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密網-漢傳.藏傳.南傳.佛教資訊網

注册藏密网可以获得更多功能与服务的支援,赶快注册吧!
立即註冊

合作站点账号登陆

快捷導航
查看: 2731|回復: 1

佛教的心理學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3-10-21 11:5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20130821053024384.jpg
佛教的心理學(一)
作者:唐仲容  來源:智悲佛網  
  一、佛教心理學的特質
  
  研究人類心理活動所有的規律和一些參差不齊的個性心理,以說明人類的心理現象;研究和說明心理各方面的作用,以適應各方面生活領域的需要。具此兩個特點的科學,就是心理學。
  
  對一切心理現象,能有最全面、深入而又極為正確的論述;對心理所有的種種作用,能應有盡有地加以發掘和利用;對一切心理作用可能取得的效果,能充分地加以說明並開導鼓舞人們去追求。具備如是一些優異特點,成其為一門最圓滿正確、殊勝的心理學,在當今世界上是否有之?有之,應知即是佛教的心理學。一般對心理學的研究多採用實驗和觀察的方法。佛教在這方面既採用了一般的實驗和觀察的方法,也採取了特殊的實驗和觀察的方法。
  
  一般心理學所研究和說明的只限於散心的種種現象,對於定心的一些現象尚未夢見;對於世俗染心的一般現象有所研究和說明,對於淨心的一切現象則根本未之前聞。而佛教的心理學則是定散雙究,染淨同詮。在心理作用方面,一般心理學對心理的作用只看到和談到在尋常一些生活領域的適應能力,於其所有的特異功能及其不可思議的妙用,則根本未之涉及,而佛教的心理學,在心理各方面的作用上都進行了淋漓盡致的闡述;而且對於心理各方面的作用及其能取得的效果,甚至能取得淨化人生宇宙最偉大的效果,都有著詳明的闡述。如是一切,就是佛教心理學最極圓滿、殊勝、究竟,遠遠超過其他一切心理學之所在,同時這也正是佛教心理學的特質。
  
  釋迦牟尼在西元前五世紀左右,生於印度釋氏王宮。印度乃東方文明古國之一,其文化一貫多是向內看,恒從事於內心世界的探索,也就是對於心理現象用瑜伽禪定的方法進行深入探究。據某些歷史記載,釋迦牟尼為太子時,對印度傳統禪定瑜伽曾有究習,據說有一次在野外樹下靜坐,呵欲棄蓋,得入初禪。出家以後,周遊各地,從當時著名宗教家阿羅蘭仙和郁頭蘭仙先後學習世間禪定中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在雪山修苦行的六年中,據他以後用自修禪定經過開導弟子習定的方法次第看,他在這時很可能是在刻苦修習世間離欲道的瑜伽行,就是從厭離欲界趨向初禪的靜修開始,於四禪八定中次第厭下趨上,乃至對世間極頂非想非非想處地定的離欲靜修。
  
  在這段過程的實質,可說就是對三界五趣四生九有各地有情所有心理現象,用最殊勝的瑜伽禪定方法來親證靜觀,精細體察,進行實驗和觀察。此後釋迦在菩提樹下靜坐四十九日,其所修習,主要是從順逆兩方面觀十二緣起
  
  首先觀由於不明達一切事理的實相,便會倒行逆施,造諸染業和惡業,這就是無明緣行
  
  由於有了染業和惡業的行為熏習內心,便有儲藏業種和心色功能,可以生起將來內身外器的異熟識,即所謂行緣識
  
  由於有了含藏業種和心色功能的異熟識,就會生起物質性的色法和精神性的受想行識等心法,即所謂識緣名色
  
  由於有了色受想行識五蘊的名色,便會引生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聚合的根身,即所謂名色緣六入
  
  由於有了六根聚合所成的根身,便有根境識三的接觸,即所謂六入緣觸
  
  由於有了根境識三的接觸,便會引起苦樂等的感受,即所謂觸緣受
  
  由於有了苦樂等的感受,便會引起對世間境物的貪愛,即所謂受緣愛
  
  由於有了對境物的貪愛,便會引起我及我所的執取,即所謂愛緣取
  
  由於有了我及我所的執取,便會引起身口意的種種造作,而有招感未來生命的業因,即所謂取緣有
  
  由於有了招感未來果報的業因,便會引起心物和合所成的生命,即所謂有緣生
  
  由於有了心物和合的生命,便會引起老病死的慘苦結局,即所謂生緣老死
  
  次對十二緣起,追本溯源,逆而觀之,則欲無老病死,當先無生,即所謂生滅則老死滅
  
  若欲無生,當先無感起後有的業因,即所謂有滅則生滅
  
  若欲無有,當先無取,即所謂取滅則有滅
  
  若欲無取,當先無愛,即所謂愛滅則取滅
  
  若欲無愛,當先無受,即所謂受滅則愛滅
  
  若欲無愛,當先無觸,即所謂觸滅則受滅
  
  若欲無觸,當先無六入,即所謂六入滅則觸滅
  
  若欲無六入,當先無名色,即所謂名色滅則六入滅
  
  若欲無名色,當先無異熟識,即所謂識滅則名色滅
  
  若欲無識,當先無行,即所謂行滅則識滅
  
  若欲無行,當先無無明,即所謂無明滅則行滅
  
  釋迦牟尼如是順逆觀十二緣起,得三明六通,因睹明星,恍然大悟,即證無上正等正覺。
  
  為什麼釋迦牟尼順逆觀十二緣起而恍然大悟,頓成佛道呢?本來成佛就是圓滿而徹底地通達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的道理,並充分利用這個道理指導行動以成就自他的佛道,由是成就正遍知,除此更無若過若增的知;同時也成就明行足,除此更無若過若增的行。簡言之,就是徹底通達了諸法的實相和萬化的本源,所以成佛。為什麼順逆觀十二緣起就會徹底通達浩瀚無涯的心理現象,極其不可思議的心理作用呢?因為順觀十二緣起,就會了知無明是流轉三世形成世間的根本基因和動力,而所謂無明就是不明一切事理實相的蒙昧心理狀態,也就是染心
  
  染心是世間一切法的起因和本體。由於逆觀十二緣起,就會了知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滅則老死滅,而入永恆解脫的涅槃。涅槃就是排除無明的一種清淨心理狀態,也就是淨心。發現了染心和淨心之後,緊接著自會了知染心與淨心並非判然為二,而是一心之上迷而不覺則為染,靈知不昧則為淨,染心淨心只不過是一心上的二分,所以《華嚴經》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既然原原本本通達染心和淨心及其相互關係,就自然會覺察到所以能圓滿而正確地了本識心,主要是由於善巧地觀心。由於觀緣起即觀心,觀心即證菩提,就自然會了知由心理上的轉染成淨,便會導致人生宇宙的徹底淨化,而能充分發現和利用心理不可思議的妙用,以改造世界,昇華人生。
  
  總結前面所說,釋迦牟尼在修世間離欲道的一般禪定和坐菩提樹下修順逆觀十二緣起的出世道,其實質都是在用最殊勝的瑜伽禪定方法,對浩瀚無涯的心理現象和難可思議的心理作用,進行認真徹底地探究;其由觀心而頓成大菩提,即是對浩瀚無涯的心理現象和難可思議的心理作用認真探究,而有了登峰造極的偉大成就。其後在四十九年轉法輪的過程中,雖然對人天乘說五戒十善業法,對聲聞乘說四諦法,對緣覺乘說緣起法,對菩薩乘說六度四攝等法,其所說法門無量無邊,而總不外一佛乘法。
  
  一佛乘法者,就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心開而為萬法,萬法總攝于一心的大總持法。釋迦說如是等法,無形中就形成了一套最極圓滿、完善的心理學。這門偉大的心理學其大致內容有染淨諸法皆由心造、心有染淨二分、雜染的心理現象、清淨的心理現象、觀心與識心以及舍去染心依止淨智與改造世界昇華人生六方面的要義。並由此規定著、標誌著佛教心理學之所以超過一般心理學的特質,同時也描繪出這門偉大的殊勝的心理學的總的輪廓,本文特據此而一一詳論之。
http://www.zhibeidy.com/2013/0819/19315.php


 樓主| 發表於 2013-10-21 11:57 | 顯示全部樓層

佛教的心理学(一)

研究人类心理活动所有的规律和一些参差不齐的个性心理,以说明人类的心理现象;研究和说明心理各方面的作用,以适应各方面生活领域的需要。具此两个特点的科学,就是心理学。
栏目: 心理健康 链接: http://www.zhibeidy.com/2013/0819/19315.php 2013-08-19


佛教的心理学(二)

佛教的心理学认为心有染净二分,应知此染分即是杂染的心理现象,其净分即是清净的心理现象。今且对杂染的心理现象,作如下诸方面的阐述。
栏目: 心理健康 链接: http://www.zhibeidy.com/2013/0822/19365.php 2013-08-22


佛教的心理学(三)

佛学所说的清净,具有至真、至善、至美三合为一的含义。人们在转依后,转八识成四智,其心全面清净而无杂染。未转依前全属杂染,预流、一来、不还及登地菩萨染净相参。佛陀得大转依,依其所证清净真如,建立教法,即戒定慧三学。
栏目: 心理健康 链接: http://www.zhibeidy.com/2013/0825/19366.php 2013-08-25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分享佛法資訊請先注意版權申明|藏密網 |網站地圖UA-2159133-2

GMT+8, 2024-5-6 05:13 , Processed in 0.029841 second(s), 19 queries .

Copyright © 2016 | LIGHTSAIL支持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