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選擇 進入手機版 | 繼續訪問電腦版

藏密網-漢傳.藏傳.南傳.佛教資訊網

注册藏密网可以获得更多功能与服务的支援,赶快注册吧!
立即註冊

合作站点账号登陆

快捷導航
查看: 7820|回復: 1

索達吉堪布: 聞法後,應身體力行,這非常重要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5-4-17 16:5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11062358_635743446562980_3998001589691923850_n.jpg


索達吉堪布: 聞法後,應身體力行,這非常重要

藏傳淨土法   第八課


前面已經講了,聽聞一兩次佛法並不足夠,應長期、多次地聞受,這樣以後,自己的心態才能得到改變。下面講,聽聞佛法必須結合自相續實修,因為所謂正法就是指其具有改造自相續的作用。

在聽聞了佛法之後,我們還應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身體力行,這非常重要。可能很多修行人都有這樣的體會,原來自己的相續特別難以調化,它異常粗暴、野蠻、不如法,但通過長期修行之後,原來不調柔的心也逐漸變得如法起來。所以,只要我們真能以正法來對照、調整自相續,自己的心就一定能得到真實的改變,這也是正法具有改造與救護作用的原因導致的。

只要大家能細心觀察,相信都會發現:不管是大乘佛法還是小乘佛法,它們都能讓自己的相續變得如理如法,也就是說它們是如理取捨之因。真的,不管是因明還是中觀,抑或是歷史與傳記,或者是其他修法,它們都有這樣的作用。

所以佛法並非很多人所認為的那樣,它僅僅講了一些神話故事或傳說,或者只記載了一些古老的語言。故大家在學習佛法時,也不能像記故事那樣,僅限於了解在某地發生了什麼事情。但現在很多學者對佛法的研究僅停留在這樣的層面,他們說:釋迦牟尼佛於公元前多少年出世,他傳下來什麼法,後來有什麼人隨學他的教法,這些人生活在公元多少年,某人在佛教歷史上有什麼貢獻,等等。世間很多學校都把佛法當成學術來研究,上完學之後,學生最多記住一些常識和幾則故事,對於修正人格和調伏煩惱則起不到任何作用。

拿藏傳佛教來說,本來其中充滿利他理念,但很多學校在學習的時候,都不知道汲取它的精華。又比如,本來是一則非常有意義的佛教公案,但他們往往用世間的眼光來解讀,這樣就完全變了味。實際上正法最大的特點,就是救護和改造眾生的相續,即使是表面上看來很普通的高僧大德傳記,有信心與智慧的人也能從中學到很多,比如:如何做人、如何修行以及如何確定自己的方向等。因此,學習佛法後一定要身體力行,這樣才有意義。

而聽聞經論之後有沒有實修,也可通過比量觀察來了知,只要看他對因果是否誠信、是否能如理取捨善惡,便能知道他有沒有實修。米拉日巴尊者也說:「世人常言『飲食好與否,觀其面色方知曉』,同樣,佛法懂與否、修行好與否,看他是否已經對治了我執與煩惱便可知曉。」沒有神通的人很難了知別人的相續,但是從某人對善惡因果誠信與否,也可推知他修行的好與壞。

如果一個人在聞法後能誠信因果,也即在取捨方面非常細緻,言行舉止異常謹慎,不做惡事、唯行善法,這就說明他不僅聞思很成功,而且修行也很好。如果一個人口頭上說得很漂亮,但行為上卻肆無忌憚地踐踏因果,隨心所欲、無惡不作,那就說明他對佛法的信心還成問題,更談不上真正的修行了。所以,我們不應將佛法唯一當作談資,而應將其真正落實在自己的身語意上,若能這樣,那對個人和社會都能帶來非常大的利益。

有些不懂佛法的人認為,佛教的戒律只是條條框框,它是約束人的教條,並沒有多大的意義,其實並不是這樣。以居士五戒而言,如果所有的人都能遠離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和飲酒,那人們馬上就能生活在「夜不閉戶、道不拾遺」的太平盛世當中;正因為絕大多數人不守五戒,才導致現在的社會如此混亂:黨政管理失序、貪污受賄成風、殺人放火接連不斷、天災人禍此起彼伏……這一切都是由於人們缺乏最基本的戒律所致。但有些沒有智慧的人認為,不需要外在的戒律,只要心中有佛就行。說起來倒很簡單,但實際並非如此,因為離開了外在的戒律,內心也很難真正有佛。佛教認為,戒律是調伏心的方便,持戒就是持心,所以大家一定要守持戒律,這非常重要。

其實,即使按世間道德的要求做一個好人,也需要以佛教的理念來攝持,只有這樣才能抓住問題的根本。《大學》提倡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崇高理想,其前提也為正心,所以它們完全可以佛法的核心──萬法唯心來統攝:如果人的思想端正,那就有完善的人格;如果自身的修養完善了,那就可以使家庭井然有序;如果家庭井然有序,那國家就能安定繁榮;國家安定繁榮了,就會出現天下太平、無有鬥爭的局面。所以大家應將佛法的甚深道理積極融入現實生活,這樣整個社會就會呈現吉祥。

的確,在與各民族的傳統和文化相融這一點上,佛教與其他宗教完全不同。雖然佛教起源於印度,但它傳播到藏地後,與藏地的文化結合,形成了藏傳佛教;傳播到漢地後,與漢地的文化結合,形成了漢傳佛教……不僅如此,在改善人心方面它也發揮著無與倫比的作用,因為以它慈悲和智慧的光芒,一切眾生煩惱和痛苦的黑暗都能無餘除遣。可以說在人類文化寶庫中,佛教就像閃閃發光的如意寶珠一樣。在了解佛法具有不可思議的力量之後,我們還應在生活中運用,否則光有理論沒有實踐,也沒有實際的意義。

如果多年聽聞佛法,但自相續一點也未得以調伏,甚至在取捨因果方面都不重視,那這就是出賣佛法靈魂的法油子。法油子雖然聽聞了許多佛法,但自相續卻恆時不調柔,就像世人所說的「老油條」那樣。法油子非常可怕,連佛法都不能調化他們,講再多的道理,也無法使其相續得以改變。

藏地大德經常用裝酥油的皮殼來比喻這種人。因為在其他皮革上敷一點酥油,然後反覆揉搓,它們就會變得很柔軟;但保存酥油的牛皮即使和酥油合在一起好幾年,它仍十分堅硬,酥油根本沒辦法軟化它。就像這個比喻一樣,有些人雖然聽了很多佛法,也懂得顯宗密宗的教理,但自相續一點都不調柔,完全與正法背道而馳,這就是所謂的法油子。現在有些人就是這樣,法是聽了不少,說起來這個道理也懂、那個道理也懂,但從來都沒有將所聞之法結合自相續實修,結果佛法是佛法,自心是自心,就像噶當派的教言所說的那樣──人和法之間相距萬里,這非常不好。

下面附帶介紹一下藏地酥油的保存方式。在藏地,牧民將酥油提煉出來後,一般都會將其密封在皮殼裡。因為,如果沒有將其密封,放一段時間就會腐壞變質;如果把它密封在牛皮口袋裡,即使過一兩年也不會變壞。以前我曾開過這樣的玩笑,說藏地若干年前就發明了真空包裝,因為,如果把熔化的酥油倒入牛皮口袋,並馬上縫死的話,由於外面的空氣不能進入袋內,酥油就能長期保存。

所以,聽聞佛法以後一定要實修,否則在沒有實修的狀態下離開人間就非常可惜。《華嚴經‧菩薩問明品》云:「如人水所漂,懼溺而渴死,於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意思是,有人被大水所沖,他因為害怕溺水而死,所以不敢喝水,最終渴死在水中;同樣的道理,雖然在佛法的大海中聽聞了許多道理,但如果沒有實地修持,則必定會雙手空空離開人間,那以前所學的廣博知識也根本派不上用場。

希望道友們都能好好背誦這個教證,因為只要能背下來,它就可以在記憶中保存很長時間,這樣隨時隨地都可用它來對治自己的毛病,也能以之經常提醒自己:一定要好好修行,否則就會像這副樣子!在《華嚴經》中,這樣的比喻還有很多,比如:「如人設美膳,自餓而不食,於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如人善方藥,自疾不能救,於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可見,理論的學習和實際的修行還是有很大差別,所以聞思和修行必須結合起來。

其實,這樣的道理在古文化中也有記載,如《中庸》云:「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意思是,為學的第一個階段是廣聞博學,也即要盡量掌握廣博的知識;第二個階段是審問,即有所不明要加以追問,還要對所學加以懷疑;第三個階段是慎思,即仔細觀察、認真分析;第四個階段是明辨,也即辨明真偽、是非、得失;第五個階段是篤行,就是在實際行動中努力踐履所學。程子(程顥)進一步說:「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五者,廢其一,非學也。」意謂:在五者中,如果去掉一者,就不是為學之道。《四書》乃古文化的精華,對佛弟子來講,其中很多道理都值得借鑒與行持。故我們首先要廣聞(博學),然後要深思(審問、慎思、明辨),最後要修行(篤行)。所以,哪怕只學到佛法的一個偈頌,我們也應以此方式來反觀自心,這非常重要。

如果我們沒有這樣做,而只一味注重廣聞博學,那就很有可能成為佛法油子。如此之人,還有對佛法不起信心者,他們必將成為善星比丘那樣,十分危險。像善星比丘,雖然他在圓滿一切功德、斷除一切過患的釋迦牟尼佛前依止了25年,但最後還是因相續中的邪見而墮入餓鬼。所以信心和正見非常重要。如果你的信心不足以及缺乏正見,那無論多少年依止再好的上師,你的相續也不會變得賢善,反而會滑向罪惡的深淵。所以大家應反覆觀察自相續,看自己到底有沒有信心和正見。上師當然很重要,但最關鍵的還是自己,如果自己沒有信心和正見,那誰也救不了你。

有些人聞法後生起傲慢心,成為難以調化的法油子,而有些人聞法後相續完全改變,就像氆氌染過色一樣,這非常好。氆氌是用羊毛織成的,剛織出來的時候它是白的,但如果將它放在紫染料中浸泡一段時間,那它就會全部變成紫色。我們聞法也應該這樣,如果聞法之前自己是個壞人,那聞法之後就應變成好人。在這方面,奔公甲格西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出家之前他的言行舉止非常不如法,隨身攜帶的是眾多鋒利的刀子,但聽聞佛法後,他卻成為一位極為出色的大修行人。

因此,聞法後一定要有脫胎換骨的巨變,舊的身心要拋棄,新的生命要擁有;也就是說,一定要在本質上下手,而並非僅在形象上做文章。如果像做整容手術一樣,只在表面上修修補補,那也沒有多大的意義。有些人表面上辦個皈依證,實際上他的醜惡本質並沒有改變;有些人剃光頭髮、披上袈裟,但習氣卻跟在家時一模一樣;有些人越學佛越下劣,原來煩惱還不是很重,但後來嫉妒、傲慢非常強,這就不太好。而有些人在聽聞佛法以後徹底轉變了,身邊的人都說:以前他天天幹壞事,現在完全變成另外一個人。我們也需要這樣,否則只能得到聞法的功德,而在對治煩惱方面卻沒有任何實義。

因此,所聽的法義在實際生活中身體力行非常重要。哪怕只聽到點滴法義,或僅學到一頌半偈,也應落實在身心上。為了能將自己的身心納入正道,我們還應隨時隨地這樣提醒自己:我是學習大乘佛法的人,已經聽聞了那麼多佛法,為了將法融入相續,我一定要精進實修。如《寶積經》云:「於佛教法生信後,智者行持覺瑜伽,不應耽詞而安住,得法後當恆勤修。」意思是,對佛法生起信心之後,智者應該行持覺悟瑜伽,不應像鸚鵡學舌一樣,僅僅停留在口頭或文字上,所以在得法後一定要恆常精進地實地修持。

《寶積經》又云:「當依說法善知識,恆時切莫依惡友,應當廣聞持淨戒,了知勝義之一門。」意謂:應當依止說法的善知識,永遠不要依止惡友,對佛法要廣聞博學,還應受持清淨的戒律,這就是了知勝義的唯一門徑。可能每個修行人都希求了知勝義,但有些人的方法不善巧:依止的全是惡友、也不守持清淨戒律、更不願意廣聞多學,這樣的話,那就絕對不可能獲得佛法的甚深境界。關於惡友的可怕,《涅槃經》這樣說:「如諸菩薩怖畏惡友,非醉象等,此唯壞身,前者俱壞善及淨心。」意思是說,依止惡友比依止醉象還可怕,醉象只能毀壞今生的身體,而惡友則會摧毀生生世世的善根。所以大家千萬不能依止惡友,更不能捨棄殊勝的善知識。

《經莊嚴論》云:「如是善逝聖教非無義,如此瑜伽觀修非無義,倘若不聞而修法無義,若僅聞而知義修無義。」意謂:善逝佛陀所宣講的佛法並非沒有意義,修行人所觀修的止觀瑜伽也並非沒有意義。但這兩者一定要結合,如果沒有聽聞就可以修行,那佛陀宣說的教法就沒有意義;如果僅僅聽聞就能證知甚深之義,那修行就沒有意義。因此修行離不開聞思、聞思離不開修行,這兩者一定要並行不悖,切切不可偏廢。

上師如意寶一生,就是以這種方式來引導末法時代的芸芸眾生的,因為,如果沒有最初的聽聞佛法,那就沒辦法遣除相續中的懷疑與增益;但在遣除懷疑和增益之後,如果沒有實際修持所聞之法,那也不可能獲得解脫。所以聞思修相結合非常重要。

因此,即使聽聞一句正法,比如諸行無常,也需要反反覆覆思維它的甚深意義,並且要再再進行修持,這樣才能感受到真正的佛法妙味。否則,將導致聽聞只停留在理解的層面上,比如:中觀和因明是怎麼講的、歷史和傳記是如何說的,全部只是理解,並沒有真正體會到其中的妙義。而且理解也停留於書本當中,如:這本書是如何說的、那本書是怎麼講的,並沒有將它們融會貫通於自相續。雖然能記一些教言,也全部留在別人口中,比如六祖禪師是如何說的、達摩祖師是怎麼樣講的、麥彭仁波切和宗喀巴大師是怎麼說的,而從未與自己的心進行過對照。

現在有些居士就是這樣,剛跟他接觸的時候,覺得他精通顯密佛法,開口閉口都是:禪宗怎麼講、大圓滿怎麼講,引用的教證全是非常高深的法語。有時候我都懷疑:這個人是不是已經開悟了?可是過一段時間以後,他相續中的貪嗔癡等煩惱,卻像火山一樣爆發出來,這時才清楚,他只是喜歡背開悟者的語言,自己從來都未實修過。否則,一般的修行人都能調伏的煩惱,他為什麼不能調伏?可見背誦和修行還是有很大差別。如果一個人只希求開悟的果,卻不重視因,那就與農夫只想得到秋天的收穫,卻不重視春天的耕耘一樣,是極荒唐可笑的事情。

如果這樣,那自心只會剩下平庸,並不能得到真實的利益。有些人雖然學佛已經十多年了,但在見解行為方面與沒皈依佛門的人比較起來,也看不出有什麼兩樣。從早到晚說的全是亂七八糟的世間俗語,既沒有念誦,也沒有所依止的本尊修法,什麼善行都沒有,相續庸俗至極。一看就知道,他根本沒有得到佛法甘露的滋潤。以上是講,在聽聞後一定要實際修持,否則極為可怕。

下面講,如理如法講經聞法的功德。佛經中說:「阿難,二人可積大福德。為何?即一者以恭敬心講法,一者以恭敬心聽聞。」佛陀告訴阿難,兩個人可以積累大福德,怎樣積累呢?一人以對上師三寶的恭敬心講法,另一個人則以對上師三寶的恭敬心聽法。其實,這樣一人講、一人聽的功德,遠非一般的朝聖、念誦、獨修的功德所能比擬。因此我要求,在法師講完法後一定要有輔導,因為作輔導時至少也有幾個人聽,故功德非常大。麥彭仁波切也說:「世間一切功德中,說法聞法最殊勝,自己修行為中品,獨自誦經為下品。」意思是,在世間所有功德中,聞法和說法的功德是上品,一個人修行的功德是中品,一個人念誦的功德是下品。

我本人長期受上師如意寶的教育,故對講經聞法有很大的信心。雖然有很多善事可做,比如到外面去建學校,或者到處去朝聖,或做其他善法,但是我把這些都擺在次要的位置,唯將聞法和講法排在第一位。現在許多人都很愚昧,不懂什麼善法功德最大,其實這在許多經論中講得非常清楚,故大家應多看有關介紹講聞佛法功德方面的經論,這樣就能產生定解。

首先簡單介紹一下講法的功德。佛經中說:「如是一切布施中,法施最勝我宣說。」意謂:在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中,以清淨心對別人作法施的功德最大,這是佛陀親口宣說的。又云:「何者無財以淨心,行持法施佛極讚。」意思是:不管任何人,雖然他沒有錢財,但只要能以清淨心作法布施,那十方佛都會極力讚歎他的功德。又云:「大千世界遍滿金,以此布施於某人,宣說一偈四句法,其利前者不可比。」意謂:大千世界遍滿黃金,以此布施於某人,其功德也不如為人宣說一個四句偈子的佛法功德大。我以前特別喜歡這個教證,因為雖然這樣布施的功德非常大,但也不如給人講四句法的功德大,所以我當時想盡一切辦法找弟子。(眾笑)

這裡引用的教證,並不是喇拉曲智仁波切從經書上抄下來的,他在《極樂願文大疏》後面說:「引用的那些教證多數是根據自己背誦、記在心中而寫下來的……」古人就是這樣,他們心中有許多教證理證,正因為有如此豐富的知識,所以他們在行持時就非常如法。而現在人的心裡只有許多亂七八糟的東西,根本沒有清淨的智慧,所以也就不可能有什麼功德。

本來傳法的功德非常大,但有些法師和輔導員卻業力現前:「上師!我病得很厲害,您下一年可不可以把我換了?」把他換下來後,身體馬上就好了,可見所謂的生病只不過是一個藉口而已。我也不知他們為什麼要這樣做,好不容易有了傳法的機會,本來應該好好珍惜才是,但卻偏偏要辭職:「可不可以不當法師?只要不當法師,我幹什麼都行,掃地、幹活都可以。」好像他們根本不知傳法的機會極為難得一樣。

下面講聽聞佛法的功德。不要說真正聽聞佛法,僅僅聽到傳法前的海螺聲或鼓聲,也已在相續中播下了解脫的種子。如《犍椎經》中說:「為示講法時,擊鼓敲犍椎,聞聲獲解脫,何況去聽聞?」佛陀親口這樣說:為了表示即將要宣講佛法而擊鼓敲犍椎,聽到這個聲音的眾生都將獲得解脫,那何況真實去聽聞呢?其功德更是不可思議。所以上師如意寶要求,在傳法之前一定要吹海螺。

現在許多人都不了解聞法的功德,所以希求聞法的人非常少,故學佛的人首先應當了解聞法的功德。那聞法有哪些功德呢?在《增一阿含經》中,佛陀講了聞法的五種功德:一、「未曾聞者,便得聞之」,沒有聽聞過的有聽聞的功德。二、「以得聞者,重諷誦之」,已經聽過的可以再次諷誦。三、「見不邪傾」,即無有邪見。四、「無有狐疑」,即去除心中的疑惑。五、「即解甚深之義」,意為當即就能理解甚深法義。

在《方廣大莊嚴經》中講了八種功德:一、端正好色,聞法後相貌會端嚴;很多人都喜歡漂亮,那就要好好聽法。二、力勢強盛。三、心悟通達,聞法以後可以了悟佛法。四、得妙辯才。五、獲諸禪定,通過聞法可以調伏躁動的心。六、智慧明了。七、出家殊勝,即出家學道。八、眷屬強盛。

此外,亦有頌云:「以聞可入法,聞法能除罪,三門得清淨,故聞為最勝。」意思是說,依靠聞法可以趨入正法,依靠聞法能去除貪嗔癡所造的一切罪業,依靠聞法能使身語意三門清淨,所以聞法最為殊勝。

《寶鬘論》亦云:「能增智即聞,及思若兼具,從中定生修,獲無上成就。」意謂:能增上智慧的就是聞法和思維,如果在聞思之後還能兼具修行,那從中一定能產生修所生慧,如此必將獲得無上成就。

《寶積經》還說:一個人以七寶供養十方三世諸佛,另一個人受持其一句一偈,後者的功德也遠遠超過前者。

不僅如此,想去聞法而向傳法地點邁出一步也可獲得等同梵天的福德。如果某人聽聞佛法,他起碼也知道要生起一點信心,因此定會獲得極大功德。

關於「想去聞法而向傳法地點邁出一步,也可獲得等同梵天的福德」可以這樣理解:比如你想去聽法,但走了一步路後就打消了聞法的念頭,雖然你並沒有真正去聽法,但這樣邁一步的福德也等同梵天的福德。

可能有些人並不知道梵天的福德有多大,在宋代法賢譯師翻譯的《佛說妙吉祥菩薩所問大乘法螺經》中,對梵天的福德講得很清楚:「所有南閻浮提一切眾生,持十善法所獲福德,如是挍量於彼福德積成百倍,是即一金輪王福德……四大洲界所有一切眾生,如是一一眾生,各等一金輪王福德,於彼眾生所有福德,如是挍量乃至千倍,是即一帝釋天主福德……四大洲界所有一切眾生,如是一一眾生,各等一魔王福德,於彼眾生所有福德,如是挍量無數百千倍,是即一二千世界梵天福德……於二千世界所有眾生,如是一一眾生,各等一二千世界梵天福德,於彼所有福德,如是挍量無數百千倍,是即一三千大千世界主大自在天及梵天福德。」可見梵天的福德不可思議,一般人很難積累這樣的福德,但是想聽法而向講法處邁一步,這個福德就等同梵天的福德,那真實參加聽法的福德就更不可思議了。

以前上師如意寶住世時,居士林部分居士在山下通過收音機上課,上師勸他們:「你們不要在家裡聽法,最好還是上來聽課,上來聽一次法要走一兩里路,這樣就能積累很大的福德。」所以希望大家,有在經堂聞法的條件時,就盡量不要在家裡聽課。

菩提學會中的個別佛友非常顛倒。有些人害怕燒汽油,所以捨不得開車去聽法,其實這個時候不用,其他時候用也沒有什麼價值。有些人明明有空房子,但卻捨不得提供給大家學習佛法。本來在家人的房子:廚房裡殺生,客廳裡說妄語,臥室裡作不淨行……殺盜淫妄樣樣具足,可以說無惡不作,但他們卻心甘情願;而讓佛友在裡面聽一堂課,功德那麼大,他卻捨不得。所以在有能力時,我們應全力以赴為自他提供聞法的順緣,否則在死的時候也帶不走,到時後悔也來不及。

前一段時間也講過,十幾年前我蓋了一所木頭房,房子蓋好後,我一直想在裡面先傳一次法,然後才搬進去住。因為,只要在房子裡講一次法,施主供養的錢財就有意義。所以各位道友,如果有多餘的房子,希望能提供給大家作聞法之用,這相當於造經堂,功德非常大。你的房子能有經堂的功德,我想這非常難得,即使在裡面只上一堂課,其功德也不可思議。以前成都的居士供養我一所房子,因我很少有時間去住,所以總覺得房子這樣空著沒有意義。後來慈誠羅珠堪布在那裡安排放生,我才比較滿意,因為總算用上了。有一次我特意跟堪布說:「你可不可以在房子裡給居士們傳一次法?」因為,放生的功德雖然很大,但從某一個角度來講,傳法的功德更大,所以哪怕能在裡面傳一天法,它也發揮了應有的價值。

希望各位道友在認識到聞法的功德後,一定要以歡喜心、不辭辛勞地聽聞正法。千萬不要一看見下雨、下雪就嘀咕:今天不去經堂,在家裡聽法好不好?堪布該不會發現吧?祈禱上師三寶加持,千萬不要點我的名。一堂課下來平安無事,於是暗自慶幸:運氣還不錯,明天我也不去經堂。其實,從你家到經堂連一公里路都沒有,應該不會很累,而且為聞法每邁一步的功德那麼大,那你為什麼不到經堂聽法呢?

http://www.zhibeifw.com/cmsc/bencandy.php?fid=537&id=4639

 樓主| 發表於 2015-4-17 16:51 | 顯示全部樓層
藏傳淨土法

目錄

《願海精髓》思考題
《佛說阿彌陀經》思考題
《藏傳淨土法》思考題5
《願海精髓》講記
《佛說阿彌陀經》
第一百零四課
第一百零三課
第一百零二課
第一百零一課
第一百課
第九十九課
第九十八課
第九十七課
第九十六課
第九十五課
第九十四課
第九十三課
第九十二課
第九十一課
第九十課
第八十九課
《藏傳淨土法》思考題 2
第四十六課
第四十五課
第四十四課
第四十三課
第四十二課
第四十一課
第四十課
第三十九課
第三十八課
第三十七課
第三十六課
第三十五課
第三十四課
第三十三課
第三十二課
第三十一課
第三十課
第二十九課
第二十八課
第二十七課
第二十六課
第二十五課
第二十五課
《藏傳淨土法》思考題4
第八十八課
第八十七課
第八十六課
第八十五課
第八十四課
第八十三課
第八十二課
第八十一課
第八十課
第七十九課
第七十八課
第七十七課
第七十六課
第七十五課
第七十四課
第七十三課
第七十二課
第七十一課
第七十課
第六十九課
第六十八課
《藏傳淨土法》思考題 3
第六十七課
第六十六課
第六十五課
第四課
第六十三課
第六十二課
第六十一課
第六十課
第五十九課
第五十八課
第五十七課
第五十六課
第五十五課
第五十四課
第五十三課
第五十二課
第五十一課
第五十課
第四十九課
第四十八課
第四十七課
《藏傳淨土法》思考題1
第二十三課
第二十二課
第二十一課
第二十課
第十九課
第十八課
第十七課
第十六課
第十五課
第十四課
第十三課
第十二課
第十一課
第十課
第九課
第八課
第七課
第六課
第五課
第四課
第三課
第二課
第一課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分享佛法資訊請先注意版權申明|藏密網 |網站地圖UA-2159133-2

GMT+8, 2024-3-29 18:08 , Processed in 0.024712 second(s), 19 queries .

Copyright © 2016 | LIGHTSAIL支持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