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選擇 進入手機版 | 繼續訪問電腦版

藏密網-漢傳.藏傳.南傳.佛教資訊網

注册藏密网可以获得更多功能与服务的支援,赶快注册吧!
立即註冊

合作站点账号登陆

快捷導航
查看: 5949|回復: 15

佛學概要十四講表

[複製鏈接]
 樓主| 發表於 2015-2-12 16:37 | 顯示全部樓層
十四講表科判說明
心超講述
三藏精華十四表
離苦得樂由正見
正確人生宇宙觀
暗路明燈諸佛喜

十四講表開講之前,先介紹編者 雪公老師。若沒有兩岸國共戰爭,老人家不會到臺灣,臺灣的佛教也不會有這樣的盛況,可說是臺灣佛教發展的重要人物,而且是居士界中最關鍵的人物。今天居士們懂得除了做義工求來世增上生的福報外,更重要的是佛法義理的學習, 雪公老師是最關鍵的人物。昔日,佛法的學習幾乎保留在寺院,如果不出家,幾乎是沒有機會接觸到正法。能夠以居士身份講經弘傳正法,雪公老師是開創局面的人物。在蓮社有初機六門課程、高級班課程,老師的恩德是無法形容的。

老人家六十歲孤家寡人來臺灣,一直到九十七歲往生,三十八年的歲月全部奉獻給臺灣,將整個生命、時間都拿來培養人才、愛護這塊土地。相信大家透過 雪公教法的傳承,定能找到人生的出路。

人生會有許多抉擇,一定要以正法的學習為人生最重要的抉擇,若會傷害正法的學習,一定不是真正的出路,就算得到快樂也不過是短暫的受用。

老師培養人才課程中,首要即佛學概要十四講表,乃佛法三藏十二部的指南,是遊覽佛國之旅遊指南。道源老和尚說,外教苦於經本太少,佛法苦於經本太多,學佛若沒有修學指南,簡直不知從何開始,十四講表等於一個旅行於佛法大海中的指南,當年老人家那種想要把十四講表內涵說出來的心意,在課堂當中賣力表現讓人感動,當時老人家已經八十多歲了,那種想要把佛法說出來的迫切,想要培養人才的迫切感,令吾人了知,人生出路中,傳承正法的出路最為殊勝,從正法學習與傳承中看到自己的出路,是最隱密安隱的快樂。


三科略示旨趣:一部佛經能以三科(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大略顯示本經之宗旨與趣向,此乃東晉道安和尚提出的看法,到了唐朝傳來清光菩薩的《佛地經論》證明了道安和尚的看法,宗旨就是修學法,趣向就是根據這個修學法趣向何種境界,比如根據考高考的修學法,趣向的即是公務員。

十四講表是一部詮釋三藏十二部大要的佛經,雖然不是佛說,然等同佛說,乃因符合佛之意趣,如馬鳴菩薩所著的《六趣輪迴經》,亦等同佛經的價值。

序分是整部經的綱要、精華,喻如人的頭,是一個人的總體,雖辛苦忙碌三餐,好像目的為了填飽肚子,然填飽肚子的目的是能讓頭腦運轉,可以作各項學習,特別是觀修教法。頭腦作靈活的思考,如理如法的思維,符合因果的思維,能做出轟轟烈烈的大善事。

正宗分是說明此經大要的分項,以各種項目將大要說清楚,如何滿足大要、如何修學大要?如果大要是總,正宗分就是別;如果序分是精華,正宗分就是修學精華的項目;如果序分是指示的目標,正宗分就是通往目標的方法,兩者相互觀待。正宗分能喻為人之五臟六腑,五臟六腑供養好,則能資助大腦,吃飯的目的就是讓五臟六腑得到營養,並將營養資助大腦之運轉,助成修學正法之效果。

流通分是將正法的觀念流通出去,喻如人之手足。大腦想事情要透過手腳去辦理,腦子裡就算有很好的想法不去落實亦無用。流通何者?將序分、正宗分的修學法流通出去,不只自修,也要幫助他人如此做。儒家云:君子恥獨為君子。全天下都是小人,只有你一個人是君子,你要感覺到羞恥,雖自以為潔身,然舉世滔滔我獨清,試問我之生命所需都是眾生給予,沒有世間人幫忙,我如何能獨活?然自己不修學正法,如何能流通正法,如何能令他來流通正法?自己學佛一點都不快樂,如何能讓他學佛之後變得更快樂?自己學佛之後煩惱比別人還要多,結果卻跟別人說學佛可以去除煩惱,學佛之後更加沮喪,卻跟別人說學佛非常殊勝,豈非戲論?所以流通分就是自己要先得到佛法受用,才能讓別人得到佛法的受用。

流通分是自己與有情都能依教奉行,是解行並進,解若無行持則是狂慧,透過勝解而行持生起證果,行持若非現證勝解,則行持是盲修瞎練。學佛的人如果對教理不理解,如何能做佛行事業呢?所以名為道場卻沒有好好的維持正法流通教法,何以能名為道場?

十四講表整體亦可歸納為序分、正宗分、流通分,由此三分可全盤瞭解十四表架構,知三藏十二部的整體大要。其中序分分三表,是十四講表的精華,而十四講表是三藏十二部的精華,所以序分三表乃精華中的精華。

第一表、先明佛義:學佛的第一步就要認識佛,佛是離苦得樂的表徵,是我人生學習當中不可取代的目標,就算當個阿羅漢,也是在佛道上隨順當個阿羅漢,不是離開佛的目標而另有阿羅漢可得。若有人口說要離苦得樂,內心卻不以成佛為人生的目標,應知是無法真正離苦得樂,如水中撈月,如追尋乾達婆城,毫無成功可能。

世間以痛苦為本質所顯現的快樂,那種快樂是包著毒藥的糖衣,眼前短暫的甜味。人生若不以佛果為目標,將佛法弄清楚,實在沒有辦法得到真正的快樂。先明佛義就是先確定佛代表什麼意義,行相為何,內涵為何,佛代表著破迷啟悟的意義,唯有破迷啟悟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唯有頭腦清楚、方向正確才能得到快樂。

所以佛學的真義就是破迷啟悟,目標是離苦得樂。含蓋的範圍是人生和宇宙,亦即透過觀察而清楚認識人生三際和空間十方,才能達到離苦得樂的目標,此即佛的真義。

佛之義通說是能破迷啟悟、離苦得樂,別說是我大師釋迦牟尼佛。整個十四講表就是幫助我們破迷啟悟,目標是離苦得樂,總覺的範圍就是人生和宇宙。每個人一生的努力都是想要離苦得樂,為什麼要讀書呢?就是想要解決愚癡的苦、被他人輕賤的苦,為什麼要努力充實自己往上爬?本質都是為了離苦得樂,不管想要讀什麼科系,想要謀求什麼職業,想要什麼發展,或者想要轉換跑道,這些動力基本上都是為了離苦得樂,佛法從來沒有反對離苦得樂,只是方法要對。總相就是我要離苦得樂,我就是要成佛,我就是要破迷啟悟,我就是要覺悟人生和宇宙。

第二表、研究佛學需先略知別相:想要成佛要有成佛的方法,有八方面的學習法,分別學習如何離苦得樂、破迷啟悟,是覺悟宇宙、人生的修學法。而通往目標的方法,就是體相用因緣果事理的觀察。

第三表、消除幾種誤會:現今有種種對佛法的誤會,若誤會不消除,不會認真學佛,學佛之前須先消除心中的疑慮。學佛如以器皿裝甘露,然首先須將內心的器皿洗淨,亦即在世間染了厚習之人,或有成見之人,學佛時得先將內心洗滌乾淨,亦即先洗滌內心對佛法不實的疑惑。若內心還存有佛法是消極、神權主義、不合科學、忽略現實等種種疑問,對佛所說的離苦得樂之道充滿疑惑,又聽老一輩人說佛法等老了以後再慢慢學,雖然學佛很好,但總得等到世間的責任都圓滿了再學也不遲!或以為佛法說東說西沒有系統,若將佛法作上述錯解時,如何能認真修學呢?

第四講表至十三表是正宗分,第四表與第五表乃人生觀,觀察「我」自己的人生為何不能離苦得樂,為何總是得到痛苦及其因由。第四表是我當前所受,以苦為本質,即使受樂亦是虛假,此從果相上講;第五表是三際抉秘,探討痛苦的來由為何?若未在這一生解決痛苦的來源,不論如何努力,來生還要受痛苦,此表是從果上去推尋因緣,現在的果是過去的因緣而來,而現在的果也會成為未來果的因緣,現在的苦果不論是三苦、八苦等,都是昔日造作(因緣)而呈現,現在所受的苦果中,又會造作來世苦果的因緣,若不瞭解苦果因緣,則苦果會一直相續。所以第四、五表就是告訴我們人生的現況(第四表)以及如何生起的因緣(第五表)。

第六、第七表是觀察除了我之外,其他有情痛苦的形象(第六表),彼有情所處的器世界(宇宙)做觀察。第六表是有情正報的觀察;第七表是有情依報的觀察。

從第四、五表人生的觀察生起出離心,由第六、七表對宇宙有情的觀察生起大悲心與菩提心,這些有情都有成佛的潛力,並於過去作過我無數次的母親,幫助他們成佛是我人生的價值,唯有幫助他們才能得到我的福與慧,唯有給予眾生安樂方能得到我自己的成就和安樂。透過第六、第七表的觀察,生起大悲心與菩提心。看到自己的問題是第四、第五表,看到有情的問題是第六、第七表,以上都是診病。接下來要投藥。

第八表是總述離苦得樂的方法,戒、定、慧三學是解決我生死的問題並得到真正的安樂,亦是幫助有情離苦得樂的方便。知乎此,想要給有情安樂,除了助他修學戒定慧之外,沒有其他方便。不但要給眾生公安的環境,更以此作為教育的環境,內容就是戒定慧。

第九表是戒定慧的修學法,成就我及眾生的增上生(人、天二乘)及決定勝(聲聞、緣覺、菩薩三乘)。第八、九表是總藥,其次是別藥。

第十表別說人、天乘(增上生)的修學法,雖是五戒十善的修學法,本質不離戒定慧;第十一表是小乘戒定慧的修學法;第十二表是修學大乘的戒定慧。以上三表別說增上生與決定勝的修學法,本質都是戒定慧。

第十三表是修學增上生與決定勝的環境,西方極樂世界是一個最殊勝的環境,不但在淨土得到人天增上,還能得到解脫乃至成佛,是行門捷徑中的捷徑,去處是淨土,方法是念佛,是行持當中最殊勝的路稱之為捷徑。

第十四表是流通分,上述十三表皆是離苦得樂的方便,雖聽了如此多的妙理,然須知人生無常、生命難得,需儘快實修,所謂實修,不是聽聽就好,要好好體會這些道理,並運用於日用平常,此即實修義。下一輩子不會再有這樣的福報了,這樣的福報要好好珍惜。

http://ljmonthly.wct.org.tw/ljmon/article.php?id=156

 樓主| 發表於 2015-2-12 16:39 | 顯示全部樓層
一甲、乙、丙.jpg

   佛學概要十四講表
       雪廬老人編表/徐自民老師主講
                民國八十五年七月講於台中市佛教蓮社大專佛學講座

  第一講表(先明佛義)   


    十四講表是佛學概要,一共有十四張講表。雖然是只有十四張講表,可是把一部大藏經裏面所講的意思把它濃縮又濃縮,基本的佛法都包含在裏面,所以十四表是學佛、研究佛法的基本。對於基本的十四張講表有一個認識之後,再看其餘的各門功課,研究各種經典,就有一個要領了。

    甲、佛之釋義

    第一講表是「先明佛義」,先要明瞭「佛」這個字的意義。什麼叫做佛呢?各位看甲、乙、丙三大段。甲「佛之釋義」,就是解釋佛這個字的意義,因為我們現在研究佛學,首先佛這個字什麼意思先要了解。我們信佛、研究佛,這佛是釋迦牟尼佛,可是這裏講的這個佛是普遍的任何一尊佛,佛字都是這個講法。釋迦牟尼佛這個佛是這樣講法,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的佛字也是這個講法,所以這個佛的意思是一般性的。再說,我們大家現在開始學佛了,學佛的目的是什麼呢?學佛的目的,將來就是要成佛,大家不要客氣,我們學佛將來就是要成佛啊,我們將來成佛,這個佛字也是這個講法。

   「佛」這個字是簡化了,是按照印度文的字音簡化的。印度文本來是「佛陀」的意思,佛陀照中國翻譯的時候,佛陀就簡為一個佛字。原來「佛陀」全部意思來講有兩個要義,所謂主要的意義。至於說講佛這個意義的話,就是講一般性的佛字。佛的意義,講不完的,就是再有智慧的人把佛這個字講上多少年數,佛的含意也講不完。這裏只能講主要的兩點要義,一個是智者,一個是覺者。覺、智是文言文,翻成白話,智者就是有智慧的人,覺者是覺悟的人。什麼叫做佛呢?佛是有大智慧的人、是大覺悟的人,這兩個要義。

    智  者

   「智者」這個智不是那麼簡單,要加以分析,所以各位看這個表,智者下邊有三條是分析智者。這個智者雖然解釋是佛,可是我們雖然現在是個凡夫,距離成佛的境界還是遙遠得很,雖然是遙遠,可是我們人人都是智者,都有智慧的。既是都有智慧的話,為什麼我們還要學佛?還要將來成佛呢?這是因為我們凡夫眾生迷惑了,雖然有了智慧,自己現在被很多不了解的事情迷惑顛倒,顛顛倒倒的,迷迷糊糊的,被這些東西把我們障礙住了,我們就不了解。

    禪宗講個比喻,我們的本有智慧就像一面光明的大鏡子,那個鏡子人人都有的,我們心裏有鏡子才能夠照到一切,照得清清楚楚的,拿這個來比喻智者。有智慧的人他把什麼事情、什麼道理都是一目了然,那現在為什麼不能夠這樣呢?就是鏡子上面染上很多灰塵,很多障礙東西把鏡子的面給遮閉起來了,所以這個鏡子不能發出照明的作用,我們凡夫是這個情形。可是要知道,雖然被那些灰塵、障礙物把鏡子遮閉起來,照不出來,但是鏡子的功能沒有遺失啊,還是在那裏。所以我們學佛是什麼原因呢?就是把鏡面那些灰塵一層一層地把它洗刷乾淨,禪宗有一句話,就是要見到本來的面目,見到本來的面目那是比喻的話,就是把我們本有的智慧開發出來,全部開發出來了,這就成佛了。無論那一尊佛,他都是把那些灰塵等等都是洗刷乾淨了、成功了。我們現在還沒有學,開始學的時候先要了解這個道理,然後才懂得這個方法,怎麼樣把我們心裏這面鏡子洗刷乾淨,有什麼方法來洗刷。學佛開發自己的智慧的程度,一個程度是一種境界,這有三層境界,第一個境界、初步的功夫是一切智,第二個功夫是道種智,第三個功夫完全成就了,成佛了,是一切種智。

    一 切 智

    什麼是「一切智」呢?一切是代表一切的一切,你們所看到的、所聽到的,眼前所見所聞的,這還不夠,這個地球上,地球以外的天空裏面所有那些星球,這都是我們眼可以看得到的啊;還有看不到的,歷史上的那些事情,全部的這叫做一切。還有未來的,我們眼前現在也看不到的,未來所發生的一切事情、一切的道理,這都是用「一切」這兩個字全部把它包含起來。這個「一切的一切」包括過去的、現在的、未來的,有形象的、沒有形象的,我們人的本身,我們人以外的一切的動物,自然界的一切、一切物體,這個都是一切。懂得這一切的道理,這叫一切智。怎麼懂得這一切的道理呢?這一切的道理指的是什麼呢?這一切的道理是把它總合起來講,說一句真理的話,佛法有一句很簡單的話,「萬法皆空」啊,萬法的「法」這個字就是我剛才講的,我們人的本身,人類以外其他的動物,還有自然界的各種物體,有形的無形的、過去的現在的未來的,包括無窮盡的太空裏面種種的星球,用一個「法」字包含了,所以各位要認識這個「法」字就是包含這一切的,這個「法」就是一切的元素。

    一切智就是懂得一切道理,那就知道法的總相。萬法總相,就是把它歸攏起來,歸攏起來一個總相,總相就是佛經裏面講的「萬法皆空」,萬法就是一切的法,這個一切的法講到最後都是一個空相。這個空相看有學問的人和沒有學問的人兩種講法不一樣,有學問的人他智慧程度智商高,講到萬法皆空,馬上就知道,我們這個地球也好,我們台灣也好,整個世界太空裏所有星球也好,當體、當下一看就是空的,不要分析,用止觀,直接地觀,用止觀的方法,一觀當體就是空的。學問不夠的人、智商不夠高的人要分析,止觀不夠,要分析空。智商高的人是當體空,體空就當體就看見空了。智商不高的人、智慧程度不夠高的人他要分析,叫分析空。怎麼個分析法呢?譬如說現在中國有些科學家研究物理學,得了諾貝爾獎金的,他現在還在分析宇宙的結構,從粗淺的分子分析到最微細的分子,一直分,中子、質子、微分子,到去年分析出來一個夸克,到目前來講那個夸克是最微細的單位,最微細了。但是這個最微細的還沒有分析到最後,它還是物質這一部分。除了物質以外還有心理的因素,它是精神的這一方面,那還沒有研究到透澈呢。所以總相用分析,就是一步一步這樣分析,分析到最後,物質沒有了。現在的科學家研究不到止境的那種境界,他就是不能夠從物理世界超越到心靈世界,他要能突破就是從物理世界突破到心靈世界,就融合起來了。那個時候他才知道萬法皆空,這是法的總相。不能夠從物理世界進展到心靈世界的話,他永久地中子、分子、微分子到夸克,還有叫做什麼克,克到什麼時候也沒有辦法,因為始終執著物質這一部分,對於心法不懂,始終沒有辦法,不能解決問題,那對於一切智他始終不能開發的,開發不出來這一切智。一切智就是知法總相,就是知道一切法萬法皆空,用分析的也好,用當體止觀的空也好,確實明瞭一切的法歸於空相。

    空相分析的時候,佛法又有簡單的一句話,就是「萬法因緣生」,一切法都是有各種的因、緣,有各種的因緣和合起來,才有這個法,才現出這個法;因緣一拆散了,還有這個現象沒有啊?萬法都是現出一個假象,就拿我們這個身體來講,我們人的身體,這個生命也是個假象,我們這個身體,人生這個生命也是有各種的因緣和合起來,才有我們這個生命的現象。把這個道理澈底明瞭了,就是一切智。澈底明瞭這個道理之後,那就是不執著這個假象了。不執著這個假象了,就不會被這個假象來妨礙他,他就可以自己作主,不會被外物來支配,他能夠支配外物。被外物支配,他就有生死不斷,生生死死的,生死不能自主,那就是被萬物所支配的。自己能夠知道一切智,知道萬法皆空了,能夠破除萬物的假相了,他能支配萬物了,他就能夠生死問題解決了。解決了這個生死問題是什麼人呢?大家都知道羅漢,寺廟裏面有羅漢像,供的羅漢。證到羅漢果的話,他就是得了一切智,他真正得到萬法皆空了,萬法、什麼法也支配不了他,他可以在六道,六道都控制不住他了。

    道 種 智

    再講「道種智」,道是種種的道理,一切種種的道理,這是什麼呢?知法的別相。別相跟總相不一樣的,總相就是剛才講的,萬法它一個總就是一個空相,不管那一個法都是空相,地球到最後還是空的,天空裏的任何一個星體到最後還是空的,我們人生不空嗎?生命也是空虛的。這個法是別相,是差別相,這個法、那個法個別的,不相同。同樣在這個地球上,太平洋跟大西洋不相同,中國跟美國不同。就講中國,中國各省,東南西北各地方也不同。就拿我們人生來講,我們人的總相,我們都是一個人,都是五官四肢,都是一樣,形狀都是人。個別地講,那可不一樣了,你是那裏人呢?中國人跟外國人不同,中國人自己說你是那一省的人?再說你姓什麼?你是那一家的人?就那一家的人來說,一個家庭裏面每一個成員也不一樣。就一個人本身來講,就我們每個人自己來講,別人身體是這樣,但是身體裏面有頭髮、有眉毛、有眼、有耳、手腳……種種。這些地方,你們在學校讀的書也不少了,從小學念到現在大學,學的生理學也不少了,儘管你生理學學得不少,我敢斷定的一句話,你對於你自己你還沒有了解,你自己身體的結構,內在的不必說,內在的我看不到嘛,內在的五臟誰看到啊?就是外表你也看不到,你頭髮有幾根?就在眼上面的眉毛有幾根?你不知道。你不知道那就不能說大話啦。我知道,我什麼都知道,你連你的眉毛你都不知道,你還知道什麼東西?這是事實啊。法的別相就包括這些,我們人的本身、動物、植物、礦物……

    個別的研究,這些事誰懂得它?我們現在是被那些障礙物把它遮住了,所以不懂,把那些障礙物一層一層去乾淨了,這些通通都明瞭了,都懂得了。比如說,一般講心理學,世界上再有權威的心理學家,也不敢說把任何人的心理他一看就澈底看出來。但是有了這個道種智,自己的心理、他人的心理澈底地明瞭,就像那個鏡子的光明一塵不染的時候,照得清清楚楚地,這是法的別相。知道法的別相,就是道種智。知法總相,總相是個空。別相是有,有是假有,因緣和合起來都是假,現出來個假相。雖然現出的是假相;但是假相是假相,不能說是假的就不研究它。再說我們人的身體也是假相,身體假相你不明瞭它,很多問題不能解決。怎麼樣飲食,身體有了病的時候怎麼樣自己調養,它雖然是假的,你不懂得,自己就不能照顧自己了,那怎麼行呢?雖是個假法,別相要知道,知道世間這一些學術,醫學、其他種種的科學,現在研究生命學,都研究知道,但世間的這些學術只能知道一點點,不澈底。高明的醫生就是把生理學研究得非常透澈了,如果沒有開發道種智,他也不到究竟的那個地步,必得要道種智有了,那這個一切就看得清清楚楚的了,這叫知法的別相。

    知道法的別相是什麼人物啊?就是菩薩,大菩薩,還不是小菩薩。各位現在開始學佛了,對於佛學有興趣了,真正地學了,要受菩薩戒了,受菩薩戒就是成為菩薩了。但是剛受菩薩戒,這個菩薩能跟觀世因菩薩相比嗎?那早得很呢!觀世音菩薩是大菩薩,你們是小菩薩,小菩薩知法知道一點點,必得到觀世音菩薩的地位,才能對法知道非常透澈。所以說道種智,那是大菩薩開發的智慧。

    一切種智

    再說「一切種智」,前面有一切智,又有道種智,一切種智就是把一切智、道種智綜合起來講。一切智是偏於空的這一方面講,道種智偏於有的這一方面講,空是真空,有是假有。無論是真空、是假有都是偏一邊的,必須一切種智把真空假有都融合在一起,然後開出一切種智,這叫中道,通達了總別,把總相也通達了,別相也通達了,這叫一切種智。

    這三種智慧必須要學,學才能夠得到,才能開發這三種智。中國佛法有好幾宗,其中有一個天台宗,天台宗把這個三種智用三諦來說,以空假中的方法用功。怎麼開發一切智呢?用空觀來看一切法,可以得到一切智。道種智用假觀,假觀成功了可以得到道種智。一切種智用中觀,中是不偏於空,不偏於假,空假中三者是融合在一心,叫一心三觀,有中觀智,中觀成功就是一切種智。

    這三種智者,無論那一尊佛都是用佛法的方法來修成功的,一步一步地,一切智、道種智、最後到一切種智全部開發出來了,成為智者。我們還沒有開發,現在只是開始學,懂得這個道理,然後再學種種的方法,按照這個方法去修,修成功了,我們也是智者。所以佛法是跟別的宗教不一樣,別的宗教是外道,他不明瞭自己就是跟教主一樣的,釋迦牟尼佛是教主,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那我們是那個世界的教主啊?成了佛之後,自自然然地,就有個世界,做那個世界的教主。這是我們學佛跟外道不一樣啊!外道他不明瞭他自己有這個智者,不明瞭自己將來能夠成佛。外道的教主高高在上,信他的人只是他的子民,是他的兒子,是他的老百姓,信徒怎麼能夠跟他相比?這就是心外求道,這叫外道。他不知道每一個眾生的心就是這樣可貴,我們的心就是智者,所以佛法講萬法唯心,必得要明瞭我們的心就是這麼可貴,這是心法。這就是一個智者,心完全開發出來我們就是智者了。

    覺  者

    再說,智者本有智怎麼能夠開發得出來呢?要「覺悟」!不覺悟怎麼知道啊?覺悟也是先開始小小的覺悟,小小的覺悟一直到最後就大覺悟了。我們稱讚釋迦牟尼佛也好,阿彌陀佛也好,叫大覺世尊,是已經成功的大覺。我們現在開始懂得這個道理,懂得我們自己的心就是佛了,就是小小的覺悟,小小的覺悟要覺的是什麼呢?要覺的範圍很多,也很廣泛,有兩個要義:一個是覺察,一個是覺悟。「覺察」,覺察跟當警察一樣的,當警察不是在家裏睡大覺,他要到外面跑,那裏有小偷,那裏有犯罪的人、有犯法的人,他要到處去看。「覺悟」,經過覺察,察是覺察那個事實,把事情看明白了。覺悟,每一個事情有些道理,明白了,領悟了。這兩者,一個是覺察,一個是覺悟。

    覺  察

    「覺察」,察的是什麼呢?是對煩惱來講的。我們前面講我們人人都有智慧,這智慧跟佛是一樣的,我們現在智慧發不出來作用,就是因為有灰塵等等,那是比喻的話。實際上來講這些灰塵是什麼呢?就是我們人人都有種種的煩惱。煩惱是什麼呢?煩惱對於世間這些東西,好看的東西、好吃的東西、好聽的那些東西,都想把它貪求過來,貪心、貪求心,這就是煩惱。貪求不到的就對人家發脾氣了,怨天尤人的脾氣,這就是瞋恨心,通通是煩惱。或者自己有什麼地位了,自己書念得很多了,有了學問了,自己感覺到比人家高一等,傲慢心,這通通是煩惱。

    這些煩惱就是一種障礙,是障礙物,障礙什麼呢?障礙我們本有的智慧,有這些煩惱,我們的智慧就不管用了。一般人講利,利就是貪求這種種利益、權利,利令智昏,一個人他在求名求利,求種種利,貪求利的這種心使得他智慧沒有。為什麼利令智昏?貪求心就是一種煩惱,煩惱就是障礙,有障礙,智慧就不管用了,開發不出來,這就利令智昏了。

    覺察就是「對治煩惱障」的,煩惱障它侵害我們本有的智慧,就像賊寇、小偷一樣的。你一覺察,小偷就無能為力了,一覺察,賊就施展不出他的能力了。今天我們大家都在這裏呼呼大睡,眼也不看,耳也不聽,小偷跑進來,這裏面可貴的東西一個一個把它拿走了,大家都不知道。現在不是這樣啊,現在大家都是在這裏眼睜睜地看得清清楚楚的,一個小偷進來的時候,我們大家都看,小偷一看,我們都眼睛睜開地看著他,他就不敢動了,他看這裏面這些東西很好,再好的東西他也不敢動手了。所以覺,這個賊就無能。那就是說我們一覺察的時候,煩惱障障礙就撤除了。

    覺   悟

    「覺悟」是「對治所知障」,所知的就是我們對於世間的種種事情道理,本來我們都應該知道,但是有這種障礙在那裏,我們就不知道了。所知障跟煩惱障有什麼不同呢?煩惱障比如說,也是從貪求心那裏發生的,但是它稍微有點不同的地方,煩惱障是障礙我們人的本身,譬如說是生死的問題,有了煩惱障,我們生死就不能了了。我們到人間來,過去在那一道,我們不知道,將來到年紀老了,老了以後還要死啊,死的時候,任何人都不想死,不想死也不行,有生就有死,死了之後又有生,生生死死,生生死死,就是我們人生本身的一個大問題。煩惱障就是這一個大問題不能解決。所知障呢,它是對於一切的宇宙、一切的事情、一切道理,他不能夠明瞭,該知道的他不知道。一覺悟的時候,所知障也就把它撤除了。這有一個比喻,我們不覺悟的時候,昏昏沉沉的,叫昏昧,昏昧就如同睡眠一樣。睡眠的時候,對於外面的事情就看不分明。一覺悟就分明了,一覺悟的時候就不是昏昧,眼睛看清楚、耳朵聽得清楚,對一切事情、一切道理都是明瞭分明。所以,由於覺察把煩惱障對治了以後,生死問題就解決了。由於覺悟,沒有昏昧的,一切事情看得清清楚楚的,把所知障對治掉了。所知障對治掉了,他把世間萬法就能看得清清楚楚的,這叫覺悟。

    自行  化他  行滿

    智者、覺者,先要明了智者,智者怎麼一開發出來就是覺,有覺才能夠開發智,覺了一分,智慧也就顯出一分;智慧顯出一分,覺就更增進,又更多的覺察、更多的覺悟;更多的覺察、更多的覺悟,這個智慧開得又更多,這兩者之間是良性循環的。兩者相輔相成,在下邊就是「自行化他行滿」。自行就是自己懂得這個道理,然後按照這個道理去修行的時候,這叫自行。化他呢,不但自己在修行,也教化別人,一方面自修,一方面是教化別人,叫化他。行滿,自行、化他兩者都行得最圓滿了,叫行滿。專門講自行的話,那就是小乘,證羅漢果的,先求自己解決生死問題,對別人他不是重要的,他最重要的是先把自己問題解決,叫自行。化他是菩薩,菩薩一方面自行,一方面化他,是大乘佛法。行滿了,這是就菩薩來講的,就菩薩自行與化他兩者都是圓滿成就了,叫行滿,那是成佛。修成功了,行滿了,智者也圓滿了,覺悟也圓滿了,大智慧的人,大覺者,這就成功了。

    乙、二障略舉

    再跟各位介紹的就是乙這一項,乙是「二障略舉」,二障指的是前面覺者下面講的,一個是煩惱障,一個是所知障。二障概略地舉出來,只能概略地講,不能詳細講,詳細講的話要很長的時間才能講得清楚,這個只能概略地介紹,舉是略舉出來。

    人生觀—本身煩惱

    分成兩部分,一個是我們學佛不要忘記本身,我們本身什麼呢?我們本身是人,我們到人間來對於人生抱持什麼樣的觀念?一般人各有各的看法。這裏講的「人生觀」,人生觀就是對於人生的一種觀念,對於人生的一種看法。佛法的人生觀抓住最確實、最扼要地講,就是「本身的煩惱」,其他的是無關緊要的,最要緊的就是我們自己的煩惱,煩惱就指的煩惱障,有了這個煩惱障在這裏障礙住我們本有的智慧,發不出作用來。所以這個煩惱是我們人生很重大的一個問題。要了解這個問題,分成兩個要點來,第一個要點是「當前所受」的,第二個要點是「當前所造」的。所受的,是我們接受的果。我們到人間來有這個人的生命,這是我們過去種的因,今生結了這個果,來受這個果,這個果不管是苦的、是樂的,真正說起來只有苦,苦的太多了。我們到人間來是接受這個苦果的,接受這個苦果,我們受得不甘心,又造了很多事情出來,所以下面「當前所造」。當前所造,造的時候又種了因,這個因種下去到後來、到下一輩子,又要嚐受這個苦果了。所以當前所受的是過去種的因,我們現在受苦果,覺得是心裏不平,不平我們又造了很多的損人利己的事情,我們又造了業了,又種了因,這個因種下去,到來生又要接受苦果了。想想看,整個三世的生活、生命就是這麼循環的、輪迴的。

    當前所受

    現在看我們當前所受的,後來有表,專門分析種種的眾苦。現在總括起來講,我們當前所受的「眾苦」,眾苦是很多很多的痛苦、苦惱。再者,我們現在本身有種種的「不自由」,最大的不自由就是生死不能夠自主。三者,是「不平等」,我們看社會上的人都是不平等的,財富不平等、智慧不平等、地位不平等,那沒辦法,怎麼要求平等是求不到的,這個必須要覺悟的。你要要求自由嘛!現在世界都是講民主、講自由,他們現在講自由,不是這裏講的自由,他們那個自由是非常粗淺的。這裏講的自由不自由,就是生死不能自主。現在講民主、講自由,他們作夢也沒有想到這自由是這麼講法,他們只懂得那種自由。這是不自由的,這個不自由才是真正的不自由。不平等,我們眾生是種種的不平等,這個不平等是怎麼來的呢?過去自己造的啊。怎麼造的啊?那現在就知道當前所造了。

    當前所造

    眾苦是怎麼來的,要明瞭當前所造的﹁苦因﹂。我們現在感受種種痛苦,錢財不夠,生活痛苦,怎麼辦呢?用種種不正當的手段,把人家的錢財奪取過來,再進一步地,不講道德的人偷人家的東西、搶人家的東西。這個就是所造的苦因,造了這個因,將來要承受這個苦果。我們學佛必得要知道,我們現在所遭遇的種種痛苦,就是過去所造的因來的,既然了解我們現在的苦果是因為過去自己造的因,現在就千萬不能再造了,不能再造苦因了,必須要覺悟的。

    不自由怎麼來的呢?當前所造的「縛具」,縛就是繩子,用一根繩子把我們自己捆綁起來,那個繩子就是一種器具,一種工具。我們人的手腳被繩子綁起來,不得自由。這個縛具是什麼東西呢?比喻的話,縛具就是煩惱,煩惱又有另外一個名稱,就叫縛具。換句話說,我們有煩惱,就有不自由,不自由就是生死,生死不能解決的話,就是因為我們有種種的煩惱在這裏,了解這個道理的話,我們現在學佛就要把自己的煩惱把它破除掉,把這個縛具解開來。

    前面講到不平等,不平等怎麼來的呢?我們說人家不平等,對待我不平等,看不起我,我們抱怨人家看不起自己,我們自己要虛心檢討自己。我們對人家也不平等,這是由「分別業」來的。什麼叫做分別?分別是佛學名詞,就是用不平等的眼光來看人家,所謂不平等的眼光就是用差別心,就是看這個人有地位的我們就對他很尊敬,說話也不敢對他冒犯;對於乞丐,很貧窮的人,我們就對他說話很高聲,趾高氣昂地,自己很神氣了,用這種心理,這叫分別心。分別心就是自己的心裏有高低不平等的、用差別的來對待外面的人,這叫分別。有這種分別心對待人,自己就在造業了,造的就是分別業。造的什麼分別業呢?他是一個大人物,他是一個很有權力的人,你事先不知道,你把他當做一個沒有權力的人看待,你跟他說話盡量是頂撞他,說些難聽的話給他聽,結果一看,咦,這個不得了,我冒犯了他,等你發覺了以後,也已經造成了,造成了的時候,他就是,喔,你這個小子現在知道我的身分了,對我是恭敬了,你原來對我那樣不禮貌,我就知道你這個年輕人,他就是那樣對待你了,這是分別。我們要平等的心對待人,不管他是什麼身分,他有權力也好,沒有權力也好,你對待一切人都要尊重人家,尊重人家的人格,維護人家的尊嚴,那這就好,就不會造分別業了。有了分別業,再小心也難免造業了,無形中就不免得罪人,別說是他現在是有地位的人,就算他現在沒有地位,他過沒幾年的時候發達了,你再見面,他認識你,你再要求他替你辦一些事情,幫你的忙,他就不肯幫你的忙,為什麼呢?你這個分別,你原來對他不好,這是你分別業造成的。我們了解這個道理的話,不要造這個分別業,我們一體恭敬對待人家,他是當大總統也好,我們固然要尊敬他,他就是一個在街上流浪的,沒得吃沒得穿的,我們看他的人格,他還是個人啊,我們跟他說話還是要尊重他,不要侮辱他,說不定他這個流浪的情形過幾年時來運轉,他比你現在要好了,這個人世間事事無常的。了解這個道理的時候,我們任何人都要一體地恭敬,要平等地對待人家,那你就沒有分別業了。講到究竟的地方我們應該如此,不管這個人如何如何,將來是好是壞,現在我們對於任何人都不要以分別心來待人,都要尊重人家的人格,這就是不造業。不造業的話,那就沒有分別業,佛法最重要的一個要修慈悲,一個要修平等,慈悲心是對待一切人都要慈悲對待他,平等是一切人我們要平等心來對待他。自心平等了,自自然然的我們就沒有感到不平等的這種痛苦了;我們所以感受到這個對我不平等、那個對我不平等,最重要的我們心裏不平等,然後才有不平等的這種感受;如果我們自己心理就是平等的話,不管人家對待我如何,我們是平等對待人家,我們心裏很坦然,自自然然就不會有不平等了。

    所以我們本身的煩惱,當前所受的應該覺悟,一覺悟的時候,眾苦可以解。這個眾苦的苦果是我們過去自己造的,自作自受,我們很坦然接受,這個沒有什麼痛苦。雖然有苦,我們心裏境界一轉,也就沒有什麼苦了。至於講不自由、不平等,我們心理一轉,不自由的生死不能作主,我們從現在開始明白這個道理,我們按照方法來轉的話,我們就能解決這個問題。後面當前所造我們就不能再造了,苦因就不能再造了,煩惱也要想辦法把它轉,分別業我們不要有分別心對待人家。這就是應該覺悟之一、應該覺悟之二。這樣我們人生觀就很正確了。

    宇宙觀---環境所知

    森羅萬象

    再講到「宇宙觀」,宇宙觀是環境方面,「環境所知」就是所知障。所知障也分兩個要點來講,一個是「森羅萬象」,森羅萬象就是一切的自然界物質這一方面的這些環境,包羅萬象的。這個萬象怎麼樣呢?「惡的難遣」,我們現在看見到空氣不好,每天電視報告那個地區空氣品質不好,空氣品質不好就是惡。分貝太高,那是噪音,我們研究音樂的人都知道,我們耳朵聽覺,聲音太高也不好,太低也不好,不高不低的,我們能夠忍受,聽覺才能維護不受傷害。講到音樂的話,根據我們聽樂的區域,高要高到什麼程度,低要低到什麼程度,有一個程度的,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這個中間,旋律要調整的,太高太低的話都不好。所以惡的環境,聲音也好,那個噪音,水質也不好,空氣也不好,這些都是惡啊。惡的環境要把它排遣出去,不容易的,住家的環境你自己要維持得很好,你把它掃得乾乾淨淨的時候,人家不講公德,把垃圾隨便倒,養了些狗、寵物,在你的房屋周圍解的大便小便,讓你受不了,你叫人家不要養,人家也不一定聽,這個是很難很難排遣的。

   「好的難求」,要求得很清淨的環境,一般人到國外、到歐洲,歐洲有些國家很好,環境也好,也很沒有噪音,一切那麼安靜,有秩序也不亂,環境整理得也很乾淨,到那邊去旅遊參觀,你想把我們的環境變成像那個樣子,或者是我們移民到那個地方,談何容易啊?條件不具備的時候,你求那種環境,求不到啊。

    好的難求,就算求到了也是「得易逝」啊,得到了,世間環境有轉變的。比如說我們台灣在過去人口少,人口少的時候,人也不會感覺到現在環境這麼惡劣,街上交通也不會這樣亂,在三十幾年的時候,三十年前的話,我們在台中市大街上來回散步很清淨的;現在你在街上能夠散步嗎?各種車輛忽然地衝到你身邊來,沒有壓到,也會被嚇得受不了。它就是容易轉變,一轉變,環境就是失去了。這是森羅萬象,我們應該知道。

    再講到「人情事理」,人情事理是人類社會、人事環境,森羅萬象是講的自然環境、物理的環境。人情事理是人事上的環境,就是社會環境,社會環境包括事、理、人情。人情、人的心理,研究那一門心理學,他也不能夠把一個人的心理完全研究透澈了,沒有辦法的。為什麼呢?人的心「情多異」啊,人有那麼多,一個人有一個人心理,異是個人的心理不同的。同樣一個人,他這個時候是這個心理,他那個時候又那個心理,他時時刻刻在那裏轉變的,這是「情」。

    事呢?人類社會的事啊,那變化太多了—「事多變」。比如說,美國環球航空公司,一架飛機上那麼多人,高高興興地一上飛機,在空中忽然一個大爆炸,這種事情變化誰預先知道啊?預先不知道的。這突然的變化,很顯著的。不顯著的,如那一個國家、那一個社會、大的團體、小的團體,時時刻刻在那裏變啊。一個團體因緣和合成立,成立時就在變化了。中國有一部經書叫「易經」,易經是在沒有文字的時代伏羲氏畫卦的,最重要的講變化,那個卦變來變去的,我們普通人講:說好了你怎麼變了卦了。說好變了卦,不錯,每一個人、每一種事情,事情做這樣的話,突然變了卦了,多得很。我們不了解這個世間變卦的事情,任何人做事情都有變卦的時候,社會那樁事情都有變卦的時候。為什麼呢?事情就是這麼多變的。這應該知道。

    任何一個事情,你要問為什麼有這個事情呢?它有它的道理,所以叫理啊,要研究事情這個理,「理又多秘」,秘密啊,非常隱微的,秘密的,不是表面就能看得出來的。比如說美國航空的飛機爆炸,為什麼炸?這當中有它的道理,就算美國人把飛機空難事件找出來了,找出來也不過把粗淺的原因、道理找出來,這個道理深入地研究,為什麼這個事情發生啊?那複雜得很!微妙得很!所以理是多秘的。

    人情事理,情是多異、事是多變、理是多秘,我們人都不知道啊,必得要研究佛學,才能夠按照佛法,懂得這個學理,一層一層地去研究。中國的聖人,中國的經書,就教人家通達人情世故。古人講「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就是懂得人情世故,你文章做得再好,文章不合乎人情世故,你文章就不是好文章,人情要練達的時候,你才是真正的好文章;不懂得世故,不了解那麼透澈的話,學問也不是真學問。所以中國的經書是講這個,佛法更是講這個。

    我們研究宇宙觀,包括自然的環境、人類社會環境,要了解這些現象。應該知道自然的環境,這是其中之一。社會環境的人情事理應該知道,這是其中之二。這樣的話,就是宇宙觀、所知障。你按照佛學的學理去研究,然後用功夫修行,把所知障破除掉,你對這個宇宙就徹底明瞭了。徹底明瞭宇宙,宇宙就不能支配你,你能支配宇宙。外道講宇宙萬物是神所創造的,學佛後我們才知道,人人都能創造,我們人人只要把所知障破除掉,我們就是宇宙的主宰,我們主宰這個宇宙,這是最正確的宇宙觀。

    二障略舉,一個人生觀,一個宇宙觀,這是正確的觀念。你有這兩個正確觀念,再看一般的現在西洋講的哲學,哲學也講人生觀、宇宙觀,還有本體論等等,你了解之後,你看人家研究什麼,你就知道他在什麼一種境界。

    丙、宇宙人生範圍

    前面是講人生觀、宇宙觀,這是概略地略舉出來介紹,這個介紹不過讓我們有這麼一個概念而已,不能詳細地講,詳細講豈只是這一兩個小時能講得明白的啊!現在是第三段,就把宇宙人生它所涵蓋的範圍再提出來說一說,涵蓋這個範圍怎麼樣呢?一個是就空間這一方面講,一個是就時間這一方面來講。

    宇宙是中國的學術,在淮南子裏邊講的,淮南子是漢儒著作的一本書,在那部書裡面講「四方上下曰宇」,四方上下就是空間,就叫宇;往古來今,往古就是過去的時候,來是未來,今是現在,叫三世,過去現在未來,這叫「往古來今曰宙」。四方上下這個宇是空間,往古來今曰宙,這個宙就是時間,所以空間時間是現代人講的學術名詞,中國古代這個名詞就是宇宙,宇宙這兩個字就是空間時間。

    空間範圍十方,十方就是淮南子所講的四方上下,不過是概略地講,四方再加上四隅。四方是東西南北,四隅,隅是個角落,東北、東南、西南、西北這四隅,「四方」、「四隅」再加上「上下」,就十方了,空間有十方。時間有三際,三際是有過去、現在、未來,際是一個分際,三個交接的,這叫際。

    空間十方

    整個空間,「方皆有生」,這裏請各位注意一下,雖然講的是十方,中國的數目字都是有一種代表性的,比如說「十」是代表一個圓滿的數目字,十方就是包含所有的空間了。就現在的科學知識來說,整個的虛空都是在這個範圍之內的。

    方皆有生

    每一方,無論在什麼地方都有生,都有我們這個生命。我們這個世間有六道,釋迦牟尼佛這個大千世界有很多六道,在其他的每一尊佛所教化的那個世間都有六道,每一道都有他們的生命。就拿我們本人來講,我們現在是在人間,我們現在活動的範圍在這個地球上,是這個方。除了這個人間以外,還有天上、天堂,下邊還有地獄道、鬼神的鬼道、畜生道,每一道裏面不但是有生命,而且都有我們自己過去的生命就在那裏活動過的。我們不是這一生才有我們這個生命,我們這個生命是源遠流長的,從什麼時候開始有我們這個生命?誰知道啊?我們凡夫自己不知道,到什麼時候知道啊?成了佛以後就知道了。佛法講「無始」,就是找不出一個開始,找不出一個開始來我們就有我們這個生命了。

    我們這個生命,不是每一生都在人間,並不是說我們這一生是個人,過去還是人,過去的過去,我們始終是個人身,沒有那回事情,那是外道。外道講生生世世是個人,畜生也是每一生每一世都是畜生。在佛法裏面叫做「常」見,常是固定沒有變化的,與因果不符合的。佛法講的是很活潑的,生命是流動的,是按照一個人他在這一生造的是什麼業,他的下一輩子到那一道裏去,這是很符合科學,也很符合心理學的,換句話說他是什麼樣的心理,造就了什麼樣的事業,那麼未來他就到那個環境去。學的是商業,他將來就到商場裏面去;學的是教育,那將來就要到學校裏去。這是必然的。憑他的學業,決定他未來的工作、生活的環境。大家可以從這個推想,我們一個人在這一生所造的業,就決定在下一輩子他是到那一道裏去。這一生是殺人放火,他下一輩子還想到天堂裏去,那有這個道理啊?或者下一輩子他再到人間來,這也不許可的。所以,學法律就知道,法律判決,罪大惡極的要判死刑,法官不能讓他繼續在人間了,應該永久隔離人世間了,就是說不能讓他繼續在人世間生存了,這意思就是說他這個人人格就沒有了,就讓他到另外一個環境去。從無始劫以來,我們過去造的是什麼業我們忘記了,但是可以了解一個原則,就是過去我們各種善業惡業我們都造過的,造的善業符合天堂,我們就在天堂也待過的。造了殺父母的那種罪業的話,必然要墮落到地獄,地獄我們也去過的。做事、對人鬼頭鬼腦的,滿腦筋都是鬼鬼祟祟的,墮落到鬼道是必然的,我們在鬼道裏邊也經歷過。所以六道我們都曾經活動過的,那一方那一道都有我們的生命。這叫﹁方皆有生﹂。

    互為依緣

   「互為依緣」,宇宙六道眾生,我們把環境空間範圍再縮小來看,鬼道、地獄道、天堂我們就不必講了,大家也沒看到;但是畜生道、人道是看到過的。就拿畜生道來講,畜生與畜生、畜生與人類,在那一個空間活動的這些眾生都有依靠,都有因緣的。自然界也是互相依緣的。無論是人類社會、是自然界,與動物都是有互相依靠、互相有依賴的,這叫依緣。

    舉個例子,比如說國際動態,現在交通這麼發達、資訊這麼快,全球那個角落裏邊發生一件事情,立刻就大家都知道了,不單單是知道,影響很大了。比如說前天夜間美國發生一個環球的空難事件,兩百多人全部罹難,那個事情一發生之後,全球各地方的人知道上飛機要小心,這個心理就受影響了。再說全球那一個地方發生一個事情,最敏感的股票市場,無論是東京也好,是紐約也好,是香港、台灣也好,那是最敏感的,那裏一舉一動,一發生事情,好事情,股票馬上漲起來了,不好的消息,一下就跌下來了,這個動態是非常顯著。

    再來講這個自然的,比如說風向、氣壓,漁民在海上活動,他就要看風向、看氣壓。你們現在各位年輕,對於氣象,那天氣候多少,高溫到多少度,低溫到多少度,大家都不大會關心的,但是上了年紀的人他就會關心。為什麼關心呢?上了年紀的人,身體調適的能力沒有像年輕人那麼靈活,對於氣候的適應性能力非常弱了,氣象播出來的話,他自己不留神,受了寒或受了熱,身體馬上就患病。佛法講生老病死,老有什麼苦?老是很苦的。恭維人家,你老人家好啊,高壽啊,高壽是高壽,他種種的體能、各種狀況跟年輕人不能比,自己稍微不當心的話,病馬上就來了,莫名其妙地病就出來了。所以氣壓很有關係的,,尤其是有風濕痛的老年人,他自己本身就是一個氣象台似的,天氣快轉變了,別人還沒感受到,他身體就感受到了,往往有這種狀況,對於人有影響的。

    太陽黑子在高空裏面,對地球有什麼影響呢?對於地球上通信有干擾,這就是說依緣互相有關係的。這是在空間方面來講,這是舉出例子、比喻。

    推之無盡

    從這個例子、從這個比喻,向別處可以找出其他種種事物來推演,推之推之,無窮無盡的—「推之無盡」,這個例子太多了,這只是舉出一個例子而已,現在例子還非常多,你可以任意地來舉例子,任意地來推演事實。每一方都有我們的生命,我們都曾經在那兒活動過的。就舉這個例子來講,我們人身、動物、自然界天然的這些狀況,都有聯帶的影響。無窮無盡地這麼研究,這些聯帶的影響有什麼呢?必須要覺悟啊。它這些都不是單獨的,不是個別的事情。所以我昨天舉那個空難的事件,現在原因還沒調查出來,就是說那個飛機是在空中爆炸的,在空中爆炸的話那就是人為的,但究竟是人為的,是國際的恐怖分子放的炸彈來炸的,還是從地面上飛彈攻擊的,這個還沒有查出來。假使查出來以後任何一種狀況,那是人為的事件,那麼這種人為事件就研究了,他為什麼發生這個事件呢?就檢討這個原因,有近的原因,有遠的原因,遠的還有遠的原因,那不是那麼單純的。現在的政治家都不懂得這個道理了,古代的政治家懂得,中國有一部詩經,詩經裏面有很多國風,國風是各國的民風、民謠,寫出那個詩歌。天子派採詩的官員到各地方去收集收集這個民謠,收集來幹什麼呢?這些民謠、這些詩歌代表民間的老百姓心裏的話,他把老百姓心裏話收集起來以後,看看老百姓感受是痛苦的、還是快樂的,痛苦的原因從那裏來,然後要解決,政治上施政這方面就要想辦法了,研究它的原因,原因很多。現在辦政治說是要民意調查,民意調查也不是現在才有的,古時候採詩之官到各地方去採訪民歌,那就是民意調查,比現在民意調查還確實。現在是選幾個抽樣調查,不見得可靠。詩歌是真正從心裏面發出來的一種聲音,寫詩的人他沒有把自己的名字標出來的,那真正是心裏面發出來的聲音,非常可靠。說這個還有什麼呢?就是說政治、社會、自然種種的這些有影響,辦政治的人了解這個,要趕快讓老百姓得到安居樂業,得到好處,政治的政策方面趕快就要想辦法調整,該調整的就調整。辦教育的人更不必說了,教育就是怎麼樣把一個人從兒童到年輕把他教得好,也要隨時在那裏研究。

    我們各位在這裏研究是研究佛法,禪宗六祖惠能禪師講「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佛法就是世間,就把世間法覺悟了就是佛法。並不是我研究佛法了,世間學問我們不必研究了,我專門研究佛法了,那不是這樣。研究佛法是明瞭這個道理之後,你可以轉變,世間一切學問你都可以把他轉變為佛法。不懂這個道理,不但是世間學問,他就在道場裏面把三藏經典看了,看也是白看,把佛教經典也變成世間法了。這一點各位要特別注意的,覺悟不覺悟的問題。你覺悟的時候世間任何學問都成為覺悟的法。不覺悟,任何事情都是為自己,為自己來著想,自己心量一點不能放開,那就是把佛法變成世間的學問了,那要了生死、成佛,沒有那個道理,不行的。

    可是這個空間,「覺之空間」,你把這些事實都明瞭之後,最重要的你要覺悟啊,覺悟這個空間都是我們在那裏活動的一個環境,活動環境我們不覺悟,這環境就支配我們,我們一覺悟的話,我們就支配整個空間,都是讓我們來把它轉變到什麼程度,都任我們來轉變。我們看,我昨天講的,我們這個世間,水也不好,空氣也不好,聲音到處都是噪音也不好,這是我們凡夫的心理有煩惱。在釋迦牟尼的眼裏邊這個世間和我們完全不一樣的,釋迦牟尼佛看那個世間是一片清淨的,一點污染都沒有,為什麼呢?佛的心裏是清淨光明的,所以整個環境也是清淨光明的。所以我們要覺,覺之空間。

    時間三際

    三皆有生

   「時間有三際」:這個「三」指的是時間,時間三際就是過去的時間、現在的時間、未來的時間。過去現在未來都有生,都是有我們的生命,前面空間方面的生命是我們活動的環境,每一個環境我們都到過。時間的生命來講呢,過去有我們的生命,現在有我們的生命,未來還是有我們的生命,生命就好像一道流水一樣的,沒有斷絕的,所以「三皆有生」。

    生各環境

    生的環境—「生各環境」有古今、有六道。政治風俗,古今的人類社會,政治風俗各不相同的。古時候政治跟現在政治不一樣,古時候政治無論是中國外國都是君主政治,現在政治是民主政治了,民主政治要選舉,古代政治沒有這個。在中國有選舉,中國什麼選舉啊?中國堯舜時代,堯王他年紀老的時候要把這個位讓出來了,找四方諸侯來,朝中大臣來,你們選選看,看看誰願意出來,我真正地老了,不能再做了,來幫我這個位子接下去。現在來講,那正好搶著來做。那個時候你看看,這個他說我不能幹,那個說我沒有這個力量我不能幹,大家退讓,退讓著不做,最後大家想到有這麼一個人,有什麼人呢?這個人叫舜,舜是什麼一個人呢?他的爸爸是一個糊裡糊塗的一個老頭子,他的後母是一個話最多又偏心的這麼一個人,他後母養的那個弟弟是壞透了,家裏這三個人時時刻刻要陷害舜這個人,但舜非常孝順、非常好。堯說:我好像也聽過這個人,好啦,就讓個舜來繼位。同樣的選舉,古時候選舉跟現在選舉不一樣的,政治不一樣、風氣也不一樣、風俗也不一樣,過去是過去的風俗,現在是現在的風俗。

    過去風俗我講一個事實給各位看看。在春秋的時候,風紀已經不好了,道德已經是很壞了,有殺父母的了,那個時候國家的法律怎麼辦?凡是那裏發生一個殺父母的人,把這個不孝之徒抓起來判死罪,這還不算,這個家他住的這個房子也拆掉,地要把它挖一個大坑,挖這個大坑幹什麼呢?水灌進去,這幹什麼呢?這個地不好,這個地不好才出了這麼樣一個大逆不道的人,水一注進去,讓它好好地將這個地消毒消毒。那時候你想想看,那是那時候的風俗。

    現在報紙登載的、電視裏面所報導的,殺父親也有、殺母親也有,外國也有、台灣也有,沒有聽說有這麼辦的,當然還是要把他抓起來問罪,首先問這個人多大年齡?喔,沒有滿二十歲,未滿二十歲他可以不負刑事責任,犯罪他可以不負責任啊,這就是風俗不一樣了。在古時候,只要你犯了罪,年齡不年齡那是次要的。所以政治風俗,古今是不相同的,有轉變的。

    再講六道,六道裏面的身體、壽命、他的依報都不相同,我們人道的身體是這樣的,畜生道的身體是什麼樣,大家看得清楚,家裏養的畜生,養的狗,養的貓,身體四肢著地,不像我們兩腳著地,手不要著地,我們是直著走,獸牠是橫著走,身體不一樣,當然各類動物多得很。鬼道有鬼道的身體,壽命也不一樣,這個到後來有講的。依報也是個人不一樣,在那個環境,享受的環境各不一樣。我們在台灣我們現在的依報,在歐洲有歐洲的環境,他有他的依報,在非洲有非洲的依報,各不相同。

    澈之無盡

    要詳細透澈地來研究的話,「澈之無窮」。無窮無盡的三世生命,生存的各個環境都有影響,我們要覺,不覺悟永久就被時間把我們支配了。我們一覺悟,我們可以支配這個時間,不受時間控制,我們可以創造時間。一般人沒有事情的時候,比如說等車子,搭公共汽車也好,你等了一班車子,怎麼這車子始終不來啊,一分鐘、五分鐘,你覺得時間很長,你要遇見一個老朋友在談話的時候,別說五分鐘,一個小時一下就過去了,完全是心理的因素。心理的因素就是時間照你的心理可長可短的,這就證明時間是假的東西,不是真實的。假的時間,我們可以運用的時間,我們可以做出很多的事情來,人家把這個時間白白地浪費了,我們每一分每一秒的時間都運用到了,我們一分鐘可以做做人家一個小時的事情,我們可以創造很多時間出來的。

    所以說時間是假法、是假的,怎麼是假的?古人入定的時候,一坐下來的時候,人家看你一坐坐上好幾天,他坐的時候,別人看他坐在那裏好幾天,他自己坐得好像幾乎沒有幾秒鐘,時間非常短。這就是人的心裏一定下來的話,入了定的時候,第六識在那裏不起作用了。分別業就是第六識造的,入了定,第六識不起作用,就沒有分別了,他那個心就是定在真心上面,那個時候時間對他來講,時間是不管用,假相就沒有作用了。所以他在那個時候,別人看起來時間很長,在他經歷的時間非常短暫的,沒有一刻時間。

    覺悟之後,時間就由我們任意地支配。這樣各位就可以了解了,為什麼證到羅漢果他要在這個世間活多久就活多久,他可以任意地活下去,為什麼呢?時間這是假東西,我們凡夫沒有覺悟,才有生死的假相,某人死了,家裏的人痛哭流涕,他自己也感覺難過,難捨難分。證了果一覺悟,把這個假相一撇開的時候,沒有什麼生死,生死也是假相。空間也覺悟、時間也覺悟,我們學佛就要學這個覺悟,一覺悟的話,這些假相通通破除掉,我們的生死問題就解決了。前面講那個智者,就開發出來了。

    這張表後面這一段,宇宙人生的範圍無窮無盡的,就我們凡夫看,無窮無盡的好像太廣大了,時間也太長遠了,凡夫看來是這樣子的。一旦覺悟之後,絕不會這樣,再遙遠的地方也是在眼前,再久遠的時間也是在眼前。隋朝的天台宗智者大師,一入定的時候,他就親眼看到釋迦牟尼佛那個時候還在靈山講法華經。所以說,法華經靈山一會,儼然還未散,還在那裏。那是說智者大師在入定的時候,把這個空間給粉碎掉了,時間也粉碎掉了,時空整個都把它消除掉了,以他的真心直接接觸到釋迦牟尼佛那個時代。釋迦牟尼佛是在現在兩千五百多年,另外一個計算法的話不止兩千五百年啦,在隋朝那個時候距離釋迦牟尼佛那個時代已經很長久了,可是那個時候親眼看到,看到釋迦牟尼佛還在那裏講法華經。

    要學入定,並不是禪宗才入定的,那一宗都是入定,我們學淨土宗念佛法門,你得了一心不亂也是入定,得了一心不亂的時候,我們就能見到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現在在十萬億佛土以外。不了解這個道理的話,就以為這麼遙遠,我們壽命終了的時候,我們怎麼往生啊?你要了解這個道理之後,入了定了,那有什麼十萬億佛土以外啊?就在眼前啊!為什麼就在眼前?空間這個障礙把它撤除掉了,時間的障礙也撤除掉了,以我們的真心感應了阿彌陀佛的真心,阿彌陀佛整個真心就顯露出來了。我們現在入了定,真心顯露出來才跟阿彌陀佛感應,一感應的時候,阿彌陀佛就在眼前,就看見了,道理就是如此啊。

    這一張表,明瞭佛義還是講一個概要的狀況。概要的狀況了解一點,大家在知見方面,保證可以樹立了。在座的有些同學喜歡看哲學書籍,中國哲學也好,西洋哲學也好,無論那個哲學,哲學都是世間那些學者們寫的,世間那些學者寫的話,他寫的這些知見,他破除不了時間、空間這個觀念的。你能有這個觀念,看哲學,看得懂、看得通的,他到了什麼境界,他的學術水準到什麼程度,你知道他是什麼樣一個程度。各位這個學問就了不起了,不是普通的學問了,這個學問就是覺悟的學問了。

 樓主| 發表於 2015-2-12 16:41 | 顯示全部樓層
二甲→丁.jpg      佛學概要十四講表
      雪廬老人編表/徐自民老師主講
                民國八十五年七月講於台中市佛教蓮社大專佛學講座

  第二講表(研究佛學須先略知別相)

    現在請各位看第二講表,這一張講表題目是「研究佛學須先略知別相」,研究佛學必須先要概略地知道別相,別相是分別的、個別的相要了解。固然一切相都是假的,但是你不研究它,就受假相的累贅,你了解這個假相,你才不受它的侵害、擾害,所以必須要了解。首先分成幾個段落來講。

    甲:佛學難解

    第一段讓大家先知道「佛學難解」,佛家這門學問不容易了解,講的人也不容易講解,為什麼呢?講的人把大藏經請出來,按照大藏經,佛怎麼說的,古代祖師怎麼註解的,你一個字一個字這麼講,不錯,每一個字講得都不錯,我們還是聽不明白,那有什麼用處啊?所以難就難在這裡。經文是那樣講,講真理是那樣講法的,但是要顧慮到現在剛開始學的人,要把他在學校裡面研究的學問和佛家的學問,結合起來,不能結合起來的話,這就很難解了,問題在此處。但是怎麼樣結合起來?這不容易啊!

    佛學的「本身」,就要讓我們覺悟宇宙、覺悟人生。我們現在不覺悟,才把宇宙認為是宇宙,與我們沒有關係,把我們人生以及其它那些動物,六道眾生是六道眾生,與我們沒有關係,這是沒有覺悟才是這樣。覺悟了以後,都與我們有關係。佛家的學問就是解說這個宇宙問題、解說人生問題,但是你要解釋,宇宙有多麼複雜呢?人生又多麼複雜呢?佛學本身是這麼複雜,因為佛學就是宇宙的說明、人生的說明,難就難在這裡。

    佛學固然複雜,還要用「言語」來講,不用言語表達出來,誰知道啊?所以釋迦牟尼佛在這裡講、在那裡講,到處講,那都是言語啊,後來弟子們用文字記載下來,所記載的還是言語啊,所以言語就是宇宙的說明,言語就是人生的說明。

    宇宙複雜,言語就複雜;人生複雜了,說明人生的言語就複雜了。其實都這樣複雜,複雜就難說了,說都這麼難了,了解當然很難解了。但是難說、難解總是要想個辦法,辦法就是方便辦法,說的人也好,聽的人也好,都要有一個方便的辦法,方便什麼呢?用這個辦法很容易的、很便利的就了解了。這個方便辦法是什麼呢?

    佛法的研究有四個過程:第一個過程就是「信」相信;信了不算,只信不了解,那是迷信,必須要了解,了解之後,道理是完全明瞭了,你這個信不是迷信了,是正信了。「信解」之後,還不算完全,很多人好名、好利,佛法講名也不能好、利也不能好,為什麼呢?好名好利,生死就不能解脫了,不能解決生死了。好名好利,必然要損人利己,起煩惱然後就要造業了,造業不但是不能了生死,而且要墮落到三途裡面去。這個了解、明瞭了,知道不能在社會上跟人家爭名奪利。人家選舉,用不正當的手段拉票;我們選舉用正當的政見跟人家爭取選票。正當選票爭不到,人家非買票不可,那你也沒有買票,也沒有攻擊對方,那誰相信你這一套啊?誰投你一票?不投票沒關係,我就是不當選就不當選,抱著這個態度,那就不造業了。但是這樣的人在現在恐怕沒有,我想沒有這樣選舉的。一般的選舉,它總是要爭名奪利的,我們要選舉的時候,我們就免不了要跟人家爭奪了,明明知道爭奪是不對的,一爭名奪利就妨礙生死了。這個「解」,了解、明白了。「行」,你要堅持自己的做法,人家歸人家,儘管人家是那樣,我們照樣不當選就是不當選,我就是要按照我這個風格去選舉,當選當然是好啦,不當選也沒有關係,心經所講的「無智亦無得」,無得無失,那就有這個功夫,就叫「行」,有行的功夫。解了之後,然後就修行,往道上面去走,在世間做任何事情也不會亂的,不會跟一般人一樣。各位認為現在那一個人這樣選舉啊?我可以跟各位保證,你果然這樣選舉的話,你辦理選舉登記好了以後,你就坐在家裡入定好了,你不要到外面拉票,你將來一定能夠當選,我可以跟你保證。你入了定的時候,那些選票自自然然地,那些大菩薩、那些神明一個一個到外面拜票。我們修道修行應該有這樣的決心,你有這樣的決心時,你在世間做任何事情,無得無失,處處在道上面去走的話,一定成功的,這就是「行」。行到究竟的時候,就「證果」,佛法的程序「信解行證」。現在跟各位初步地解釋這個學理的時候,只是講信解,行證在後邊再說,現在先不必講。

   「信」呢是依照「總相」來講,佛怎麼講的,我們就照佛講的話,就這樣相信,這是總,我們信這個原則。「解」,不是信這個原則就完了,那就是要求證,求取理解,理解就是從「別相」。比如說前面的第一講表,解釋一個佛字,就是一層一層地去分析,一層一層地去了解,那就解的別相。我們信的時候,信總的原則,我們求了解的時候,一層一層地把道理要研究明瞭、研究明白,這就是解,這個就是方便。所以佛學雖然難解,佛法有它的方便,各位把握了這個方便的方法,雖然難,實際上不難,抓住這個要領就不難。

    現在學佛的人,一開始就沒有一個次第;不但是學佛,學世間任何一個學問、任何一個藝術,都要有一定的次序的,一定有基本的功夫的。比如說寫毛筆字,一開始該怎麼寫啊?先學抓筆,一隻筆很輕的,一下就抓起來了,你練習抓筆,要費很長的時間。這一隻筆能夠抓得很好,抓得輕鬆自在,怎麼運用就怎麼運用;不會抓筆,一隻筆雖然不重,拿在手裡好像很沉重,也沒辦法寫字,沒辦法揮灑自如。其他各種藝術都是這樣。在學校裡邊,每一科系的學問一開始都是講一個概要,佛學有個概要,學經濟、社會學那一個科學也好,一開始先介紹這一門科系概略的、入門的研究法。可是現在一般學佛的人不是這樣,一開始他就是大經大論的講,基本的一個「佛」字還不懂得,「佛學」這兩個字還不懂得,講大經大論的怎麼懂啊?講得很熱鬧,聽得很熱鬧,聽完了,什麼也不知道,那沒用處的,沒有效果的。所以研究必得講有效果,運用時間,時間很可貴,必須要運用得很有效。說解從別相,一定要從基本的學理一步一步地求其了解,不是一開始就研究六祖壇經。一開始就學金剛經,好是好啊,那可是學了多年的老修行人他才研究那個學問,他才能夠了解,一開始他怎麼了解?開始的時候各位不要嫌這個太基本、太粗淺,淺是淺,它是基本的,這個基本的不了解,高層次的更不了解。各位學數學,加減乘除還不會,學那個高層次的數學,什麼微分那一類的話,怎麼知道啊?從基本開始。

    乙:諸法三分

   體

   「諸法三分」,法是宇宙人生一切一切的總代表,諸法是一切的法,任何一個法,包括我們人、動物、六道眾生、自然界的各種物質、時間、空間等等,都是法。任何一個法研究之後,把這個理論研究清楚,才能覺悟,研究的目的是要覺悟。研究要懂得方法,然後才懂得它的道理。研究任何法,分成三個部分:第一個是「體」、第二是「相」、第三是「用」。

    比如這個茶杯子,有蓋、有杯子本身,茶杯子是瓷做的,大家看的時候,你注重的是什麼,你看到的是什麼?你沒有看到瓷,看到的是茶杯子。這茶杯子是做什麼用處呢?毫無疑問,茶杯倒茶用的、喝茶用的。這個例子,體相用都有了,做茶杯原料的瓷就等於體,茶杯子的相狀就是相,茶杯子倒茶用就是它的用處。茶杯的體是瓷,瓷可以做茶杯子,也可以做飯碗,也可以做茶盤子,也可以做衛生設備的馬桶、浴缸,瓷都可以做,一體萬用。

    這個相就不一樣了,茶杯子是茶杯子的相,飯碗是飯碗的相,馬桶是馬桶的相,浴盆是浴盆的相,相不同。作用也不同,這個相固然是不同,作用是更不同了,茶杯子它完全是倒茶用的嗎?我做別的用途也可以,除了裝茶以外,裝開水也可以,裝其他的任何液體也可以,用途不一樣,看你怎麼運用它。

    萬法的「體」指的是什麼呢?體就是我們人人都有的,不但我們人,六道眾生,體就是那個真心。我們普通人講我們的心是虛妄的心,虛妄的心隨時在改變的。比如說現在你心裡想的什麼事情,過一個時間,心裡想的又是另外一個事情,它時時可以改變的,可見得這個心是虛妄的、是假的。真心,它不可以改變的,真心永久是沒有生沒有滅,不生不滅了。般若心經講的話,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不生不滅,真正了解這個真心的話,破除生滅法,生死就解決了。所以有生有死、有生有滅,沒有認清自己的真心的話,也就是沒有明瞭自己的體,才有生死。認識自己的本體,這體是哲學講的本體,哲學講的本體,他只是在探討,哲學家探索本體,自古到現在,都是還沒有探索到真心的這一方面。探索到真心這一方面,只有在佛法,除了佛法以外,還有中國文化,中國文化從伏羲氏一直到孔子講這個本體,講這個心法。除這個以外,現在世界上的哲學家、科學家,連真心的邊際還沒有觸到,難就難在這裡。

    為什麼這個體這麼難以明白呢?體就是「性」,就是佛法講的「真如本性」。真就是真心,真心是什麼樣的真心呢?你拿出個樣子給我看看,如是如如不動的,如如不動拿不出來,為什麼拿不出來?是空的啊。空的並不是沒有,空性沒有相顯出來,一般凡夫的肉眼看不見這個本性,要看見這個本性,不是用肉眼看的。佛家講眼有好幾種眼,我們這個眼是肉眼,學佛要開慧眼,開智慧的眼。一般哲學家,他的眼、他的心都是凡夫分別心,所以他研究不到這個,不能入門。

    這個性是「空而無質」。體是性質,性是性,質是質。性是空而無質的,質是把這個物質分析,分析也是沒有的。怎麼是空而無質呢?下面舉這個例子,「如花之香」、「如鏡之光」。蘭花要遠遠地聞,這個空間裡到處散布有蘭花的香味,你在四周找看香氣在那裡啊?香味在那裡?花之香就是這樣,你把蘭花的香拿出來,抓也抓不到,看也看不到,它就是空的,空而無質。如鏡之光,鏡有光明,可以照出面貌出來。這個光是從鏡子裡邊發出來的,可是鏡子發出來,把眼睛貼在鏡子裡邊找光,找不到,光是射到外邊空間,因此光也是空而無質。反光就是從外面反射過來的,鏡是鏡、光是光,鏡是個相,光是無相的,是空的。你從這個例子、這個比喻去研究、體驗性的空而無質,我們的本性就是這麼樣子的。

   「質」又次一等,質一般講物質,分析到最後也是沒有的,「析之本無」,也沒有的。這個也有舉例子,「絲非布質」、「布非衣質」。我們穿的衣服,衣服是布做的,布的原料是纖維,纖維在這裡講就是絲,沒有這個纖維,布也織不成的。你一層一層地分析,這個絲、這個纖維,不是布的本質,布也不是衣服的本質,都是它的質料。如果說絲是布的質,那就定住了、固定了。絲只能織布,不能做別的用途。實際上絲可以做繩子,絲也可以製成很多其它的編織物,用途很廣,所以絲不是布質。布也不是專門用來做衣服的。比如一塊料子,它當然不是衣服,但是它也是絲製成的。還有窗簾,它也是布做的。同樣是布,它可以做出很多很多的東西出來。那麼即使這麼講,這個布不是固定的是衣服的質料,絲也不是布的固定的質料。在進一步由衣服分析到布,由布分析到絲,絲、纖維再分析,絲的纖維你把它從粗的纖維分析到細的纖維,細的再細再微細微細,分析到這個物質沒有了。如果只是在質這一方面,不能超越,不能進入到性。古人老子講,一尺長的東西,日取其半,一半一半地分,永久地分下去,分不完。不能執著這個物質,執著物質,不能夠突破,不能入道,那就是世間的學問。孔子在周易裡邊講「形而上謂之道,形而下謂之器」。形而上超越有形狀以上的,那才真的是有道,道才談得上性啊。形而下的,著了相了,始終是器具,被這個器阻礙住了,道你沒辦法學的。必得要從物理世界超越到心靈的世界。禪家所講的「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百尺竿頭,竿頭以上什麼啦?無相了,你著了相就不行。「體」心靈世界必得要了解「空而無質」,整個是性空的狀況。性空是空,沒有相,但是不能說沒有性,性是真實的、是有的。這個了解之後,往後研究經,經裡面什麼地方講的是體,什麼時候是講的相,才看得懂。

    相

相的部分是「現象」。現象是由體裡面現出來的假象,「暫起幻有」的。什麼叫暫起幻有?我們台灣的四面是環海,海裡邊大家都知道,大海裡就是水啊,水是不錯,各位到海裡、海邊去看,欣賞海面,看海看什麼東西啊?你不是看海水,我想大家是看海的波浪,看海水起的波浪有高有低的,看海上的船。水是水,水起的波浪是波浪,波浪是相,水質是水的質,這個是幻有的。怎麼是暫起幻有呢?我們就拿水來講,水就是一個幻有的相,大家學科學就知道,水是氫氧化合物的一種,氫氧化合物可以變化很多,水就是其中一種,它是有氫、有氧,然後變化成為水,這個水什麼呢?水是暫時起來的一個幻有之物,這個現象。

    再拿山來比喻,大肚山或玉山,玉山是個相,這個相是一堆一堆的土、一塊一塊的石頭,堆積起來的,才有這個山。大家不相信,那有這回事情呢?山就永久這個山嘛,玉山永久是玉山,我也沒有看見誰在堆積啊,大家一說這句話,好像理由很充分,事實上是沒有看到任何一個人把這個玉山堆積起來,成為現在這個樣子,好像沒有的。在台北有一個垃圾山,這個是眼前事實。那個垃圾山,垃圾沒有堆積之前是平地,等到垃圾堆積成山了,那就是山堆積起來了,那不是合前面那個例子嗎?那個山的相是假有的,那些垃圾裡面有土、有石頭等等,堆積起來一種相,那個相就是暫起幻有的。水的相、山的相,拿這個做個例子。我們人的生命也是現象,這個生命也是暫起幻有的,一切的現象無不如此。台灣的這個地方、這個島,也是暫起幻有的;不止台灣這個小島,地球上五大洲,整個地球也是暫起幻有的,必得要有這麼一個覺悟。這是相。

    用

   「用」它是一種「力量」,這種力量「能夠改變現狀」。怎麼改變現狀啊?下面這個例子,水、氣、冰,水在一定的溫度之下,它就蒸發為氣體,水在一定的冷卻狀況之下會變成冰,結成冰。可是水有水的功用,氣有氣的功用,冰有冰的功用,各個不同的。不覺悟的人,水就能淹死人;覺悟的人,可以用水運用自如,你怎麼樣運用都好,水是供給你使用。那個氣也是這個樣子,你覺悟的時候,你怎麼樣運用氣;不覺悟的時候,氣用你,就是受物質的支配了,那是不覺悟的人。覺悟的時候,你懂得用了,可以藉這個假相,用在各地方,用出來之後,對於自己、對於眾生都有好處。

    我們研究佛學,根據三分體相用,最重要你明瞭體,明瞭體之後你才能夠不執著假相,然後才能運用萬法,運用自如地,然後才有利於眾生。

    丙、生起三由

    第三段丙這一項「生起三由」,生起講的是前面諸法三分裡邊體相用的相,萬法的各種相生起來有三個理由。常聽學佛的人講「萬法因緣生」,就是一切的法怎麼生起來?就是有這個因緣,因緣具備了就生起來這個法。還有我們學佛最重要的要明瞭因果,因果是簡單地講,講完全的話就是因緣果,生起三由就是講因緣果。

    因

    第一個是「因」,因是一種動機、一種造作。動就是一種變動,開始在那裡動了;機是微微的生機。比如說各種的種子,麥種也好、稻種也好、其它的種子也好,它要生長的那種生的機能,叫生機。當它生長的機能要開始的時候,這就是動;生機沒有發出的時候就不會動的,安安靜靜地在那裡。就是這樣,要發生了,叫動機,這是生長萬法最初的一個因。再是「造作」,也是說明種子起現行的時候,一起了現形,它就有造作。這個說明兩個意思,一個是種子發動起了現行是動機,起了現行以後就是行為造作。

    研究因果不是那麼單純的。講我們人的心理也好,一般動植物的種子也好,種子發動的時候,固然是因,這個因是怎麼來的?因是由過去造作來的,造作就是一種行為,有了行為,行為一完成,又種了因。就拿我們吃的米,米就是稻,稻原來有種子--稻種,然後長出稻子,結了穗子又是因,所以造作結果以後又是一個因,因中有果,果中有因,要了解因,必須了解這兩點。意思就是說我們人心裡想著某件事情,你是有了動機了,研究心理學的人都知道動機,心裡有這個意思要辦某樁事情,起了一個動機;有了動機,發動了以後,那就正式在做事情了,那叫做造業了。造了業,行為完成了,那就叫做造作,完成以後,又種了一種因。了解這兩點。

    緣

   「緣」有三種,一個是所緣緣、一個是無間緣、一個是增上緣。「所緣緣」是一個境界,比如說你眼睛看一種顏色,耳朵聽一種聲音,看顏色必然有一種顏色在那裡,那是一種境界;耳朵聽一種聲音的話,必然就有一個聲音在那裡,耳朵才構成一種聽的能力。那種聲音、那種顏色就是所緣,緣是一種攀緣,有那種境界,我們眼、我們耳才能往上面攀,才能夠往上面緣,這叫所緣。所緣那個境界,它就是一種緣,所緣緣。所緣是一個名詞,以這個名詞、這個境界作為一種緣,叫所緣緣。

    不過講到這個所緣緣,不是這麼簡單的。我們講萬法唯識、萬法唯心。說個比喻,攝影、照相,你把外面一個境界、或是一個風景、或是一個人物,那是所緣,那是一個境界,你拿相機照,相機裡邊有膠捲,你沒有外面的境界,你的膠捲照不出來。有了外面的境界,你一照,它就印上去,照出來了,照下來之後,那個印象跟外面的境界是一致的、是一樣的。可是這一樣的那種相是你自己的,照相膠捲你自己發生出來的,沒有把外面的境界取過來,等於是模仿,模仿外面的境界,照下來的境界還是照相機自己的膠捲本身顯現出來的,所以是萬法唯心、萬法唯識。中國的學問也講「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各人看法不同,所謂看法不同,外面那個境界是一樣的,但是你看的境界是你的,你所得的一個境界,他人看的是他人得的一個境界,這種境界是在個人的心裡,各自心理照出來的,是這樣的。外面的境界也不是純粹完全客觀存在的,講唯物主義、講唯物學是客觀存在的,真正研究唯識、佛法也不是純粹的客觀存在,那個只是個共同的。比方我們人類社會,我看這個山,也是這一座山,他看的一座山,也是這一座山,儘管你對於這個山的感想跟他人感想不一樣,但是山大致是差不多的。差不多是山的共相,就是大家第八識共同的相分在那裡,實際上那個山就是我們人的第八識的相分顯露在那裡,那叫共相。所謂「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詩人看見這個山,可以引發他的詩的靈感;農業專家看見這個山,他看見山和樹木、牧草,他的著眼點在這個上面,其他的各種都是一樣。個人的心理,他心裡的創造都是不一樣的,我們既是人類,人類的第八識大致是一致的、大致是相似的,所以大家對山的看法不同,但是他看山大致還是山的形狀,山的形狀是共相,各人的感想是各人自己的,那就是我剛才舉的例子,一排風景那是個共相,實際上就是大家的第八識相似的共同在一起,個別的心就當作照相機那樣的看待,你攝下來的話,影像是你自己的心理,人是變造出來的。根據這樣的解釋,你看看所緣緣,就是共相,外面那個境界,我們這個心理引發不出來的。引發出來之後,當然我們心裡有個觀感,心裡有個影像,那個影像我們是個別的,就等於照相機照出來的影像一樣的,那個影像還是我們個人自己,有什麼心理就有什麼影像,這樣各位對於所緣緣有個了解。

   「無間緣」是你個人心裡的念頭,是一個念頭、一個念頭接著出現的,一個念頭非常短暫,前面一個念頭出來的時候,馬上就消失了,前面一個念頭消失了,後面這個念頭才起來。假如說前面這一個念頭出來之後不消失的話,後面那個念頭起不來的,為什麼?你前面那個念頭擋住它的路,跟那車輛一樣,前面的車子塞住了,後面的車子開不出來。所謂無間緣就指的前一念,前面的這一念,前面一念起來之後,接著就讓開,間不容髮的,時間極短暫地就要讓開,就消失掉,那後面這一念就出現。所以無間緣就指著前一個念頭、後一個念頭繼續往外出,指的這個。

   「增上緣」是指的我們眼睛看東西,必須有個眼根,聽聲音也有耳根、鼻子聞氣味也有鼻根,帶著根本的根,這個根必須要了解它,比如說我們眼球,手也摸得到,自己拿著鏡子一照,也可以看得見,不過這個手摸得到的眼球是物質的,那是扶塵根,它是粗淺的。還有一種淨色根,淨色是清淨的淨,色是顏色的色,淨色根才是真正的根。淨色根在扶塵根裡面,就是在眼球裡面,非常精細的。講淨色根實在是不容易了解,勉強地跟各位講,眼科醫生都知道眼球裡面有神經系統,眼有眼的神經、耳有耳的神經,都有那個神經。神經我們看不到、摸不到的,但是就精密地在肉眼裡面,它有那種功能。但是淨色根比那神經還要細微,這叫做根,這根叫做增上緣。

    所緣緣、無間緣、增上緣。前面的「因」實際說起來也叫做緣,叫「親因緣」,親是最接近的,因也叫做緣,叫做親因緣。一般講四緣,四緣就是親因緣、所緣緣、無間緣、增上緣。這個四緣就是因緣所生法,萬法就這樣生起來,當然其他的緣還有很多,但是這四個緣是最重要的四緣,其他的緣還有很多。講唯識學的講眼識九緣生,眼看一個東西,簡單一下就看到了,眼看一個東西,九種緣才能構成看這個世界,才能夠發出來。沒有九種緣,就是看不出來,當然那個是講得更精密了。但是這裡佔了最重要的四種。我們不妨舉這個紙扇為例,我們把它當成所緣緣。因是什麼?大家都知道,因是一個動機、一個種子,這個種子指的什麼呢?這個種子在我們心裡面,要發出作用的話,眼有眼識、耳有耳識、鼻有鼻識。我們就拿眼識做個例子來說,在眼識沒有起現行,就是眼睛沒有看東西的時候,眼識不叫做識,這只是一種功能。這種功能在我們第八識裡面,拿好懂的一個名詞來講是個種子,就像稻種一樣的種子。眼睛沒有看東西的話,眼識就是一個種子,在那裡安安靜靜的沒有動。要看東西的話,這個種子叫動機,在那兒發動了。這是一個種子,要發動它,功能要施展,能力要顯示出來,眼要展現它看的能力。它原來是一個功能、一個種子,看的能力怎麼能夠施展得出來呢?最基本的要有一個看的對象,或者說是有個目標、境界,這個境界就是這個扇子,在學佛名詞來講就是所緣緣,沒有這個扇子,我眼睛看什麼呢?無所看。有這個扇子,大家一看,這是一個扇子,這是所緣緣。當我們看這個扇子的時候,眼是看這個扇子,你不能說同時又看扇子,又起另外一個眼識出來,不能一方面看兩把扇,在我們眼裡看,只看一個扇子,沒有同時看兩個扇子,你看兩個扇子的話,有毛病了,正常的眼睛只看一把扇子。為什麼你只能看一把扇子呢?不會看兩把扇子?那就是無間緣的緣故。無間緣,你的注意力,眼識的念頭連著,當你一接觸到扇子上面的話就是一直,前一念……後一念起來,前一念……後一念起來。就跟看電影一樣,動作是連續的;實際上不是連續的,你到後台看放影機,打開來看看,它是很多照片連續轉得很快,所以在我們視覺裡邊構成一個連續的、整體的,其實它一個片子一個片子接接連連地在那裡放下去,那種作用叫做無間緣。無間緣就是這個念頭,眼識不起則已,起了就一直貫注在這個上面,不連續的話,也看不清楚了,所以你把扇子看得清清楚楚的,沒有變化,那就是無間緣在那兒起的作用。但是光這個也不夠用,眼識怎麼樣發出來呢?眼識發出來要有個眼根,沒有眼根是眼球壞了,是個盲人了,再好的東西,拿到他的眼前給他看,他也看不到,所以他必得要有眼根,眼識的能力才能夠發展出來。比如說日光燈,燈管那就是扶塵根,燈管裡面沒有鎢絲、電線那些東西,電來不了。眼識的功能就是電,沒有眼根,眼識發不出來,這個眼根就是增上緣,它是幫助你發出眼的種子,從種子轉變成為識、眼識,叫增上緣。眼睛一看,眼識九緣,要具備九種緣,不是這麼簡單的。萬法因緣生,少不了這四種因緣,四種因緣當中一個是因,因就是親因緣,後面這三種緣,有這樣,萬法就這樣生起來了。

    果

   「果」就是因緣都具備了,它的果就「結成」了,這果一結成叫做「起相」,生起了這種現象。我們拿照相來說,外面有了境界,照相機裡面有膠捲,這還不算,照相機它自己不會照,還要我們人手拿著會照。萬法生成必須具備這些條件。

   「如種下地」,如日光、水分、肥料,如植物的成熟等等,這個讓我們好懂、容易明瞭。我們講眾生的心理,萬法唯心,有什麼樣的心理,就出現什麼樣的現象。講「因」就像種子下在土地裡面,那個種子下在土地裡面有常、有暫不同。常,時間長一點,比如說種樹,樹的種子下去了,然後才樹苗,然後長成樹,那個時間就長久了。比方種一個西瓜,那個瓜種種下去,馬上就長出來,結了藤,就結了瓜了,那很快。它有這樣的不同。「緣」呢,如日光、水分、肥料,這個有﹁強弱之判﹂,「判」就是別的意思,強弱之別。有日光照、適當的肥料,肥料有成分的不同,所以緣有強、有弱,強弱有不同的話,它對於成長就有很大的不同的。結成的「果」呢,就像植物成熟了,成熟有遲、有早,先後也不一定的,這個當中當然是種子不同有關係;種子不同雖然有關係,強弱緣不同也有關係的。例如台灣梨山山上種的水蜜桃,但是這個水蜜桃有甜的、有甜度比較差一點,它是什麼關係呢?水蜜桃的種子都是一樣,水蜜桃的樹苗長的那個樹也是一樣的,但是結的那個桃子它就不一樣。為什麼不一樣呢?我就問過,問過種水蜜桃的那個人,他說這個當中學問大得很,他有他的特殊的經驗,就是什麼時候施肥,施怎麼樣的肥料,在肥料裡面用什麼樣種類的成分到裡面去,可以增加它甜的味道,這是根據他的經驗研究出來的。不懂得的話,長出來的桃子甜的味道就比較差。所以這是強弱之別,這是大有關係的。所以同樣是個種,緣分不同,所結出的果,或者是有時候早、有時候比較晚,那個果實究竟是好的、還是差一點,這個緣大有關係。

    懂得這個有什麼用處呢?研究因緣果,因緣果講三世因果,我們眾生在過去、我們人在過去那一生都是造業的,造作的因有動機、有造作,我們人到人間來,固然是每一天都在造作,造作就有業了,有了業就有一個動的因,這一生造的話,在下一世就要結果。我們現在來講,你受的苦也好、受的樂也好,苦樂都是過去種的因,也就是過去造作的業,現在我們就在享受這個果。享受樂果我們也不要高興,那是過去造的,所以應該要受的;享受這個苦果,吃了很多苦的話,自己也不要難嚥的樣子,也不要怨天尤人,我們自己過去自做的,自做現在自受,這也沒有什麼好怨的。你有這個心理,能夠平心靜氣的話,你才能修道;沒有這個平心靜氣的話,道修不好的,動不動就發了脾氣了,怨這個不好、怨那個人不好。其實我們何必要怨人家呢?我們現在所受的,古人講「欲知前世因」,你要知道前世我們有什麼因,「今生受者是」,今生所受的就是前世所造的因。再有兩句話「欲知來世果」,你要知道我們來世有什麼結果,「今生做者是」,我們今生所做的這些造作,那還不知道啊?將來帶什麼果,自己還不知道嗎?這個話,說起來很輕鬆,真正要體驗起來,心裡要非常嚴肅的,一舉一動,自己要小心了,不能造業了。所以「菩薩畏因」,菩薩他知道三世因果,他是畏懼造因,恐怕這個因稍微不謹慎,造了一個罪惡的因,將來就是不得了。萬法因緣生,因緣生就是我們自己心裡生出來的,自己生出來的時候,那麼現在就難在那裡呢?我們都是共業,每天電視裡面看的,報紙登載看的,我們走在街上看的這些,這個所接觸的,眼之所見、耳之所聞,這些共業造成的所緣緣,我們把這個所緣緣吸收到我們心裡邊來,就變成自己的那個種子,將來那個種子再遇見適當的緣,就往外發出,這個一發展出來,行為就是自己的,自己的行為造作出來,將來自己要負責任,那個種子種下的因,自己將來要負責任。我們看見各級民意代表在議事堂裡面,打架也好、罵人也好、打群架也好,眼裡看就落下這個印象了,本來與我們自身沒有關係的,可是呢,看到眼裡邊,那個造作看到眼裡,吸收進去,等於照相,照相機影像照下來,就變成自己的眼識種子了,然後將來由這個識來指導自己的行為,然後看人家打架,我們自己也不知不覺地就出現了。想想,這是很嚴肅的。修道的人,也是有眼,也不能不看東西,那怎麼辦呢?隨時隨地自己要提高警覺,修道的人就是要這樣警覺。六祖壇經裡面,惠能大師就是講,「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覺字重要。我們生存也好、做事也好,菩薩度化眾生都是在世間,在世間最重要的,要度世間的眾生,不要讓世間來轉變我們,我們隨時要警覺自己,這樣才可以看外面一切不好的現象,聽外面各種罵人的話也好、惡口也好、是非兩舌也好,我們聽歸聽,但是我們自己要分得清楚,自己隨時要警惕,警惕什麼呢?分清楚這個發生一切都是有傷害人的話,我們千萬不能夠自己出口,一出口就是種下那個種子,隨時就是這樣的警覺。一般人講參禪,參禪就是觀自己的心,你的心怎麼起來的時候,就觀自己的念頭。中國儒家的那種功夫就是參禪,所以研究中國文化就知道,中國文化實在是全世界找不出來的,這不是我們自己恭維自己。大學是曾子作的,曾子得到孔子學問的真傳,所以在大學裡面講「格物致知」,物就是念頭,格當制字講,那個念頭起來了,念頭來了,你制止,怎麼制止啊?制止就是覺,你馬上就是覺它。你念頭起來,你要看念頭是什麼樣的念頭,好的念頭,你念頭跟本性上是一致的,沒有變質,你這個念頭可以繼續;念頭一變化了,變壞了就變成惡的念頭,趕快把它取消、把它打消掉。這就是格物致知的功夫,這個功夫不是禪家的觀心,是什麼呢?參禪是後來的話,早期就是觀心,到後來觀心那樣微細功夫用不上了,所以禪宗祖師他用方便之法,給你一個話頭,叫你去參去吧,是一種方便。最初、最早的就是觀心,就是儒家所講的格物致知。

    我們研究佛法、研究教理的,懂得因緣果的時候,就在這個緣起來的時候,念頭起來的時候,當下就要覺察自己的念頭,這一點你各位無論如何要懂得這個。所以我把這些個基本的了解的道理介紹出來,往後你們到外面去,你聽人家演講也好,你自己看經也好,你知道你有一個要點,人家講到那裡,你就知道人家講的是那一部門,然後你不會感覺到很迷惑了。

    因緣果,後邊「有因同果異」、「有果同因異」。因就是種子相同的,果有不同的。就是我剛才講,水蜜桃,那個樹苗是一樣的,原來種子也是一樣的,結果種出來的那個桃子甜度、大小不一樣,這就是當中的施肥、管理的那些緣不同,才造成這個果不同。有果同因異,有結果是相同,因是不同的。結果相同,因不同,因就是種子相差有一些不同,但是後來的緣上面求其一致,在緣上面補救。種子稍微差一點,在緣上面補救,它也可以趕得上,結果還是差不多。這就是什麼呢?大家學教育就知道,教育說有的是天分好,有的是天賦比較差一點,天分好與天分差,就比如說它原來種子不相同,天賦不相同,但是後天天賦差一點的,他肯用功,結果怎麼呢?他可以趕得上人家。所以儒家講,「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家修一遍,能夠修得好,我們自己天賦差一點,我學十遍、學一百遍,結果呢?可以跟人家相同。「人一能之,己百之」,我用自己的能力、用勤奮的功力,可以趕得上,和人家一樣。孔門當中的曾子,曾子的天賦並不怎麼好,孔子批評曾子「參也魯」,魯是很魯鈍的,曾子的天分很魯鈍的,但是在孔門當中,曾子他真正地能把孔子的學術,完全能夠繼承下來,那還靠他呢。所以他能夠很勤奮、能夠用功,補他天分的不足,這個都是因是異,而結果是能夠相同。所以我們了解這樣,我們自己能夠在世間,求學也好、修道也好,不管自己原來的根器如何,根器是過去造成的,現在的我不開始學佛則已,一開始,我就精進地不要退轉,一直往前用功,那麼就是一定有成就的。

    這是講因緣果。因緣果是三世因果,這個是在佛法裡面,學佛最基本的,不懂這個,學佛學不好。而且講體相用這個相,一切的假相,雖然是假的,它生出來,起假相,由體起用,起的假相,都是靠因緣和合,然後才起現象。我們過去種了因,種了因不是宿命論,我們可以轉變,怎麼個轉變法?你就在緣上面轉變,把緣控制好的話,雖然過去種了種種的因不同,我們現在控制好了,可以把它轉變。好了,休息。

    我們研究學問,不研究則已,凡是研究就要知道它的用處。為什麼講因緣果這麼重要呢?懂得因果的時候,了生死就在這上面下手。因為我們每個眾生過去從無始劫以來造的業太多了,每造一種業就是一個因,有因必有果,這是必然的。但是有因沒有緣的話,不會結果的。比如說一個稻種,你把它放在一個乾的瓶子裡面,不把它放在泥土裡面,這個稻種結不出來、不會發芽。雖然我們過去造了很多生死的罪業,業造得太多了,只要我們現在懂得這個道理,我們就控制住我們的念頭,不要再繼續造業了。社會上不好的那種緣,我們不要接近,惡緣把它斷絕掉,惡緣、動機都斷絕掉的話,不會結果的。比如說我們現在念佛,任何煩惱起來的時候,就拿佛號來壓,這就是把不好的緣把它斷除掉。或者是每起一個念頭,或者準備要跟人家發脾氣了,或者心裡什麼起來的時候,你當下就控制住自己,這個就是在轉緣,把緣控制住,所以不會有不好的結果。這是小的地方,最重要的是我們要了生死,把生死的因轉變過來。我們在世間要學普通法門,必須把過去的因、種子把它一個一個碾碎了,滅除掉了,你生死問題才能解決,沒有把那個因滅除掉的話,沒有辦法了生死。緣是控制住了,只是控制住而已,那生死沒有了。那怎麼辦呢?要靠後邊介紹的淨土法門,淨土法門要換換環境,我們在這個世間你想斷這個因,徹底把所有種子破除掉的話,不是不可能,但是不是這一生能夠辦得到的,要多生多劫才能成功,我們那有那個能耐等待那麼長的時間。所以發願往生極樂世界,換換環境到那個世界,那個好,那個世界沒有像我們世間這些惡緣這麼多,沒有惡緣,所以成就最快,一到那個世界的話,很快就能夠成功。我們懂得因緣、懂得因果,聽信因果,我們絕對不是宿命論,我們是知因果,然後掌握因果,然後轉變因果,這個才是我們真正學的目的。

    丁、法有兩端

   「法有兩端」,法指佛法、萬法。研究宇宙人生種種的這個法,前面講諸法有三分—體相用,研究時要把握兩端,兩端就是兩個重要點,一個是「事」、一個是「理」。事就是事實,理就是道理。任何一個事實,必然有它的道理在那裡。事實是什麼呢?事實是一種「跡象」、一種「行動」。事實它是具體的也好、抽象的也好,它就有一個跡象、有一個行動在那裡。具體的好懂,我們用身體表現出來的,都是一個事實,身體做了某種事情,那都是用行為表現出來的。就是沒有具體的、抽象的來講,各種學問有各種學術,每種學術有它的學術的思想,思想看不出來,也拿不出來,但這思想你只要接受,你認識這個思想,在你腦筋裡面,就顯出一種跡象、一種行為出來。研究唯識,哲學家研究唯心論也好、研究唯物論也好,唯物論是什麼樣呢?唯心論又什麼樣呢?拿不出來,但是它這種學說,這種思想,你要研究之後,你接受這個學說,了解這個概念,這個概念在你的思想、在你腦筋裡面就有這麼一個印象,它就是一個事實。所以事實有具體的、有抽象的,都是包括在事裡。

   「理」是道理,道理是「解說」事實的一種「義趣」。義趣,義是一種意義、旨趣,這種意義、旨趣,它可以解說出來的,把這個事實能夠說明出來。比如說科學家他造一個產品出來,造一架飛機出來,這個飛機是一個事實,你要解說這個飛機怎麼造成的,他基於什麼原理,然後才造成這一架飛機,這是理。理是用解釋、說明。

    「有時說理」,事實是不錯,但不能只講事實不講理由、不講道理,你只講事實不講道理,不行啊。有很多事實你必須要講理由、講道理,為什麼呢?「事成於理」,就像只講這個飛機,這個飛機造成的學理、原理,怎麼構造的?你不解釋,只是一個飛機,那是太粗淺的,對這個事實了解得不完全、不徹底。因為基於它這個原理,它才能造成功這個飛機,所以是事成於理。「無理事不能通」,沒有構造的原理,產品就生產不出來的,所以「不可滯事昧理」,滯事就是執著這個事,完全只講事實,不要講理,現在一般科學家最容易犯的毛病。尤其是講歷史的,歷史也算是科學,講歷史科學的話,你要拿證據出來,歷史上很多證據拿不出來,拿不出來你不相信的話,你對於事實也了解得不夠完整,必得要有事,你不能完全執著事而沒這個道理。

    再講理,理既是一個義趣、一種解說。義趣、解說你憑空說也不行,要拿出具體的事實來舉例子,舉事實例子,然後解說才能解說得清楚,你沒有例子說出來,說不清楚的,所以「有時說事」,為什麼呢?「理依於事」,道理依照事實才能夠解說。比如說,現在各位學中文也好、學外文也好,學國文有國文的文法,學英文有英文文法,但是文法,法是法理,理由是理論,你講文法,離開文的文字、離開文章的話,你法怎麼講法。所以文法是就這個文,然後用種種的方法,把它蒐集蒐集起來、歸併歸併起來,得出這是什麼一個法則、那是什麼一個法則,你才能講出來。把文字、文章整個不要了,講這個章法、文法,無從說起。說理,須依據事實,才有理可說,沒有這個事實,理沒有可說的。你有什麼事,你請人家講這個道理、評評這個理,要人家評理的時候,法院也好、各地方的調解委員會的調解也好,調解委員會也是教人家評理,法院也是教人家評理,評理的話你要拿事實,沒有事實,人家怎麼給你評理,所以理依於事。因此,沒有事,理不能成立的,「無事理何所立」啊?所以「不可執理廢事」,不能只執著理,不講事實。不講事實,專講空理了,那也不行。

    這個事與理,為什麼要這樣講?我們明瞭這個,有什麼作用呢?這個跟我們修道有什麼關係呢?學佛是信解行證,信解,求解,你解釋這個理,事實上不去修行的話,只講這個理,不去實行的話,沒有用處啊。所以懂得這個道理了,理都了解了,必須要去實行的,實行就是從事實上去行、去修,道才能修得好。反過來講,我只修行好了,研究這個道理多麻煩,我只管去修好了,那也不行。你只管修,你修得對不對啊?修是修行,行就等於走路一樣,這個路走的方向正確不正確,你自己知道不知道?必得要懂得這個路線,手裡要拿著這個地圖,或者是人家告訴你這一條路通到那裡,怎麼走法,你必得明瞭這些個解說,才能夠行,路才能夠走得正確。所以只講修行而不講理,不懂道理也不行的。

    就拿我們念佛法門來講吧,當然念佛法門是三根普被的,念書的人也好,沒有念書,一個字不認識也好,他也可以修。但是我們既然在學校裡接受過教育了,我們就是要研究理,有這個能力,你為什麼不施展這個能力呢?懂得理,究竟好處在那裡啊?懂得這個理,你可以自己獨立來修持,那個沒有念過書的人,他沒有能力自己來研究的話,他當然可以成就了,如果學普通法門對他沒辦法的,但是學淨土法門可以有辦法,為什麼呢?但是他那個辦法有個條件,他不能離開善知識,換句話說,他不能離開老師,他隨時要發生問題的話,要請教老師,老師給他指點,離開老師的話,他就不能自立了。這樣說起來,他要理事都要講求的。如果說,我也不要善知識來指導我,我就知道一句阿彌陀佛,我就念,你念,念到什麼程度,你自己也不知道,那個不行。所以必得要懂得理,又要自己去修,一方面去修,一方面以理來給你指導。現在一般流行的學佛,佛經自己也會看,自己也可以寫文章,不錯,你文章寫出來也很好,也可以看;但是自己不從事實上去修,貪求的心理,貪名圖利,跟人家爭這個爭那個,自己一點也放不下的話,你就把藏經全部念完了也不管用,生死還是不能了,執理廢事,廢了事實上的修持,那是不能成功的。所以事與理這兩項,應該要事理圓融。

    就前面體相用來講,體與相這兩者也是分不開的,在靜態的時候如如不動,那是體,是無相;起了作用、起相的時候,那是有相,有了相,這個相與體有沒有分開呢?相與體沒有分開,起了相,那個體還在相上,就看你覺悟不覺悟的問題。你一覺悟,在相上面,當下就認識體;不覺悟的時候,就告訴你體是怎麼樣怎麼樣、如何如何,你還是不了解,沒有用處,最重要的你自己能夠覺悟。


 樓主| 發表於 2015-2-12 16:42 | 顯示全部樓層
三甲→庚.jpg


  佛學概要十四講表
      雪廬老人編表/徐自民老師主講
                  民國八十五年七月講於台中市佛教蓮社大專佛學講座
        
  第三講表(消除幾種誤會)

   前面兩張講表花的時間不少,也都是非常基本的,也非常重要的那些理論,大家務必要在上面多多溫習、多多注意。這個第三講表大家看看就好,也容易懂。

    甲、誤會

   第一段甲這一項,這是個「誤會」。第三講表總題目叫作「消除幾種誤會」,所謂誤會是一般不學佛的人對於我們學佛的人,起了好幾種的誤會,因為這樣的關係,當初我們的老師就特地編了這張表,讓我們學的人在外面遇到人,對我們講到這種誤會的時候,我們可以給他們解釋解釋,消除這些誤會。

   首先要解釋「誤會」這個名詞。所謂誤會呢,是「我假理想」,假是假設的,理想是自己憑空所想的,就是一個人憑他自己心理假設的,憑他自己所想像的,事實上不是那樣,這是一種。再一種呢,或者他聽別人,「聽信妄談」,聽信別人不實在的,談說的那些誤會。這個就是說「未見而言」這些誤會。所以沒有看見事實而說的話,是與事實不符,這是一種誤會。或者「見蛇為龍」,龍我們也沒有看見過,大概在一般人的想像裡邊,龍大概跟蛇差不多,蛇是長蟲,長的那個形狀讓人家看見蛇,就把牠當成一條龍,其實蛇是蛇,龍是龍,把蛇當作龍,這是一個誤會。三是「未究其理」,對於任何一個事情,雖然把事情看明白了,這個事實有它的道理,沒有把這個道理研究明白,也起了誤會了。有這個幾點,「自非其真」,自然不是真,真就是真象,不得真象,所以把這個誤會解釋,所謂誤會就是這樣出來的。

    乙、幾種排斥

   下面就是講一般人對於佛家有「幾種排斥」,排是排擠,斥是喝斥,排斥佛法。他用什麼樣排斥呢?一個說是學佛的人是個「迷信」,再呢學佛人是個「消極」,再說學佛的人,佛法是個「神權主義」,要不然就說學佛的人「忽略現實」,再說「不合乎科學」。好了,這幾句話說出來,大帽子壓下來,我們受不了了,一聽到人說我們學佛的人迷信,我們就不敢學了,再說學佛的人消極,我們也不敢學了。其實這都是誤會的話,下面就是一種解釋。

    丙、迷信屬他

   「迷信是屬於他人的」;學佛,佛是正信,「正信才屬於佛法的」。這個怎麼講?一般人迷信是以無當作有,把無的說成有的,叫「無謂有」。「渴鹿陽焰」,陽焰是春天在野外,那種水蒸氣蒸發出來,太陽一照,起了一個現象,那種現象有種種形狀出現。莊子曾經說「野馬也,塵埃也」,野馬是看起來就像是馬的形狀一樣,其實在人的眼裡面看的是陽焰,在野外的鹿口渴了,在牠的眼裡一看,陽焰看起來好像是一片水,追逐陽焰,遠處看好像水,追到近處就不是了,追到近處沒有,望到遠處又是,就到處跑,始終是追求不到的。就拿這個比喻話,一般人是講對於迷信的事情,就是把沒有的說成有,等於渴鹿陽焰,渴鹿追逐陽焰是一樣的。

   還有「有謂無」,把有的事情說成是無。古時候近視沒有近視眼鏡,天上的星斗是看不到的,別人告訴他天上有好多星星啊,很好、很漂亮、很好看,天上的繁星他看不到,那有這回事情?你們說的話,我一看,我自己睜著眼睛再大也看不到,他自己親眼看不到,他相信他的眼睛,他不知道他自己犯了近視眼了。「斥星」,斥就是排斥這個星斗,排斥這個星星。

   還有「偏陋執」,中道難明,世人或偏空見,或偏有見。例如坐轎子,轎子是前有人抬,後有人抬,前後有人在抬轎的,他坐在轎子裡面,只看到前面的轎夫,別人在給他抬,後邊的轎夫他看不到,他下了轎子的時候,他拿工錢給人家,只給前面的轎夫,後面轎夫向他要錢,他不給他,你沒有給我抬轎啊,我只看到前面的給我抬,他言之成理,他看得見他才給他,沒有看見他就不給他。就等於現在科學家講的話,你拿出證據來,你沒有證據我不相信,那些科學家就等於這個「轎付前價」一樣的,我沒有看到我不相信,這都是迷信啊。

   「正信」是什麼呢?佛法對於一個事實,不是完全靠親眼看的,親眼看、肉眼看的有些是不可靠的,他也講現量、比量、聖言量。「現量」是親眼看,親眼看有一種條件,當你第一眼,眼識剛剛接觸到的時候,還沒有分別,分別心還沒有起來的時候,你這個量是現量,你所得的事實是「性境」,性是本性,你得的是性境,境是境界的境。當你第一個念頭看的時候,起了第二個念頭,你分別。當你看一個顏色的時候,看的紅色也好、藍色也好、或是起了各種顏色也好,你第一眼看的這個色,你沒有分別,當你第二念一分別的時候,那個顏色就不純粹了,加上你自己分別的念頭進去了。所以講現量,就是第一個念頭起來的時候,第二個念頭還沒有加上去,還沒起來的時候,這是現量,這是普通的。真正講的現量就是從自己本性起來的,本性起來的還沒有轉變,那是現量。曾子寫的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明德那個德是明德,這個明還沒有轉變的時候,沒有變成昏暗的時候,那個明德,當你認識那個明德的時候,你心裡那個光明還沒有變成昏暗的時候,那才是現量。

   「比量」,有一些事實不容許有現量的,比如說歷史上的事情,早就過去了,古人像堯舜禹湯,帝堯、帝舜多少年早就不在了,那要現量你怎麼現量呢?那要比量。比量是根據歷史記載的、可靠的、正史的記載的,那叫比。比當然有它的條件的,佛家因明學,因明學叫三支比量,它有它的那種學理在那裡,三支比量成立了,這個理論才能建立起來,三支比量不建立起來的話,就不可靠,不能相信的。還有比量也比不成功,那就靠「聖言量」。

   「聖言量」,佛說的話,就中國聖人來講,孔夫子講的話,那個當然是可靠的,因為聖人不跟我們凡夫一樣。我們凡夫說話免不了還有所企圖、有所貪名圖利,既是有貪名圖利在那裡,他說話有所隱瞞的,有些不可靠。聖人不會貪名圖利的,他講的話都是真實的話,所以我們相信聖人的話,以聖人的話做一個標準,這叫聖言量。因此我們學佛,你拿佛所講的話、經裡面講的話,這是可靠。儒家,像中國講五經,經裡講的話都是可靠的,這都是聖人的話。這都是信得過的,現量可以相信、比量可以相信、聖言量可以相信,這不是迷信,這是正信。

   現量、比量、聖言量,在唯識簡介裡面有講,大家時間都很寶貴,不要講重覆。

    丁、消極兩屬

   再講到「消極」,消極也是兩屬,「善消極屬於他」,「惡消極屬於佛」。不肯做善事也是消極。什麼是善呢?「進德修業」比如各位在學校裡念書,古時候在學校念書都是教以進德、以修養品德,一方面求種種學問,一方面要修養自己的品德。「濟困扶危」,在社會上人家有困難,你救濟人家,人家發生危險,你要扶持人家,你這樣濟困扶危。為了大眾,你要犧牲,犧牲自己的利益,成全大眾的利益,這是善事。這屬於他。「惡積極屬於他」,身體方面殺盜淫,造殺生、偷盜、強盜、淫欲的事情。現代的淫欲實在太厲害了,學校裡面恐怕人家淫欲還學不好,還有性教育教人家學得更快,身體有殺盜淫。口有四種惡叫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意」裡面就是第六識裡面貪求這個、貪求那個,貪求不到就瞋恨,恨這個恨那個。「癡」就是不相信因果,種種的事實道理他都不明瞭,這就是惡。對於這些個惡,一般世間非常積極,這是屬於他的。

   惡方面消極屬於佛,這些罪惡的事情,消極是不幹。這些惡是什麼呢?縱欲,放縱這些欲念,包括淫欲;享受,貪圖口腹之欲,種種把人家東西用不正當的手段爭取過來,自己享受,「縱欲享受」。「營私害公」,結黨營私,那個政黨比較好一點,若澈底純粹好,我看沒有,只能說在選舉的時候,那個政黨稍微好一點而已,只能這樣選擇。結黨的人,大前提為他的黨,因為他個人造勢的力量有限,藉黨營私,他才有力量,大家的惡勢力結在一起,這個力量很大,可以為所欲為的,這叫營私害公。我們不是故意這麼講,實實在在是如此。「爭名奪利」,這些都是惡,佛法不這麼做的,學佛的人不肯幹。

  「善是積極屬於佛」,「離欲出家」,釋迦牟尼佛就是這樣,釋迦牟尼佛是王子,他可以合法的繼承王位,他不幹,他離開,他不要了,出了家。

   還有「莊嚴地獄」,地獄裡面多苦,地獄的眾生太苦了,地藏菩薩要把地獄裡邊的眾生都要度乾淨,不但地獄裡面,三惡道的眾生他都要莊嚴,都要改變那個環境,把那些眾生都要度得乾乾淨淨,眾生都乾淨了,那個環境自然莊嚴起來了,這個一般人誰肯幹啊?

   「不捨一人」,佛法大菩薩度化眾生,任何一個眾生他不捨棄。「帶果行因」很多大菩薩可以成佛了,他帶著證的果位,果位證得很高,帶著果,他回來再行因,在因地,他成為普通人一樣的來行菩薩道,這種積極善是屬於佛。帶果行因也不是這麼簡單,他變成普通眾生,不但在人間,在六道裡面他都去,在畜生道裡邊,他身體變得跟畜生道一樣的,這個誰敢啊?只有佛家這麼做。

    戊、他尚神權

   還有「神權」,講神權是他人崇尚神權的,講「天帝」、講造物主,這個外道講的。還有「神鬼」,神鬼管你賞罰,你要做壞事,神鬼來賞罰,做好事賞你,做壞事他罰你,這是神權。佛法講得最究竟的時候,不是這個,學理貫通的話,不是講這個。「偽教」,假的教,他講神仙,現在假的教是變成合法的了,過去是地下活動的。這是尚的神權。

   「佛尚自權」,懂得因緣果是「萬法心造」的,自己造因,自己遇到緣,因緣和合,自己結果。「自轉因果」,一切法都是自己心裡造的,懂得因緣果,因果都是自己轉,要改變自己,怎麼樣改變,完全操縱在自己手裡,不要相信那些神鬼。可惜我們現在有很多學佛的人,他有了病了,自己有病你自己看醫生找醫生去,醫生看不好,你自己是業障,你自己好好承受就是了。他不相信,找那些鬼神,有很多人,他說,啊!有很多神鬼附在他身上,有鬼附在他身上,他可以治你的病,你相信那一套,那是迷信。我們真正學佛的人,不要相信那個,自己轉因果。「惟我獨尊」,講到最後的時候,一切完全靠自己,惟我獨尊啊。釋迦牟尼佛早就成了佛了,他現在到人間來成佛,表演那個樣子給你看看,所以生下來的時候,走了幾步,然後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天上天下,惟我獨尊」。這個惟我獨尊,我指的是什麼呢?獨尊,尊指的是什麼呢?就是體相用,指的那個體,體是人人都有的,那個體就是性¾ 本性。我們任何人,在六道裡面任何一個眾生,都有那個本性,所以惟我獨尊的就是那個本性,那個是最尊貴的,本性是萬德萬能,我們修佛就是要明心見性,證果就是把這個煩惱障、所知障把它破除掉了,讓惟我獨尊的這個本性完全開發出來,這是「自權」。

   這個自權,一切宗教沒有它,不懂得這個道理,世間那些學說,哲學也好、科學也好,他們更不懂。只有佛法。再講到中國文化這是了不起了,你必須了解這一層,你才能夠對於中國文化尊重,才了解它的好在那裡,千萬不要人云亦云地說,我們中國文化是傳統文化,不好啊,早就過了時了,我們不要了。我們把這個中國文化精熟的那些學理,把它跟佛法一對照,完全一樣的。所以現在講,除了佛法,世間任何宗教、任何學理,沒有那一個可以跟佛法相比,能夠比的只有中國文化,大家必須有這個了解。所以中國人過去研究、學中國文化,他是講學道啊,他是學道啊,佛法也是講學道。學道最重要是講究心,尊重自己的本性。

    己、忽略現實屬他

   「忽略現實屬他」,別人就說信佛的人研究佛學,就忽略了現實。正好相反。所謂忽略現實怎麼講呢?社會一般人「所求」的,求的是什麼呢?不外乎求發財、升官、選舉能夠當選,這一類的。這一類的話,求得正當,那當然是人在社會做事情一分正當的職業,求得合法合理,那當然沒有話講。但是有不正當地求,比如說選舉,選舉用不正的手段買票等等,或者是用很多不合理的方法的話,那就是不對了,用那些方法求得來的權力、名位等等,就如同「刀頭舐蜜」,就等於說是那個小孩子想吃蜂蜜,那個蜜放在刀口上,你來吃吧,伸舌來吃蜜,蜜還沒吃到嘴裡面,那個舌先割破了,這是比喻。實際上事實是這樣,世間的很多人求名、求利,種種的貪求,求還沒有到手,犯的法律就發生了。只要大家平常多留心電視裡面報告這些事情,都是這樣的。

   「所得」,大概世間人所求得的都是昧著機,機是心裡的動機。求道的人自己念頭是什麼,這個念頭是有利於人?還是有害於人?這是學佛的人自己要懂的。雖然懂,要知道啊,真正是明瞭因果而且懂得佛理的人他才知道,不研究佛理的人也不見得就能知道,昧了自己的動機,起了損人利己的念頭,自己還不知道,認為還是理所當然。那麼這種罪業造成功了,所招來的那種苦報、那種後果,那後果一來害怕了,害怕有什麼用啊?就等於看見銀行堆起來那麼多的錢、鈔票,趕快去搶吧,還沒有出門就被人家抓到了,一抓起來,自己害怕了,既然害怕,你何必搶人家幹什麼呢?那就是「昧機畏果」。佛經說個比喻很能啟發人。說一個小偷跑到金子店、銀樓裡面,銀樓裡面主人就坐在旁邊,他也不看主人,他一跑過去,伸手就把那個金片子、金條一手就抓去,主人在那裡,你一手抓去,那便宜得了你嗎?馬上就把你抓起來,抓起來警察就問了,那時候不見得有警察,相似的是警察,就問,你這個小偷也真是太差勁了,明明那個主人在那裡,你還偷,你這是怎麼回事,你太愚笨了。他答覆得很妙,他說我去偷,我眼裡只看見金條,沒有看見主人在那裡。這個意思就是犯罪的人,他只有看見那個財色名食睡,只看見那些利益,法律嚴重的後果在那裡,他想不到,一般人都是如此,這叫做「昧機畏果」。所以佛法裡面講「菩薩畏因,眾生畏果」,社會上這些凡夫都是眾生,沒有不是這樣的。

   那麼就「設比喻」。「火烘牡丹」。宋朝有個學者,寫的一本書叫作【齊東野語】。齊東野語那部書重視考據,把古代那些小的故事、歷史考據得很精確的。在它記載有一樁事情叫作唐花,唐就是唐朝,唐花是什麼呢?就是牡丹花。一般牡丹花是春夏時候開,到了冬天,有錢的人、有地位的人,要欣賞牡丹花,那怎麼辦呢?要想出辦法來。就佈置一種暖室,用保溫的設備,那種暖氣就跟春天牡丹花開花的氣溫一樣的,牡丹一下就開出來了,這叫「火烘牡丹」,用火的溫度把它烘出來,牡丹花開出來了。那很好了,於是就欣賞了。可是要知道,牡丹樹是草本,牡丹開花一次以後,一下就絕了,以後就不會再開了。這就是說,一個人用非常的手段,不是自然的,那麼得來的錢財也好,得來的種種不是自然應得的那些東西,得來之後怎麼樣呢?一下就完了,以後就不會再有了,這是「火烘牡丹」。這就是說我們社會上一般人所求的就是這樣,好像把一個人所有的福報,該吃的東西、該用的東西,就在這一生當中全部把它享受完了,沒有後來的,不講以後的事情,一般人都是這種觀念。他就不知道人的生命不是這一生,三世因果的,在這一生享受享受完了之後,在享受的時候就又造業了,那將來苦果有得受了,這就是忽略現實,忽略現實就是社會一般人的現狀。

   但是佛法是「始終真樂屬佛」,自始至終講究的都是真樂。這個樂是怎麼呢?樂是要自己培真樂,那麼真樂從那裡培養起來啊?「四正勤法」,四種非常正確的法要勤勤懇懇地去做。那四種呢?就拿善惡這兩個做衡量的一個標準。凡是惡業,罪惡的事情,已經造的罪惡就趕快斷除,不要繼續造了,未造的惡業就不要再繼續發生,「已生惡令斷」令斷惡,「未生惡令不生」就叫它不要再發生。就善的這方面也是這樣,「未生善」就是這善業還沒有做的,「令速生」使得它趕快就發生,很多善事情沒做,趕快搶著做。「已生善」已經做的善業,「令增長」,做得越多越好。這就是善惡兩種事情,已生的、未生的,就是一種四正勤。這個四正勤做的話,都是有好的結果。

   「知果畏因」,知道罪惡必然有苦果,曉得那個苦果將來來的話,那就是因方面不要做。

   再「六根清淨」,學佛的人怎麼樣學法?普通法門沒有別的,開始就是要六根清淨,六根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這還不算,還有意根,就是思想、第六識。這六根都要清淨,清淨什麼?一塵不染,那叫清淨,這個好不容易。我們就拿舌根來講,舌根我們一天到晚見到人就不能不說話,普通人說話一定是引起人家的煩惱。毀謗人家,各位還在讀書的時候,你沒有這種經驗,體會不到,你將來到社會上工作做久了,跟人家相處多了,你就知道。罵人家、毀謗人家固然不好,造業了;讚美人家、讚歎人家,也不見得,為什麼呢?讚歎要讚歎得恰到好處,那個對方是有這種道德、有這些學問,你讚歎他還可以;對方也沒有那些道德、也沒有那些學問,你也恭維他、也讚歎他,那就引起很多很多的問題出來了。你讚歎沒有道德修養的人,別人一聽的時候,就引導人家,你讚揚、讚美他,無非是宣揚他了,人家誤信你這句話的時候,就親近他,好了,我們佛法說是「親近善知識,遠離惡知識」,他是個惡知識,你卻讚美他,你誤導人家來親近惡知識,這就造了口業了。你讚歎人家,也不一定有心要這樣,別說你是無心的,你對於對方要是出於你對他一種特殊的私人的情感,這樣的讚美他,也不一定是有益的,這樣當然就是造業了;何況還有意的,那就更不必說了。眼耳鼻舌身五根,五根都要清淨。

   眼,眼不看談何容易啊?最重要,你要看見外面不正當的那些,注意不使它染污我們的心理,你怎麼辦呢?我們一個人不能不出門,就坐在家裡的時候,每天不能不看報紙,也不能不看電視,報紙上登載的,電視裡所報導出來的,都是犯罪的事情,都是殺人放火的事情,那你看在眼裡,那好了,你說眼根能夠清淨嗎?修道的功夫就在上面練。當我們五根接觸外面五塵的時候,當下自己就要警惕自己,那就是格物致知,當下就致知了,外來勾引我們自己內在的心理。那就是說,見到外面的五塵,我心裡一動心,當我們自己動心的時候,自己就警惕,這就不讓外面的五塵染污我們的五根。

   還有第六識對的法塵怎麼辦呢?那更微細了,那就是雖然我們眼不看、耳不聽,不接觸外面的五塵,自己心裡時時刻刻一空閒的時候,心裡就胡思亂想,想到過去,想到未來,無非是世間造罪業的事情,自己不造,看見別人造的時候,落下那個印象,心裡像在放電影一樣,在那裡放、在那裡放,那就是自己心裡意根在那裡被染污了。

   他六根清淨,普通法門隨時就在那裡把我們六根轉得非常清淨,六根清淨才能了生死,才能成佛。但是我們學淨土法門是特別法,知道這個困難,雖然困難,我們也必須這麼做啊。並不是說你這個特別法門不要講求,還是講求,做得不徹底,那麼另外有特殊的辦法,那就是念佛,用佛號來把我們六根轉化,轉移我們心裡的念頭。轉移比自己完全用自己的力量來排遣、排除,要容易多了。

   佛家這幾個「始終真樂」不是世間人他能夠辦得到的,而唯有這樣才是真正得到真的樂,一般人得不到,這才是真正的現實。講上面那個所求的、所得的,用比喻來講,都是真正忽略現實,佛家才不是忽略現實的,所以矯正那個。

    庚、不合科學屬他

   最後是「不合科學」,那也是。你要問社會上一般人,「人生何為」啊?我們人到這個世間來為的是什麼呢?一般人就答覆不出來了,那就是講人生觀,你問問現在的人生觀,各有各的講法,他不知道想說的是什麼,總歸之,兩個字「迷惑」,他們所講那些人生觀,沒有一個不是迷惑。

   那麼「宇宙何關」,講宇宙與我們有什麼關係啊?問他,顛顛倒倒的,迷惑「顛倒」,他也說不出來。是的,他認為不是;不是的,他認為是的。問到佛學是什麼呢?

   「佛學維何」,「未見」,他對佛學根本就不知道。不知道就說不知道還好,這還算是科學;就是不知道以為知道,很多人說佛學無非是迷信的東西,這就不得了了,他根本就不知道佛學是什麼東西,他就隨便講佛學是迷信,這就是未見,他根本就沒有見到,他說他見到,這就是造大業了,造大妄語這個罪業了,這就是不合乎科學。

   真正佛法講的是什麼呢?佛法對於人生,人生後邊一張馬上就講到了,後邊「人生當前之所受」要講到了。人生是什麼?「人生是酬業的」,我們人到世間來,過去世造的業,那個業是合乎人道的業,所以我們到人間來,到人間來有種種的痛苦,也有一些小小的安樂,這個都是由於過去的業報來的,因此我們人生今生到這個人間來,是酬業的,是來受業報的。

   「真妄覺迷」,什麼叫真妄覺迷呢?這個必得研究佛法才知道,不研究佛法什麼叫真?什麼叫妄?真是什麼呢?前面講的體相用,體才是真的,就是那個本性,本性才是真的,我們人人本來就有這個性,這才是真的。這個真不但佛家講,儒家也講本性。儒家的經典中庸說:「天命之謂性」,天怎麼講?天是本來有的,叫天然本有的命,這個命真正是叫性,本性。再講一部周易,是伏羲氏畫的卦,卦有本體,萬法都有本體,卦的本體是什麼呢?伏羲氏那時候沒有文字說明,只有用符號,用一陰一陽兩個符號來表現。到了孔子的時候才說出來,孔子把他定出一個名字叫做太極,太極就是本性,就是周易的本體,周易代表萬法,周易的本體就是萬法的本體,萬法本體就是我們人的本體,這是真的。除了本體,那就是相,還有種種的相都是妄的,假相,一般講體空相有,本體是空空無相的,相皆是虛妄。但是體空相有,體真相妄,體是真的,相是妄的。必得要覺悟,覺悟了才是得到體,得到真的;不覺悟,只執著妄相,把這個妄相當作真相,那就迷惑顛倒了,所以真妄覺迷。就是佛法才能分得清楚那是真的、那是妄的、什麼是覺、什麼是迷。不學佛,他能辦得到嗎?

   最後講萬法,我們看這個宇宙人生一切的法,講起來那麼複雜,但是佛法把它歸併起來,歸到一,「萬法歸一」。這個一歸到那裡?就是前面講的,釋迦牟尼佛說唯我獨尊,一就是指的唯我獨尊,那個就是本性,本性才是唯一獨尊的。那個獨尊不只是釋迦牟尼佛是唯我獨尊,我們人人都是唯我獨尊的,每個人都是,我們人都有本性,你的本性是唯我獨尊,我的本性是唯我獨尊,你家裡養的小寵物、小狗牠也是唯我獨尊,任何都是這樣,你了解這個才是平等。這是消除這些誤會。

 樓主| 發表於 2015-2-12 16:43 | 顯示全部樓層
四甲→丁.jpg


  佛學概要十四講表
      雪廬老人編表/徐自民老師主講
                  民國八十五年七月講於台中市佛教蓮社大專佛學講座

  第四講表(人生當前之所受─觀受是苦)

    第四講表題目叫作「人生當前之所受」。人生當前之所受下面有一個小的括弧裡面四個字,這個需要說明,「觀受是苦」,這個觀字,就講用止觀的方法,止觀也不僅僅是天台宗講止觀,佛法任何一法都是止觀,都是講觀的。早期的佛法,基本所修的是修「四念處觀」,四種念,念是念頭。我們眾生要學佛的話,你就在四個地處,處是什麼地方那個處,四念處,你要在四念處這四個地方,念頭在這四個地方好好的觀,觀就是研究的意思。

    第一個身念處,你觀察自己的身體,叫「觀身不淨」。我們身體,大家每天洗洗澡,又洗洗臉,覺得很乾淨,尤其年輕人,別人看起來,這個年輕人乾乾淨淨的很好。其實禁不起分析,一分析的話,我們這個身體裡面,東西吃下去以後,吃到腸胃裡邊一消化,變成什麼東西,你還不知道嗎?那個要排泄出來。沒有排泄出來的時候,就是在腸胃裡面;排泄出來,一看好可怕。沒有排泄出來,再可怕,還不是在身體,隨著你到那裡去,跟著你帶到那裡去,你也不覺得它可怕。這個就是我們本身的,不淨的,是不乾淨的。再呢是觀受,受就是下面講的,我們所接受的、所感受的,我們心理所感受的無非是苦,叫「觀受是苦」。再呢是「觀心無常」,我們的心、我們的思想,心心念念是沒有一個常的,他就隨時起了個念頭,隨時就落下去了。再呢觀法,「觀法無我」,萬法有沒有一個我在那裡作主宰啊?法也是假法。這四念處觀。

    第四張講表就是講「人生當前之所受」,我們人生,這一生眼前所受的是什麼呢?所受的就是四念處觀的那一種,就是「觀受是苦」,我們一切所受的無非是苦。

    甲、領受種類

    第一段「受的種類」。受是領受,就是人家所加給我們的,我們領受下來。這個分身心兩方面,身體方面感受是「苦」、是「樂」,心理方面是「憂」、是「喜」;再由身心兩方面合起來講,也談不上苦樂,也談不上憂喜,那叫「捨」,捨就是不苦不樂、不憂不喜,心理很平靜的那種身心,叫做捨。這一共有五個種類,五個種類叫作苦樂憂喜捨。

    這個五種把它分成兩大類,一個是實在的,一個是虛假的。實在是實實在在的,什麼實實在在呢?苦是實在的苦,憂也不是假的憂,是真實的憂。樂喜跟捨這方面都是虛的。一般人說你們佛法所講的苦也不盡然,我們人在這一生當中也有很多樂的事情。但是就佛法來講,這個樂是假的。那麼歡喜的時候也是虛的。不樂不喜的時候那個捨的那種狀況,心理很安然自在的,那個也很好啊,但是那種境界也是虛假的,也是短暫的,不能維持很長久。憑什麼說「苦憂是實在的」,「樂喜或捨是虛假的」?就佛法事實來講,樂是本來沒有的,事實確是如此,樂是因為我們人世間種種的苦暫時停止了,在苦停止過後,暫時感受是一種樂,那種相似的、假的樂而已。譬如說我們身體很健康的時候不感覺到,健康有什麼樂啊?大家好像沒什麼樂趣;得了一場大病,失去了健康了,好不容易病苦治好了,治好的時候感覺到很樂。這個樂原來就有的,因為你有病,病好以後,只是一時的感受而已,你沒有病的時候,有什麼感受啊?只是把病痛解除以後所得的一種感受而已。譬如說你皮膚搔癢,癢得很難受,抓一抓,很舒服,你這舒服那來的啊?你這舒服是癢才來的,你抓癢的時候把癢暫時解除,感覺到很舒服、很樂,這種樂,既不癢、也不來抓的那種舒服,那不是很好嗎?就證明一切人世間的樂就是苦的結束,然後所得到虛妄的感受而已,是一種錯覺。

    再講樂,「所苦暫停暫去」,就是苦的事情暫時停止了、暫時去了,所以你感受到這一點點的樂趣而已。但是「所樂不止仍苦」,什麼所樂的不止仍然是痛苦呢?譬如說,饑餓的時候是苦,那就吃飯嘛,吃好吃的東西嘛,吃很多,吃飽了,吃飽的時候,這樂的感受也沒有了,樂的感受沒有的話,這個時候你可以試驗試驗看,我繼續再吃,不管是什麼好吃的東西,山珍海味,你盡量吃吧,你不吃,勉強你非吃不可,這時候你想想看,你還有沒有什麼樂趣啊?大家應該想想,我已經吃飽了,還繼續再吃下去,就是所樂不止。當你在饑餓的時候,一邊吃一邊治療饑餓,感覺很樂;吃飽的時候樂也就沒有了,沒有了,你繼續再吃下去,那就是苦,苦就來了,所以所樂不止仍然是痛苦的。那你拿這個原則,你在這個世間來講,你想想看,世間任何的事情,你感受是樂的事情,你在沒有得到這個事情之前,你以為很樂,到了手的時候,大概沒有什麼樂趣好講的。我們就拿發財來講,很多人沒有錢財,覺得我錢要多一點多好啊。其實不然的,有了錢以後,你又怕小偷來偷你;錢更多的時候,你出門又怕人家來綁架你,好了,太多了,你出門的時候又怕門沒有鎖好,怕人家撬門進來。假使我們沒有錢的時候,你到那兒去也放心,門開著的話,家裡沒有什麼好東西,你小偷進來吧,我們讀書人家裡沒有什麼別的東西,家裡幾本舊書在那裡,小偷來一看,你看看書也好,除了看看書以外,你沒有什麼好東西偷,我心理到那裡也沒有什麼好害怕的、放不下的。一般人所求的樂,那不是真正的樂。錢財到手的時候不是真樂法,只是感覺到自己是為著錢財在那裡心放不下,一切一切都在那裡煩惱,有什麼樂好講的。當選了之後,得了選票,選舉成功以後,還是很多痛苦,他自己感受不到,在別人看起來真是苦得很。所以什麼是苦?什麼是樂?苦是實實在在的,樂才是虛假的。

    乙、苦果略舉

    乙這一項是「苦果略舉」。「苦」大家也許聽到學佛的人常常講,這個事實就是這樣,佛家常講苦海無邊,痛苦就像大海那樣無邊無際的。苦海無邊的話,太多了,佛法總是要說得出來,所以又說苦有八萬四千苦。八萬四千苦還是太多了,所以現在這裡略舉,概略地舉出來,舉出來什麼呢?有苦苦、有壞苦、有行苦,三大類。

    三大類之中,「苦苦」這一類的一共有八種,一般叫做八苦。生老病死,一般常常聽到的,生有生的苦、老有老苦、病是當然苦啦,這個大家都知道的。「死」呢?我們現在雖然知道死是不好受,大家現在還年紀很輕,任何人沒到死的時候,沒有感受到死是怎麼樣的痛苦,只是看見人死,只是一種同情心而已啊,沒有切身的感受。「老」有什麼苦呢?各位都體驗不到,必得各位你們自己到老的時候,你才感受到了,生理機能都在退化了,沒有適應的能力了。你就拿吃東西來講,你們年紀輕的人,吃兩碗飯,兩碗飯吃飽了,有好吃的菜,你再多吃一點,再吃一碗飯也沒問題,還是可以啊。那少吃一點也行,餓也還受得住。少吃一碗飯、多吃一碗飯,都是沒有問題。年紀老的人就不是這樣,年紀老的人啊,少吃一碗也不行,饑餓的話也受不了,吃飽了以後,別說多吃一碗飯,多吃一口飯也不行,多吃一口的時候,他那個腸胃裏面撐得很飽滿,裏邊是活動不開,不能再活動了,這個吃的東西在腸胃裏面活動不開的時候,馬上就是得了病。所以一切一切這些事情太多太多了,到老了這些痛苦啊,不是年輕人可以感受到的。老有老的苦、病有病的苦、死有死的苦,「生」呢?生有什麼苦啊?那一家養了小孩子的話,大家都恭喜他,你添了丁了,恭喜你啊,添了兒子、添了女兒,好啊。那既然兒子也好、女兒也好,那他本身應該是很樂的啊。其實不是如此,生下來就是很苦的,為什麼很苦啊?入胎開始,後面有一章講表「人生三際之抉秘」,那個就是很苦的。從入胎到出胎的時候,苦得很。做婦產科醫生就知道了,母體也好、子體也好,都是痛苦的。不相信的話,小孩子一出生,就哇哇叫哭起來了;沒有那個小孩一出生就是哈哈大笑,沒有這回事情。一個人生下來就是苦的,這苦除了生理上的苦以外,講到人世間,一個人生下來,他感受的一個生命就是一個悲劇,所以一出生的時候他就是哭了,就是要承受這個悲痛的人間的苦,事實上就是如此啊。

    再就是「愛別離」,人世間自古到現在,你說一個人從生下來就一直跟家裏的人,以及鄰居、親戚、朋友都能夠始終是生活在一起,辦得到嗎?辦不到。有戰爭的時候,妻離子散的,一場戰爭下來,造成多少孤兒寡婦啊?死了一個年輕人的話,他後方的一個家庭,整個的家庭破碎了,這就是愛別離。在平常的話,也沒有那回事情,年輕人要向外發展,求學的求學、創業的創業,他也不能待在家裡。亂世不管是參加戰爭、不參加戰爭,亂世的人民都沒有辦法在家裡安居樂業的,都是到外面流離失所的。我們老師雪公,清朝時就到人間來了,從清朝到民國,民國時候軍閥割據,他就不能在家裡了,到了抗戰的時候,一直到台灣來,那個就是愛別離啊,不能跟家裡人相聚在一起。就是後來的,沒有他老人家年紀那麼高,三十八年從大陸來的這一批人,這一批人現在都是六、七十歲,七十多歲的人。他在大陸上的那些親戚朋友,幾十年來相隔,不能夠見面,現在開放了,沒有開放之前,音信都沒有,家裡好多人說某某人,我親眼看在外面早就死了,後來一通信,才知道還沒有死,喜出望外,好像得了一個最大的高興。愛別離在亂世人人感受到,這種痛苦特別深重的。

    再「怨憎會」,冤家路窄,不想見的人,他偏偏碰到了。在機關裡做事也好、在商場裡面做生意也好,偏偏遇到這些怨家,他就會面了,會在一起了,會合了。

   「求不得」呢?我們所求的事太多了,我們在人世間求這個求那個,正當地求,我們沒有別的要求,要求什麼呢?衣食住行,這是基本的生活條件,這是個合理的要求,這也不那麼容易。儘管現在台灣經濟這麼好、繁榮,那些流浪街頭的時候,沒有飯吃、沒有衣服穿的,還有很多,不少啊,失業的人沒有工作做,還是很多啊。美國現在是全世界最富的一個國家,美國她照樣有乞丐,照樣的是街上有流浪的人,多得很,英國更多了。那就是說求不得的多,這還是正當的。除了這個正當的以外,很多人他的衣食住行是一切都不缺乏,不缺乏還是要求得更多,而且還求得更多、更好啊。有了車子,普通車子還不滿足呢,他還說外面的是名車、進口的名車子。沒有房屋,要有房屋;有了房屋,還感覺不夠,別人房子比他的更好;有了更好的房子,看見人家裝潢好,他也跟著要裝潢,甚至於,一棟房子裡面裝潢的價錢超過買一棟房子的價格,往往有的。台北那些地方,你參觀參觀,你就知道,裡面那些裝潢得富麗堂皇的,它超過房屋的價錢。這個都是求啊。你要求的話,你人一比,一比的話,看見人家那樣,我也求,能求得到嗎?不一定求到的,求不到就痛苦。

    最後第八種叫「五陰熾盛」。什麼叫「五陰」呢?心經就講了,我也不必詳細講,心經講五蘊,五蘊是新翻譯的,舊的翻譯就是五陰。五陰、五蘊所講的就是色受想行識,色是色法,就是物質的,受就是這裡講的「人生當前之所受」的受,想呢思想的想,行呢是行為的行,識就是唯識學的識。色受想行識五陰,五陰之身,色是我們身體生理的這一部分,受想行識是我們心理的這一部分。我們人無論生理的、心理的,普通人就是身心都不自在、身心都有煩惱,這個煩惱就像火在那裡燃燒的那樣,難受啊,「熾」這個字就是火字邊,就跟煩惱的「煩」相似的,像一團火在那邊燒起來,燒得煎熬難受。五陰就是那樣逼著我們受不了,痛苦。前面七種苦都是從五陰熾盛衍生出來的,有五陰熾盛才有前面那七種苦。合起來一共八種苦。

    八種苦下面講的生、老、病、死、五陰熾盛,這五種是內之內。「內之內不淨」是什麼呢?除了生老病死五陰熾盛以外,還有不淨的,這幾個大項是舉出來的,還有沒有舉出來的很多啊。比如說我們的身體叫觀身不淨,觀我們身體,觀成什麼不淨呢?剛才我只是概略地講,我們吃東西,然後排泄出來有大小便,固然是不淨,其實我們在身體除了那個以外,我們身體的皮膚看起來洗得很乾淨、很美哦,實際上皮膚裡邊就有很多微生蟲和微生物在那裡不清潔的呀,你三天不洗,皮膚上自己就受不了了,皮膚外面的。皮膚裡面的五臟:胃腸心肝脾肺腎五臟裡邊都不清潔,好多寄生蟲在裡邊,寄生蟲寄生在我們的身體裡邊,牠靠我們身體裡邊那個來養活牠。牠既是寄生蟲,寄在我們裡邊,我們想想看,我們是寄生在這個自然環境裡邊,人類社會自然的這個世界,我們在這個社會裡面,吃喝排泄都在這個環境裡邊,所以大家講環保,那個寄生蟲寄生在我們身體裡,就像我們人在這個自然環境一樣,牠吃喝也有排泄,牠排泄在那裡啊?還是在我們身體裡面。我們看外面這個環境髒兮兮的受不了了,那個味道是臭得不得了,把鼻子掩起來。你不知道我們身體裡邊那些寄生蟲在裡面那些臭哄哄,你怎麼辦啊?你離開也離開不了。所以內之內這些不清潔,逃避也逃避不了。身為苦本,我們身體就是一種痛苦。除了這個以外呢,「死」這一項,一般人講死,死了就了了,死了沒有了,死後以後,「後之後」還有「輪迴不停」地啊!輪迴,怎麼樣輪迴?後邊一張表接著就要講了。下面就是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之外加的,怎麼外加的呢?「愛別離」自己不想,就是於亂世,戰爭、亂世造成你非愛別離不可。「怨憎會」也有種種外在的因素要忍受。「求不得」,你種種求,求不到也很多外在的因素,這是外。「外之外」還有啊,不是這麼這幾項,還有什麼呢?「天災人禍」,那些天災就是意想不到的、預先想不到的,來一個大地震、來一個大颱風。美國最近那些颶風,颶風跟颱風一樣的,比颱風還要厲害。人禍呢?任何一個社會裡邊,日本前些時候有那個什麼宗教?在車站放毒氣,什麼麻原扎晃教主,現在就抓起來了,你想不到吧!在美國前天發生環航的一架飛機,兩百多人一下子在空中爆炸死了,現在美國在調查,還沒調查出來,究竟是自然爆炸的,還是人為爆炸的?那個都是天災人禍,你不說是人為,那也算是天災,不是天災,就是人禍,爆炸是恐怖分子放的炸彈,那就是人禍啊,這個是想不到的。這是苦苦。

    下面是「壞苦」,壞苦就是前面講樂的、喜的,還有那些一般都感覺到非常好的事情,有壞的時候。再樂的事情、再值得歡喜的事情,都有壞的時候,這叫什麼呢?佛法講「萬法無常」。就整個世界來講,整個世界有成、住、壞、空。世界原來慢慢逐漸形成,成到飽和點是在「住」的這個階段,暫時維持住這麼一個現狀;這個現狀維持不會很久,然後就壞了,壞了還不算,壞到最後空啦。學過科學知道地球,從盤古到現在一直永恆是這樣的,也就是未來一直永久就是這個地球,那你這就是迷信了,這就是不科學了。地球它有成住壞空,地球它有它的在「成」的時候,有一個階段一個階段;到了「住」了,現在就是這個住;住在將來的時候要「壞」,壞的那個現狀,那個時候是不堪想像的啊,或者來一個大的地震,可不是現在這個地震啊,到最後整個地球就是毀滅了、「空」了。整個世間有成住壞空。就是人類社會呢,好事情,任何一個團體好不容易慢慢組成功了,一成功的時候,接著就是變化了,終將就有變化了。你不相信,在座的當中有很多學商業的,你學商業,你畢業之後,將來創業,你組公司、開一個工廠,當然要找股東了,公司股東找來,都招集起來的時候,開始的時候大家都是一致的心理。公司一組成的時候,你的心裡就要預備,隨時就要看有沒有轉變,這個轉變有不好的、有個機啊,你就觀這個動機,任何一個因緣,一個緣當中就出現了,你趕快就要調整,不調整的時候,就有這麼一點點的動機一出現,馬上就是讓你這個公司趕快就把你毀棄掉了,多得很。任何事情一成功,接著就有壞的時候。

    大家讀歷史就知道,齊桓公創霸業的時候,在他霸業還沒有創成功這個時候,陳國的一個公子陳完,陳完從陳國跑到齊國來的時候,齊桓公說這個人很好、很有才能,就用了他了。用了他以後,齊桓公創了霸業,到了後來,齊國不是齊桓公自己,後來變了姓田的,那個姓陳的到了齊國以後他改為姓田了。到了戰國,齊國亡國的時候,不是齊桓公亡國,齊桓公早就亡了,亡給那個陳完的後代。到後來戰國,齊國亡國的時候,是田齊亡國。所以齊桓公在創霸業的時候,他將來亡國的那個因緣就出現了,你要了解。這就說明了世界萬法無常,一成功的時候,當下失敗就開始。所以中國就常常講「賀者在堂,弔者在閭」,這一家人家有喜事,賀客迎門,滿堂道賀的客人,不要那麼歡喜;弔者,弔是弔喪的,弔者在門外接著就來。你認為這是故意這麼講嗎?不是故意的,事實就是如此。這就是說萬法無常,那就是「壞苦」。

    還有「行苦」是什麼呢?行苦就指的那個不苦不樂的,前面講的身心皆捨的,那個是剎那剎那在那兒生滅。剎那是印度文的名詞,翻成中國的意思就是意念、念頭,我們心裡一個念頭起來,那麼短暫的時間叫作「一剎那」,一念起來就是一剎那。一剎那,我們知道一個念頭短暫到什麼程度,大家不知道。大家不知道的話,你可以看看,這叫彈指,把手指頭彈一彈,這個一彈指就有六十個剎那。四緣當中,這是無間緣,前面一個念頭不滅的話,後面一個念頭起不來的,一彈指間是六十個剎那,就是六十個生滅。行苦就是「剎那生滅」、剎那生滅,一彈指就有六十個生滅,這麼短暫、這麼快啊。所以我們不修道、不修福、不真正用功夫則已,你真正用功夫的時候,你就知道,很微細地用功夫就知道,生滅不停的心理,你不能把他控制得住,那這個道是修不好的。你要控制住生滅這個念頭,好不容易啊,你這個就知道修道難了。佛家講禪宗,早期的叫觀心法門,觀心就觀剎那生滅的心念、念頭。中國儒家大學裡面講格物致知,致知的功夫也就是觀那個剎那生滅的,用那個功夫,好不容易。普通人他怎麼知道啊。

    丙、三界統苦

    這一共有八苦,這個八苦歸併起來有苦苦、壞苦、行苦,有三苦。這些苦,不僅僅是我們人間,三界都有,所以後面這一條叫「三界統苦」。三界什麼呢?「欲界」,欲界是六欲天,欲界有六層天,凡是有欲望的、有種種的欲望的,升到天上了,那個天上還有,不像我們人間,也有種種欲望,我們人間有欲望,天上也有欲望,六層叫六欲天。還有「色界」,色界是沒有欲望了,沒有欲望,他有身體,身體就是色身,有身體那叫色界,有十八層天。最後是身體也不要了,有這身體也是苦啊,連身體也不要;但是有這個心理、有這個精神,有定功夫在支持住精神,有四層的定功的那個境界叫「無色界」。這是三界。三界各位看看,在欲界有「苦苦」、有「壞苦」、有「行苦」三苦,三種苦都有,滿滿的。色界呢?苦苦是沒有了,還有「壞苦」、有「行苦」。為什麼色界有壞苦呢?色界,他也有定功夫,沒有定功夫,升不到那個天上;還有色界就是禪天,有禪定的功夫才能夠升到色界。但是定功一失掉了,他沒有辦法繼續生存在那個環境,壞了,有壞苦。他有行苦,萬法無常,所以有定功的話,他那定功不澈底,世間的禪定。你各位不學佛的,沒有研究佛法之前你不知道,一聽到有禪定,那好了,禪定多好啊,不一定,世間的禪定不是究竟的,雖然有禪定,它不管用,它有壞的時候,也有行苦。無色界呢?壞苦,身體沒有,沒有什麼好壞的,當然沒有壞苦,但是他有「行苦」,他有精神、心理,心裡就有念頭,有念頭在那裡剎那剎那生滅的話,他有行苦。所以三界通通苦。欲界為什麼有三種呢?欲界有欲望,欲望愈多,痛苦欲多。

    丁、受苦益起顛倒

    最後一段「受苦益起顛倒」,眾生受了痛苦,他不知道結束痛苦的方法,更起了顛倒、起了迷惑顛倒。起了迷惑顛倒,他要結束這個痛苦,沒有辦法,這就亂了,「解苦妄作」,為了結束痛苦,不正當的那種作法叫妄作、叫無知妄作,沒有知識,他狂妄地這樣做。沒有錢呢,他就搶人家、偷人家的。想作大官,今天有正當的方法來競選,他用不正當的一些方法來競選;就算選上來之後,人家一告狀,好了,你買票,就是妄作啦,這個還要丟掉;當選了之後妄作啊,案子一發生,這個位子還保不了。所以「復造苦因」啊,這裡又造了苦因了,妄作就是造了些殺盜淫妄的那些事情,種下來很多苦的種子。那麼這個又再增加苦,又繼續受苦沒有已時,「已」當了的時候,沒有了的時候,沒有止的時候,「加苦續苦,無有已時」。這有個比喻,如同「揚湯止沸」,沸呢是燒了一大鍋的水,沸起來了、滾起來了,下面的火一直在燒,湯一滾就漫上來了,你不懂方法,你用個瓢子把它舀起來,舀起來就是將那個氣淡掉,你希望把那個沸騰的湯止住,這個辦不到的,揚湯止沸,止不住啊。一般人就是解苦而妄作,就跟揚湯止沸一樣的,繼續還要漫出來的。

    佛法不是這樣,佛法是「釜底抽薪」,釜也是鍋,釜底、鍋底下邊燒的柴火,那個火把它抽下來,釜底抽薪,薪就是柴火,你把火抽掉,就沒事了嘛。現在釜底抽薪,大家不知道,都是用電鍋,你趕快把電源關起來,就沒事了嘛。你電鍋不關,電鍋插頭不把它拔掉、不關掉,電鍋裡面的湯就更揚了,那就是愚笨的事情,止不了的,這都是比喻啊。比喻的事情有很多真理。

    我們在人世間,你要結束痛苦,你要有正當的方法,從因緣果、因緣果,過去種的因,我們現在就是面對事實,勇敢地接受,心裡不要有什麼不平衡,不要怨天尤人。但是現在一方面我們人來酬業,一方面自己趕快就要轉變,過去好的、不好的那些因的魔,現在不讓它結果,有辦法。趕快把那個緣絕了,不好的緣把它絕掉,因緣和合才結果嘛,你讓那個緣不要跟那個因結合起來,那就不會結果。所以現在學佛,正助雙修,你用正功夫,然後緣上面不要再繼續造業了,不繼續造業的話,那個緣就絕了,絕了惡緣,這就是釜底抽薪的辦法。


 樓主| 發表於 2015-2-12 16:44 | 顯示全部樓層
五甲、乙.jpg


  佛學概要十四講表
      雪廬老人編表/徐自民老師主講
                  民國八十五年七月講於台中市佛教蓮社大專佛學講座

  第五講表(人生三際之抉秘─十二因緣)

    第五張講表是講「人生三際之抉秘」,這是講十二因緣的。十二因緣就是三世因果。我們大家到這個人世間來,現在這一生,這一生之前有因緣,有人身的因緣,才有這一個生命;有了這個生命,我們這一生又造了業了,未來又要受未來的生命。不管是那一類的眾生都是如此,不學佛的人都是如此,學佛怎麼樣呢?我們先了解過去、現在、未來、前世、今世、來世,這個就告訴我們過去世、現在這一世、未來世,把這個狀況了解了,了解之後我們就按照這個佛家講的辦法,把它斷除掉,斷除就是了了這個生死。

    十二因緣講究這個事實,三際就是指的過去世、現再世、未來世。過去、現在、未來。任何人都不知道,這就是個秘密。這個秘密,佛法把它挑出來,抉秘就是特別地把它挑出來,把秘密挑出來,讓大家都知道。學佛必須認識自己,我們從無始以來,我們就是過去、現在、未來、過去、現在、未來是始終不斷的。這個不斷,各位不要迷信我們始終過去也是人身、現在人身、未來還是人身,那就是邪術,那是外道。佛法呢,過去在那一道我們不知道,現在到了人道了,未來到那一道我們也不知道。但是你明瞭因果,你就知道了,我們過去從那一道來的,將來要到那一道,我們做的什麼業,到那一道,我們自己也知道。知道這個還不算,在六道裡是不究竟的,六道你說你學了人道,下世再到人間來,或者是你下輩子到天上去,這個都是不可靠的。必得要脫離了六道,才是個根本的辦法。但是你怎麼樣脫離六道?你必得要了解三世因果、十二因緣,你得要了解,了解這個以後,你才有辦法,才按照這個辦法,解決這個問題。

    甲、雙重因果

    內容分成兩段講,第一是甲這一段,講的「雙重因果」;第二段是乙,用比喻的話,一共兩段。

    所謂「十二因緣」,這裡講人生,是就我們在人間這一生、這一個階段來講的。講到三際的話,包括過去以及未來。過去是不是在人間,我們也不知道。我們現在學的是淨土宗念佛法門,未來我們相信是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的。但是如果不是修淨土宗的話,尤其是,不是學佛的人的話,那麼在未來,誰知道啊。所以在六道裡的眾生,過去不知道,未來不知道,在目前人生究竟是什麼呢,也是茫然無知的,迷惑顛倒的眾生就是如此。這裡十二因緣就講十二個因中有果,果中有因,從因到果中間有各種緣,十二重循環不斷的情形。所謂「雙重因果」,就是因裡面就有果,果裡面又有因,雙重的,不是那麼簡單的。

    過去因緣

    首先看「過去的因緣」,過去的因緣有兩支,一個是無明,一個是行。什麼是「無明」呢?無明在這裡講,它的主體就是癡。眾生的根本煩惱就是貪瞋癡,癡是什麼呢?癡就是不明瞭種種的事理,這就是愚癡,這就是無明,這也就是一切煩惱都是無明。由於這個無明在過去造了很多很多的事情,都是不瞭解,是無始以來的,從無始以來的這種煩惱,這叫做無明。再就是「行」,行是什麼呢?行是善惡的業,眾生在世間造的善業,造的惡業,造那些事業造完了以後,就變成因了。造業的時候用什麼造啊?就是用行為來造的,所以善惡業在它造的時候就是一種行動、行為。行為所得的固然是果,果就是因,過去所種的因。無明是一種煩惱,加上善惡的業,這兩個項目成就了過去的因緣。所謂過去就是在我們這一生以前的因緣,這種因緣,並不是說只是過去這一生,過去一生又有一生,往上推,推的沒有開始,找不出一個開始。怎麼樣才知道呢?你必得要證了果以後才知道,我們凡夫眾生沒有證果,究竟我們這個生命開始是從那裡來,無始的,太長久了。這個是過去因緣。

    現在苦果

    由於過去因緣,到我們這一生了,這一生是怎麼來的呢?就是「現在的苦果」,那就是我們人生到這個世間來做這幾種事情。一個是「識」,識是什麼呢?這裡這個識就指的主體第八識¾ 阿賴耶識。因為一個人死了以後,前七個識都含藏到第八識裡面去,所以它叫做「本識」、根本識。根本識含藏很多,過去所造的種種善惡業、種種的煩惱,都在這個根本識裡面,所以前面講的無明、行等等,那些煩惱,那是業,那些業種子等等都在本識裡面含藏。本識裡面含藏,由過去因緣推動了根本識到現在。「攬渧」是什麼呢?本識攬渧就是根本識來投胎的時候,什麼投胎呢?就是遇到父母兩性在那裡會合,父母兩性在交合的時候,做子女他本人的根本識,父母子女是緣分,緣分到了,他自自然然的,本識就跟父母,入了母胎,這叫本識攬渧。攬渧這個渧字,就是經書裡面講父精母血,精血這一方面。所謂精血藉著父的精子、母親的血液,加上自己的本識,三合。在周易¾ 中國的經典,孔子解釋周易的卦爻的時候,他就講過,「精氣為物,游魂為變」,精氣就是指的父母兩性的渧,游魂就是自己的本識,中國的聖人經典也是這麼講的。識投胎就是根本識。

    這個根本識投了胎,在母親的胎裡邊,這個時候只是一種「名色」。剛剛入胎的時候,他又不是一個物質,本識不是物質,本識他是一種心法,心法裡面當然有各種種子。那個物質是物質種子,比如說心經所講「色受想行識」,色法就是物質,可是物質在第八識裡面那個物質,他是一個物質的種子,種子是一種功能,是一種習氣、功能狀況。因此,投了胎以後,在母親的身體之內,他只是一個由本識結合父母的兩性的身體的各一部分,那麼他就成為「名色」了。本識一發展,一個是名,一個是色。名就是本識的整體的第八識,是一種煖氣而已,叫「識煖」。色就是物質的種子起了現形,變成一個「胚團」,這種胚團就是色。有了這個胚團,胚團是物質的,就是色;名就是本識、精神這一方面,就是心法。

    再進一步,由於母體供給子體胎兒種種營養所需要的成分,因此嬰兒在母體裡面,他的一呼一吸,隨著他的母體呼吸一致地運作,這個運作,母體的養分供給胎兒吸收,胎兒分六部分來吸收,叫做「六入」。這個六部分吸收,逐漸逐漸的六種叫做六根。根就是眼有眼根、耳有耳根,這是肉體這一方面的。比肉體更精密的就是淨色根。這個是講的「扶塵根」,塵是塵土,就是地水火風四大要素,四大要素都是跟泥土一樣的,都純粹是物質的。由這個純粹的物質來扶持淨色根,很清淨的那個物質,由它來扶持那種根,有那個根,將來就可以發出識,這個扶塵根就逐漸逐漸「具形」,具是當完備講,具備講。具備六種根的形狀,叫六入。這個六根全部完成了,然後就一般的狀況來講,母親是懷胎十個月,十個月就是嬰兒在胎裡邊六根都完成了,眼耳鼻舌身五根全部完成了,五根完成了,意根精神這一方面當然也具備了,這時候就出生了,出生就出胎。

   「觸」,胎兒生下來與外界接觸,跟外界接觸,他就是「根攝了境界」了,他原來在母親所懷的胎裡邊,他是完全吸收母體的營養成分。出了母體之後,他六根接觸外在的境界了。攝就是攝取、吸收,他的六根跟外界接觸,就吸收外面的境界,外面什麼境界呢?就是色聲香味觸,這些外面的境界,這叫做觸。這只能叫做觸,為什麼只叫做觸呢?嬰兒剛剛出生,以至於他還沒有分別善惡是非的階段,他雖然眼看外面的境界,耳聽外面的聲音,他辨別不出來是好是不好、是善是惡,沒有辨別的,只能說是個接觸而已。

    到後來逐漸逐漸分別能力有了,這個小孩大一點,小的時候的小孩,你對他表示好感,他也是跟你笑一笑,你罵他,他也跟你笑一笑,他是在觸的這個階段,分不出來。到了你罵他的時候,他感覺到你在罵他,他哭了,他懂得哭了,懂得你的意思了,這就不叫觸了,叫「受」了。受就是辨別人家對他是好意、是不好的意思,他能夠分別得出來,這就是「感受」了。有了這受,就是有「苦」受、有「樂」受、不苦不樂的「捨」受,這些種種分別的觀感,感是一種感想,這就是一種受的階段。有了這個受的時候,一個人在真正的時候,只是在觸的階段,他沒有什麼苦樂的感受,到了受的這個階段,他就有了苦樂的感受了,這是現在的苦果。

    現在因緣

    過來就是「現在的因緣」了。這個因緣第一個是「愛」,愛是從那兒來的?愛是藉著前面講「受」的那邊來的,有了感受,也就是分別苦樂、是非善惡這種感受的時候,他就有一種貪愛的這種心理,所以愛的時候,因為受才發生了,「生著」,著是執著的意思。有了執著的時候,為什麼執著呢?有痛苦的時候,他就要把這個痛苦想辦法要解除;有樂的時候,他要貪求,把這個樂求過來。他這個執著就是把苦執著,當成是真實的苦,把樂也當成真實的樂,這就是執著。這種執著都是因為那個意識的感受來的,所以才發生這種愛。

    愛進一步就是「取」,取是「因為執著」的關係,執著是心理只是一種執著,進一步就採取「追求」,追求是取了。比如說一般人在社會上,那所看見的、所聽到的、所接觸的一切都是花花世界,沒有一樁東西不是執著可取的,什麼事情他都要貪求,就是追求這個、追求那個。

    取然後就「有」了,有什麼呢?有就是「因」,因是怎麼來的?就從愛取來的,由愛到取,必然就要造業了。取世間那些財物、男女之色。男女現在講戀愛,談戀愛也不是那麼簡單,男的對女的也好,女的對男的也好,互相找一個理想的,那個不容易的,這個就是費了種種的麻煩;尤其是牽涉到第三者,就是鬧了三角關係的時候,那好了,各種的戰術都使出來了,那個就是取。一取,想想看,這就是有了,種了這個因,種子就有了,就「業」。「業就牽著後有」,由愛取所造的業,然後就有了未來的因,因就是個種子,將來你這個種子,將來就要結果的。

    未來苦果

    什麼果啊?生死的苦果。比如說這一生死了以後,未來就是嘗受未來的苦果了。「未來苦果」第一個就是「生」,生當然也是苦,我們在前面大家都研究過,生下來就是苦的事情。所謂生是什麼呢?「倒識託胎」,又跟前面「現在苦果」那個「識」是一樣的了,本識攬渧。所謂倒識託胎怎麼講啊?「倒」是迷惑顛倒的,這個識,比如說一個人他壽命終了,一終了的時候,第八識,就是一般講的靈魂,靈魂就到處遊蕩,遇到來世的父母之緣的時候,那就是前面講的攬渧,父母兩性在交合的時候,他一碰上這個緣了,就去投胎了。投胎怎麼叫倒呢?倒在那個時候,他不以為是父母,他所認識的是,比如說未來,他本身是個男性的話,他所見的只是母體,如果他未來是女性的話,他所見到的是父體,這完全是顛顛倒倒的,倒識託胎。生了以後,又是那個階段¾ 識、名色、六入、觸、受等等,又循環回來了。循環回來時候,生了以後又是老病死,後來又有「老死」,老死就生了後有八苦,又是死,死了以後又生。所以「更生到未來的惑業」,「往下再推是未來無終」,沒有終了的時候。

    乙、喻語

    這個在後邊這一段就有個比喻的話,這十二因緣就如同「十二重城」一樣的,一重一重的,比方我們在世間看監獄,不過一道圍牆而已,它的監獄圍牆是十二重,怎麼能夠出得來啊?「長期困在監獄的意思」差不多。又有個比喻叫「十二輪」,十二輪是「輪迴不停的意思」,那個車輪子轉到這裡、轉到那裡,沒有停止。

    這個叫做人生三際,就是眾生在六道輪迴生死的過去、現在、未來三際的一個秘密,秘密叫抉秘,現在把這個秘密公開出來,挑出來公開,讓大家了解一下,雖然有時候不便公開,但是研究學術,佛法講的就是事實,講究真理、事實,不能不研究,所以這個秘密講出來的時候,就是讓大家了解我們眾生實際上是就這麼一個狀況。

    秘密有一點需要補充說明的,愛取這兩個字就是生死最厲害的,讓眾生生死在十二重城裡面出不來就是愛取。所以在佛學名詞裡面,唯識學所講「愛取潤生」,有愛有取,潤是什麼呢?就是比如說天下的雨水,滋潤地上的草木、種的五穀,沒有水滋潤的話,這些花草樹木不能夠生長。眾生轉世,生了又死,死了又生,所以生死不斷就是由於愛取來滋潤的,才有生。這個愛取潤生是怎麼樣的情況呢?這就是秘密了。秘密叫做「中有」,世俗人講就是靈魂,靈魂在佛學裡面講叫中有。在儒家,孔子在周易繫辭傳裡講到「游魂」,遊遊蕩蕩的游魂,佛學叫中有。比如說,我們現在談不上中有,我們現在是第八識,八個識在這裡,什麼時候才有中有呢?就在壽命終了的時候,快要斷氣了,還沒有斷氣。快要斷氣,還沒有斷氣,這個時候,心裡很恐慌,恐慌什麼呢?覺得我這個身體馬上就沒有了,這怎麼辦呢?一個人對於他的身體執著得非常厲害,任何眾生都有身見,身體的知見,牢牢地執著,不肯放棄,到壽命終了,快要死了,這個身見不放棄也要放棄,這個時候他心裡恐懼了。這個時候他起了一種愛,愛取有的愛,這個愛叫做「自體愛」,對於自己身體發生一種愛的執著,叫做自體愛。由於這個自體愛,一方面是恐懼現有的身體快要結束、沒有了,一方面又想這個身體怎麼辦,怎麼維持呢?就在這個時候,潤生一個中有,一種氣氛就潤生出來了,叫中有身。中有身一發生的時候,自體愛就消失掉了,就變成中有了,然後氣就斷了,氣一斷,有了中有,就到處遊遊蕩蕩,到處找他的緣分,找他來生父母的緣分。那麼一找到的時候,就發生一個「生有」,生就是未來生死的生,有就是愛取有的有。由中有到生有。這個生有也並不是馬上就有,要什麼時候才有生有呢?就是在中有這一個靈魂一碰到來世的父母的緣,就是父母兩性在交合的時候,見到父母的緣的時候,就起了一種「境界愛」,境就是外面什麼環境的那個境,界就是世界的界,起了境界愛,這個境界指的就是父母兩性交合的時候那種境界。遇見這種境界,就起了境界愛,起了境界愛的話,那就是前面講的本識攬渧了,這個境界愛一起的時候,與父精母血兩種成分一沾染之後,這個境界愛就消失了,然後就成為生有了。那麼這個生有一起了之後,這個生有就是境界愛把他滋潤起來的,滋潤成為生有。生有一發生的時候,這個時候就整個收回到本識,收回第八識裡面去。這個阿賴耶識整體的,就是到了母胎裡面去了,叫做愛取潤生,這是一種秘訣。這種秘訣,現在一般講生理學,誰也不明瞭這種秘訣,西洋的科學家研究生命工程、研究生命科學的話,他也不了解;孔夫子是聖人,他當然了解,要不然他為什麼講「精氣為物,游魂為變」?當然他看得清楚。也可以說,孔夫子就是大菩薩再來的人,這不是一個簡單的人。

    人生三際,想想看,要想了生死的時候,把這個生死問題能夠了結的話,試問,別說現在年輕人對於愛取斷除不掉,就是在什麼樣年齡的人,他就是能夠表面上沒有了,就是年紀很老的人,他對男女情愛是不動心了,不動心是不動心,種子在那裡沒有斷。這個跟各位講,種子沒有斷的時候,他還是要受生的。如果種子斷的時候,就不會有中有,也不會有生有,生死就了了。學佛普通法門,自己用功夫,定功做止觀也好、禪家參禪也好,明心見性,了解十二因緣這種程序以後,他自己就完全用自己的力量來克制自己,不但是不起現形,對於男女之愛不起現形,就是不動心。這還不算,除了不動心以外,含藏在第八識貪愛的種子全部把它破除、粉碎了,一點也沒有,乾乾淨淨,這才不受後有了,那就是不生不滅了,那才是了了生死。想想看,這種功夫,誰能夠說在這一生就能成就啊?這一生沒有一個人能有這種功夫,憑著幾十年學佛的功夫辦得到啊?我想不可能。只有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也還是多生多劫修行,在這一生到人間來表演,做做樣子給人看看而已,也不是一生就能做的,也是多生多劫修持,才能夠辦得到。以前各期的同學們有很多說:這樣一講的話,那我們學佛的人,不這樣學就不能夠了生死,要照著這樣學,我們學了佛就是無情了,愛情也不能談了,那怎麼辦呢?這個問題就不能解了。這個的確是一個問題。要學普通法門,你學禪宗也好、密宗也好、其他各宗也好,要想用自己的力量來了生死的話,別說是不能談戀愛,什麼都不能做,不是不准談,你就是不結婚,不結婚也並不是就辦得到,那必得要完全不動心,不動心之後,然後要把那個種子破除掉,這個談何容易啊!

    我們生死要了,那怎麼辦呢?跟各位講實在的話,你只有學淨土法門,學念佛,念一句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當然也不是鼓勵你去談戀愛,也不是這樣的。就是說,原則上愛取還是要不得的,但是要不得的話,在這個世間,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阿彌陀佛也了解大家是辦不到,釋迦牟尼佛也了解大家辦不到,叫你換換環境。你在娑婆世界,你結婚你儘管結婚,戀愛也照樣地戀愛,只要用正當的手段,不准亂的。結了婚以後,正正當當地有了個正業,維持一個家庭,守住五戒,五戒就是戒邪淫,這個不許做的,只要不犯邪淫的話,夫妻正正當當的,這是沒有問題,你一句阿彌陀佛,正助雙修的話,臨命終的時候,就能夠二力法門,這個後邊要跟各位講的,一方面我們自己在平常的念佛功夫,再是阿彌陀佛的那種願力,兩方面的力量,在壽命終了的時候,我們在那個時候,不會有自體愛,不會有中有身,也不會有六道的生有的這些狀況。這裡斷氣,那裡到了極樂世界,就在定中往生極樂世界。

    所以我們學佛,把這個分得清清楚楚的話,今日之下,說實在的話,我們當生能夠了生死的話,你唯有學這個淨土法門。


 樓主| 發表於 2015-2-12 16:44 | 顯示全部樓層
六甲、乙.jpg


  佛學概要十四講表
      雪廬老人編表/徐自民老師主講
                  民國八十五年七月講於台中市佛教蓮社大專佛學講座

  第六講表(宇宙有情概況)

    甲、六道狀況

    第六講表講「宇宙有情概況」。十四講表每一張表都有它的宗旨,我講出來,你各位才了解。比如說剛才的那一張表「人生三際之抉秘」,是破除凡夫斷滅的知見。所謂斷滅知見就是一般人認為我們人一死了什麼都沒有了,就斷滅了,這一生死了以後,一口氣不來,斷了氣以後,沒有來生了,這叫斷滅的知見。有這個知見的話,他就在這一生,他愛怎麼做就怎麼做,損人利己、貪圖享受,只要自己能力辦得到的,盡量去做,造的惡業,他將來不要負責任,一死就完了嘛,這種知見非常可怕的。有這種知見的話,就是造大惡業了,那將來非墮地獄不可。所以前面這一張表人生三際講三世因果,這個三世因果、十二因緣就破除那個斷見,這是它的宗旨。

    現在這一張表就是破除常見的,一般的人有這種常見比較少。外道,在印度那個時候的一般外道,現在世界上也有不少的宗教,現在一般宗教也犯了這種不正的知見。常是什麼呢?常是永久是這樣的。什麼叫作常見呢?一般外道,就是一般宗教,認為人死了以後,他也知道不是死了什麼都沒有了,死了以後還有人,還有生。這個生他之謂常見,為什麼呢?人死了以後還是人,生生世世就是人;畜生呢?死了以後,下一生還是畜生,這就是常見。這個常見,跟佛法所講的六道輪迴不是一樣的,佛教釋迦牟尼佛把六道輪迴這個事實看得清清楚楚的,這是事實,一般外道他就沒有這個知見,他不了解,他看不清楚,所以他是常見。

    常見也很可怕的,為什麼呢?比如說,我們人在這個世間,對於那些動物,吃了牛肉、吃了豬肉、吃了羊肉,懂得三世因果的話,這個時候就不敢吃啊。楞嚴經裡邊講:「人死為羊,羊死為人」。我們現在做人,一到冬天吃了涮羊肉,好了這個涮羊肉一吃,吃得口腹之慾可以飽,這是滿足口腹之慾。可是經裡面講的,這一生你吃了涮羊肉,來生你還要到人間來,來生換一換位置了,羊死了以後,他這一生被你吃的話,他再一世來,他到人間來;那麼你再一世的話,就變成羊了,就輪換啦。這種事實外道看不到,外道看不到的時候,所以他就是貪圖口腹之慾,吃了海鮮、吃了山珍海錯,天空上飛的,把牠抓過來,山上野外的鮮味也要把牠網羅過來,海裡也要把牠撈過來,只滿足自己一個口腹這種慾望。想想看這個常見啊,他不害怕的,這還只是對待動物來講的。至於說人對人的話,那些殺人放火的那些事情,當然斷見他也做得出來,常見他也做得出來。很多犯罪的人,要去執行死刑的時候,他常常講:「不要害怕」,自己對自己講或對別人講:「再二十年我又來了」,意思說,再二十年,一死了之後馬上就轉世,又到人間來,再過二十歲,他又是一條好漢,又可以殺人放火了。這種知見,你看,他能夠再來啊?這是邪惡的知見,這種常見、前面那個斷見,就是破除那個邪知邪見,破除邪知邪見的話,對於佛法才能夠入門。

    第六表講「宇宙有情概況」。宇宙現在一般就是講時間、空間。時間也是無限長的,空間也是無止境的。在這個無窮無盡的時空之中,六道的眾生就是有情的,有情就是有情識的這些眾生,他們的概況,這一張表是講這個。

    先講六道的狀況,此表分成兩大段,一段是講六道狀況,一段是講互相輪迴。先解釋「六道狀況」,六道裡邊最好的就是天道。天道,道是講在那一種生活的環境,在那個當中叫做道。六道裡邊每道眾生都分成為兩項來介紹,一項是「類受」,一項是「苦厄」。類是種類,受是接受苦樂的感受。

    天   道

    先講「天道」的類受,天道的類受啊,普通人講天,一般宗教也講天,一般宗教講天,籠統地只說天,至於什麼樣的天呢,他也說不清楚。在佛法裡面所講的天,就很清楚地告訴我們,一個是欲界天,欲界就是有種種欲望的,所謂種種的欲望最主要有三種。這個三種後邊有講的,在這裡也不妨先說一說,有飲食之欲,我們人間貪吃,吃這個吃那個,在欲界天也有這個;還有男女之欲,欲界天也有;還有我們人有睡眠之欲,沒有睡眠是不行的,在欲界天也有。欲界天有飲食、男女、睡眠三種大欲望,這個叫欲界,這個「欲界有六層天」。色界天,色界就是這個欲望通通沒有了,但是還有形狀、身體,身體就叫做色,有四層,叫四禪天。四層是比較概略地分;詳細地分,四禪天再有十八層,合起來有十八層天。空界,空界就是無色界,這個身體也不要了,那麼一共有四層。這個「色界四禪」、「空界四層」,怎麼樣的條件才能夠升到那個上面去呢?他跟欲界不一樣。欲界天他要做種種的善事情,做什麼樣的善事?做十種善業,十種善業就是跟十種惡業相反的,不做十種惡業,相反的做十種善業,那麼這樣他就可以升到欲界天。色界天當然也要做善業,但是只憑做善業是不夠的,要修禪定了。這種禪定是世間禪定,跟佛家講的出世間禪定,那個出世間禪定要大定,很深的,他這個是比較淺,跟那個不相同,這叫世間禪定,要有禪定的功夫才能夠升到四禪天。空四層天當然也是定功,那也不是普通的禪定了,那是更比禪定功夫再進一步,才能升到四空天。一共有三界,欲、色、空,或者是欲、色、無色,叫三界,這是「類」。

    受是包括苦受、樂受,種種的享受。就拿壽命來講,就拿這一個事情來說吧,在天道的眾生,最短的、最起碼的壽命是五百歲,這個五百歲怎麼個計算法的呢?此間就指的我們人間,我們人間五十年就是天上最初的一層天、是它一天,六欲天六層天,第一層天壽命是最短的,最長的就是平均五百歲,可是他這個五百歲,一天就抵得我們人間五十年,這樣算法。再往上推算,六欲天的第二層欲界天的話,一直加倍地往上算,向上一層的壽命,按照此間計算遞增,遞增就像是一番一番、一倍一倍往上增加。你想想看天道壽命是多麼長了。

    講到「苦厄」呢,「欲界天有五衰」,剛剛升到欲界天,無論那一層都很好,可是他這個天的壽命終了的時候,有五種衰相出現了。這五種衰相一個是「衣垢」,天上眾生穿的衣服,原來他的生命正在旺盛的時候,衣服自自然然是清潔的,不會有什麼衣垢;不像我們人間穿的衣服,天氣熱不洗的話,流汗就不行了,自己都聞不得的,汗的臭味就出現了,要洗,天道眾生的衣服沒有這個。他的衣服也不像我們人間要剪裁、裁縫起來,他不是的,他自然的,天衣無縫嘛,一般講的。所謂天衣無縫不是剪裁的,他自然生的衣服。當生命終了的時候不行啊,衣服長出污垢出來了,自己沒辦法穿了。還有「花萎」,花萎是頭上戴的花,我們人間戴的花是栽下來的花戴在頭上,剛剛戴在頭上,戴不到一兩天,那花就萎了。天道頭上的花,他不是,他也是自然長出來的,它不是從別的地方栽出來的,他頭上自然有的,自自然然地有花,一直是很鮮豔的,到生命終了的時候,花就枯萎,那就衰相現了。再說這個身體,天人的身體不像我們這樣,我們的身體,你看每天流汗什麼的話,自己聞聞自己皮膚,你不洗,聞不得,他的壽命快完的時候,身體臭味出現了,「身臭」啊。還有那「腋汗」,腋是這兩邊,我們人普通這裡容易出汗,天道的眾生他不會有。到壽命終了的時候,生命五衰現象出現了,他就有汗。還有個「厭座」,天的座位,我們人間的座位,古時候大皇帝金鑾殿那個御座,那個座位多好啊,天上的座位是比那個御座不知道好上多少倍啊,那坐上去舒舒服服的,多麼好啊,到壽命終了的時候,五衰現象,他這個座位坐不下去,感覺厭倦了,不想坐了。這就是五衰,到了五衰的時候,壽命就完了。

   「三禪天有三災」,有火災、水災、風災,初禪天有「火災」,二禪天有「水災」,三禪天是「風災」。換句話說,火災的災害力量只能到初禪天,達不到二禪;水災比火災更凶了,可以到達二禪天;風災的力量更大了,可以到達三禪天。這就是劫,劫難,大劫。我們一般人講,某個人人家遭了天災或者人禍,經過一番浩劫了,……大劫啦,那不過是形容的話。真正的浩劫,那是我們人間所看見的呢?真正浩劫是劫難、劫災,到世界快完了那個時候。從人間到欲界,經過欲界到禪天,水火風這個三災,一發生的時候,人間當然沒有啦,欲界也沒有,初禪、二禪、三禪都燒,初禪也燒完了;水災的話這個二禪也是淹沒了;風災發生,三禪也完了。四禪天為什麼沒有呢?四禪天上面有五淨居天,有佛家修羅漢道的,修羅漢果要證到三果以後,那叫做五個不還天,三果以上的聖人在那裡要證四果的,住在那個五淨居天裡面,他的定力在那裡,所以三災不能到,就因為這個關係。

    再講「空災」,空界就是四空天的話,四空天那個定力當然又更大了,更大的時候,他的壽命、他的定力也有限度的,最高的空界,到了非想非非想處定的時候,他的定力能夠維持到八萬大劫,雖然是那麼久,壽命還有完了的時候。到壽命完了的時候,他一死,整個就是從空界墮下來,「死墮」。定力不能夠支持的時候,就往下墮了,墮落下來的時候,那都是情勢沒有預想到的,那個都是墮落在外道。外道講那個功夫,多半都以他那個定功修成就了,就把那種定功當成是永久、是涅槃了,當做永久是那樣的境界。沒有想到壽命一完了,突然地突變,一突變,往下一墮的時候,那種恐懼痛苦受不了啊。

    所以天道的三界,欲界五衰、禪天三禪三災、空界死墮,這種苦就是前面講八苦當中的壞苦,那個都是好,升到天上無論那層天都好啊,好是好,一旦壞的時候,就是生命結束的時候,這個苦比我們人間的死苦還要大、還要厲害,這是天道的。

    人   道

    講到「人道」,人道的種類,他的享受。人類的身體、壽命、各種享受等等,「各個地球互異」,不相同的。比如說我們在這個地球上,我們人身體的形狀、面貌大致相同,但是雖是大致相同,也有不同的。但是跟別的地球上就不一樣,別的地球上,他的整個大地什麼形狀,他的眾生面貌就什麼形狀,有的面貌是長的,有的面貌是橫的。我們這個地球上大致是如此,但是有不同的什麼呢?比如說我們中國的眼睛是這樣,鼻子是這樣的;外國你看俄國人、美國人、英國人,他鼻子這麼長。這個都是各個地理環境不一樣,他的心理也不一樣,各個地球互異的。苦厄呢?三苦、八苦等等,千差萬別的。

    修羅道

   「修羅道」這個種類、享受、苦厄,這個有的比較特殊一點,我們普通講六道,在一般小乘經典裡邊就是講五道或者講五趣。為什麼講五道或者五趣呢?因為修羅這一道,他沒有獨立的這一道,他分配在其餘各道裡邊,修羅這一道,在天道裡面有修羅,人道裡有修羅道,鬼道裡也有,畜生道裡也有,他是分配在四道裡邊。在四道裡邊,在天道裡的修羅,他的類受跟天道是一樣的,人道的修羅就跟人類是一樣,其餘鬼道、畜生道都這樣,「各隨其類」。那麼既是各隨其類的話,為什麼還要有個修羅道呢?怎麼樣分辨呢?有分辨的。比如說,別的道我們講也許不大容易了解,你走在街上,遇見黑道好鬥的人,你要是有意無意隨便看他一眼,他馬上就問:你看我做什麼?他問你還是客氣呢;如果不問你的話,他懷裡帶著那個刀,馬上就出來了,這種就是修羅道。他的忿怒、好戰、殺傷力特別凶猛的,這個就是修羅道,人類的修羅道。還有,你無論是在民間也好,在廟堂之上,所謂廟堂之上是古代的名辭,現在就是國會的大堂之中,動不動的時候,這個肢體就出來了。厲害的當然也不完全是那樣,表現得最厲害的大概就是修羅這一道。這些修羅道參加我們政治,到了政治舞台了,不大好受啊。

    畜生道

   「畜生道」,畜生道的類受,牠的種類、享受,畜生道裡邊有胎生的、卵生的、濕生的、化生的,種種不相同。胎生的,比如說大的動物,牛馬這一類的,獅子老虎這些;卵生呢,雞鴨這些個都是,牠先生下蛋來,有蛋再把牠孵成小雞;濕生呢,有了濕氣、有了水分,牠就能夠生出,牠的生命藉著那個濕氣就生出來。還有胎卵濕都不要,胎卵濕這都是緣,牠連這些緣都不要,牠自動就自己能夠變化、化生。這些胎卵濕化的畜生都有,牠無論是胎卵濕化,牠的形狀,形狀指牠的身體,壽命、享受,這是「千差萬別」的。壽命有高壽、有短壽。高壽長壽一般人講,祝人家的壽,人家在做壽,你題辭,題四個字,祝頌人家,祝頌人家什麼?「龜鶴遐齡」,龜就是烏龜,烏龜壽命很長,還有鶴,道士養的仙鶴,鶴也是很長,祝賀人家你壽命就跟烏龜一樣的,你壽命就跟仙鶴一樣的,龜鶴遐齡。龜鶴就是烏龜啊,怎麼講?罵人的話是一個講法,祝壽是這個講法,所以各種講法不同的。祝人家的壽的時候,龜是一種好的字眼。龜鶴的壽命很長。還有蜉蝣,蜉蝣就是小動物,壽命非常短暫,壽命就完了。文人作文、作詩形容人生的壽命很短,往往拿蜉蝣來比喻人生很短暫,所以蜉蝣在畜生當中是最短的。

    苦厄呢,畜生當中「苦役」,像那牛馬供人家使役,以牠身體的勞力供人家驅使的,替人家服役。還有呢,「充食」,豬羊牛這一類的,家裡養的家禽,就是充人家食料。古時候,家裡養的,充食料。現代,陸地上山野裡邊的,海裡海鮮,空中鳥這一類的,他都有辦法把牠捕捉來,充自己的食料。所以現代人科技愈發明,對待動物愈是不人道,造的殺業也就是太重了。雖然現在外國的環保還不錯,這算是還好,他要禁止人,海裡的那些魚類也好,山上那些稀有動物也好,都要保護。不過這個保護,跟各位講,你要研究社會學,你就知道,這些保護的他什麼心理啊?他不過就是把這些稀有動物深怕牠絕了種,人間沒得欣賞,他要把這些種保留下來,供我們欣賞,是這樣心理,他並不是什麼仁慈、慈悲的。你若是慈悲的話,你要是一律平等,這個稀有動物固然要保護,那個牛肉你也不要吃,豬肉也不要吃,你要想辦法節制,用科學辦法,比如說狗也好、牛也好,最好你動物把雌性的結紮,一結紮起來,牠就不能再繁殖了嘛,你把牠保持一定的出生率,控制好就可以了嘛。可是他還沒有這麼做啊,沒有這麼做,他就不是出於慈悲,還是有一點分別的,不過我們總是還是肯定他這種做法,你這樣保護比不保護要好得多。這個畜生既是墮落到畜生道,就免不了充人家食。還有被人家殺害,過去人不管是吃或是不吃,打獵是無故的殺害。畜生這一類牠互相弱肉強食,獅子老虎吃那些小動物,小動物吃更小的動物。比如說在海裡邊,你看看那個魚,你試驗看看,大魚那肚子裡面盡是小魚,大魚吃小魚嘛,我們普通講的。小魚吃什麼呢?小魚吃那個小蝦子,那個比牠更小,所以大魚吃小魚,小魚只好吃蝦子。蝦子吃什麼呢?蝦子吃泥沙裡面更小的那些東西。一個一個互相吃,這是畜生道牠的苦厄,一墮落畜生道,就受了這些痛苦。

    餓鬼道

   「餓鬼道」,種類有多財鬼、少財鬼、無財鬼。什麼叫「多財鬼」啊?鬼道之中有職務的。比如說我們人類之中有官位的,做官的人,這個的話,他的財富比一般人多。鬼道當中也有這一類的,像城隍爺,那個城隍出巡,你看看那個多威武啊,那個高大的身體出來了,有很多的信眾,相信城隍的話,到城隍廟裡燒香拜拜,燒的那個紙錢,拿著食物去給他,這個都是多財鬼。還有「少財鬼」,比這個更低一點,像那個土地公,土地公就沒有城隍爺那麼有權威了,少一點。還有「無財鬼」,無財鬼就很可憐了,他自己沒有什麼錢財,生活就非常艱難了。

    餓鬼這一類壽命怎麼樣呢,五百歲,五百歲的計算方法,我們人間一個月算他鬼道是一天計算,就這樣算起來,雖然沒有像天道那麼長,也很可觀,這樣算起來五百歲的話,也很長的時間,這麼長的時間,你想想看,多財鬼、少財鬼還馬馬虎虎的,還可以過得去,無財鬼就是煎熬,就很難了,他就饑渴、恐怖。這些餓鬼道時時刻刻就是「恐怖」,怕這個怕那個,互相恐怖。所以一般人不懂道理,就怕鬼,其實我們用不著怕鬼,鬼怕人的,他時時刻刻怕人家陷害他,也怕他們自類的互相傷害,無時無刻不是在恐怖那種狀況之中。「飢渴」,自己為什麼沒有水喝呢?墮落到餓鬼道,造的惡業在那裡受這種苦報,沒有辦法。釋迦牟尼佛的弟子目犍連,目犍連的母親墮落到餓鬼道,目犍連是有神通,他盛著飯去給他母親吃,他母親抓到飯,一到口裡,這個飯就變成火,變成火炭啊,吃不得,飯變成火炭,水也變成猛虎,不行,業力在那裡,他享受不到,是這樣的。恐怖、飢渴。

    地獄道

   「地獄」,地獄的種類、享受,它有「根本無間」的,根本地獄有五種無間。一個是「趣果無間」,比如說這一個人,我們人道眾生他這一生造了地獄的惡業,殺母親、殺父親、破壞佛法、還殺了社會上很賢能的人,這個就墮落到地獄道裡去。人死了先有自體愛,然後有中有,墮落到地獄道,沒有那回事情,趣果就是趨向那個,果就指的地獄道,趣是往地獄那邊去,他這裡一斷氣,沒有中陰身的、沒有中有的,他就直接到地獄道去,不經過中有,就是趣果無間。

   「受」呢,一到地獄裡面,受的那些刑罰,你看看地獄道種種的痛苦,有一本地藏菩薩本願經裡邊有講的,各種刑罰的那個工具,同時一切都在那裡加,這個刑罰受了,就接著那個,那個又那個,連續地這樣受,受刑是無間的。

   「時」呢,沒有停止的時候。

   「壽命」呢,那些刑罰受不了就死,死了馬上就活,隨死隨活,所以他的命也是沒有間斷的。

   「形體」、身體,整個地獄都有他的身體存在那裡,這叫做業力造成的。

    壽命最短的有一萬歲,這個一萬歲,我們人間三千七百餘年是他的一天計算,那就比天道的又長到不知道什麼程度了,古時候稱呼皇帝萬歲,現在也稱呼人家萬歲,這個倒很符合實際。古時候那些大皇帝,說實在的話,做了大皇帝,開國的皇帝不殺人那能夠做到皇帝啊,殺了那麼多的人,殺了那麼多生命,他享受人家恭呼他為萬歲,真正的萬歲就到這裡去了,很可怕的。

    類受呢,近邊的、孤獨的。「近邊地獄」、「孤獨地獄」,比根本無間地獄要好一點,壽命長短不相等。

    再講苦厄,苦厄有這些個,有火坑、堅冰,「火坑」就是把地獄眾生丟到火坑裡去煉。「堅冰」讓他受到堅冰的那種刑罰。「刀山」就讓他上刀山。「劍樹」就是樹上的樹葉通通跟刀劍一樣的讓他受。還有「碾磑」,碾磑是磨子,我們人間的磨子是磨糧食的,他這個身體就像稻米一樣的,把他磨成粉,譬如這個碾磑。碾是碾,碾在台灣看不到的,內地有的,內地那個社會,他石滾子,地下周圍也是石板舖起來的,那個滾子轉來轉去,用牛在拉著碾,叫碾。這個磑才是磨子。「湯鑊」,人間有那種刑具。「沸屎」,大便坑燒得沸騰起來。那些農村裡面他叫糞窖,大便儲存在糞坑裡邊,太陽一蒸發,那個臭氣好遠好遠鼻子受不了,比那個阿摩尼亞還要難受,他這個還不錯,熱氣蒸發的。這燒得沸起來的,燒得沸起來的話,你不接觸則已,一接觸的時候,頭腦就昏了,沖昏了。在地獄裡邊就受那種刑罰。還有「合山」,合山就兩座大山,地獄裡眾生就看著這兩座大山合起來,他的身體被這兩座大山夾起來,這還有命嗎?夾是夾死了,夾死了以後他又活了。所以像這種的苦厄「繁多難以敘述」。

    乙、互相輪迴

    乙這一項「互相輪迴」,一共有六道,有上三道、下三道。上三道就是「三善道」,三善道是天道、人道、修羅道;下邊「三惡道」,是畜生道、地獄道、餓鬼道。這個六道整個講起來,上三道比較好一點。下三道你看看嘛,畜生道「血途」啊,遭人家殺害,或者是互相噉食,都要流血的,這個流血叫血途。地獄呢是一片火海,叫「火途」。鬼道為什麼恐懼啊?他看見人也好、看見任何動物、看見他的同類也好,就像人人用刀來刺殺他一樣的,叫「刀途」。這叫三途。這個六道,上三道比喻的話,比喻什麼呢?六道就如同生死的大海,在生死大海裡邊,好一點到了三善道裡邊,就好像頭伸出海面來了,換換氣;下三道、三惡道的頭又埋沒到海水裡邊去了。就是說「三善道是頭出」,「三惡道比喻頭又沒下去了」。我們六道眾生就是這樣子,所謂生死苦海就是這個情況。到了天上,一般說外道,一般宗教講生到天上就好了,生到天有什麼好啊?不過在苦海裡邊頭出來一下,暫時換換氣而已,這個時間還算很短暫的,壽命一完了之後又頭沒了,又到海水裡面去了。

    整個來講,六道都不是究竟的辦法,學佛不但三惡道去不得,人間也不再來,下一輩子無論如何下定決心不要再來啦,就是天上也不要去。到那裡去呢?一般的學佛普通法門,他發願生生世世要到人間來度化眾生,這個大志大願是好,但是發這個願,不是我們普通凡夫能夠辦得到的,那必然是大菩薩,他能夠生死已經了了,生死能夠自主了,他可以這個願,生生世世到人間來。你比如說近代的虛雲老和尚、淨土宗的印公祖師,這些祖師都是生死早就了了,他們可以。我們凡夫你要是受菩薩戒,你要發這個願,你下輩子再到人間行菩薩道,你還是先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去比較好,那個可靠。從西方極樂世界來了,那就有辦法了,你生死已經了了,再到人間來,你有能力,你自己也沒有苦了。我們要了解這個道理,學佛一方面是要眾生好,一方面自己也應該要明白這個利害,然後你才怎麼樣學法,你這一生道才真正能夠學得好。


 樓主| 發表於 2015-2-12 16:45 | 顯示全部樓層
七甲、乙、丙.jpg


  佛學概要十四講表
      雪廬老人編表/徐自民老師主講
                  民國八十五年七月講於台中市佛教蓮社大專佛學講座

  第七講表(宇宙器界概說)

    第七講表題目叫做「宇宙器界概說」,就是整個宇宙器世間概略地說一說。所謂「器界」,就是一種器具,我們人,比如說我們生在這個世間,日常生活離不開種種的器具,就是各種用具,有很多日常細微的那些器具,到整個的地球,還有整個虛空的這個都是器具,這叫做器界,也叫做器世間。宇宙這個器世間如何呢?這張表跟各位介紹,簡單地介紹叫概說,分成甲乙丙三段來介紹。

    (甲)器界範圍

    第一段是講「器界的範圍」,也就是器世間它的範圍。這個範圍跟各位講,就是一尊佛所教化的一個世界作一個單位,以這一個單位作範圍來講的。一個從豎的來講,直豎的來講;一個再從橫的環周,橫的這方面來講。

    先從「直的豎的」這一方面介紹,「一個世間有二十八層天」,就是在前面那張表介紹了。這個二十八層天是一個單位世界,是一尊佛所教化的世界。佛,不止一尊佛,佛多得很,「如是上下各有此等世界」,以二十八層天作一個單位世界,二十八層天上又有二十八層天,二十八層天下又有二十八層天,往上推沒有止境,往下再推算也沒有止境,這是直豎這方面來講。

    再從「環周」這一方面來講,一個大千系,一個大千世界,一尊佛教化的世界叫做大千世界。大千世界裡面有很多很多小的世界,這些世界都有一個系統的叫大千系,一個大千系由若干個世界所集合而成的。如是環周,像這個大千系在它周圍以外的各有無量的大千系的世界,這是它的範圍。

    就是一個單位從直的方面來講、從環周的方面來講,這一個單位世界在整體的宇宙器界來講,無窮無盡,那就是這一個單位世界就像大海裡邊一粒米那麼小,就像蘇東坡在赤壁賦所講的「渺滄海之一粟」,渺小得就像滄海裡邊一粒米那麼小,不但我們一個人像是滄海裡面一粒米那麼小,就是一個大千世界,在無窮無盡的世界裡面,也只能說是像滄海裡面一粟那麼小。說這個讓我們了解凡夫的心量。想想看,我們今天在台灣,站在這個地方,就說我們自己很大了,我們是一個大台灣了,你這個大台灣在地球上,你找全球這樣找,台灣在太平洋這麼一點點,台灣小了。連整個中國大陸一起算吧,整個中國算起來在一個地球上還是小啊。就算整個地球來講的話,你這個地球在三千大千世界裡面找,不知道屬於那個小世界,那太小了。說這個作什麼呢?讓我們覺悟。眾生不覺悟,在那一個環境,就被那一個環境把我們迷惑住了,我們就覺得那個環境很大,我們住在自己一個房子裡面,自己有一個房屋,住在自己房屋裡面,門一關起來,覺得我自己一統天下,自己了不起了,這個就是眾生迷惑導致的,他在那個環境就被那個環境迷惑倒了。實際上你放開來看,整個無窮無盡的世界多麼大,一覺悟,心胸一開展,就跟一般人不一樣的。這一表就告訴我們,我們學佛的人,心量一定要放開來,心量不放開的話,學道是不會把道學得好的,處處執著,那怎麼學得好道啊?大家也學了唯識簡介了,唯識簡介最重要的是要斷除我執、斷除法執,我們凡夫處處有我執、處處有法執,一執著,把那個一點點像微塵那麼渺小的事情,自己就看得大得不得了。我們日常跟人家來往所接觸的事情,實是微不足道的,自己心裡一放大,覺得這事嚴重得不得了。學道的人,不能夠把我們在世間這些事情放開、看得開,這個道怎麼學啊?別說道學不好,就在世間很多事情都看不清楚,為什麼呢?我們處處執著,一執著就變成障礙了,自己眼也看不清楚了、耳也聽不清楚了,加上有色的眼睛一戴起來,看見這個世界都是變了顏色了,這個不是世界顏色在變,是我們自己心理在變的,因此我們心要放大。

    器界的範圍無窮無盡,沒有數目的,所以現在研究天文學的人,研究天空裡面究竟有多少星球,他也是講系統,我們這裡是講大千系。最早是以我們地球作中心,所以西洋宗教在早期時候,他都是講地球是造物主造的,誰要創造學說,說這個地球它是活動的,只是一個單位的世界,那一般宗教就認為邪知邪見。你們研究科學歷史就知道,在中古時期發明地動說,發明地動說的科學家,教會不准他說,到後來科學慢慢地一天一天地發達,壓制不住了,才承認地球是活動的,地動說才承認成立,在那之前,給那些發明學說的科學家種種的迫害,不讓他發表這種學說。到後來,地球這個單位終於放棄了,以太陽系為中心,這一個太陽系裡面有多少多少的星球。再後來一發展,太陽系也是不夠用,銀河系,銀河系這一個系統有多少個星球,那又數不清了。銀河再的時候,那又是星球變成雲彩那麼多,叫星雲了。還有變化的,現在美國、其他的國外用了多少倍數的望遠鏡,常常對天空裡探索,找出更多的星球系統出來。今天早上發現很多星集合在一起,變成黑黑漆漆的,像烏鴉在一起,他們取一個名字叫黑洞。今天在這發現一個黑洞,明年在那又發現另外一個黑洞,他們覺得很大的發現了。其實那個黑洞,發現也是無窮無盡的。說實在的話,這個器世間,你這個科學家、天文家,永久在發現,永久也數不清的。什麼時候要清楚呢?必得成佛,證了佛果了,了解一真法界了,華嚴經講「一真法界」,整個的法界,我們凡夫眼看來就是,無盡的虛空裡面這些星球,都是散漫的,數也數不清,這些星球有生有滅,都是生滅法。證了佛果的話,整個的境界都是一真法界,他就會了解了,澈底明瞭了。我們現在還沒有成佛,現在學佛,學佛必得要接受佛家理論,把自己的心胸一放開,不要像世間那些做學問的人那樣的,心胸那麼狹窄,各有各的學說,彼此不相容,不能夠相容,所以就發生鬥爭,你在學術上鬥爭之後,結果造成世間一般老百姓的痛苦,小的是人與人間學術上的互相吵架,大的方面就是互相發生戰爭,所以這個我們要覺悟的,心胸一定要開放

    (乙) 娑婆三界組織略說

    第二段,「娑婆三界組織略說」,前面講宇宙是無窮無盡,我們現在就拿出一個單位世界來講,這個單位世界叫做娑婆世界。娑婆是印度文的名字,翻成中國字的意思叫堪忍,堪忍什麼呢?就是我們一般人受了痛苦就不堪忍受,堪當能講,就不能夠忍受,不堪忍受;娑婆世界叫堪忍,還能夠忍受。為什麼叫堪忍呢?比如說我們人在這個世間,我們是人道眾生,實際上來講,我們只有痛苦,沒有快樂,那快樂是假的,雖然是假的,痛苦雖然是真實的,但是我們一般人還是在苦中求樂;就是一點樂趣沒有,完全在痛苦,他還有求生的一種欲望,他還不想死呢。再痛苦的人他還不想死,他還願意生,他還有求生的欲望,就是他還能忍受種種的痛苦。人道眾生如此,畜生道的眾生也是這樣,那個牛馬勞力供人家來使用,身體那麼辛苦,要站在我們人的立場,替這個牛馬一想,那不如早死就算了,死了就解脫了;但是牛馬來說,牠才不願意死呢,牠不願意死,牠要繼續供人家來驅使、來勞役,所以牠還能夠忍受,叫做堪忍。就是地獄道的眾生,那是苦不堪言了。各位從學理上研究,地獄道苦得那個樣子,他還不想死呢,他如果真的想死,那地獄道的眾生就出來了,他之所以不出來就是他執著,執著不願意死,求生,他才不能出地獄的,隨時要不執著自己的身體,沒有我執的話,那就脫離這個痛苦了。就是有這種我執,所以三界六道不能出去,不能出去他還能夠堪忍,這叫娑婆三界。這個娑婆三界不是指的十方世界,專門指的是我們這個世間,釋迦牟尼佛教化的這個世界,將來彌勒菩薩下生之後,也是到我們這個娑婆世界來成佛,我們這就是娑婆世界。

    娑婆世界的三界組織,下面還是按照前面那一段的組織系統來講,一個是「直豎」,直豎這一方面來講,分成初、中、頂。「初」,欲界有六天,欲界有飲食之欲、有男女之欲、還有睡眠之欲,有這三種大欲,這叫做欲界,欲界有六層天。「中」,在三界之中的叫色界,色界有十八層天,這個十八層天前面那張表講的有四禪天,四禪天是概略地講。詳細地講,比如說初禪天有三層、二禪天有三層、三禪天有三層、第四禪天有九層,前面三個三,三三得九,後面九,共十八層天,就是色界。這個色界十八層天,他所以叫做色,色是有形色的,但是沒有欲了,沒有欲就指的飲食、男女、睡眠這幾種大欲他沒有了,無欲,但是只有禪,禪定,這個禪定就是在我們人間修禪定,修成功了,壽命終了的時候,看他功夫如何,功夫淺就是初禪天,功夫深就是二禪、三禪、四禪,就一直往上。從初禪到四禪一共十八層天,都是無欲有禪定功夫。他具備身體的形狀,還有環境,器是他身體所存在的一種環境,形是他的身體,這是色界。色界以上叫無色界,在三界之「頂」,頂點了。無色界有四,不但沒有欲,連同身體形象也沒有了,只有神識。識是無形的,它就是心理的因素,神識在那裡。神識藉著無色的定功,到達那種境界。無色界四也叫作四空天,四空天有四種大定,就是空無邊處定,空空洞洞的無邊之處,空無邊處的那一種定,那種定修成功了,生到那種天叫「空無邊處天」。第二就是「識無邊處天」,識就是唯識的識,識到那一個境界也是無邊之處,那個定修成功,生到識無邊處天。再第三層就「無所有處天」,一無所有了,連識自己也不感覺到存在了,就是無所有了,無所有處,學了定就無所有處定,修成功就是生到無所有處天。最後第四叫做「非想非非想處天」,非想,想是思想,說是有思想嗎?不是,不是有思想。你說是沒有思想嗎?也不是沒有思想,叫非非想。非想非非想,修這個定修成功了,到了非想非非想處了,到達那個地處叫做非想非非想處天。那個是境界高了,我們一般人說你「想入非非」,各位想想,什麼叫做想入非非啊?一般人只知這麼講,不知道它的來處在那裡。所謂想入非非就是在這個三界最頂點了,非想非非想處天了。頂處無色界有四層。

    從六欲到色界、到無色界,一共有二十八層天。這個天,六欲以下的,包括我們人間、畜生道、鬼道、地獄道,整個是很多很多,整個合起來叫作三界。三界情況怎麼樣呢?一般的宗教說,信教學升天就好了,一升天就一勞永逸了。在佛經法華經裡面就講「三界無安」,三界都沒有一個真正平安的地方。為什麼呢?「有如火宅」,就像燒了火的大房屋,住宅火燒起來一樣的叫火宅,三界火宅,實際上就是這樣。這是直豎的。

    娑婆三界的「環周」,就是組成三界的世界,一個小世界以「須彌山」做中心。這個須彌山我們肉眼凡夫看不到的,非常大。四周有四大洲,中間有八個中洲,有好幾百個小洲,這是個「小世界」。我們這個世間就在須彌山的南邊,叫做閻浮提洲,一直到初禪天,這是一個小的單位世界。把這一千個小世界集合起來,往上到了二禪天,這是「小千世界」。再集合一千個小千世界,到了三禪天,就是「中千世界」。再把一千個中千世界集合起來,到達第四禪天,就是「大千世界」。這是環周。各位要再問,到了第四禪天還有四空天呢?跟各位講,從初禪到四禪都是有形象的,小世界、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大千世界都是具體有形狀的,所以到欲界、到色界,等於東西很具體地放在那裡。至於說四空天,沒有形狀了,不必計算在裡面,那就是整個是一個虛空,不必計算了。這個叫做「一佛土」,一佛土就是一尊佛教化的一個國土,這就是釋迦牟尼佛教化的國土。像這樣的一佛土,上下左右十方世界多得沒辦法計算,多得像灰塵那麼多。所以金剛經裡面一首比喻,把我們剛才算的娑婆世界,一個娑婆世界把它磨成碎粉,一粒粉那麼微小,代表一個三千大千世界。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再磨成碎粉,然後又繁衍,又是那麼多的大千世界,各位也有學數學研究的,你算得出來嗎?算不出來的。但是我可以給各位講,你成了佛就能算得出來,不但成了佛算得出來,證了四果羅漢就算得出來了。釋迦牟尼佛有一個弟子證了羅漢,外道不服氣,你證了羅漢的話,跟我們這個道誰高誰下,那個外道是不服輸,他考驗考驗這個羅漢「這棵樹上多少樹葉子,你知道嗎?」這個羅漢講「我當然知道」,「知道,那你數數看」,羅漢說「我不用數,我一看就知道樹上有多少樹葉子」,實際上說出來了,那個外道他自己也沒辦法數,究竟對不對他也不知道,是不是?但是過一個時候,那外道也很精,等到羅漢不在的時候,他偷偷把樹葉子摘了一片下來,等到這個羅漢來的時候,再問他「你看樹上有多少葉子?」那羅漢講「有多少葉子,怎麼又少了一片葉子了」,在你心裡服輸了吧。所以為什麼呢?外道究竟是外道,不夠的,他沒有證果,樹計算得再精確,沒辦法,必得證了果,我執一放棄了,把外面的事情才看得清楚。所以這些世界數不清,各位破除我執、法執,成了佛以後,就一目了然。這個三千大千世界外面十方世界下了毛毛的細雨,那個多少雨點子,佛清清楚楚的,要不然我們眾生的心理,佛怎麼知道啊,你們各位現在誰知道啊?你成了佛,你就知道了,現在不知道,當然還是不知道。這是一佛土。

    (丙) 萬物歸納六類

    第三項「萬物歸納六類」。大千世界,每一個世界裡面,器世間有些附屬的這些物品,這些東西萬物太多太多了,把它歸併起來有六大類。一個是「色」,色就是物質,包括具體的手可抓得到的、眼可看見的形色,顏色、形色種種的。「聲」,聲音。「香」是一種鼻子所聞的氣。「味」是口裡舌所嘗到的味道。「觸」,我們身體所接觸的具體的東西,空氣我們接觸的也是。「法」,前面色聲香味觸這五種具體的這些東西,不在眼面前的,落下來在我們識裡邊,在我們心裡邊那種印象,叫做法。

    這個六種有好多不同的名字,一個叫做「六塵」,六塵是六根,有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從六根裡邊染污到我們身體裡邊,染污我們清淨的心,因此就這個意思來講叫做塵,塵是灰塵,是染污的意思。還有叫做「六妄」,我們凡夫眾生到處攀緣,攀緣什麼呢?攀緣迷惑虛妄的境界,這個叫做六妄,攀緣種種的色、攀緣種種的聲,看見一個好的顏色,看了又想看,那就攀緣,我們六識往上面攀緣,這叫做六妄。這個六種都是虛妄的,色聲香味觸法五欲都是虛妄的,就是六妄。還有講「六賊」,以六根作為媒介,然後劫奪了我們的功德法財。我們無論在那一道眾生,本有就有很多功德,因為人人都有本性,由本性做事情都有功德;但是有這個六賊,藉著六根作為媒介,然後把我們的功德法財劫奪過去了。怎麼劫奪過去啊?比如說,我們眼看外面的各種顏色也好,當我們第一眼看的時候,眼是現量,看見外面色是性境,現量對著性境,這個是沒有善惡可講的,說不上是善,說不上是惡,它是個真理、真實的事物、真實清淨的根塵,根與境相對的,沒有任何的主觀顏色成分加上去;但是第二個念頭,一看就變了。比如說我們第一個看見藍色或者紅色,第一眼看上去沒有辨別,只就是客觀的顏色。當我們第二個念頭一動的時候,你對它有好惡了,怎麼好惡呢?你過去也許朋友穿的一身紅衣服,你吃了他很大的虧,結果現在看到紅色就討厭。看到藍色的話,你過去有什麼經驗,你對它有什麼愛好,現在一看見藍色也覺得很好,就發生喜歡。厭惡也好、喜好也好,這個都不是純淨的,那個境界就不是性境了,那是變化的了。這個色,六賊不是性境,那個都是有變化的那種境界,色是如此、聲音是如此。你過去聽的經驗,對某人的聲音現在一聽,很懷念,時時刻刻想起,忽然之間你聽了這個聲音,特別感覺美,非常好,這個聲音你對於它,你也不是一個純淨的那種性境,也是變化過來的。像這些都是足以轉變你的心理,這叫賊,六塵這個叫做賊,把你清淨的、有功德的心理都把它變壞了,這叫六賊。

    一個器世界,就一個單位世界來講,萬物變成六大類,像娑婆世界是如此,十方世界、任何一個世界無一不是如此,只有一個特殊的,就是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極樂世界的六塵不叫六塵、六妄也不是六妄、六賊也不是六賊,在極樂世界色聲香味觸都是變成法了,都是六種法,法也不是這裡所講的法,也不是法塵的法。比如說有眾鳥演法,有白鶴、孔雀、鸚鵡、迦陵頻伽這些眾鳥在那裡唱的好聽的聲音,那個聲音可不是聲塵、可不是法塵,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的。阿彌陀佛教佛法的法音普遍宣揚,就像我們用擴大器一樣的,往外面播放,他播放不是用擴大機播放,就藉著好聽的鳥聲音,在那裡像唱歌一樣的,他唱歌的聲音裡面就有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都是佛法。所以極樂世界六塵都是清淨的法,聽六塵就是聽清淨的法。到那個環境怎麼不能成佛呢?所以到極樂世界,一生就能成佛,好處就在那裡。到那環境,眼所見、耳所聞的,就是在七寶池裡面游泳、洗澡,那個水都是清淨的法水。除了極樂世界是這樣,其他十方世界沒有那樣的,都是跟我們娑婆世界這一樣的。

    這一表講完了,大家務必要注意研究,怎麼研究法?重要的一個概念,一個娑婆世界我們數都數不清,講三千大千世界,不是說三千個世界,細細地往裡面數,數不清的,那麼十方世界那更是無數的,所以我們必得要放大心胸,放大心胸才把世間微不足道的事情,才不要執著,不要跟人家一般那樣知見,學佛才能夠學得好。


 樓主| 發表於 2015-2-12 16:46 | 顯示全部樓層
八甲、乙、丙.jpg


  佛學概要十四講表
      雪廬老人編表/徐自民老師主講
                  民國八十五年七月講於台中市佛教蓮社大專佛學講座

  第八講表(內容設施梗概)


    第八講表是「內容設施梗概」。內容指佛學的內容,佛學的內容說起來太廣泛了,非常多。可是研究任何學問總是要提綱契領,提綱契領就是梗概,說一個大概,可以說這一張表真正告訴各位佛法的一個綱要。分成甲、乙、丙三段。

    (甲)、佛法總綱

    甲這一段講「佛法的總綱」,就是講「體」,佛法就體這一方面來講。這個體是什麼呢?指佛法來講的,萬法都講體、相、用,這是講佛法這個體。佛法這個體就是總綱,它分成「戒、定、慧」三個綱領。這在楞嚴經裡就是這麼講,楞嚴經裡面說學佛怎麼學法子呢?「攝心為戒」,所謂戒就是學的人把凡夫亂糟糟的這個心,把它收攝起來,這叫做戒,不讓心亂跑。我們中國文化,孟子也曾經講:「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一般人的心放到外面去了,收不回來了。你研究學問什麼呢?求其放心,把放出去這個心收回來,收心,我們儒家的文化也是這麼說的。在佛法來講這個戒,就是攝心,攝是收攝,攝就是攝影,照相攝影那個攝。攝心為戒,把散亂的這個心,把它收回來。「因戒生定」,因著這個心收回來,不會散亂了、不會亂跑了,就生出定功來了。有了定功怎麼呢?「因定發慧」,慧就是智慧,因為有了這個定功就發出來這個智慧,就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無漏就是澈底的。我們凡夫都是有漏的,漏是什麼呢?漏到生死,在六道裡面,生了死、死了生,都是有漏法,做的任何事情都是生死,都是為著生死來做那些事情的。造惡業固然是生死,造善業,一般人講,做做善業,今生不好,求來生,他還是在六道之內。來生享福,你享怎麼樣的福?享福的時候又造業了,那個都是有漏的。這個戒定慧三個是無漏的,是無漏學,你一求這個學問,就是逐漸逐漸了了生死了,不但了生死,而且到最後要成佛的。這是佛法的總體,總體就是這個戒定慧三種無漏的學術。除這戒定慧三種無漏學術,你們各位世間研究那一門學問都是有漏的,說實在的話,任何學問都是有漏的。

    首先看「戒」,戒是什麼呢?「防非止惡」。「非」跟「惡」是類似的。「非」是一切不合理的事情、不對的事情都叫做「非」,這個當中當然包括有很多造惡業的事情。止惡,「惡」是純粹講的惡業、罪業。「非」當中除了罪惡以外,還有其它的比較不屬於罪惡,但是沒有那麼嚴重,說起來它不對的地方也是「非」,「是非」嘛,凡是與「是」相對的都叫做「非」。這個「戒」就是說,防範非的,一切不對的事情都要把它防範,不要發生。止惡呢?我們凡夫眾生大概不做惡業的時候太少了,人人造惡業,人人都不會承認的。我們就拿言語說吧,我們說了一句話,別說是有一次罵人啦,不必說啦,就是無意地說了一句話傷害人家,引起人家的煩惱,這就是惡業了,這是口業。這麼一想我們那天不造業啊?止惡什麼呢?就把這個惡業止住,已經造的業、正在造業,我們把它止住,不要再繼續造了,這叫作戒,戒就是防非止惡。這個在三藏,屬於律藏,屬於律部。戒在釋迦牟尼佛為弟子們制定的戒,一條一條地列出來的,後來記載在經典裡面,屬於三藏,屬於律藏,屬於律部。還有,在條文裡面沒有舉出來的,沒有舉出來是概括,歸類地,「聚」屬於律一類的,這叫「攝善法」。那就是說為什麼守戒呢?戒是「防非止惡」,把這個非的地方、惡的要止住,那麼相對地來說這就是善法。所以戒裡面有的是必須要做的,善是必須要做的;惡事情就不能做,禁止、不能做,這都是戒。惡事不受禁止、繼續做是犯了戒,善事該做的不做也是犯戒。但是無論是善事、惡事,凡是一條一條佛制定出來的話,那就都在律部裡邊。還有沒有制定出來的話,這一類的凡是屬於善事情的也都是規定在戒這一類當中,這叫「聚」。為什麼這個聚呢?佛在過去制定這個戒,在那個時候的,到後來時代有變的,人的生活狀況隨時有不同的啊。譬如說,我們受五戒的人來講吧,五戒有戒飲酒,還有現在人家有抽煙的,也不能說我們佛教徒受了五戒,五戒裡邊沒有戒抽煙啊,你沒有戒抽煙,但是你已經受了五戒的話,這個煙最好不要吸。吸煙傷害身體,也不雅觀,一般年輕人就是學著要抽煙,實際上是有妨礙,並不好看。所以學佛的人,雖然在這個戒裡面沒有禁止這一條,禁止吸煙,但是屬於善法,不吸也就是善法,那麼這個也要把它自動地,研究這個精神,自動地要守這個善法。舉這個例子,還多得很哪,我們該幫助人的話,就應該幫助人,這個通通都是善法。

   「定」是什麼呢?「息慮靜緣」。慮是一種思慮,我們凡夫思想,考慮這個、考慮那個,你所考慮的,考慮就是思慮,想到這個、想到那個,實際說起來都是妄想,想著怎麼樣發財、怎麼樣取得權力,這都是在妄想。「息慮」,息就是把這些慮、這些妄想,把它止住,止住才能夠定。比如說,你一方面在那兒打坐,在那兒修定功,一方面想到股票今天開盤有多少、收盤有多少,為著什麼呢?你自己在經營股票,一方面經營股票、一方面在學定,你趁早不要學了。這些你定不下來的,為什麼呢?你那個慮啊,你的腦筋就是放在那個上面,時時刻刻在那裡變動,一變動的話,你整個心就放在那上面,那你怎麼定得下來?息慮就是息這一類的事情。「靜緣」,緣就是攀緣,外面那個緣,外面的境界叫所緣緣,我們內心往外邊去攀,攀那個緣,能攀緣的這個心,能夠靜止下來,靜緣就不要對外面攀緣了,外面那色聲香味觸都不要攀。不但色聲香味觸不攀,就是自己的第六識起來的法塵,也不要想它,法塵一起來,就把它打消。禪宗就是這樣啊,法塵隨時起來,隨時把它滅掉,就是觀這個心。所以禪定功夫也叫做靜慮,靜慮就是個觀心,妄心把它淨掉、把它止住。這個在藏經裡邊是屬於經部。除了經部的,還有屬於這一類的,在經裡沒有講到的這個,聚是什麼呢?我們凡夫起的念頭,不起念則已,起了念頭無非就是損人利己。入了定的時候,這個妄念自然而然地,功夫好能夠定下來,把一切的念頭都能夠停止住。各位,你剛才聽我講的話,你不要心裡害怕了,那我們現在在學校求學,學的是商業、學的工業、學的文學、哲學等等,將來都要用思慮啊,那我不思慮怎麼辦呢?將來怎麼工作啊?你不要想這個問題。功夫好不好的問題,開始的時候,你就是一邊工作,一邊心裡,不必在家裡盤起腿來打坐才叫入定,你懂得這個道理,你就是跟人家作生意,心裡還在定的時候,隨時都能夠定得下來。理很重要,明瞭這個理的時候,做生意歸做生意,開工廠歸開工廠,你研究哲學你儘量研究哲學,你定還是在那裡定的,而且由於這個定的時候,你的哲學更能夠深入,人家所見不到的,你能見到。你學文學的時候,你有定功的時候,隨時有那個神來之筆啊,人家沒有神來之筆,你有定功的,隨時都有的。這個跟你各位求學的時間沒有妨礙,反而有幫助,看你會用不會用。起了念頭就是有妄念,但有定功、有功夫就能把妄念止住。定功能夠顯現、出現了,就﹁能引功德﹂能引接很多的功德,這是聚,就能夠引發很多的功德,這就是聚。

    慧是開發智慧。楞嚴經就是這個講法,受戒而持定,因為有定而開發智慧,這是屬於定。另外,大原則雖然是如此,其中教理也非常重要,你把佛教佛法這個理論貫通,智慧自然也開發出來了。世界無窮無盡那麼大,各種學問的研究者或藝術家能夠把心胸一開放的時候,智慧自然就開發出來,在於你能不能用而已。為什麼這樣子呢?因為我們人人都有真如本性,你只要把這個妄念,妄念就是一種障礙,把這個障礙去除了,本性顯現出來,智慧就發生出來了,這一定的。所以慧是「去惑證理」,「惑」是貪心、瞋恨心,對人、對事不稱心的話,就對人發脾氣,對事情怨恨,還有不明瞭因果、不明瞭道理,這叫愚癡,這貪瞋癡,是最根本的三種惑。除了這三種以外,還有很多。去惑就把這些惑必得斷除掉,斷除的時候,就證到理,理就是真如本性,證到真理。那麼證到真理,理上面開發出來的智慧,就這樣了。在這邊講「慧」,有時候講「智」,有時候「智慧」合起來講。講慧是屬於論部。經、律、論,三藏經部、律部、論部。經部是佛所說的法,弟子用文字記載下來,這是經。律是佛制定的戒律。論是大菩薩解經的,解經的註解,這是論。

    (乙)、佛法大意

    乙「佛法大意」,這是講「用」。能「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心裡隨時都是很平靜的,心裡很安然自在,這個時候念佛才能念得好。如果說沒有諸惡莫作、沒有眾善奉行這兩種助功夫的話,佛號儘管念起來,念不到幾句,那個佛號帶走了、轉了,轉變成為煩惱,在那裡轉了,不知道心跑到那裡去了,所以要有助功夫,助功夫非常重要。唐朝白居易是大詩人,也是文人,這個人很好,他學佛,後來也學淨土宗。當初他問了一個鳥窠禪師,他問說:佛法太多了,我請禪師很扼要地告訴我怎麼修持法。鳥窠禪師就告訴這兩句話: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就好。白居易就說:這兩句話,三歲小孩子也能說得出來嘛。鳥窠禪師講:「三歲小孩可以說得出來,八十老翁也行不得。」一個八十歲的老翁,從年輕的時候開始行「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行到八十歲他還不見得做得好啊。的確如此。要注意這上面的「諸」字、上面的「眾」字。諸惡,別說很多很多惡了,就是講十惡吧,十種惡,十種惡是身體「殺、盜、淫」,口裡面有四種「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我們誰能夠把它完全守得住啊?意思當中有「貪、瞋、癡」,這個「都不做」就是眾善了,就不是六根就清淨嗎?不容易的。所以,說起來簡單,做起來不那麼容易的,雖然不容易,我們必得這麼做啊。「諸惡」沒有完全不做,但是我能夠不做幾條,就開始勉強不做,做到最後完全要不做了。「眾善」開始的時候,一條一條地學,學到最後,所有的他都學到了,那就行了。這是「用」。

   (丙)、二門並修

    第三段「二門並修」,二門是解門、行門。「解門」是閱藏、研宗。「閱藏」就是三藏都要把它研究,都要閱。閱一部大藏經,別說現在在學校求學辦不到,將來畢了業,無論做那一個事情,你也沒有辦法,這是「博學多聞」。比較可以行的話,「研宗」,就是一宗一宗地來研究,這是「專精深入」。專宗研究的話,也不簡單啦!中國的大乘佛法是八大宗,每一宗都不是那麼容易。你看華嚴宗,一部華嚴經,研究是夠研究的。天台宗的話,研究法華經、涅槃經,那還得了啊,學那個止觀,好不容易啊!唯識宗的話,堂堂唐三藏大師從印度學回來,帶了唯識論藏回來,他的弟子窺基大師,研究了唯識,用腦筋在那研究,吐了血啊,用那種功夫。窺基大師不是簡單的人物,都是再來人,他用了功夫,火氣上來,研究到吐了血,那樣子才是功夫。現在今日之下幾個人研究唯識啊?知道一點常識而已,你真正把唯識學研究透澈,那談何容易啊!都不容易的。雖是不容易,但是比起廣泛地研究三藏,總是要簡單一點啦。這是解,求佛理的了解。

   「行門」就是真正行門這方面,八大宗當中把它規併起來有:律宗、禪宗、淨土宗、密宗。「律宗」講戒律,他完全以戒律「三業清淨」,三業是口業、身業、意業。口完全不造業,不但不造業,口裡說的話都是要有利於眾生的,這是口業。近代律宗祖師慈舟大師,慈舟大師從他自己自修的日課,早晨一起來、一下床,腳要踩在地下,他就有一個戒律,「若於足下喪身形」,假如說有小動物被我這個腳踩死了,這個沒辦法啦,這個是隨時,律宗祖師他也講到,我們一舉一動的話,你腳也不能看準了才走,那你怎麼走路法?你沒辦法走啊!他說「若於足下喪身形」了,「願汝即時生淨土」,我發願,願你在死的時候馬上生了淨土。這都是戒律,一舉一動求其身業清淨,不造任何業,這個不容易的,誰能辦得到這樣?意業的話,那就是起了念頭就是清淨的,這叫三業清淨。這個三業清淨是「正法時期成就」,正法時期,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的五百年,那個都是佛弟子傳下來,傳到五百年這個時候,還算是正法,沒有變化,這個戒還是可以有成就的。等於儒學,顏子問孔子怎麼樣學仁,孔子告訴他「克己復禮為仁」,孔子教他,你在禮上學,你把禮學會了,仁就學到了,那就等於學戒。學戒是功夫最好的人,領悟能力最強的人,孔門的大弟子那麼多,孔子教他學仁,只有教顏子從禮上面學仁,別的弟子孔子沒教他這麼學的,學戒是非常不容易。

    第二是「禪宗」,禪宗叫做「明心見性」,明心見性先要明瞭自己有這個心性,明了之後再又斷了這個惑,斷惑證真他才有成就的,這是「象法時期」。象法是在正法時期五百年之後,一千年,這個都是象法時期。象什麼呢?還相似地,還像一個法。中國唐宋那個時候,還算是象法時期,所以學禪還有很多成就的。

   「淨宗」,淨是淨土宗,「帶業往生」,三業清淨也辦不到了,明心見性也辦不到了,那只有帶業。業是造生死業,這個生死業在當生是斷不了啊,一個業種子就是煩惱的種子。斷不了怎麼呢?仗著阿彌陀佛發的願,念佛往生,把沒有斷除的業,帶著業往生到極樂世界就行。你最低限度要把惑能夠伏得住,惑種子不要起現形,不要在這個世間貪名圖利,不要隨便跟人家爭是非,爭得打架、吵架,這個不行的,必得見到任何人都要和和氣氣的,不管人家對待你怎麼樣,你都是要心平氣和地對待人家,這個煩惱種子不起現形,伏得住,到壽命終了的時候才能帶得了,才能帶業,不然就帶不去的呀。這是「末法時期」,我們現在就是末法時期,從明朝以後就是末法時期啦。末法時期一萬年,過了一萬年,那個時候,末法也沒有,滅法了,那個世間眾生更苦了。

    最後講「密」,密是「三密相應」。什麼叫三密相應呢?持咒,學密宗也不是那麼簡單的,學密宗先把教理都通達了,它跟禪宗不一樣。禪宗先不許你研究教理,先教你參禪。密宗是相反的,密宗先研究教理,教理都通達了,然後教你持咒。持咒要三密相應,心裡在觀想、口裡在念咒、手要結印,這叫三密相應。三密相應是什麼呢?他觀想的是什麼呢?觀想這密宗的特別,他把自己身體莊嚴得非常好,無論是男眾也好、女眾也好,把衣服穿得非常地莊嚴,一般學佛不必化妝,但是你要學密宗的女眾,你盡量化妝,化得非常莊嚴,怎麼呢?你看觀世音菩薩穿的衣服就是世間的衣服,非常莊嚴啊。他為什麼要這樣呢?就是觀想我這個身體就是佛的身體,當生就是佛。這也是權巧方便的法,觀想本身就是佛,心裡想本身就是佛,口裡念的咒就是佛的咒語,手結的印也是佛的印,三密相應,讓你能夠學定功,定功發現了也開智慧,到那時候你自己也知道啦。這個不容易的,雖然講的是當生、即生成佛,印光祖師講得清清楚楚的,那個也是方便地講,幾個人即生成佛了?

    佛法行門雖有律禪淨密,但末法時期只有淨土宗帶業往生能夠成就的。了解「二門並修」,研究解門、研究行門,淨土宗也要研究教理,所以在台中這個道場,雪公老師在過去幾十年,各宗的經典他老人家都講,我們現在老師雖然不在世了,往生去了,我們做學生的講經也是啊,我們各宗都講,不過講歸講,講到各宗經典都是要歸到淨土法門來,修持的時候,我們都是學一句阿彌陀佛的佛號,這個才能夠當生成就的。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分享佛法資訊請先注意版權申明|藏密網 |網站地圖UA-2159133-2

GMT+8, 2024-3-29 16:52 , Processed in 0.052484 second(s), 19 queries .

Copyright © 2016 | LIGHTSAIL支持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