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密網-漢傳.藏傳.南傳.佛教資訊網

注册藏密网可以获得更多功能与服务的支援,赶快注册吧!
立即註冊

合作站点账号登陆

快捷導航
查看: 1034|回復: 0

印光大師文鈔精華錄 : 念觀世音菩薩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1-11-24 12:5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印光大師文鈔精華錄 : 念觀世音菩薩

 乙、勸兼念觀音

  ●觀世音菩薩,于往劫中,久已成佛,號正法明。但以慈悲心切,雖則安住常寂光土,而複垂形實報、方便、同居三土。雖則常現佛身,而複普現菩薩、緣覺、聲聞,及人天六道之身。雖則常侍彌陀,而複普於十方無盡法界,普現色身。所謂但有利益,無不興崇。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普陀山者,乃菩薩應跡之處,欲令眾生投誠有地,示跡此山。豈菩薩唯在普陀,不在他處乎?

一月麗天,萬川影現,即小而一勺一滴水中,各各皆現全月。若水昏而動,則月影便不分明矣。眾生之心如水,若一心專念菩薩,菩薩即于念時,便令冥顯獲益。若心不志誠,不專一,則便難蒙救護矣。此義甚深,當看印光《文鈔》中《石印普陀山志序》自知。名觀世音者,以菩薩因中由觀聞性而證圓通,果上由觀眾生稱名之音聲而施救護,故名為觀世音也。普門者,以菩薩道大無方,普隨一切眾生根性,令其就路還家,不獨立一門。如世病有千般,則藥有萬品。不執定一法,隨於彼之所迷,及彼之易悟處,而點示之。如六根、六塵、六識、七大,各各皆可獲證圓通。以故法法頭頭,皆為出生死、成正覺之門,故名普門也。若菩薩唯在南海,則不足以為普矣。
(正)複酈隱叟書

  ●觀音大士,於無量劫,久成佛道。為度眾生,不離寂光,現菩薩身。又複普應群機,垂形六道。以三十二應、十四無畏、四不思議無作妙力,尋聲救苦,度脫群萌。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直同月印千江,春育萬卉。雖則了無計慮,而複毫不差殊。良由徹證唯心,圓彰自性。悲運同體,慈起無緣。即眾生之念以為心,盡法界之境以為量。是知無盡法界,無量眾生,咸在菩薩寂照心中。故得雲布慈門,波騰悲海,有感即赴,無願不從也。
(正)南五台觀音示跡記

  ●須知菩薩無心,以眾生之心為心。菩薩無境,以眾生之境為境。故得有感即通,不謀而應。良由眾生心之本體,與菩薩之心息息相通,以故凡遇極大險難,舉念即獲感應。又菩薩現身,不專現有情身,即山河樹木、橋樑船筏、樓臺房舍、牆壁村落,亦隨機現。必使到絕地者,複登通衢,無躲避處,得大遮蔽。種種救護,難盡宣說。(續)歷朝觀音像序

  ●吾人之心,與菩薩之心,同一體性。吾人由迷悖故,仗此心性,起惑造業,受諸苦惱。若知即此起貪瞋癡之心,即是菩薩圓證戒定慧之心。則起心動念,何一非菩薩顯神通、說妙法乎?
(三)複卓智立書

  ●念觀音名號,大則大應,小則小應,絕無不應之理。只管放開大膽對人說。彼不見感應者,(感應之跡,有顯感顯應、冥感冥應、冥感顯應、顯感冥應。見《正編•石印普陀山志序》。)亦未嘗無感應也。
(三)複蔡錫鼎書

  ●良以菩薩之心,猶如虛空,無所不遍。但眾生在迷,不生信向。譬如虛空,以物障之,便成隔礙。若穿一小孔,即得一小孔之空。穿一大孔,即得一大孔之空。若完全撤去障礙之物,則與普含萬象之虛空,渾合無間矣。是以眾生小感則小應,大感則大應。
(正)觀世音感應頌重刻木板序

  ●若病苦至劇,不能忍受者,當於朝暮念佛回向外,專心致志,念南無觀世音菩薩。觀音現身塵刹,尋聲救苦。人當危急之際,若能持誦禮拜,無不隨感而應,即垂慈佑,令脫苦惱而獲安樂也。
(正)複鄧伯誠書一

  編者敬按:華嚴會上,大士告善財雲:“我住此大悲行門,普現一切眾生之前。”然則吾人一言一動,何時何地而不在大士慈悲身中?特曆劫昏迷,如生盲人,日對陽光而不自覺。猝遇危難,一切塵勞妄想,頓伏不起。唯求救之一念,如烈火迅發,如急流賓士,不覺與大士立時相應。而巍巍神力,遂具足當前,受用無盡。以上云云,系許止淨居士于《普門品》後,闡揚大士救苦之靈感,最為形容盡致者。特擷要附志於此,用增信向。

  ●滬戰時,閘北房舍,多成灰燼。獨余皈依弟子夏馨培之寓所,未曾波及。蓋當戰事劇烈時,彼全家同念觀世音聖號。且最奇異者,戰事起後第七日,渠一家人,始由十九路軍救出。及戰停歸家,室中諸物,一無所失。非菩薩之佑護,何能如此?渠供職《新聞報》館已數十年,夫妻均茹素,念佛甚虔。是知觀音菩薩大慈大悲,遇有災難,一稱聖號,定蒙救護也。或曰:“世人千萬,災難頻生。觀音菩薩僅是一人,何能一時各隨其人而救護之耶?即能救護,亦不勝其勞矣。”殊不知並非觀音處處去救,乃眾生心中之觀音救之耳。
(三)息災法會法語

  ●觀音聖號,乃現今之大恃怙,當勸一切人念。若修淨業者,念佛之外,兼念。未發心人,即令專念。以彼志在蒙大士覆被而消禍耳。待其信心已生,則便再以念佛為主,念觀音為助。然念觀音,求生西方,亦可如願耳。
(三)複周伯遒書

  ●念佛、念觀音,均能消災免難。平時宜多念佛,少念觀音。遇患難,宜專念觀音。以觀音悲心甚切,與此方眾生宿緣深故。不可見作此說,便謂佛之慈悲,不及觀音。須知觀音乃代佛垂慈救苦者。即釋迦佛在世時,亦嘗令苦難眾生念觀音,況吾輩凡夫乎?
(三)複甯德晉書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豈有不救苦厄之事?觀音菩薩隨機示導,豈有不接引生西之理?生西當以信願為本,若遇危險念觀音,有信願,命終決定生西方。或只專一念彌陀,有苦厄,亦必解脫。
(三)複如岑法師代友人問書

  ●救災,當以盡人能念者,為有大益。若《摩利攴天咒》,所印雖多,亦難於大劫臨頭時用,宜取消。令人念觀音聖號,雖三歲孩童也能念。且勿謂《攴天咒》之利益大,念觀音之利益小。縱此咒即觀音示現,亦當以念觀音為事。汝信心雖好,不知一法普攝一切法之至理,及不知要緊之時,愈約愈妙。儒教亦雲:“博學而詳說之,將以反說約也。”汝若知此義,當以光言為至論。
(三)複邊慧通書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分享佛法資訊請先注意版權申明|藏密網 |網站地圖UA-2159133-2

GMT+8, 2024-4-30 11:05 , Processed in 0.021950 second(s), 18 queries .

Copyright © 2016 | LIGHTSAIL支持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