毛孔1100萬個。身體各種器官、各種結構的機能,藏醫也有所認識。

5.疾病的病因和種類。藏醫學有自己一套疾病病因觀和分類的方法,與其他醫療系統不盡相同,與宗教觀念關係甚密即是其特殊之處。

〈1〉關於病因,藏醫學認為有一般的和特殊的兩類:一般的,即共同的病因,包括季節(指天氣變化)因素,飲食起居欠適,中毒以及前世罪孽等。特殊的病因,包括饑餓、失眠、空腹勞動過度、長期營養不良、暴怒、飲食因素等。

〈2〉關於種類,傳統藏醫學分法也很特殊。如《四部醫典》就提到疾病有以404種。以形態方面來分類,它分成隆、赤巴和培根三大類,共計101種;用疾病的主要性質來分類,它分成本系和旁系兩大類,本系和旁系又各分若干型,共計101種;用疾病發生的部位來分類,大致分成身和心兩個部位的疾病,共計101種,以上共計以404種病。“四百零四”這個數目是與佛教“四大”學說思想相關聯的。還認為其中有101種病不治自愈,101種病治而不愈,101種病治而後愈,另101種病無法治癒。這些都是佛教思想的反映。事實上,現今的藏醫學對疾病已不限於這種古老的機械的分類。

藏醫的獨特理論體系“三因學說”

以“三因學說”為核心,以人體“大物質”和“種排泄物”為基礎的藏醫藥學是建立在藏族傳統文化基礎上的,也是藏族古代“王行”學說在生命科學(天、地、人相結合)當中具體運用的內容之一,與現代生物醫學和其他傳統醫學相比之下有著不同的觀點。

“三大因素”學說即“隆”、“赤巴”、“培根”和體內的“七大物質”即飲食精微、血、肉、脂肪、骨、髓、精液(紅白兩種)以及“種穢物”即汗液、尿液、糞便等微觀的具體物質和宏觀的三大因素相結合理論指導下進行治病防病。在正常的健康狀態下,三大因素和七大物質以及三種穢物之間保持協調和平衡的關係。

藏醫在診治各種疾病獲取健康的過程中,強調整體的統一性、綜合分析、辯證歸納、進行宏觀協調,注重三因動態的相對平衡和七大物質、三種穢物以及各器官之間的功能協調。保持平衡是藏醫藥防病的重要法則之一。

藏藥理論體系

藏藥理論認為,藥物的生長、性、味、效與五源即水、土、火、風、空有密切關係,而藥物的性、味、效是臨床用藥的理論基礎。

藥物的生長來源於五源。其中,土為藥物生長之本源,水為藥物生長汁液,火為藥物生長熱源,氣為藥物生長動力,空為藥物生長之空間。五源缺一,藥物則無生機。這一理論闡明了藥物生長與自然環境的辯證關係,即生態環境對植物生長的特殊性。同時,它認為藥物的性、味、效亦源於五源,土與水結合生出甘味,火與土生成酸味,水與火的成分大時則生出鹹味,水與風的成分大時則生出苦味,火與風的成分大時則生出辛味,土與風的成分大時則生出澀味。這就產生了藥物的六味。

藏藥藥物具有八種性能,即重、潤、涼、熱、輕、糙、銳、鈍八性。重、鈍兩者能醫治隆病和赤巴病;輕、糙、熱、銳能醫治培根病;重、潤、涼、鈍四者能誘發培根病。同時也將藥物和疾病歸為寒、熱兩大類,臨床依據對治原則,熱性病以寒性藥物治之,寒性病以熱性藥物治之,寒熱並存之病則寒熱藥兼用。寒與熱,輕與重,銳與鈍,潤與糙是相互對立而又相互制約的矛盾統一體。

土性藥其性重、穩、鈍、柔、潤、幹,能使身體堅實,主要醫治隆病;水性藥其性稀、涼、重、潤、柔、軟,能滋潤身體,主要能醫治赤巴病;火性藥其性辛、銳、幹、糙、輕、潤、動,能生火熱,主要醫治培根病;風性藥物性輕、動、寒、糙、燥、幹,能使身體堅實,精氣通行,主要醫治培根病和赤巴病;空性藥物統帥其他四種藥物,遍行全身,主要治療綜合性疾病。火性藥和風性藥是上行藥,土性藥和水性藥是下行藥物。

舌對藥物的感覺就是味。藥味有甘、酸、鹹、苦、辛、澀六種。酸味藥能生胃火,增長消化能力,使油脂糜爛稀釋,還能順氣;鹹味藥能使身體堅實,有疏通作用,能治閉塞梗阻症,用以罨熨時則產生胃火,有健胃作用;苦味藥能開胃、驅蟲、止渴、解毒,能醫治麻風、眩暈、瘟疫、赤巴病等疾病,有收斂作用,能使潰爛、大小便乾燥,使心智敏銳,能治乳房炎症、聲音嘶啞等病;辛味藥物能醫治血病、赤巴病、脂肪增多症,祛腐生肌、癒合傷口,使皮膚滋潤光澤。

藏醫認為,藥物服用後,與胃火相遇,這時培根和赤巴被龍消化,甘味、鹹味被消化後變為甘味;酸味處於中間階段,消化後仍為酸味;苦、辛、澀味消化後變為苦味。消化後的每一種藥味能醫治兩種疾病,即藏醫的“三化味”理論。

藏藥在臨床應用複方甚多,單味藥很少。藏醫組方講究君、臣、佐、使的配伍,君藥是方中主藥,臣藥方中主藥之臂,佐、使則是根據主導藥的味、性、效配伍。另外,藏醫強調,用藥時必須根據病的屬性決定其藥的味、性、效來組方。味是主導,性、效是對治關係即因果關係。病有其性,藥亦有其性,同性治之(寒性病用寒性藥)必遭其禍,對性治之(寒性病用熱性藥治之)必得其愈。在藏醫理論中,異性對治是首要原則。同理,溫與涼,潤與糙,穩與動,輕與重等均為互為對治。因此,配方製劑時,要把藥味起作用的藥物加在一起,全面考慮,把功效起作用的藥味加在一起,消化後變化作用的藥物加在一起。

藏醫病因分類

藏醫病因分遠因、近因和具體病因三種。

遠病因是“不明”,即不明諸法無我而產生的煩惱;近病因是”貪、瞋、癡”;具體病因是“隆、赤巴、培根”。

三種病因之間的關係是不明產生貪、瞋、癡,貪、瞋、癡依次產生隆、赤巴、培根,三者之間互為因果,藏醫認為人體生病的根本原因就是“不明”引起貪婪、怒和癡愚,擾亂體內“隆、赤巴、培根”三種生命活動的功能物質的平衡而發生各種疾病。

藏醫學體系精粹——藏醫藥理學

藏醫藥理學是藏醫學體系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獨特的理論體系和豐富的實踐經驗,在整個傳統醫學理論與實踐中獨樹一幟。

藏醫藥理學的歷史很悠久,根據藏醫歷史記載,雪域高原的人們在尋找食物的過程中,也逐漸尋找到了解除病痛和緩解疾病的藥物。藏醫學專家在遠古時代就總結出了“有毒就有藥”的經驗理論。因此,藏醫藥理學的基礎理論和實踐方法,經過歷代醫家的不斷探索和實踐,尤其在西元8紀時,著名藏醫學家宇托雲丹貢布著了《四部醫典》這部醫學巨著,不僅系統收錄了歷代的精華,而且奠定了完整的藥理學理論基礎。一切藥物都是由土、水、火、風、空五大元素生成的。土為藥物生長的依靠和根本;水為藥物生長所需的汁液;火為藥物生長的熱能;風為藥物生長、運行的動力;空為藥物生長、發育的空間。根據這五大元素的作用,這些藥物具有八性、六味、三化味、十七效能等功效。所謂八性,即重、膩(潤)、涼、鈍、輕、糙(粗)、熱、銳(速);六味,即甘、酸、苦、辣、鹹、澀;三化味,即藥物的六味經過胃液的作用,轉化為甘、酸、苦三味;十七效能,即藥物的柔、重、熱、潤、穩、寒、鈍、涼、軟、稀、幹、溫、輕、銳、糙、動、燥。藏藥的分類主要不以性味、化味、功效來分,而以生態來分,可分為13即珍寶類藥物、石類藥物、土類藥物、汁液精華類藥物、樹類藥物、濕生草類藥物、旱生類藥物、鹽鹼類藥物、動物類藥物、作物類藥物、水類藥物、火類藥物、加工炮製類藥物。

17世紀,藏醫學家桑吉嘉措著有《四部醫典藍琉璃》,根據這本注釋形成了《四部醫典》系列掛圖,對藥物分類基本以植物、動物和礦物的分類進行了歸納。後來在《晶珠本草》這部藥物學巨著中,進行了詳細的敍述。

來源:

http://read.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39238

http://www.buddhistweb.org/index.php/fjzx/5957-藏醫的原理:獨特的三因學說

 樓主| 發表於 2014-8-11 10:56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小菩提 於 2014-8-11 10:58 編輯


藏医疾病名称和症状简介

唐卡与人体机理

藏医之金针疗法

为什么内地人服用藏药更有效?

藏医外科手术早于西医千余年

藏药与中药的区别

藏药优势

藏药资源概述

藏医学体系奠基人——玉妥云丹贡布

藏药学理论及用药原则

藏药之方剂剂型

藏医药典籍

藏族医药简史

藏画唐卡与藏医人体机理

藏医药的起源

藏医之奇:人与自然的渊深妙旨

藏医之魂:普渡众生 慈悲为怀

藏医之绝:人体也是一个小宇宙

藏医文化
http://www.jinhada.com/culture.asp?ColumId=119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分享佛法資訊請先注意版權申明|藏密網 |網站地圖UA-2159133-2

GMT+8, 2024-4-26 21:13 , Processed in 0.021717 second(s), 19 queries .

Copyright © 2016 | LIGHTSAIL支持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